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堂上,运用问题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思维,提高教学效益。下面笔者结合一些具体例子,谈谈实践和体会。
一、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合理地设计问题
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关键在于合理设计问题。如何设置,设置什么问题,对哪些学生在什么时候设置问题最恰当,采取什么方式等都应有明确的要求。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归纳出几种常见的问题设置方式。如定义型,在一些议论和说明性的课文中,对某种概念的解释经常可以采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设置问题。定义型问题的设置,往往能反映某种概念所包含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它要求回答时必须对问题加以解释、介绍,这样便于引导学生开展多角度的思维。如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可问什么是“他信力”?文章从哪些方面证明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观点?又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就可提问:什么是“石拱桥”?学习《看云识天气》,可提问什么是“龙卷云”?什么是“晕”和“华”?通过这类问题的设置,学生就能了解某种概念的内涵、定义,从而掌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设计这些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而并不是要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些概念。再如逻辑推理型,这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模式。在教学《伊索寓言》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寓言的寓意,笔者首先插进了另一则大家熟悉的寓言。大意是:有只喜欢吃鸡蛋的狗,认为鸡蛋都是圆的,有一次,它把海螺吃了,结果觉得肚子沉重,十分难受。据此可以提问:这只狗,为什么错把海螺当成鸡蛋呢?在逻辑上犯了什么错误?这类问题的设置,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再如判断型,判断是由概念或概念组成的对事物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这类题,当前使用频率最高。设置这类问题可以提高准确的判断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二、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
运用问题教学法,目的是激兴导思,引议释疑。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这个阶段,要让学生达到“无疑处须要有疑”的境界。为达到这个境界,须着重抓如下几点:
1.善用反诘性的问题,巧用点拨法,精心设问,发展思维。例如,教学《渔夫的故事》时,笔者只发问了一句:“假如你是渔夫或魔鬼,你会怎么做?”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争先恐后,讨论得十分热烈。学生思维各异,殊途同归,达到了训练目的。又如,学习《口技》,可提问: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学生对文章结构如此安排难以理解,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能否删掉呢?删掉行吗?这样,智慧的火花在矛盾的撞击中迸发出来。可以说,學生智慧的火花通过撞击而形成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能够真正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2.在重点、关键处引导比较,加强意识,深化感情。教师设疑引路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也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举些例子来说吧。①句式比较。如“这是因为有病的缘故。”“这不是因为有病的缘故。”“这不是因为有病的缘故吗?”第一二句是一般陈述语气,第三句是问句,措词委婉而有启发性,表达效果更好。②色彩比较。如老舍的《大明湖》中,由于“火红、雪白、靛青、碧绿”的色彩映衬更显示了千佛山的绚丽多彩。③人物比较。可让学生课外阅读《老残游记》第二回中的《明湖居听书》一节,让他们比较黑妞、白妞出现的比较(映衬),这能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3.不断强化提问动机,让学生养成提问的好习惯。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启发他们进一步深入探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所得。尤其是对学困生,要做到从不指责,因势利导。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真正达到“一穴得气,全络贯通”,培养学生敢问、善问的良好习惯。
三、运用问题教学法,应该讲究一定的艺术性
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以本为本”,纲举目张。因此,欲使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教师必须十分认真地学习新课标、钻研新教材,依据教材内容设置问题。问题教学法要借助艺术化手段,发展学生的智力。例如,学习张志和《渔歌子》时,笔者说,这首词抒写的景色极其艳丽,可以说是一幅用文字表达的山水画、渔歌图。请一位擅长于画画的同学带上水彩笔,其他同学展开想象,要求将文字变成一幅图画,这样全班同学都兴趣盎然地进入这个特定情境中。这堂课,既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兴趣浓厚,能畅所欲言,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习马致远的《秋思》等,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如此教学,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极大兴趣和积极思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运用问题教学法符合现代教学理论,符合新课标精神。运用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变得肯学、善学,有胆量、有才气。积极地、经常性地运用这种方法教学,将能极大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这对他们将来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棋盘初级中学。
一、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合理地设计问题
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关键在于合理设计问题。如何设置,设置什么问题,对哪些学生在什么时候设置问题最恰当,采取什么方式等都应有明确的要求。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归纳出几种常见的问题设置方式。如定义型,在一些议论和说明性的课文中,对某种概念的解释经常可以采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设置问题。定义型问题的设置,往往能反映某种概念所包含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它要求回答时必须对问题加以解释、介绍,这样便于引导学生开展多角度的思维。如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可问什么是“他信力”?文章从哪些方面证明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观点?又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就可提问:什么是“石拱桥”?学习《看云识天气》,可提问什么是“龙卷云”?什么是“晕”和“华”?通过这类问题的设置,学生就能了解某种概念的内涵、定义,从而掌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设计这些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而并不是要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些概念。再如逻辑推理型,这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模式。在教学《伊索寓言》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寓言的寓意,笔者首先插进了另一则大家熟悉的寓言。大意是:有只喜欢吃鸡蛋的狗,认为鸡蛋都是圆的,有一次,它把海螺吃了,结果觉得肚子沉重,十分难受。据此可以提问:这只狗,为什么错把海螺当成鸡蛋呢?在逻辑上犯了什么错误?这类问题的设置,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再如判断型,判断是由概念或概念组成的对事物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这类题,当前使用频率最高。设置这类问题可以提高准确的判断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二、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
运用问题教学法,目的是激兴导思,引议释疑。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这个阶段,要让学生达到“无疑处须要有疑”的境界。为达到这个境界,须着重抓如下几点:
1.善用反诘性的问题,巧用点拨法,精心设问,发展思维。例如,教学《渔夫的故事》时,笔者只发问了一句:“假如你是渔夫或魔鬼,你会怎么做?”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争先恐后,讨论得十分热烈。学生思维各异,殊途同归,达到了训练目的。又如,学习《口技》,可提问: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学生对文章结构如此安排难以理解,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能否删掉呢?删掉行吗?这样,智慧的火花在矛盾的撞击中迸发出来。可以说,學生智慧的火花通过撞击而形成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能够真正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2.在重点、关键处引导比较,加强意识,深化感情。教师设疑引路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也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举些例子来说吧。①句式比较。如“这是因为有病的缘故。”“这不是因为有病的缘故。”“这不是因为有病的缘故吗?”第一二句是一般陈述语气,第三句是问句,措词委婉而有启发性,表达效果更好。②色彩比较。如老舍的《大明湖》中,由于“火红、雪白、靛青、碧绿”的色彩映衬更显示了千佛山的绚丽多彩。③人物比较。可让学生课外阅读《老残游记》第二回中的《明湖居听书》一节,让他们比较黑妞、白妞出现的比较(映衬),这能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3.不断强化提问动机,让学生养成提问的好习惯。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启发他们进一步深入探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所得。尤其是对学困生,要做到从不指责,因势利导。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真正达到“一穴得气,全络贯通”,培养学生敢问、善问的良好习惯。
三、运用问题教学法,应该讲究一定的艺术性
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以本为本”,纲举目张。因此,欲使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教师必须十分认真地学习新课标、钻研新教材,依据教材内容设置问题。问题教学法要借助艺术化手段,发展学生的智力。例如,学习张志和《渔歌子》时,笔者说,这首词抒写的景色极其艳丽,可以说是一幅用文字表达的山水画、渔歌图。请一位擅长于画画的同学带上水彩笔,其他同学展开想象,要求将文字变成一幅图画,这样全班同学都兴趣盎然地进入这个特定情境中。这堂课,既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兴趣浓厚,能畅所欲言,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习马致远的《秋思》等,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如此教学,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极大兴趣和积极思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运用问题教学法符合现代教学理论,符合新课标精神。运用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变得肯学、善学,有胆量、有才气。积极地、经常性地运用这种方法教学,将能极大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这对他们将来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棋盘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