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服务广西新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2年)》的实施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思路,同时也将会在各方面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变化。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是当前广西高校一项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任务,也是广西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主要是根据现实形势的需要对人才培养内容、培养制度和培养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教育服务;广西新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广西的发展迎来了十分重要和宝贵的机遇:2008年1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实施,2009年12月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两个文件的出台和实施,对于加强和促进广西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也标志着广西的建设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关键和重要的新时期。据预测,201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115万左右,2015年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168万左右。目前广西还比较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能够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层次外向型人才;缺乏发展沿海工作急需的石化、钢铁、电力、金融、旅游等产业人才和高科技人才;缺乏港口经济急需的规划、建设、物流、海洋产业人才;缺乏高层次复合型的企业领军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1]而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的教育领域,则担当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育服务广西新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2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并经各层次部门的论证和修改后实施的。
《教育服务广西新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明确提出:“根据我区新发展的特征,集中力量,着力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程、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程、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工程和文化大发展引领工程等五大工程。到2012年,全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为广西新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120万人,全区普通本科高校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20万人,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2万人。实现高校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上百项,农村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教育促进国际交流,推动文化大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学校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更加紧密,初步建立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效机制。”其中把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放在了首位,具体来说就是要实施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项目、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国际外向型人才培养项目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项目,并对各种人才的培养数量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规定,可见人才培养在整个行动计划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十分明确和具体的,这就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思路,同时也将会在各方面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变化。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构建和培养,以及为此所采取的一系列制度和手段。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以下内容:培养主体是各高等院校,客体是大学生,二者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相互融合、转化;培养目标是国家的宏观目标与高校的中观目标以及学生个人微观目标的三结合;培养内容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构建;培养制度和手段是围绕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实施的一系列教与学的制度、方式和方法等。[2]《教育服务广西新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2年)》在对于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方面指出,教育服务广西新发展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遵循教育规律为前提,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教育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激活教育资源存量,扩大教育源增量;进一步深化招生就业制度改革,探索并不断完善有利于选拔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招生考试制度,积极推进更加灵活的毕业生就业制度;积极创新高校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良性循环的新机制。这些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具有鲜明的指导性。
自治区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高枫在“广西高校服务北部湾行”活动启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服务,是高等学校主动投入广西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重要举措。高校主动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这不仅是自觉履行高等教育的职责,也是自觉按教育规律办事。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广西高等教育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必须加快发展速度,各个高校要将在服务和实践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术,用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和技术开发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努力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第一,实现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培养人才的视角向为北部湾经济区培养人才模式转变的创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被列入国家改革开放的重点优先发展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大幅度增长,对外来人口吸纳力强,对人才的种类和数量需求剧增。广西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比起来还是相当的滞后,企事业单位数量少,管理落后,待遇偏低,岗位需求量少,但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又数量巨大。大多数的毕业生为谋求生存与发展,纷纷涌入到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不少高校根据这个变化纷纷调整学校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建立形成了适应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对于广西本地的人才需求却逐渐忽略和疏远。进入21世纪以来,广西区政府着力加大建设步伐,尤其是构建了以北部湾为中心和新增长点的开放开发区,使其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经济最活跃、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当前,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心一鼓作气,乘势而上,明确要求积极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大产业、大港口、大交通、大物流、大城建、大旅游、大招商、大文化等八大战略任务,举全区之力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尽快取得重大突破,实现新的跨越。这对于高校来说,既是一项千载难逢的参与发展和建功立业的绝好机会,又是一项为广西新发展出谋划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的重大政治任务。因此,高校必须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和加强机制创新,积极配合和应对广西新的历史发展需要,将人才培养的目标从为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培养输送人才的模式向为北部湾经济开放开发区培养人才模式转变,真正做到立足本地区、服务本地区、贡献本地区的人才培养机制,真正做到广西高校要为广西经济发展做后盾的责任。
第二,实现普通本专科层次人才培养向应用型急需和紧缺人才以及研究型高端人才培养的转变模式创新。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战略实施后,广西尤其是北部湾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企业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随之有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大量的海洋、石化、能源、物流、矿产、钢铁、东盟国家语言、现代农业、现代服务等高端人才,原来的本专科培养层次显然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广西高校应适时而动,加大力度,拓宽途径,采取超常措施,重点开展上述领域博士、硕士学位研究型、创新型和创业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建立和形成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博览会需要为核心的应用型急需和紧缺人才以及研究型高端人才库。在这个意义上,实现普通本专科层次人才培养向应用型急需和紧缺人才以及研究型高端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创新,在根据需要保留或深化这些原有的人才层次的培养的基础上,实现人才培养层次的根本转变。
第三,实现学校封闭式培养人才向真正与企业联合办学开放式培养人才的模式转变创新。
一直以来,我区高校人才培养更注重科学知识、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的教育教学,实行的是学生基本完全在校园内学习、生活、训练,环境相对比较封闭的培养模式,就算有些学校开展所谓的“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但往往只是在学生进入毕业阶段时才开始进行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把学生带领到与外单位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短暂的实习实训。这样的结果,就会出现学生理论学习任务过重,实践的机会和时间太少,亲自动手仿真训练甚至进行完全真实环境下实习的可能性并不多,对企业发展和需要不了解不熟悉,对行业发展状况和前景分析不准确,无法正确制订和实施自己的成才计划和职业规划,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既不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也很难在一定的时间里实现卓有成效的技术和专业突破。要使培养的人才真正适合行业需要,具备良好的独立创新能力和强劲的发展潜力,就必须进一步实现培养模式的创新,打破封闭的学校管理环境,高校与企业实现真正的联合办学,实现师资、设备、场地、经费、教学、实验、生产等条件的共建共享,实现人才培养的全程双向流动。高校学生在完成专业基本理论之后,将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到企业开展实习实训,接受企业完全真实的环境熏陶,让学生从校园走向广阔的社会,从教室走向生产第一线。高校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也同时参与和接受企业的培训。企业工作人员也分批次到高校接受专业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理论素质、科研能力等各种素质,实现行业技术与专业理论、科研能力的同步发展,达到互相促进,同时也能实现双师型师资培养模式创新。
第四,实现各高校独立培养人才向校际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转变创新。
相对全国或东部地区来说,广西的高等教育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的,不管是人才培养的层次还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广西的高等教育还有很大的空间等着去拓展。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域的成熟与深化,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了更综合、更交叉、更复杂的趋势,客观上要求各高校必须打破传统上独立培养某专业人才的培养体制,而要将几种专业进行交叉复合教育,培养出掌握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在我区,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医科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具有十分雄厚的办学实力,在各自的领域里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很多年来,这些学校基本上是各自发展,互不干涉,如果这几所高校打通界限加强合作,进行强强联手、优化组合,比如东盟国家语言专业和旅游专业、医学专业、广告专业等相结合,就能使培养出的人才既在本专业领域到充分的发挥,又能自如地走向其他专业领域。
时代赋予广西振翅腾飞的良好机遇不容错过,广西高校承担培养新时代所急需的人才的重任光荣而又艰巨。各高校应充分调动各种力量和资源,认清形势,发挥优势,主动出击,深度参与,加大和提升培养人才的力度和能力,为广西的新发展做出强有力的支持和贡献!
参考文献:
[1]朱红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与广西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缺失[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2]肖静.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中国教育,2009,(6).
关键词:教育服务;广西新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广西的发展迎来了十分重要和宝贵的机遇:2008年1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实施,2009年12月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两个文件的出台和实施,对于加强和促进广西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也标志着广西的建设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关键和重要的新时期。据预测,201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115万左右,2015年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168万左右。目前广西还比较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能够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层次外向型人才;缺乏发展沿海工作急需的石化、钢铁、电力、金融、旅游等产业人才和高科技人才;缺乏港口经济急需的规划、建设、物流、海洋产业人才;缺乏高层次复合型的企业领军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1]而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的教育领域,则担当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育服务广西新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2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并经各层次部门的论证和修改后实施的。
《教育服务广西新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明确提出:“根据我区新发展的特征,集中力量,着力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程、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程、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工程和文化大发展引领工程等五大工程。到2012年,全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为广西新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120万人,全区普通本科高校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20万人,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2万人。实现高校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上百项,农村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教育促进国际交流,推动文化大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学校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更加紧密,初步建立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效机制。”其中把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放在了首位,具体来说就是要实施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项目、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国际外向型人才培养项目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项目,并对各种人才的培养数量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规定,可见人才培养在整个行动计划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十分明确和具体的,这就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思路,同时也将会在各方面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变化。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构建和培养,以及为此所采取的一系列制度和手段。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以下内容:培养主体是各高等院校,客体是大学生,二者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相互融合、转化;培养目标是国家的宏观目标与高校的中观目标以及学生个人微观目标的三结合;培养内容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构建;培养制度和手段是围绕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实施的一系列教与学的制度、方式和方法等。[2]《教育服务广西新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2年)》在对于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方面指出,教育服务广西新发展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遵循教育规律为前提,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教育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激活教育资源存量,扩大教育源增量;进一步深化招生就业制度改革,探索并不断完善有利于选拔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招生考试制度,积极推进更加灵活的毕业生就业制度;积极创新高校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良性循环的新机制。这些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具有鲜明的指导性。
自治区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高枫在“广西高校服务北部湾行”活动启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服务,是高等学校主动投入广西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重要举措。高校主动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这不仅是自觉履行高等教育的职责,也是自觉按教育规律办事。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广西高等教育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必须加快发展速度,各个高校要将在服务和实践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术,用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和技术开发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努力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第一,实现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培养人才的视角向为北部湾经济区培养人才模式转变的创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被列入国家改革开放的重点优先发展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大幅度增长,对外来人口吸纳力强,对人才的种类和数量需求剧增。广西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比起来还是相当的滞后,企事业单位数量少,管理落后,待遇偏低,岗位需求量少,但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又数量巨大。大多数的毕业生为谋求生存与发展,纷纷涌入到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不少高校根据这个变化纷纷调整学校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建立形成了适应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对于广西本地的人才需求却逐渐忽略和疏远。进入21世纪以来,广西区政府着力加大建设步伐,尤其是构建了以北部湾为中心和新增长点的开放开发区,使其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经济最活跃、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当前,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心一鼓作气,乘势而上,明确要求积极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大产业、大港口、大交通、大物流、大城建、大旅游、大招商、大文化等八大战略任务,举全区之力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尽快取得重大突破,实现新的跨越。这对于高校来说,既是一项千载难逢的参与发展和建功立业的绝好机会,又是一项为广西新发展出谋划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的重大政治任务。因此,高校必须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和加强机制创新,积极配合和应对广西新的历史发展需要,将人才培养的目标从为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培养输送人才的模式向为北部湾经济开放开发区培养人才模式转变,真正做到立足本地区、服务本地区、贡献本地区的人才培养机制,真正做到广西高校要为广西经济发展做后盾的责任。
第二,实现普通本专科层次人才培养向应用型急需和紧缺人才以及研究型高端人才培养的转变模式创新。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战略实施后,广西尤其是北部湾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企业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随之有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大量的海洋、石化、能源、物流、矿产、钢铁、东盟国家语言、现代农业、现代服务等高端人才,原来的本专科培养层次显然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广西高校应适时而动,加大力度,拓宽途径,采取超常措施,重点开展上述领域博士、硕士学位研究型、创新型和创业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建立和形成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博览会需要为核心的应用型急需和紧缺人才以及研究型高端人才库。在这个意义上,实现普通本专科层次人才培养向应用型急需和紧缺人才以及研究型高端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创新,在根据需要保留或深化这些原有的人才层次的培养的基础上,实现人才培养层次的根本转变。
第三,实现学校封闭式培养人才向真正与企业联合办学开放式培养人才的模式转变创新。
一直以来,我区高校人才培养更注重科学知识、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的教育教学,实行的是学生基本完全在校园内学习、生活、训练,环境相对比较封闭的培养模式,就算有些学校开展所谓的“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但往往只是在学生进入毕业阶段时才开始进行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把学生带领到与外单位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短暂的实习实训。这样的结果,就会出现学生理论学习任务过重,实践的机会和时间太少,亲自动手仿真训练甚至进行完全真实环境下实习的可能性并不多,对企业发展和需要不了解不熟悉,对行业发展状况和前景分析不准确,无法正确制订和实施自己的成才计划和职业规划,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既不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也很难在一定的时间里实现卓有成效的技术和专业突破。要使培养的人才真正适合行业需要,具备良好的独立创新能力和强劲的发展潜力,就必须进一步实现培养模式的创新,打破封闭的学校管理环境,高校与企业实现真正的联合办学,实现师资、设备、场地、经费、教学、实验、生产等条件的共建共享,实现人才培养的全程双向流动。高校学生在完成专业基本理论之后,将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到企业开展实习实训,接受企业完全真实的环境熏陶,让学生从校园走向广阔的社会,从教室走向生产第一线。高校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也同时参与和接受企业的培训。企业工作人员也分批次到高校接受专业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理论素质、科研能力等各种素质,实现行业技术与专业理论、科研能力的同步发展,达到互相促进,同时也能实现双师型师资培养模式创新。
第四,实现各高校独立培养人才向校际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转变创新。
相对全国或东部地区来说,广西的高等教育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的,不管是人才培养的层次还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广西的高等教育还有很大的空间等着去拓展。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域的成熟与深化,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了更综合、更交叉、更复杂的趋势,客观上要求各高校必须打破传统上独立培养某专业人才的培养体制,而要将几种专业进行交叉复合教育,培养出掌握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在我区,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医科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具有十分雄厚的办学实力,在各自的领域里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很多年来,这些学校基本上是各自发展,互不干涉,如果这几所高校打通界限加强合作,进行强强联手、优化组合,比如东盟国家语言专业和旅游专业、医学专业、广告专业等相结合,就能使培养出的人才既在本专业领域到充分的发挥,又能自如地走向其他专业领域。
时代赋予广西振翅腾飞的良好机遇不容错过,广西高校承担培养新时代所急需的人才的重任光荣而又艰巨。各高校应充分调动各种力量和资源,认清形势,发挥优势,主动出击,深度参与,加大和提升培养人才的力度和能力,为广西的新发展做出强有力的支持和贡献!
参考文献:
[1]朱红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与广西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缺失[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2]肖静.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中国教育,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