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和结构损伤的研究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E7ENA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POAG患者黄斑区域视网膜微循环状态及其与视网膜结构损伤的关系。

方法

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2015年7月至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就诊的POAG患者59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4例,年龄17~66岁。应用谱域OCT(SD-OCT)结合分光谱振幅去相关血管成像(SSADA)算法系统,对59例入选患者的59只单眼进行OCT扫描(28只眼为早期组、11只眼为中期组、20只眼为晚期组)。采集患眼黄斑区域视网膜微循环血流灌注指标(血流指数和血管密度)以及视网膜厚度值,检测眼部指标并记录一般信息,使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法和最小显著差数法-t检验分别比较早、中、晚期3组POAG患者的视网膜微循环指标、视网膜厚度及视野损伤程度。使用Pearson偏相关分析方法比较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强度。

结果

POAG患眼中期组黄斑区微血管血流指数和血管密度分别为0.05±0.01和60.8%±7.9%,较早期POAG患眼的血流指数0.07±0.01及血管密度71.9%±4.6%明显减小(t=5.11,P=0.001; t=5.05, P<0.01);且POAG患眼中期组黄斑区全层及内层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70.3±24.6)μm和(98.4±13.3)μm,也较POAG患眼早期组的全层(293.0±12.0)μm及内层(113.0±7.4)μm视网膜层厚度明显变薄(t=3.60,P<0.01;t=4.06,P<0.01);以上指标在中期及晚期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偏相关回归分析显示: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的改变与视网膜组织结构的损伤具有正相关性(R=0.35~0.71,所有P均<0.01)。

结论

在POAG的早中期,随着病变加重,视网膜厚度变薄,微循环血流减小,但中期和晚期的视网膜厚度及微循环血流指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AG患眼视网膜厚度及微循环血流呈正相关,且视网膜微循环与内层、下方视网膜变薄关系最为密切。(中华眼科杂志,2017,53:98-103)

其他文献
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角膜与巩膜的胶原纤维互相连接延续且二者具有相似的细胞外基质成分,视神经筛板处的生物力学特征可能与角膜的生物力学特性相关,因此青光眼患者角膜的生理功能变化可以间接反应筛板处受压及损伤情况。近年来测量角膜滞后量的技术方法不断更新,许多研究结果显示低角膜滞后量与青光眼及其发展进程相关,这更新了学界对角膜与青光眼之间关系的认识。本文对角膜滞后量的特
AMD是50岁以上人群发生视力不可逆性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遗传因素在AMD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发现补体因子H(CFH)基因与AMD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后,学界开始关注CFH基因多态性对AMD治疗的影响,其中关于CFH Y402H基因的研究较为深入。多项研究发现CFH Y402H不同基因型对光动力治疗及抗VEGF治疗效果存在差异。现就CHF Y402H基因在湿性AMD药物遗传学方面的研
期刊
期刊
青光眼的防盲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唯有普及相关医学常识,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首先应通过科普宣传积极推广青光眼相关知识,使青光眼高危人群了解青光眼,提高对青光眼的认识,积极参与青光眼相关筛查,才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青光眼,从而避免延误治疗,减少青光眼性视觉功能损伤。而对于已经明确为青光眼的患者,应通过系统的科普教育,使其了解并接受新的医学观念和技术,主动参与到疾病的全程管理中,从而
RP是一组以感光细胞死亡为主要特征的遗传异质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包括夜盲、视力下降、进行性视野缺失等,且视网膜电图异常。目前已发现众多与RP相关的基因缺陷,其导致RP患者的视杆细胞功能逐步丧失,随即视锥细胞感光功能出现障碍,最终完全失明。RP的致盲率较高,而临床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生物分子学技术的进步,针对RP治疗方法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本文在阐述RP发病机制的基础上,对与RP治疗策略
目的初步了解PACG及POAG在我国的诊疗现状以及眼科医师对于相关进展的认识情况。方法横断面非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对象为2016年11月11至12日参加第11届全国青光眼学术会议的眼科医师。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者基本信息、青光眼诊断、青光眼治疗认识情况3个部分内容。将有效问卷数据转入SAS9.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有效问卷372份,有效应答率是82.7%(
目的探讨青光眼视野指数与视野损伤形态分期的关系及其合理性以及视野指数分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采用Humphrey视野计标准自动检查法,选取2014年3月至9月健康无眼病者100名(正常组)和青光眼患者274例(患者组),患者组依据视野损伤形态特征分为4期,分别观察各组视野平均缺损和视野指数的数据分布特征,采用受试者特性工作曲线(ROC)方法分析视野形态分期与视野指数的匹配关系,
目的观察经结膜和双重睑皮肤切口的内、下及外壁减压术改善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眼球突出及外观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间武警总医院眼眶病研究所收治的静止期TAO患者18例(28只眼)的临床资料,男、女各3和15例,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30岁)。患者均行微创多壁眼眶减压术,手术目的为缓解眼球突出,缩小睑裂宽度,消除眶周肿胀。纳入标准:(1
目的研究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CIN)患儿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眼科就诊,因CIN行手术治疗的患儿5例手术中的眼外肌标本10例;同时收集同期因斜视在我科行手术治疗的患儿5例术中的眼外肌标本10例作为对照。5例CIN患儿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61~147个月,中位数年龄91个月。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