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讲规矩的中国人

来源 :时代邮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cguop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规矩很多
  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在规矩中长大成人的。
  我们聆听着父母的规矩长大。出门有规矩:出门进门要和家里大人打招呼;吃饭有规矩:客人没上桌不能先吃,不要用筷子敲碗,不要在菜碗里拨来拨去;过年有规矩:不吉利的话不要说,讨人嫌的话不要说,伤和气的话不要说;坐有坐的规矩: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要抖腿,有长辈在,不要跷二郎腿;说话有说话的规矩:大人说话小孩不要插嘴,和老人说话要恭敬……至于“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踏实,不贪小便宜,不欠人情,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这些规矩,更是从小听到大。
  我们在从小诵读的经典里,浸染着规矩。“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这些琅琅上口的篇章,讲述着中国人有关道德、伦理等等的规矩,对人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等提出明确的要求。
  我们在历代先贤的著作里,瞻仰规矩。孔子说“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就是礼仪,规矩,典章,制度。“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先后六次论及规矩,为后人留下了关于“规矩之道”的宝贵精神财富。儒家的规矩之道,至今依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芒。
  规矩是我们中国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民众最本能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具体而细致,朴实而有效,口耳相传,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规矩,才涵养了中国百姓勤俭、忠厚、礼让、仁义的优秀品质,中国历朝历代才出现了那么多闪耀着道德光辉的杰出人物。光明磊落,谦恭有礼,忠厚传世,勤俭持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些千锤百炼、代代传承的规矩,是老百姓自觉自愿遵守的为人处事之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华民俗文化的精华部分。
  失礼求诸野。民间的百姓一直恪守着朴素的规矩。电影《老炮儿》里,冯小刚饰演的六爷一次次重申“这是规矩”,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在影片中,六爷固执地讲究着待人处事的规矩,坚守着做人的道义和原则,坚持用“规矩”解决“事儿”。他身上体现的,是一个中国人对规矩、对体面、对道义的坚持。
  正是在礼仪之邦的规矩中,中国人实践着父子间的“亲慈子孝”,兄弟间的“兄友弟恭”,夫妻间的“相敬如宾”,朋友间的“谦恭礼让”,邻居间的“守望相助”……有一些老规矩随着时代的变迁慢慢湮没了。随着社会生活的越来越复杂、丰富、纷繁,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出现了更多新的规矩。
  同时,新的时代赋予了规矩新的内涵,新的表述。2015年春節前后,中央电视台曾就“家风是什么”进行过街采专访,许多被采访的民众给出了他们的答案:“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诚实做人,诚信待人”,“做人要朴实一点,厚道一点”……这些对家风的解释,也正是对规矩的最好注解。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道德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道德的统一,是新时代、新的社会环境下的规矩。
  “规矩”一词在中华文明演进中有历史的纵深感,是数千年中国智慧的结晶,同时生动、朴实、接地气,因此更能深入人心。也因为如此,党和国家领导人喜欢提“规矩”。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都在重要场合使用过“规矩”这一提法。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传统意义上的规矩,基于中华民族普遍的朴素的规矩意识,创造性地提出“政治规矩”。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拓展了中华民族规矩意识的内涵,而且启迪人们从更高的要求、更深的层次审视和珍视中华民族的规矩意识,使之更好地服务当今时代。
  中国的规矩很重要
  规矩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规矩可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最推崇的人生路径,其核心便是修身。对中国人而言,说一个人“有规矩”,是对他品行和修养的赞美,意味着认可他有教养、有分寸、有德行、有情商。如果評价一个人“没规矩”,虽然不是骂人,但实际是比骂人更严重的指控,这三个字中,有愤怒,有指责,更有鄙视。恪守规矩就是修身养性。孔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所说的“文质”与他最崇尚的周礼有关,“文”是礼的外在形式,“质”是礼的内在精神。礼,就是规矩。“文质彬彬”是中华民族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普遍性的审美标准,“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格的最高追求,要求内在品质与言谈举止相得益彰,既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又有优雅的外表,为人处事有礼有节有度,处处守规矩,处处合规矩。
  规矩可教化。“齐家”就是一种家族内的教化。一个有规矩的家庭,亲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忠厚待人,勤俭持家,讲情义,重礼节,必是一个和美的家庭,一个受乡邻敬重的家庭。一个有规矩的家族,才可能是光彩、繁荣、有作为的家族。孔子的后裔孔宪珍是清朝御批的七品执事官,家里房产上百间,土地百余亩,儿孙众多。他拟定了一套家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自载检点,不扯滥务;居身简朴,辛勤劳杵;一丝一缕,恒念力扬。这些规矩一直影响着他们,教化着他们。如今,孔宪珍的后代已达100多人,和睦相处,互相守望,各有成就,是一个受人敬仰的繁盛家族。
  规矩对百姓的道德教化作用十分强大。在电影《师傅》中,男主角耿良辰和脚行兄弟翻脸,脚行老大的一句话看似平淡,却很有分量:“在街面上打架不见铁器,这是天津多少年的规矩!”这句话生动体现了规矩对于大众的教化作用。浙江省嘉善县陶庄镇汾南村有一块立于1917年的永禁碑,碑上刻着当年村民共同约定的规矩:永禁垃圾投河、埂树砍伐、鹅鸭放河。百年风雨沧桑,古碑背后“允公守正、克己利人、守望相助”的道理代代传承,令这一方水土民风淳朴祥和。   一位作家讲过她的一次经历。她曾经在乡下一个庙前的荷花池畔坐下,为了不弄脏裙子,便用报纸垫着。一位戴着斗笠的老人家马上将自己肩上的毛巾递过来,说:“那个纸有字,不要坐,我的毛巾给你坐。”字代表知识,朴实的乡民守着不将“字”坐在屁股下的规矩,坚持着对知识的敬重。这些朴素的规矩,不仅饱含着一个民族几千年以来积淀的智慧,更浸透着传统文化对人类、对生命、对世界的深刻理解。钱穆先生有这样一段话:“一民族文化之传统,皆由其民族自身迁传数世、数十世、数百世血液所浇灌,精肉所培壅,而始得开此民族文化之花,结此民族文化之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规矩,已经不仅是育人育德的基础,家庭教育的要求,更是民族延续、文明传承的体现。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规矩”已经给我们划定了各个领域的“疆界”。正因为有了越来越完善和细致的各种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制度、纪律等等规矩的约束,社会才得以安定和谐。对企业来说,规距确保其正常运转和发展。如果一个企业无令可遵、无章可循,就会陷入瘫痪。对社会公共生活来说,规矩保障着正常的秩序和良好的风气,使社会远离混乱和野蛮。我们常用“政通人和”来描述对和谐社会的认识,“政通”是“人和”的基础。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政通”就是先立规矩后办事,使每个社会成员在规矩面前自觉地规范言行,公正、公平地实现权利,履行义务,人人循规矩办事,事事有规矩可依,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人不以规矩则废,家不以规矩则殆,国不以规矩则乱。小至一人、一家、一个单位,大至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规矩都极其重要。近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规矩”,提出“立规矩”“懂规矩”“讲规矩”“按规矩办事”“定了规矩就要照着办”。习总书记所指的规矩,既包括党纪国法与规章制度等明文规定的“硬规矩”,也包括政治伦理、优良传统、道德规范、工作惯例等原则性抽象性的“软规矩”。这些规矩令党风廉正、政风清明、民风和顺。
  让讲规矩成为中国新常态
  一个人应该讲规矩。钱穆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做人的规矩》,说:“诸位在家对父兄,应该要像一个子弟。在学校对师长,应该要像一个学生。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谋到了一项职业,做甚么应该像甚么,应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模范。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诚哉斯言。对个人来说,讲规矩,是自尊、自重、自爱、自我修养。一个有理性、有良知、有自我要求的人,应对规矩心存敬畏,对党纪国法、规章制度、职业道德、社会公德、风俗礼仪等心中有数。在规矩划定的范围内行事,不失礼,不违规,不错位,不越位。一個讲规矩的人,为人处事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有君子的气度,有“人的样子”。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靠谱的人,一个明白人,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契约精神的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不但有损人品,有亏德行,而且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一个家庭应该讲规矩。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的规矩串联起来,影响着社会风气,影响着全民的公德素养,影响着国家文化。不难发现,很多民间规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美好理念。我们的家庭不但应该践行规矩,保持对规矩的敬畏和重视,让规矩在家庭教育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应该承担主要的传承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把有价值的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传承规矩就是传承中国人几千年的礼仪和道德规范,就是认知和感受自身的民族文化,就是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教化。这种文化上的认同也是对国家、对民族的最深切最根本的认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习近平总书记笃行“齐家”而后“治国”,曾多次强调家风培养。“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希望大家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我们的政府更应该讲规矩。首先政府应立好规矩。商鞅立木,刘邦约法三章,都说明立规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依法治国”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路,“法”即规矩。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先立规矩后办事应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自古以来凡制定良法者,必定要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故需謹慎研判,反复论证。《论语》有记载:“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讲的就是春秋时期郑国起草政令,四位贤大夫反复磋商研讨,然后形成文本。这是多么审慎而严谨!今天我们的政府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理应有更严谨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令规矩有前瞻性、现实性。
  政府和政府官员须带头守规矩。孔子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即“官德如风,民德如草”。官场不守规矩势必产生负面示范作用,败坏社会风气。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对手握公权力的人尤甚。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言位居显赫者最快活,有言金榜题名者最快活,有言富甲一方者最快活……朱元璋均不满意。唯有大臣万钢答道:“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大悦。法度就好比我们的规矩,守规矩者,不越法纪“雷池”,绝无“暗室亏心之忧”,自然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一个封建士大夫尚有此等人生智慧和政治智慧,我们的政府官员,共产党员,公权力的行使者,难道不应该有更高的思想境界,更好的道德修养,更强的规矩意识吗?
  政府更要维护规矩。《韩非子·有度》曰:“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若赏罚不行,则诸事难明辨是非,规矩形同虚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没有铁帽子王,指的正是要维护规矩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惩恶即为扬善,有效惩处违规者,让不守规矩者付出代价,是对守规矩者的一种鼓励,也是规矩的强力维护。
  清代画家沈宗骞有一句名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有勇气和智慧破除陈腐的旧规矩,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
其他文献
天堂草原花似海,幽幽清香沁人心,盛夏时节,美丽迷人的金莲川草原上,一株株金莲花花枝怒放,娇躯施展,雪绒花、西伯利亚蔘、蒙古石竹、野罂栗、粉报春、二色补血草、画眉草和蒲公英等各色野生花草异彩纷呈。  金莲川草原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端的正蓝旗,草原东西长6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是草原风光和蒙古族民族风情的有机结合地。这里是美丽的“七彩草原”,这里有悠久的元上都遗址。  自然的馈赠、历史的垂爱,让
生活在重庆,见惯了身边的景色,就算住在磁器口、烈士墓旁,常常在节假日感受到堵车的痛苦,也从来没有认为这座城市有什么特别。但今年不同,五一期间,重庆太火爆了!四面八方涌入的人群、重庆在抖音上的持续发力,让我突然觉得,原来自己生活的城市这么有吸引力:每天抱怨的爬坡上坎,在北方人眼中是鳞次栉比;看了那么多年的轻轨穿楼,吸引了无数外地游客在烈日和暴雨中拍照、张望;晚上散步随意走走的磁器口,任何时候都是人山
巧妙的提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教学艺术。但在实践中,有些教师提问常常会陷于以下误区:  一是为提问而提问;  二是为整顿课堂秩序而提问;  三是对提问进行“完美”预设;  四是把提问作为“恐吓手段”;  五是把提问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唯一手段。  上述五种误区之所以会产生,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客观实际,一味地从自身的需要和动机出发。因此虽然做足了自身方面的文章,却
王国相,中共内蒙古商都县委书记,2006年11月他从内蒙古中南部的丰镇市市委副书记、纪检书记的岗位上,调任到北部的商都县任县长,在县长任上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又因真抓实干,工作出色,被任命为商都县委书记。在这7年的时间里,商都无论从设施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建设,还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都实现了跨跃。王国相的“商都多栽一棵树,京津少落一粒沙”的生态建设理念,也让商都绿色生态建设走在了自治区的前列。  商都与
从2006年开始,江苏高考政治命题新增了综合探究题。这种题型以学习、研究、讨论和实践活动为背景,密切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热点,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这完全符合新教改的方向,是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和教师开放性教学的体现,是引导师生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是探究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好题型。    一、探究性    探究题最大的特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思想政治的教学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这实际上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极为强烈的信息:智慧高于知识,创新重于守成。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基于政治课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设民主宽松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当前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课题,下文就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在建立素质教育体制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方法等问题谈点看法。    一、应试教育制约了历史学科教学功能与活力的发挥    应试教育的机制是选拔或者淘汰的手段,而且几乎是唯一手段。因此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和教师最重要的尺度。造成教师为提高“教学水平”而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和学生为提高“学习效率
提 要:中国的西方古典学学科自21世纪以来呈现出了新的发展面貌。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通过探究古典学的译名回溯该学科的发展源头;强调学习古典语言、重读古代经典文献,从而构建大学中健全的古典学专业培养体系;着重梳理古典学在西方的学术史。这些均意在从头打造适合中国高等教育与学术界的新学科,体现出了中国的西方古典学学者的务实学风。这些努力既符合研究型高校建设的需要,又有助于中国的西方古典学学科追赶国际学术
[摘要]语文教学的生成性课堂,是在整合先进的教学方法,吸纳科学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以崭新的理念,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动态 尊重 新课程理念 生成性课堂    “动态”指事物运动的状态,“生成”指事物的发生、形成。在新课程改革中,“动态生成”有了更丰富的含义。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
摄影师Emily Shur为《Paper Magazine》最新一期的“Get Busy, Get Dizzy”的艺术主题拍摄了一组大片,模特身穿有着色彩斑斓印花、几何图形的时装,并置身于繁花似锦的背景里,炫目的画面,看上去真的让人很Dizzy。  服装:Mark McNairy,Alexis Bittar,3.1 Phillip Lim,M.C.L. by Matthew Campbell 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