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有这样的经验,进入一所优秀的学校,总会感受到该校有一种奔涌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激荡着自己,人的心智也会被逐渐地调动和兴奋起来。这就是一所好学校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人文环境的复合体带给人的积极情感体验。这就说明:人文景观丰富、校园秩序优良、行为精神文明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性情的陶冶、品行的养成、境界的提升有弥足重要的作用。反之,一所内涵苍白、索然无味的学校,则很少能陶冶受教育者的心灵和情感。
一、教师:人文环境的直接载体
教师,既是真理和智慧的播扬者,又是学校优良校风和学风的直接缔造者。对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作过贴切的比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由于“从游式”的接触,教师的品性为学生所知晓,教师的魅力为学生所发现,久而久之,一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人文教育环境功效便在师生中间生成。
教师的魅力,在于其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而这种追求的背后,依靠的是高尚的学术德性,即对“知识的诚敬”。由于对真理追求的真诚不欺,才有对知识的坚韧专注。其勇往直前的精神容不得任何的见异思迁、左顾右盼。这种由学术理想和学术德性产生的魅力,使追求真理的火炬得以从上一代传承给下一代。
教师的魅力,更在于崇高的人格修为和价值情怀。他不只看到当下事物的功利价值,而更多关注其对社会和民生的普遍价值。他不盲从命令、时尚,也不进行趋利避害的算计,而是保持自己的判断和态度,在执著的信念中脚踏实地地行动。他所确立的不仅是一个知识高度,更是一个道德高度。他的道德和言行充满了人文魅力。他安贫乐道、崇尚真理、敢于批判、质疑权威的道德和人格形象已鲜活跃然于学生脑际,产生比大量说教更强的感染力。甚至他的兴趣爱好、举手投足间闪耀的迥异气质,都成为学生津津乐道、广为传述的逸事而永志不忘。
二、校园文化:人文环境的间接载体
校园文化,泛指校园内展开的一切生活及其生活方式。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它都一如既往地影响着师生的思维、情感表达和信仰。一所优秀的学校,其校园文化必然熔铸了人类文化的精髓,表达着对知识、美德、价值、理性等诸方面的态度,体现着学校的文化品格。
建设校园文化,不能只着眼于表面的文章。校园文化应富有渗透力。表面的文章、功利的态度、短视的行为,对人的影响只会作用于一朝一夕,而不能持久。只有那种弥漫在整个校园并体现学校风范正气的精神氛围,才能真正浸染师生的心灵,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趋向。
建设校园文化,不宜有明显的强制色彩。校园文化育人的手段不像显性课程那样直接和明显,它表达的要求不能与学生愿望发生冲突,也不能使学生产生某些逆反或消极顺应的心理。它应该具有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文化气氛,连“迂回的长廊”、“典雅的圆柱”、“砌墙的石头”都会说话,受教育者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无需教育者作更多的繁琐说教而自然得到启示、感化,最终达至“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目的。
建设校园文化,不应无视非主流文化。数字化时代的信息传送,突破了校园的地域限制,在拓展教育空间和外延的同时,良莠夹杂的文化在校园互现;市场经济下的道德观念,受交换、等价、利润原则的驱使,在带来平等、法制、效率系列观念的同时,功利意识、工具主义悄然在学校滋生。如果对此坐视不管,任其滋长蔓延,校园文化将遭受更大的污染与破坏。只有正视问题,厘清本源,强化导向,主动适应,才能使校园文化可持续发展。
建设校园文化,不可舍弃学校葆有的优良传统。虽然校园文化应当不断吸纳时代精神求得常新,但决不能割裂学校历史上形成的、浓缩学校精神并为学校及其成员所引以为豪的传统。因为它是历史的产物,是时间的积淀,是蕴涵于学校不竭的动力源泉。学生一旦继承了这种传统,也就获得了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历史上,任何著名的学校无不努力创设与自身传统相连的人文环境,如校训、校风、学风等文化的建构,新生入校的誓词,人文景点的设置。那些耳熟能详的警句名言,那些闪烁着美的光与影,那些充溢诗情与浪漫的景致,已经作为一种象征符号积淀在学生的意识里,成为学生一生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新闻办
◇责任编辑 张惟祎◇
一、教师:人文环境的直接载体
教师,既是真理和智慧的播扬者,又是学校优良校风和学风的直接缔造者。对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作过贴切的比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由于“从游式”的接触,教师的品性为学生所知晓,教师的魅力为学生所发现,久而久之,一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人文教育环境功效便在师生中间生成。
教师的魅力,在于其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而这种追求的背后,依靠的是高尚的学术德性,即对“知识的诚敬”。由于对真理追求的真诚不欺,才有对知识的坚韧专注。其勇往直前的精神容不得任何的见异思迁、左顾右盼。这种由学术理想和学术德性产生的魅力,使追求真理的火炬得以从上一代传承给下一代。
教师的魅力,更在于崇高的人格修为和价值情怀。他不只看到当下事物的功利价值,而更多关注其对社会和民生的普遍价值。他不盲从命令、时尚,也不进行趋利避害的算计,而是保持自己的判断和态度,在执著的信念中脚踏实地地行动。他所确立的不仅是一个知识高度,更是一个道德高度。他的道德和言行充满了人文魅力。他安贫乐道、崇尚真理、敢于批判、质疑权威的道德和人格形象已鲜活跃然于学生脑际,产生比大量说教更强的感染力。甚至他的兴趣爱好、举手投足间闪耀的迥异气质,都成为学生津津乐道、广为传述的逸事而永志不忘。
二、校园文化:人文环境的间接载体
校园文化,泛指校园内展开的一切生活及其生活方式。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它都一如既往地影响着师生的思维、情感表达和信仰。一所优秀的学校,其校园文化必然熔铸了人类文化的精髓,表达着对知识、美德、价值、理性等诸方面的态度,体现着学校的文化品格。
建设校园文化,不能只着眼于表面的文章。校园文化应富有渗透力。表面的文章、功利的态度、短视的行为,对人的影响只会作用于一朝一夕,而不能持久。只有那种弥漫在整个校园并体现学校风范正气的精神氛围,才能真正浸染师生的心灵,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趋向。
建设校园文化,不宜有明显的强制色彩。校园文化育人的手段不像显性课程那样直接和明显,它表达的要求不能与学生愿望发生冲突,也不能使学生产生某些逆反或消极顺应的心理。它应该具有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文化气氛,连“迂回的长廊”、“典雅的圆柱”、“砌墙的石头”都会说话,受教育者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无需教育者作更多的繁琐说教而自然得到启示、感化,最终达至“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目的。
建设校园文化,不应无视非主流文化。数字化时代的信息传送,突破了校园的地域限制,在拓展教育空间和外延的同时,良莠夹杂的文化在校园互现;市场经济下的道德观念,受交换、等价、利润原则的驱使,在带来平等、法制、效率系列观念的同时,功利意识、工具主义悄然在学校滋生。如果对此坐视不管,任其滋长蔓延,校园文化将遭受更大的污染与破坏。只有正视问题,厘清本源,强化导向,主动适应,才能使校园文化可持续发展。
建设校园文化,不可舍弃学校葆有的优良传统。虽然校园文化应当不断吸纳时代精神求得常新,但决不能割裂学校历史上形成的、浓缩学校精神并为学校及其成员所引以为豪的传统。因为它是历史的产物,是时间的积淀,是蕴涵于学校不竭的动力源泉。学生一旦继承了这种传统,也就获得了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历史上,任何著名的学校无不努力创设与自身传统相连的人文环境,如校训、校风、学风等文化的建构,新生入校的誓词,人文景点的设置。那些耳熟能详的警句名言,那些闪烁着美的光与影,那些充溢诗情与浪漫的景致,已经作为一种象征符号积淀在学生的意识里,成为学生一生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新闻办
◇责任编辑 张惟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