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赏析题是高考语文浙江卷现代文阅读的必考题,属于能力要求最高一级——E级考点。前些年赏析题基本上以多项选择题的形式呈现,难度其实并不大。2007年浙江卷采用了主观题的形式,题量由一题增加到两题,分值也由4分一下子增加到了12分。很多同学不是很适应,失分情况严重。其中反映出来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不知道从哪些角度来答题,或回答得不够全面,挂一漏万。
从命题角度看,现代文阅读赏析题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语言表达技巧赏析(有的甚至是单就修辞手法的赏析,如2007年高考语文安徽卷第17题),一种是综合性赏析。显然,前者仅仅是后者的一个方面,同学们如果把后者搞清楚了,前者的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做好赏析题的关键是明确赏析的角度。一般而言,“句段赏析”(赏析文中的一句话或一段文字)可从下面几个角度入手:
(1) 从全文的结构看。如果是赏析文章开头的句段,可考虑它是不是引出下文或总领下文,是不是与下文某一内容相照应,是不是为下文某一内容作铺垫;如果是赏析文章中间的句段,可考虑它是否承上启下,或与上下文某一内容相照应,或为下文某一内容作铺垫;如果是赏析文章结尾的句段,则可考虑它是不是总结上文,或与上文某一内容相照应,等等。
(2) 从句段本身的语言特点看。可考虑修辞方法的运用,如比喻、拟人、排比、借代、对比、夸张、双关等;可考虑语言风格特点,如典雅、幽默、口语化、叠字、用典等。
(3) 从句段的写作手法看。如反衬、象征、虚实结合等。
(4) 从全文的内容及题旨看。可考虑有没有拓展文章的内容,有没有揭示文章的题旨或深化主题等。
以上几条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一些答题的“方向”,未必每道赏析题都要从四个方面一一回答,同学们可以根据选文的具体情况或增或减,灵活处理。另外还要注意两点。第一,不管从哪个角度赏析,都要分析相关的作用或好处。如前后照应可使文章结构严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文章富有张力、耐人寻味。第二,不要贴标签,仅仅提一些抽象的概念,一定要作具体的阐述。比如结构上承上启下,要具体讲清楚“承”上文的什么内容,“启”下文的什么内容。
例1(2004年上海春季高考卷第15题)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这一笔好在哪里?
分析: 选文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思乡散文《想北平》。题干要求赏析的“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是全文的最后一句话。(1)从结构上讲,“要落泪了”与原文第二段中“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前后呼应,结构严谨。(2)从句式特点看,作者直抒胸臆,用感叹句加强语气,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高潮。(3)从全文的内容和题旨看,文章的标题是《想北平》,整篇文章写的也是“想北平”的内容,用“真想念北平呀”收尾,点明题旨。从写作手法上看,这句话并没有什么特点,所以这一条可以略去。
参考答案:①点明题意。 ②照应开头的“……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③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到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答题之前在腹中先有一些“赏析的角度”,答题时灵活“套用”,做题时就会有章可循,既省力又全面地写出答案。
从2005年开始,湖南卷每年都要出一道赏析大题,要求根据原文,从命题者提供的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2007年分值达到了14分。浙江卷会不会这样考,我们无从猜测;但从备考的角度讲,做一点相应的准备还是很有必要的。
例2(2007年高考湖南卷第21题)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 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
(2) 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
(3) 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
分析: 湖南卷的这种考法实际上是“句段赏析”的“放大”。虽然要求写“300字左右的文章”,但同学们不宜把它视为作“文”,还是应该把它视为答“题”。
选文是鲁迅先生的《忆刘半农君》,要求从文章的“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主要修辞手法”“结构特征”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进行赏析。那么,挑什么角度写比较好呢?因人而异,在哪一方面体会最深就写哪一方面。假设挑第三个角度——赏析“结构特征”。研读全文后,可以将其概括为三点: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中心,安排材料,叙事写人;②结构严谨,内容前后勾连,段与段之间环环相扣;③首尾呼应。上述三点共50多个字,仅仅是赏析的“纲”,接下来同学们要做的就是将它们“逐条细化”。比如对于“首尾呼应”,应该把文章第二段和最后一段的一些前后照应的句子找出来,逐一加以分析,并说明其好处。
参考答案: 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中心,安排材料,叙事写人。文章中多次出现了表示时间的词或短语,时间线索十分明显。在叙述中,紧紧扣住作者“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的思想感情选取材料,组织内容。②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如文章的标题是“忆刘半农君”,文章第一段是“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紧扣标题;接下来一段,“这题目出得并不过分”,又与上段紧密衔接起来。以后各段,大都如此。全文结构严谨而自然。③首尾呼应。本文末段与开头互相呼应,全文在内容上也呈呼应之态。如前面谈到刘半农活泼、勇敢,是一个战士,后面行文中多次照应这一点,并在结尾呼应。前面谈到刘半农的“浅”,后面则指出,作为战士,刘半农即使“浅”,“却与中国最为有益”,等等。
必须指出的是,这是一种半开放式的题目,同学们答题可以见仁见智。同是“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每个同学的观点也可以不尽相同,但这与作文的“自由发挥”又很不同。总的来说,它并不是“随意”的,这篇文章的结构到底有哪些特征,虽然说法可以略有不同,但大体的“指向”还是基本相同的。所以,做这样的题目,研读文章进而科学地得出一些相关的“结论”是第一位的。说到底,它不是“文”,而是“题”;不是“作文”,而是“现代文阅读赏析”。
从命题角度看,现代文阅读赏析题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语言表达技巧赏析(有的甚至是单就修辞手法的赏析,如2007年高考语文安徽卷第17题),一种是综合性赏析。显然,前者仅仅是后者的一个方面,同学们如果把后者搞清楚了,前者的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做好赏析题的关键是明确赏析的角度。一般而言,“句段赏析”(赏析文中的一句话或一段文字)可从下面几个角度入手:
(1) 从全文的结构看。如果是赏析文章开头的句段,可考虑它是不是引出下文或总领下文,是不是与下文某一内容相照应,是不是为下文某一内容作铺垫;如果是赏析文章中间的句段,可考虑它是否承上启下,或与上下文某一内容相照应,或为下文某一内容作铺垫;如果是赏析文章结尾的句段,则可考虑它是不是总结上文,或与上文某一内容相照应,等等。
(2) 从句段本身的语言特点看。可考虑修辞方法的运用,如比喻、拟人、排比、借代、对比、夸张、双关等;可考虑语言风格特点,如典雅、幽默、口语化、叠字、用典等。
(3) 从句段的写作手法看。如反衬、象征、虚实结合等。
(4) 从全文的内容及题旨看。可考虑有没有拓展文章的内容,有没有揭示文章的题旨或深化主题等。
以上几条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一些答题的“方向”,未必每道赏析题都要从四个方面一一回答,同学们可以根据选文的具体情况或增或减,灵活处理。另外还要注意两点。第一,不管从哪个角度赏析,都要分析相关的作用或好处。如前后照应可使文章结构严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文章富有张力、耐人寻味。第二,不要贴标签,仅仅提一些抽象的概念,一定要作具体的阐述。比如结构上承上启下,要具体讲清楚“承”上文的什么内容,“启”下文的什么内容。
例1(2004年上海春季高考卷第15题)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这一笔好在哪里?
分析: 选文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思乡散文《想北平》。题干要求赏析的“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是全文的最后一句话。(1)从结构上讲,“要落泪了”与原文第二段中“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前后呼应,结构严谨。(2)从句式特点看,作者直抒胸臆,用感叹句加强语气,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高潮。(3)从全文的内容和题旨看,文章的标题是《想北平》,整篇文章写的也是“想北平”的内容,用“真想念北平呀”收尾,点明题旨。从写作手法上看,这句话并没有什么特点,所以这一条可以略去。
参考答案:①点明题意。 ②照应开头的“……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③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到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答题之前在腹中先有一些“赏析的角度”,答题时灵活“套用”,做题时就会有章可循,既省力又全面地写出答案。
从2005年开始,湖南卷每年都要出一道赏析大题,要求根据原文,从命题者提供的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2007年分值达到了14分。浙江卷会不会这样考,我们无从猜测;但从备考的角度讲,做一点相应的准备还是很有必要的。
例2(2007年高考湖南卷第21题)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 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
(2) 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
(3) 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
分析: 湖南卷的这种考法实际上是“句段赏析”的“放大”。虽然要求写“300字左右的文章”,但同学们不宜把它视为作“文”,还是应该把它视为答“题”。
选文是鲁迅先生的《忆刘半农君》,要求从文章的“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主要修辞手法”“结构特征”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进行赏析。那么,挑什么角度写比较好呢?因人而异,在哪一方面体会最深就写哪一方面。假设挑第三个角度——赏析“结构特征”。研读全文后,可以将其概括为三点: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中心,安排材料,叙事写人;②结构严谨,内容前后勾连,段与段之间环环相扣;③首尾呼应。上述三点共50多个字,仅仅是赏析的“纲”,接下来同学们要做的就是将它们“逐条细化”。比如对于“首尾呼应”,应该把文章第二段和最后一段的一些前后照应的句子找出来,逐一加以分析,并说明其好处。
参考答案: 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中心,安排材料,叙事写人。文章中多次出现了表示时间的词或短语,时间线索十分明显。在叙述中,紧紧扣住作者“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的思想感情选取材料,组织内容。②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如文章的标题是“忆刘半农君”,文章第一段是“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紧扣标题;接下来一段,“这题目出得并不过分”,又与上段紧密衔接起来。以后各段,大都如此。全文结构严谨而自然。③首尾呼应。本文末段与开头互相呼应,全文在内容上也呈呼应之态。如前面谈到刘半农活泼、勇敢,是一个战士,后面行文中多次照应这一点,并在结尾呼应。前面谈到刘半农的“浅”,后面则指出,作为战士,刘半农即使“浅”,“却与中国最为有益”,等等。
必须指出的是,这是一种半开放式的题目,同学们答题可以见仁见智。同是“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每个同学的观点也可以不尽相同,但这与作文的“自由发挥”又很不同。总的来说,它并不是“随意”的,这篇文章的结构到底有哪些特征,虽然说法可以略有不同,但大体的“指向”还是基本相同的。所以,做这样的题目,研读文章进而科学地得出一些相关的“结论”是第一位的。说到底,它不是“文”,而是“题”;不是“作文”,而是“现代文阅读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