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4564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有兴趣才会高高兴兴地去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即使遇到困难,也能自觉钻研,加以克服,并把它当成乐事来做,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
  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实施赏识和情感教育,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这种出于真挚的“赏识”,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号召力和推动力,这种“赏识”的对象包括各类学生学习语文的各个方面。比如说朗读、写作、阅读等,在表达形式上,可以在接触、交谈中,对他们表示一种信任和赏识,以产生情志上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形成兴奋中心,产生自信。随后要给予具体的有效的指导或帮助。一旦发现学生取得教师所期待的进步,教师要及时地表示肯定或赞同,以便为下一次新的进步做好心理准备。
  其次,利用情感教育激发兴趣。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老师才会对老师所教学科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精神饱满,热情洋溢,体态活泼,语言风趣,而且要方法灵活,使学生始终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用老师真心实意的友爱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要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神情、生动的语言创造愉快而又民主的气氛,特别是对差生,千万不能在言行和精神上歧视他们,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处处在关心爱护和理解他们。
  二、巧妙地设疑质疑是培养主动性的有效方法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说:“没有人的情志,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学生的认识往往有情绪性,常常不是用理智支配情志,而是情志支配理智,所以必须在课堂上牢牢抓住学生的情志,要抓住学生的情志,就必须上好一节课,要上好一节课,巧妙、恰当、准确的设疑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三、通过阅读激发兴趣
  中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不知道该怎么读书,如果不随时进行阅读指导,有些学生会浪费时间,如默读时出现心读、指读和回读。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迅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要领,怎样提高阅读的效率,比如怎样速读,怎样浏览,议论文怎么读,记叙文怎么读,小学怎么读……同时指导学生做阅读笔记或摘抄名言警句,或摘抄精彩片段,或写阅读提纲,或写心得体会。总之,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自然就爱读、乐读、善读,这样就能在读的过程中勤动笔,更利于写作。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开展与语文紧密联系的活动课,这对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培养学生对该学科学以致用的能力都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听、说、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可以在课外让学生办语文小报,开展故事演讲,歇后语抢答、成语集锦比赛,诗词比赛,书法比赛,作文比赛等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见识,积累信息,使学生尝到学语文的甜头。
  总之,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充分利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辅以恰当的引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诚然。在短暂而充满困惑的教与学之生涯中,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即应该树立怎样的教育理念:是先育人后成才,还是先成才后育人。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谁都会脱口而出,当然是先育人后成才。可是当今衡量人的标准是什么呢?——能者上,不能者下。这种标准不是明摆着吗,以才量人。尤其是应试教育制度最严格也最权威性的高考,更是江能者上,不能者下的量人标准执行的明白、透彻!放眼社会,哪
期刊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是教师精批细改,往往是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朱笔满篇。作文本发下来,学生对老师的批改却并不领情,只是看一下分数,放在一边,不置可否。他们何曾知道,为改作文,语文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个语文老师往往教两个班,一班少则四五十,多则六七十个学生,一个小时只能批改六七篇,一次作文就要花费20来个小时,真是苦不堪言。这种作文的改法费力不讨好,耗时低效,应当改一改,把作文
期刊
一个具有优美情操的人,起于对诗歌的学习,立于对礼仪的把握,成于受教育的熏陶。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从而变成具有优美情操的人呢?笔者认为可以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一、蓄势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追求这种审美享受,满足审美的需要。审美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爱好和当时的心境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审美心境的好坏,能强化或钝化他的五官感受能力。心境开
期刊
边塞诗词是反映以边塞生活为主题的诗词,这类诗词大多和战争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它的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所抒发出来的情感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比如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边塞诗词的创作形式大多为古风(考虑到高考命题使用长篇古风做材料的可能性不大,故本文不予涉及)和绝句,词的数量较少。中学生在解答边塞诗词的鉴赏问
期刊
一、新课标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多处对课外阅读要求作过描述:“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着。”“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二、学生阅读现状  目前诸多调查显示: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与语文教育目标相距甚远。
期刊
经过十年的语文教学,让我明白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尤为重要。可如何提高作文水平,是广大师生一直困惑的事。不少学生,提起写作文,就感到头痛,口咬笔杆,无从下笔,即使写了,也只是寥寥数语,无血无肉。究其原因,似乎是无东西可写。我觉得要提高作文水平,必须从死板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桎梏中解脱出来,让孩子们愉快、主动积极地学习写作文,我的做法是:  一、在观察中指导作文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
期刊
在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求同思维,标准模式,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中学生正处于创新思维活跃期,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成为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心理学者认为: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形式。想象在人类生活、学习、劳动、创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我们要在其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丰富学生的想象,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再造想象,发展他们的创造想象。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期刊
这几年,教育改革大潮滚滚滔滔,势不可挡。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更是层出不穷,花样迭出,叫人应接不暇。在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优质课上更是模式泛滥,似乎无模式便无创新,便是落伍、不合潮流。笔者通过认真学习和探索,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越来越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套路,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可能有着许多误导甚至堵塞。  静心思来,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寻找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建构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
期刊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自己儿时残酷地将小兄弟的风筝弄坏的事情。鲁迅先生的本意是通过这件事来揭示旧的伦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从“我”对兄弟家长式的管理,反映出神圣的长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残忍,愚昧无知。现在,这篇经典散文入选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本单元文章编排以人间真挚而美好的亲情为主题,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作者对切身体验表述来体会亲情的丰富和多样,以引起共鸣。因此,在教授该课时,笔者
期刊
上个世纪60年代左右,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基本上是围绕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双基”)展开的,在以后几十年时间里,“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成了语文教学中两大目标,在语文教与学中备受青睐。然而到了本世纪,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片面的理解新课标理念、强调素质,忽视知识传授,使得 “基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似乎不复存在。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2001年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