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剧情简介】: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八百壮士”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以少敌多顽强抵抗四天四夜。
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正在缓慢消散,都市的生活正努力重回轨道,标志之一便是影院重开。而重开的影院,急需救市的佳作。在票房不明朗、观影有风险的前提下,任何第一部上映的大制作,都将面对极大的挑战。危急关头,《八佰》点映,吹响了影业重振的号角。号角声呜咽,一如电影故事本身的悲凉。
《八佰》由华谊兄弟出品,著名导演管虎执导。影片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
在媒体报道中,管虎在12年前便动了拍摄的念头,此后筹拍十年,实拍两年,耗资巨大,这部电影也成为华语电影中第一部全篇采用数字IMAX摄影机拍摄的影片。远去的狼烟、泣血的都市、苏州河的水波和掠过废墟的飞艇,在镜头中无比震撼。看完点映后,观众席上的吴京接受视频采访时,特意说这部电影将深刻改变中国电影工业。
《八佰》讲述了国难当头小人物的慷慨悲歌,电影中的四行仓库便如中国的隐喻,强敌已至墙下,墙内人如何自处?电影给出的答案是不降不退,舍生取义。
电影之外,2020年的世界同样身处磨难之中。影院中的我们,何尝不似身在四行仓库,仓库外的强敌是疫情、是金融战、是分裂的全球体系、是波荡的国际关系,这些挑战之下,国人更应自强。
电影內外的时空,就这样魔幻重叠,让观影的我们,欢喜悲笑,如穿梭两个梦中。《八佰》里的国难已经远去,但留下的精神,仍锋利如锥,足以刺破时代的铁幕。对于一部电影而言,剧本的精巧、光影的拿捏、演技的宣泄,固然都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影片的精神内核,当那个内核藏着时代的鼓声,藏着一代人的心跳,便足以成就不朽。
点映结束的当夜,许多戴着口罩的观众不愿离开,他们罕见地看完了全字幕,听完了片尾曲,多地影院还想起了掌声。掌声不大,但满含敬意,献给管虎,献给八佰,更献给不屈的中国。
微博上,关于《八佰》最常见的影评是重新定义了中国战争电影,更溢美之词是重新定义了中国大片。
国人关于大片的最初记忆,大多来自1998年跨海而来的《泰坦尼克号》,席琳·迪翁的天籁之音配上莱昂纳多的绝世美颜,完美演绎了中国影迷对大片的定义:明星、名导演、梦幻般的大制作和大场面。而对于国产大片,国人最早的印象起源自2002年,那年冬夜,张艺谋推出了他的《英雄》,海报中黑袍的李连杰,横持铁剑,背后如山如海的秦兵。然而,《英雄》同样留下了人们对所谓大片的诟病:空有明星、名导演、大场面,独独没有精神内核。
《八佰》的进步之处便在于此,管虎的十年思考,找准了电影的灵魂,那便是史书之外、巷陌之中,小人物的冲冠一怒。浓妆艳抹的英雄史诗我们已看太多,但小人物的生死纠结却少人展现,而这种纠结其实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底色,华夏千年正是这些慷慨悲歌的小人物,延续了中国。
电影之美,在于屏幕内外两个世界的共振和共情,共振用技术手段常能实现,普及的3D、开发中的VR势必将让电影的表现更为摇撼人心,然而共情并不能简单地用技术手段解决,他需要导演找到人心最大公约数,找到普世的情绪,找到人性最宝贵之处,只有找到这些才能讲一个好故事,而当好故事配上好制作,真正的大片才会诞生。
对于中国电影而言,这个秋天是复兴的第一步,前路漫漫,风雪重峦,结局未知,但是有起点,便有了一起的开始。疫情终会过去,影院也终会满载欢笑。而对中国影人而言,更漫长的征途也开始了,这个旅途与疫情无关,只与内容有关,所有人都在朝圣的路上。
《八佰》开映,银幕重启,生活继续,愿影院和影人好运,愿中国好运。
(编辑 宦菁 [email protected])
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正在缓慢消散,都市的生活正努力重回轨道,标志之一便是影院重开。而重开的影院,急需救市的佳作。在票房不明朗、观影有风险的前提下,任何第一部上映的大制作,都将面对极大的挑战。危急关头,《八佰》点映,吹响了影业重振的号角。号角声呜咽,一如电影故事本身的悲凉。
《八佰》由华谊兄弟出品,著名导演管虎执导。影片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
在媒体报道中,管虎在12年前便动了拍摄的念头,此后筹拍十年,实拍两年,耗资巨大,这部电影也成为华语电影中第一部全篇采用数字IMAX摄影机拍摄的影片。远去的狼烟、泣血的都市、苏州河的水波和掠过废墟的飞艇,在镜头中无比震撼。看完点映后,观众席上的吴京接受视频采访时,特意说这部电影将深刻改变中国电影工业。
《八佰》讲述了国难当头小人物的慷慨悲歌,电影中的四行仓库便如中国的隐喻,强敌已至墙下,墙内人如何自处?电影给出的答案是不降不退,舍生取义。
电影之外,2020年的世界同样身处磨难之中。影院中的我们,何尝不似身在四行仓库,仓库外的强敌是疫情、是金融战、是分裂的全球体系、是波荡的国际关系,这些挑战之下,国人更应自强。
电影內外的时空,就这样魔幻重叠,让观影的我们,欢喜悲笑,如穿梭两个梦中。《八佰》里的国难已经远去,但留下的精神,仍锋利如锥,足以刺破时代的铁幕。对于一部电影而言,剧本的精巧、光影的拿捏、演技的宣泄,固然都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影片的精神内核,当那个内核藏着时代的鼓声,藏着一代人的心跳,便足以成就不朽。
点映结束的当夜,许多戴着口罩的观众不愿离开,他们罕见地看完了全字幕,听完了片尾曲,多地影院还想起了掌声。掌声不大,但满含敬意,献给管虎,献给八佰,更献给不屈的中国。
微博上,关于《八佰》最常见的影评是重新定义了中国战争电影,更溢美之词是重新定义了中国大片。
国人关于大片的最初记忆,大多来自1998年跨海而来的《泰坦尼克号》,席琳·迪翁的天籁之音配上莱昂纳多的绝世美颜,完美演绎了中国影迷对大片的定义:明星、名导演、梦幻般的大制作和大场面。而对于国产大片,国人最早的印象起源自2002年,那年冬夜,张艺谋推出了他的《英雄》,海报中黑袍的李连杰,横持铁剑,背后如山如海的秦兵。然而,《英雄》同样留下了人们对所谓大片的诟病:空有明星、名导演、大场面,独独没有精神内核。
《八佰》的进步之处便在于此,管虎的十年思考,找准了电影的灵魂,那便是史书之外、巷陌之中,小人物的冲冠一怒。浓妆艳抹的英雄史诗我们已看太多,但小人物的生死纠结却少人展现,而这种纠结其实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底色,华夏千年正是这些慷慨悲歌的小人物,延续了中国。
电影之美,在于屏幕内外两个世界的共振和共情,共振用技术手段常能实现,普及的3D、开发中的VR势必将让电影的表现更为摇撼人心,然而共情并不能简单地用技术手段解决,他需要导演找到人心最大公约数,找到普世的情绪,找到人性最宝贵之处,只有找到这些才能讲一个好故事,而当好故事配上好制作,真正的大片才会诞生。
对于中国电影而言,这个秋天是复兴的第一步,前路漫漫,风雪重峦,结局未知,但是有起点,便有了一起的开始。疫情终会过去,影院也终会满载欢笑。而对中国影人而言,更漫长的征途也开始了,这个旅途与疫情无关,只与内容有关,所有人都在朝圣的路上。
《八佰》开映,银幕重启,生活继续,愿影院和影人好运,愿中国好运。
(编辑 宦菁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