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连年扩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学生就业压力。如何帮助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弄清楚自己要实现的人生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是高职院校工作的热点与难点。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离不开职业性向测评,本文阐述了职业性向测评的相关理论及其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指导作用,提出了在高校如何开展职业性向测评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个性特征职业活动职业性向
基金项目: 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项目编号:ZDKT201101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连年扩招。根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全国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共有1288所。在校生人数已达1000万,伴随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学生就业压力。由于缺乏早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选择学校、专业很少出于对自我、对职业的清晰认知,而是受家长、老师及朋友的影响盲目选择,在毕业时候就显得很盲目,或者找不到工作,或者虽然找到了工作,对工作不感兴趣,只是满足一时生活之需,全然没有长久的计划和打算,要么毫无动力的机械性工作,要么工作不久就开始不断的跳槽,试图通过频繁的跳槽试图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岗位,要么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岗位,却缺乏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如何帮助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弄清楚自己要实现的人生目标,为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需要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是高职院校工作的热点与难点。
1 职业性向含义及相关理论
1.1 含义
职业生涯规划离不开职业性向测评。职业性向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有利于其在某一职业方面成功的素质的总和。它是与职业方向相对应的个性特征,也指由个性决定的职业选择偏好。职业性向通常受一个人的爱好、性格、遗传基因、教育训练、经济状况、价值观、人脉关系、社会环境和岗位需求等因素制约[1]。职业性向关注个人的职业兴趣与社会职业岗位之间的适配度。一个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所从事的工作能与其职业兴趣相吻合,就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能长时间地保持高效率的工作而不疲劳。反之,只能发挥其才能的20%—30%,还容易感到厌倦和疲劳。
1.2 职业性向测验相关理论
西方国家对职业性向研究源于公司的招聘业务以及对就业人员的职业规划,有针对群体的调查测试,如针对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的44名MBA毕业生的职业生涯研究;也有针对个人的调查测试,如一些机构专门为大学高材生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分析;有侧重于心理分析的,如“箱庭”分析;也有侧重于客观条件分析的。目前职业性向分析理论比较突出的有: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Edgar﹒H﹒Schein)教授提出的职业锚理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John﹒L﹒Holland)的职业兴趣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罗伦斯﹒妮蒂雅(Florence﹒Littauer) 的职业性格测评理论等。
2 职业性向对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指导作用
2.1 职业生涯规划离不开职业性向测评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结合个人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括知已 知彼 抉择。其中知已包括对个人性格、特长、兴趣、智能和情商的認知,知彼是对人力资源需求、晋升发展机会、组织环境和发展战略、政治和社会环境等的认知,抉择包括职业和路线抉择、目标和行动抉择。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通常按以下程序进行:分析个人职业素质,分析社会职业环境,确定职业生涯目标,设计实施策略与措施,反馈调整[2]。
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包含了对自我的认知和对职业的认知,而这正是职业性向测评的内容。目前开展的一些职业性向测评方法还停留在文字性自我主观评估,缺乏科学的、有效的评价指标和量化标准,在实际中学生使用起来比较困难。霍兰德职业性向测试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职业规划工具之一,他的职业兴趣测评量化表把测评分成七个部分:你心目中的理想职业(专业)、你所感兴趣的活动、你所擅长或胜任的活动、你所喜欢的职业、你的能力类型简评、统计和确定你的职业倾向、你所看重的东西即职业价值观。在感兴趣的活动、擅长或胜任的活动、喜欢的职业和能力类型简评四部分中,各分出六种职业类型:R(现实型)、I(调查型)、A型(艺术性)、S(社会型)、 C(常规型)和E(企事业型),每个类型都设置了十分具体的社会活动,并把 “是”和“否”的选项进行量化处理,最终通过统计总分得出最适合的职业选择。
2.2 职业性向测评可以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方向,有助于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的终生职业经历,通过职业性向测评,有利于学生早日确立职业目标,并为之进行不懈努力,激励个人发挥潜能。比如,哈佛大学对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3%的人在25年间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成为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10%有短期目标的人已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60%目标模糊的人生活工作安稳但没有特别出色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的27%没有目标的人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和社会。研究表明,没有明确目标的职业生涯很难获得成功。在被调查的人群中,获得成功的人群有一共同点:尽早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设定明确的目标,并且始终坚持。
3 高职院校如何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性向测评
目前,职业性向测评在我国高职教育中的运用与推广还很少,对许多高职院校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停留在开几堂职业生涯规划课,让学生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层面上。大多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科学的测评指引,学生不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尤其不了解自身对职业的优势和劣势,对未来职业发展没有明确方向。在校期间这个也学那个也学,浪费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在就业过程中的职业选择表现出盲目和不切实际。如果能提前进行职业性向测评,及早认识自己的特质,了解自己的能力和职业兴趣,明确自己所擅长或胜任的职业,衡量自己的差距,再结合有关工作机会的信息,就能及早确定未来的目标职业或岗位,并根据目标职业或岗位的能力要求,制订学习方案,从而更好地完成了职业生涯规划。 3.1在新生入学开始就进行职业性向测评。
西方国家学生从幼儿园到中学要接受系统的职业性向测评引导,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对职业、职位有了初步的认识,也了解自己的个性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以及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并为之而努力。在我们国家,由于一直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设置,绝大部分学生上大学之前从未进行过职业性向测试,很多职业院校的就业部门也只是提供就业信息,并没有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一项从零起步的工作。建议各职业院校在新生一入学就对其进行职业性向测评,让学生尽早掌握自己的性格特征、职业兴趣,了解理想职业需要具备哪些专业技能才学,及早发现自己职业能力的欠缺,就会为自己的专业学习确定一个目标。只有明确了目标,才有学习动力,学习效率才能提高,并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努力缩小自身职业能力与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
3.2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开展职业性向测评
职业性向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行职业性向测评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和依据,对职业生涯规划起着指导作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性向测评的成果和延伸,使职业性向测评具有了实际意义。没有职业性向测评的职业规划就像空中楼阁,是对职业生涯的空谈。建议高职院校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职业性向测评,根据测评结果,让学生认清自我,分析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3.3 职业性向测评与高职院校特点想结合,对霍兰德职业性向测评量化表进 行修改,形成符合各职業院校自己特色的职业性向量化测评工具。
霍兰德职业性向测评量化表是目前许多机构采用的一种职业性向测评工具。但是,各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要求及生源质量和学制等方面与普通高校都存在差异,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不是学术性人才,因此, 霍兰德职业性向测评量化表中的很多职业并不一定适合所有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选择。所以,各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性向测评时,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内容的修改,形成适合本学院学生职业规划使用的测评分析工具。
3.4 职业性向测评与其他测评或调查相结合。
目前的职业性向测评工具相对比较单一,多为霍兰德职业性向测评量化表。由于我国职业院校种类繁多,社会职业比较复杂,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性向测评时也可以再结合其他分析工具进行测评或调查。如高职院校可以针对往届毕业生设计问卷调查,或针对就业单位设计一些问卷进行调查,摸索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性向测评方法。
参考文献
[1]宋剑祥.职业性向理论研究对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3(2)
[2]胡建宏 刘雪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宇航出版社.2007
【关键词】个性特征职业活动职业性向
基金项目: 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项目编号:ZDKT201101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连年扩招。根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全国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共有1288所。在校生人数已达1000万,伴随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学生就业压力。由于缺乏早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选择学校、专业很少出于对自我、对职业的清晰认知,而是受家长、老师及朋友的影响盲目选择,在毕业时候就显得很盲目,或者找不到工作,或者虽然找到了工作,对工作不感兴趣,只是满足一时生活之需,全然没有长久的计划和打算,要么毫无动力的机械性工作,要么工作不久就开始不断的跳槽,试图通过频繁的跳槽试图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岗位,要么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岗位,却缺乏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如何帮助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弄清楚自己要实现的人生目标,为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需要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是高职院校工作的热点与难点。
1 职业性向含义及相关理论
1.1 含义
职业生涯规划离不开职业性向测评。职业性向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有利于其在某一职业方面成功的素质的总和。它是与职业方向相对应的个性特征,也指由个性决定的职业选择偏好。职业性向通常受一个人的爱好、性格、遗传基因、教育训练、经济状况、价值观、人脉关系、社会环境和岗位需求等因素制约[1]。职业性向关注个人的职业兴趣与社会职业岗位之间的适配度。一个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所从事的工作能与其职业兴趣相吻合,就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能长时间地保持高效率的工作而不疲劳。反之,只能发挥其才能的20%—30%,还容易感到厌倦和疲劳。
1.2 职业性向测验相关理论
西方国家对职业性向研究源于公司的招聘业务以及对就业人员的职业规划,有针对群体的调查测试,如针对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的44名MBA毕业生的职业生涯研究;也有针对个人的调查测试,如一些机构专门为大学高材生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分析;有侧重于心理分析的,如“箱庭”分析;也有侧重于客观条件分析的。目前职业性向分析理论比较突出的有: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Edgar﹒H﹒Schein)教授提出的职业锚理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John﹒L﹒Holland)的职业兴趣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罗伦斯﹒妮蒂雅(Florence﹒Littauer) 的职业性格测评理论等。
2 职业性向对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指导作用
2.1 职业生涯规划离不开职业性向测评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结合个人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括知已 知彼 抉择。其中知已包括对个人性格、特长、兴趣、智能和情商的認知,知彼是对人力资源需求、晋升发展机会、组织环境和发展战略、政治和社会环境等的认知,抉择包括职业和路线抉择、目标和行动抉择。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通常按以下程序进行:分析个人职业素质,分析社会职业环境,确定职业生涯目标,设计实施策略与措施,反馈调整[2]。
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包含了对自我的认知和对职业的认知,而这正是职业性向测评的内容。目前开展的一些职业性向测评方法还停留在文字性自我主观评估,缺乏科学的、有效的评价指标和量化标准,在实际中学生使用起来比较困难。霍兰德职业性向测试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职业规划工具之一,他的职业兴趣测评量化表把测评分成七个部分:你心目中的理想职业(专业)、你所感兴趣的活动、你所擅长或胜任的活动、你所喜欢的职业、你的能力类型简评、统计和确定你的职业倾向、你所看重的东西即职业价值观。在感兴趣的活动、擅长或胜任的活动、喜欢的职业和能力类型简评四部分中,各分出六种职业类型:R(现实型)、I(调查型)、A型(艺术性)、S(社会型)、 C(常规型)和E(企事业型),每个类型都设置了十分具体的社会活动,并把 “是”和“否”的选项进行量化处理,最终通过统计总分得出最适合的职业选择。
2.2 职业性向测评可以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方向,有助于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的终生职业经历,通过职业性向测评,有利于学生早日确立职业目标,并为之进行不懈努力,激励个人发挥潜能。比如,哈佛大学对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3%的人在25年间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成为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10%有短期目标的人已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60%目标模糊的人生活工作安稳但没有特别出色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的27%没有目标的人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和社会。研究表明,没有明确目标的职业生涯很难获得成功。在被调查的人群中,获得成功的人群有一共同点:尽早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设定明确的目标,并且始终坚持。
3 高职院校如何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性向测评
目前,职业性向测评在我国高职教育中的运用与推广还很少,对许多高职院校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停留在开几堂职业生涯规划课,让学生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层面上。大多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科学的测评指引,学生不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尤其不了解自身对职业的优势和劣势,对未来职业发展没有明确方向。在校期间这个也学那个也学,浪费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在就业过程中的职业选择表现出盲目和不切实际。如果能提前进行职业性向测评,及早认识自己的特质,了解自己的能力和职业兴趣,明确自己所擅长或胜任的职业,衡量自己的差距,再结合有关工作机会的信息,就能及早确定未来的目标职业或岗位,并根据目标职业或岗位的能力要求,制订学习方案,从而更好地完成了职业生涯规划。 3.1在新生入学开始就进行职业性向测评。
西方国家学生从幼儿园到中学要接受系统的职业性向测评引导,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对职业、职位有了初步的认识,也了解自己的个性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以及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并为之而努力。在我们国家,由于一直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设置,绝大部分学生上大学之前从未进行过职业性向测试,很多职业院校的就业部门也只是提供就业信息,并没有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一项从零起步的工作。建议各职业院校在新生一入学就对其进行职业性向测评,让学生尽早掌握自己的性格特征、职业兴趣,了解理想职业需要具备哪些专业技能才学,及早发现自己职业能力的欠缺,就会为自己的专业学习确定一个目标。只有明确了目标,才有学习动力,学习效率才能提高,并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努力缩小自身职业能力与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
3.2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开展职业性向测评
职业性向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行职业性向测评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和依据,对职业生涯规划起着指导作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性向测评的成果和延伸,使职业性向测评具有了实际意义。没有职业性向测评的职业规划就像空中楼阁,是对职业生涯的空谈。建议高职院校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职业性向测评,根据测评结果,让学生认清自我,分析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3.3 职业性向测评与高职院校特点想结合,对霍兰德职业性向测评量化表进 行修改,形成符合各职業院校自己特色的职业性向量化测评工具。
霍兰德职业性向测评量化表是目前许多机构采用的一种职业性向测评工具。但是,各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要求及生源质量和学制等方面与普通高校都存在差异,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不是学术性人才,因此, 霍兰德职业性向测评量化表中的很多职业并不一定适合所有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选择。所以,各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性向测评时,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内容的修改,形成适合本学院学生职业规划使用的测评分析工具。
3.4 职业性向测评与其他测评或调查相结合。
目前的职业性向测评工具相对比较单一,多为霍兰德职业性向测评量化表。由于我国职业院校种类繁多,社会职业比较复杂,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性向测评时也可以再结合其他分析工具进行测评或调查。如高职院校可以针对往届毕业生设计问卷调查,或针对就业单位设计一些问卷进行调查,摸索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性向测评方法。
参考文献
[1]宋剑祥.职业性向理论研究对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3(2)
[2]胡建宏 刘雪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宇航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