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大多数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结合诗词的讲解,使学生能闻其声、见其形、感其情,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作为文学样式之一的诗,包括由诗衍生出的词曲作品,在初中教材的各册都有安排。在以往的引导学生领会古代诗词的意境教学当中,我们往往采用“口耳相授”的单一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一些表面的文学内容,无法理解其内涵或只是一知半解,也无法领略到诗词给人的美的意境。
那么如何利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学生想象,促进联想
文学艺术是借助形象来呈现自身的,但“形象”不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古代诗词以语言为载体,读者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先把语言转化为表象,然后才可能在想象中感受形象。而在学习古代诗词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比较善于联想,特别是立体空间的想象力比较强的学生。但有的学生理解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如:在教学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其中有两句写景的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运用幻灯片,展现出美丽的景色,船在山峡里穿行,两岸所见的处处是崇山峻岭,待到渡过荆门山,长江江面突然开阔,两岸都是平旷的原野。利用幻灯片,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学生更深刻体会“随”“入”两字用得好。这样,利用画面的展现,使学生从抽象的感悟,直接地感受到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象,在词曲的学习当中也能让学生感受其形,体会词中的意象。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词中,我剪辑了一段录像,并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有过的郊游的体验,想象词中的主体就是自己,耳边甚至还能回响着迷路时惊慌失措的尖叫声、虚惊过后的欢笑声,从而就会更真切地感受到李清照在少女时代和伙伴们一起郊游时的天真烂漫的乐趣,更能激起我们对往事的怀念。
由于古代诗词的创作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在诗词的教学当中,对学生而言,感受诗词中的形象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学生的感知形象,促进其联想,这是理解诗词意境的第一步。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诗歌情境,调动学生感官,品味意境诗词
品味意境诗词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正所谓“诗言志”。至于“言”“何”“志”,这是我们理解诗词的关键。在教学实践当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创设情境,不同形式的诗歌均配以相应的音乐和视频将学生引入诗词所述的氛围中,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如: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借用台湾歌手张清芳的MTV《水调歌头》。它有声音,歌者嗓音清澈,旋律委婉,曲调抑扬,它有生动的画面,色彩清淡,用光虚实,慢镜头的使用衬托出了气氛的微妙。这一切,都在视听的结合中使学生对这首诗词所表现出的清冷的明月、飘渺的天上宫阙以及内心矛盾的独酌之人等诸多意象有了理解,并能体会到词人宽阔的胸襟和对人间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功能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视听感觉器官的积极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视听之前或之后,教师或提出问题,激励探索;或开启思路,强化要点,品味诗词中的意境,理解蕴含在形象之下的深层内涵的艺术境界。
三、自制多媒体课件,提高学习兴趣,领悟诗歌意境
古代诗词的最终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因此,充分调动学生自我体验的能力,激活创新思维才能提高自身发展的能力。在古代诗词的教学中,可以在多媒体教室指导学生直接利用网上的资源,查找有关诗词的资料(背景、图片、音乐),拓宽视野,激活思维。如在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我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背景、图片、音乐),并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
为明确这次活动的目的,我还对学生做一些基本要求:一是幻灯片中要有作者背景的文字介绍;二是朗诵时,给这首诗配上能反映诗歌感情的音乐;三是根据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制作幻灯片,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因此宜提前一至两天的时间布置学生去完成。上课时,同学们演示自己制作的幻灯片,并作讲解,比一比谁制作的幻灯片最能反映诗歌的内容。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必定要考虑选用什么样的图片,配上什么样的音乐,才能将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展现出来。如此一来,就能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意境的感悟。通过这种自主学习的活动,学生对诗词学习必定会有较高的兴趣,一定会期望多有机会利用这些方式学习诗词。
参考文献:
[1]李杰.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境[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
[2]杨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引导学生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J].中国教育前沿,2006.
作者简介:刘红莉,新余市新钢中学,邮编:338000
【关键词】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作为文学样式之一的诗,包括由诗衍生出的词曲作品,在初中教材的各册都有安排。在以往的引导学生领会古代诗词的意境教学当中,我们往往采用“口耳相授”的单一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一些表面的文学内容,无法理解其内涵或只是一知半解,也无法领略到诗词给人的美的意境。
那么如何利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学生想象,促进联想
文学艺术是借助形象来呈现自身的,但“形象”不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古代诗词以语言为载体,读者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先把语言转化为表象,然后才可能在想象中感受形象。而在学习古代诗词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比较善于联想,特别是立体空间的想象力比较强的学生。但有的学生理解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如:在教学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其中有两句写景的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运用幻灯片,展现出美丽的景色,船在山峡里穿行,两岸所见的处处是崇山峻岭,待到渡过荆门山,长江江面突然开阔,两岸都是平旷的原野。利用幻灯片,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学生更深刻体会“随”“入”两字用得好。这样,利用画面的展现,使学生从抽象的感悟,直接地感受到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象,在词曲的学习当中也能让学生感受其形,体会词中的意象。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词中,我剪辑了一段录像,并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有过的郊游的体验,想象词中的主体就是自己,耳边甚至还能回响着迷路时惊慌失措的尖叫声、虚惊过后的欢笑声,从而就会更真切地感受到李清照在少女时代和伙伴们一起郊游时的天真烂漫的乐趣,更能激起我们对往事的怀念。
由于古代诗词的创作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在诗词的教学当中,对学生而言,感受诗词中的形象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学生的感知形象,促进其联想,这是理解诗词意境的第一步。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诗歌情境,调动学生感官,品味意境诗词
品味意境诗词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正所谓“诗言志”。至于“言”“何”“志”,这是我们理解诗词的关键。在教学实践当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创设情境,不同形式的诗歌均配以相应的音乐和视频将学生引入诗词所述的氛围中,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如: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借用台湾歌手张清芳的MTV《水调歌头》。它有声音,歌者嗓音清澈,旋律委婉,曲调抑扬,它有生动的画面,色彩清淡,用光虚实,慢镜头的使用衬托出了气氛的微妙。这一切,都在视听的结合中使学生对这首诗词所表现出的清冷的明月、飘渺的天上宫阙以及内心矛盾的独酌之人等诸多意象有了理解,并能体会到词人宽阔的胸襟和对人间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功能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视听感觉器官的积极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视听之前或之后,教师或提出问题,激励探索;或开启思路,强化要点,品味诗词中的意境,理解蕴含在形象之下的深层内涵的艺术境界。
三、自制多媒体课件,提高学习兴趣,领悟诗歌意境
古代诗词的最终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因此,充分调动学生自我体验的能力,激活创新思维才能提高自身发展的能力。在古代诗词的教学中,可以在多媒体教室指导学生直接利用网上的资源,查找有关诗词的资料(背景、图片、音乐),拓宽视野,激活思维。如在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我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背景、图片、音乐),并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
为明确这次活动的目的,我还对学生做一些基本要求:一是幻灯片中要有作者背景的文字介绍;二是朗诵时,给这首诗配上能反映诗歌感情的音乐;三是根据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制作幻灯片,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因此宜提前一至两天的时间布置学生去完成。上课时,同学们演示自己制作的幻灯片,并作讲解,比一比谁制作的幻灯片最能反映诗歌的内容。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必定要考虑选用什么样的图片,配上什么样的音乐,才能将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展现出来。如此一来,就能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意境的感悟。通过这种自主学习的活动,学生对诗词学习必定会有较高的兴趣,一定会期望多有机会利用这些方式学习诗词。
参考文献:
[1]李杰.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境[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
[2]杨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引导学生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J].中国教育前沿,2006.
作者简介:刘红莉,新余市新钢中学,邮编:33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