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这是时隔60年后,中央层面再次专门就种业发展作出部署。1962年,中央曾出台《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在新阶段新时代,中央提出推进种业振兴,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种业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多次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纲要,对种业发展作出具体安排。如此高规格的一系列部署,核心要义就是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用中国种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命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总的来看,我国农业用种安全是有保障的,风险也是可控的。目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占95%以上,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有些品种、领域、环节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和短板弱项,种业发展基础仍不牢固。从种源角度看,大体呈现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分布:上端是种源完全靠自己解决且有一定竞争力,比如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等;下端是种源主要来自于进口,比如白羽肉鸡、南美白对虾等;中部是种源基本立足国内自己解决,但在品种水平上还有差距,比如玉米、大豆、生猪、奶牛等,这部分也占了种源分布的大多数。
目標既定,使命在肩。要向科技创新要答案,充分发挥种业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探寻新的成长空间、关键支撑。要加快构建种业发展新格局,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推进育种创新攻关,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推动种业基地建设,加强种业市场监管执法,引导广大农业科研机构、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加快种业科技、市场、制度、主体的创新发展,筑牢农业农村现代化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种业根基。
种业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多次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纲要,对种业发展作出具体安排。如此高规格的一系列部署,核心要义就是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用中国种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命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总的来看,我国农业用种安全是有保障的,风险也是可控的。目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占95%以上,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有些品种、领域、环节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和短板弱项,种业发展基础仍不牢固。从种源角度看,大体呈现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分布:上端是种源完全靠自己解决且有一定竞争力,比如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等;下端是种源主要来自于进口,比如白羽肉鸡、南美白对虾等;中部是种源基本立足国内自己解决,但在品种水平上还有差距,比如玉米、大豆、生猪、奶牛等,这部分也占了种源分布的大多数。
目標既定,使命在肩。要向科技创新要答案,充分发挥种业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探寻新的成长空间、关键支撑。要加快构建种业发展新格局,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推进育种创新攻关,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推动种业基地建设,加强种业市场监管执法,引导广大农业科研机构、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加快种业科技、市场、制度、主体的创新发展,筑牢农业农村现代化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种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