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主体,必然需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打造与引领。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路径选择上:应该在宏观层面上加强意识形态的引领与掌控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在中观层面上加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生态观、发展观的教育和构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微观层面上加强思想信念教育,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新形式,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领会、认同、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创新
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宝贵的人才资源,所以,在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意义深远。“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党和国家赋予全国各高等院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任务,我们党几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建设。其中,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抓好大学生理论学习,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让青年知识分子了解和相信党的理论,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明确了大学生政治思想理论工作的方向,为进一步贯彻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发表讲话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青年人才的培养目标。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知方面主流是健康向上、积极有利的,但是,毋须讳言,也存在着问题与不足,有的还相当突出,比如:淡化政治、崇尚多元、功利取向、信仰缺失等等。究其根本,当代大学生在“青马工程”的教育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树立和自觉践行还远远不够。在当代,对大学生“青马工程”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务必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内涵的界定
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内涵的界定,学者陈鸿雁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是“指一批把共产主义作为自身最高理想,精通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能积极、主动为实现自身理想而奋斗的时代精英”,并能够与时俱进地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并不断完善自身的青年群体;体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强劲的创新和发展潜力”五个方面的内涵特征。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的必要性
(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与时俱进”的本质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其性质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的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宏伟事业。因而,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施,来培养和造就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树立牢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当代大学生,就成为我国大学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追求。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我国广大群众思想意识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同时,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无硝烟的战争”呈现长期复杂性和尖锐性。这一切都极大地影响到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领域。只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引导多元化社会思潮,才能有效地引导我国广大群众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正确分析和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从而努力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则对整个社会具有“辐射性”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通过加强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施,来确保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繁荣昌盛。
(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和谐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文化,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对内我们力争构建和谐社会、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繁荣富强;对外我们主张和平发展,实行平等合作交往、互惠互利。在和平发展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发展体现在科技、经济、军事等“高、精、尖、新”成果方面的硬实力,更要发展体现文化凝聚力和辐射力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软实力既可以增强我国内部广大群众的凝聚力,形成强大的文化、思想意识、道德的认同感,也可以为我国硬实力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动力、活力,为硬实力的发展创造更为优越的发展条件,同时,“文化软实力”本身就是综合国力和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作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就抓住了社会主义先进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就把握住了高校引领社会先进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大学生构筑更加坚实的精神家园,从而使一代又一代的当代大学生树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同理想信念、共同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成为理论上的先行者、思想上的先进者、行动上的先驱者.
(三)是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需要,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机遇,这极大地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坚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深入持续开展,一方面是由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高校要履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就必须深入细致地全面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工作。另一方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工作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在需要: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既是一种政治方向,又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是价值尺度。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工作的全面开展,引导大学生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分析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正确鉴别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能动地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自觉地把个体追求与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统一起来,把个人奋斗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 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继续推进的思路与举措
(一)整合教育资源,营造“先进意识”氛围,形成“自育、自警、自省、自为”的强劲动力源泉。任何一个成功教育的实施都包含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德、智、体、美”的深化教育以及被教育者自身内化两个过程的有机统一。为更好地推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继续深入开展,我们必须对各级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各级团干部队伍、思想政治辅导员以及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进行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通过参加高端理论探讨、实地考察、社会服务、挂职锻炼和研修培训等方式,使他们从“骨子里”深刻认识到培养一代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国家兴旺发达、民族繁荣富强的重要意义。对大学生骨干要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教育,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课题研究等方式,让他们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我国的革命史和发展史,提高对实行青年马克思培养工程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与“自育、自警、自省、自为”的有机结合,坚定在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心,自觉构筑强化西方反动势力“和平演变”图谋的防火墙,使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广泛开展,不断取得日益辉煌的新成就。
(二)加强组织建设,优化培训机制,统筹社会各界力量齐抓共营、经验互鉴。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深入有效、持之以恒地进行,应创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机制,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青马工程”育人环境。首先,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良好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环境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应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加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协调,保证“青马工程”教育的经费投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和青年大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其次,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中的辅助功能。高校应通过与大学生家庭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机制、快捷的信息通报与反馈机制、共同教育与管理的协商机制、定期的双向汇报交流机制,优化高校“青马工程”的教育成效,在校园网中建立家长论坛等,充分发掘家长在“青马工程”中的教育功能,通过构建学校与家庭“青马工程”的和谐互动机制,充分发挥家长用亲情做好高校“青马工程”的教育工作,共同营造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第三,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和运用,开展形式多样的高校“青马工程”教育机制。各高校应成立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意识形态的校领导任副组长,党办主任、宣传部长、学工部长、网络中心主任、团委书记、保卫处长等为成员的“网络信息管理领导小组”,配置专、兼网络管理员,建设好学校主流网站,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和思想引领,并对网上信息全天候监控和引导,确保校园网络安全、高效、有序运行,搭建内容丰富的综合交叉式的网络“青马工程”教育平台,开辟诸如“马克思主义经典重读”“中央文献”“教育视点”“党史资料”“网上党校”“热点聚焦”等相关栏目,使高校“青马工程”教育贴近大学生、贴近实际,从而加大高校“青马工程”教育工作的渗透性、实效性。另外,各地区、各高校在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的过程中,要加强典型经验的推广,各团省委、各高校要积极借鉴成功的经验,结合自己办学特色的实际,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施推向“质优效佳”的更高层次,以减少探索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不必要的支出,少走弯路,培养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为社会输送新鲜血液、注入新的活力。
(三)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养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培养机制和岗位流动机制。首先,要在坚持重点培养和普遍培养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创新培训形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培养机制。第一,各高校从自身办学特色和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拔高校“青马工程”工作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尤其是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要不断提高他们的学术素养、理论水平。第二,立足校内在职培训,制订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以实施。发挥各高校“青马工程”教育骨干教师的作用,开展“青马工程”教育经验交流与专题研讨,促使其更新知识、交流经验、扩大视野、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青马工程”教育的需要。第三,采取多种方式的进修培训。对从事高校“青马工程”教育的专兼职干部,有计划、分期分批地组织脱产进修学习,进一步提高其“青马工程”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第四,各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与国内知名高校建立定向委培关系,采取挂职、轮岗等方式,优化高校“青马工程”教育队伍的整体结构,培育多层次、高素质的“青马工程”教育专职队伍。其次,建立健全高校“青马工程”教育队伍的发展流转机制,采取“专、转、提、学、派”等多项措施,促进高校“青马工程”教育队伍的发展流动,使高校“青马工程”教育队伍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专”,就是鼓励部分高校“青马工程”教育骨干,长期深入地从事高校“青马工程”教育工作,使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转”就是根据高校“青马工程”教育者本人的条件和意愿,在工作达到一定的年限后,可以专任高校“青马工程”教育专任教师或到其他岗位工作,同时,对一些实践经验证明不适合从事高校“青马工程”教育工作的人员劝转到其他工作岗位;“提”,就是对高校“青马工程”教育表现优秀、成绩突出者,给予破格提拔使用;“学”,就是选拔推荐一批有培养前途的高校“青马工程”教育干部攻读更高学位,到党校、行政学院学习深造;“派”,就是推荐派出,把高校“青马工程”教育成就突出的同志,选派到地方从事党政管理工作。通过“多管齐下”的高校“青马工程”教育队伍的发展流转机制,真正使从事高校“青马工程”教育的人员工作有良好条件、干事有支持平台、发展有作为空间。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68-169.
[2]江泽民.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隆重举行.新华网,2002-05-16.
[3]田建国.全球化环境下的思想道德教育[Z].光明日报,2008-01-16.
[4]《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新华网2007年10月08日.
[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34页.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创新
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宝贵的人才资源,所以,在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意义深远。“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党和国家赋予全国各高等院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任务,我们党几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建设。其中,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抓好大学生理论学习,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让青年知识分子了解和相信党的理论,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明确了大学生政治思想理论工作的方向,为进一步贯彻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发表讲话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青年人才的培养目标。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知方面主流是健康向上、积极有利的,但是,毋须讳言,也存在着问题与不足,有的还相当突出,比如:淡化政治、崇尚多元、功利取向、信仰缺失等等。究其根本,当代大学生在“青马工程”的教育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树立和自觉践行还远远不够。在当代,对大学生“青马工程”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务必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内涵的界定
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内涵的界定,学者陈鸿雁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是“指一批把共产主义作为自身最高理想,精通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能积极、主动为实现自身理想而奋斗的时代精英”,并能够与时俱进地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并不断完善自身的青年群体;体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强劲的创新和发展潜力”五个方面的内涵特征。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的必要性
(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与时俱进”的本质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其性质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的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宏伟事业。因而,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施,来培养和造就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树立牢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当代大学生,就成为我国大学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追求。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我国广大群众思想意识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同时,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无硝烟的战争”呈现长期复杂性和尖锐性。这一切都极大地影响到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领域。只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引导多元化社会思潮,才能有效地引导我国广大群众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正确分析和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从而努力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则对整个社会具有“辐射性”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通过加强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施,来确保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繁荣昌盛。
(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和谐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文化,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对内我们力争构建和谐社会、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繁荣富强;对外我们主张和平发展,实行平等合作交往、互惠互利。在和平发展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发展体现在科技、经济、军事等“高、精、尖、新”成果方面的硬实力,更要发展体现文化凝聚力和辐射力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软实力既可以增强我国内部广大群众的凝聚力,形成强大的文化、思想意识、道德的认同感,也可以为我国硬实力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动力、活力,为硬实力的发展创造更为优越的发展条件,同时,“文化软实力”本身就是综合国力和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作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就抓住了社会主义先进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就把握住了高校引领社会先进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大学生构筑更加坚实的精神家园,从而使一代又一代的当代大学生树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同理想信念、共同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成为理论上的先行者、思想上的先进者、行动上的先驱者.
(三)是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需要,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机遇,这极大地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坚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深入持续开展,一方面是由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高校要履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就必须深入细致地全面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工作。另一方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工作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在需要: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既是一种政治方向,又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是价值尺度。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工作的全面开展,引导大学生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分析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正确鉴别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能动地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自觉地把个体追求与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统一起来,把个人奋斗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 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继续推进的思路与举措
(一)整合教育资源,营造“先进意识”氛围,形成“自育、自警、自省、自为”的强劲动力源泉。任何一个成功教育的实施都包含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德、智、体、美”的深化教育以及被教育者自身内化两个过程的有机统一。为更好地推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继续深入开展,我们必须对各级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各级团干部队伍、思想政治辅导员以及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进行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通过参加高端理论探讨、实地考察、社会服务、挂职锻炼和研修培训等方式,使他们从“骨子里”深刻认识到培养一代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国家兴旺发达、民族繁荣富强的重要意义。对大学生骨干要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教育,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课题研究等方式,让他们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我国的革命史和发展史,提高对实行青年马克思培养工程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与“自育、自警、自省、自为”的有机结合,坚定在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心,自觉构筑强化西方反动势力“和平演变”图谋的防火墙,使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广泛开展,不断取得日益辉煌的新成就。
(二)加强组织建设,优化培训机制,统筹社会各界力量齐抓共营、经验互鉴。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深入有效、持之以恒地进行,应创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机制,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青马工程”育人环境。首先,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良好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环境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应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加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协调,保证“青马工程”教育的经费投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和青年大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其次,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中的辅助功能。高校应通过与大学生家庭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机制、快捷的信息通报与反馈机制、共同教育与管理的协商机制、定期的双向汇报交流机制,优化高校“青马工程”的教育成效,在校园网中建立家长论坛等,充分发掘家长在“青马工程”中的教育功能,通过构建学校与家庭“青马工程”的和谐互动机制,充分发挥家长用亲情做好高校“青马工程”的教育工作,共同营造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第三,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和运用,开展形式多样的高校“青马工程”教育机制。各高校应成立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意识形态的校领导任副组长,党办主任、宣传部长、学工部长、网络中心主任、团委书记、保卫处长等为成员的“网络信息管理领导小组”,配置专、兼网络管理员,建设好学校主流网站,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和思想引领,并对网上信息全天候监控和引导,确保校园网络安全、高效、有序运行,搭建内容丰富的综合交叉式的网络“青马工程”教育平台,开辟诸如“马克思主义经典重读”“中央文献”“教育视点”“党史资料”“网上党校”“热点聚焦”等相关栏目,使高校“青马工程”教育贴近大学生、贴近实际,从而加大高校“青马工程”教育工作的渗透性、实效性。另外,各地区、各高校在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的过程中,要加强典型经验的推广,各团省委、各高校要积极借鉴成功的经验,结合自己办学特色的实际,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施推向“质优效佳”的更高层次,以减少探索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不必要的支出,少走弯路,培养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为社会输送新鲜血液、注入新的活力。
(三)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养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培养机制和岗位流动机制。首先,要在坚持重点培养和普遍培养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创新培训形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培养机制。第一,各高校从自身办学特色和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拔高校“青马工程”工作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尤其是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要不断提高他们的学术素养、理论水平。第二,立足校内在职培训,制订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以实施。发挥各高校“青马工程”教育骨干教师的作用,开展“青马工程”教育经验交流与专题研讨,促使其更新知识、交流经验、扩大视野、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青马工程”教育的需要。第三,采取多种方式的进修培训。对从事高校“青马工程”教育的专兼职干部,有计划、分期分批地组织脱产进修学习,进一步提高其“青马工程”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第四,各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与国内知名高校建立定向委培关系,采取挂职、轮岗等方式,优化高校“青马工程”教育队伍的整体结构,培育多层次、高素质的“青马工程”教育专职队伍。其次,建立健全高校“青马工程”教育队伍的发展流转机制,采取“专、转、提、学、派”等多项措施,促进高校“青马工程”教育队伍的发展流动,使高校“青马工程”教育队伍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专”,就是鼓励部分高校“青马工程”教育骨干,长期深入地从事高校“青马工程”教育工作,使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转”就是根据高校“青马工程”教育者本人的条件和意愿,在工作达到一定的年限后,可以专任高校“青马工程”教育专任教师或到其他岗位工作,同时,对一些实践经验证明不适合从事高校“青马工程”教育工作的人员劝转到其他工作岗位;“提”,就是对高校“青马工程”教育表现优秀、成绩突出者,给予破格提拔使用;“学”,就是选拔推荐一批有培养前途的高校“青马工程”教育干部攻读更高学位,到党校、行政学院学习深造;“派”,就是推荐派出,把高校“青马工程”教育成就突出的同志,选派到地方从事党政管理工作。通过“多管齐下”的高校“青马工程”教育队伍的发展流转机制,真正使从事高校“青马工程”教育的人员工作有良好条件、干事有支持平台、发展有作为空间。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68-169.
[2]江泽民.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隆重举行.新华网,2002-05-16.
[3]田建国.全球化环境下的思想道德教育[Z].光明日报,2008-01-16.
[4]《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新华网2007年10月08日.
[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