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节奏的科创板 首轮问询折射现实难题

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zi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才一个月出头两天,科创板已收到92家公司的申请文件。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审核中心按照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基本要求,对这些公司提交的申请文件进行认真审核,已发出首轮问询72家。4月23日首批3家公司的问询答复公开,分别是睿创微纳、晶晨股份、微芯生物。上交所总共向这三家公司问询了152个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而这3家公司的回复内容也是洋洋洒洒,PDF文件占用了819页,合计字数超过46万字。
   46万字是什么概念?如果出版一本书,将是厚厚的一本大部头著作。这仅仅是3家公司的问询回复,如果是92家公司的问询回复会有多少字?上交所要安排多少审核员来审阅这些浩如烟海的文字材料?这还仅仅是首轮问询,还有第二轮问询,甚至还可能有第三轮问询,这又会产生多少文字材料?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审核中心只怕是实行996工作制也来不及看。另外还有当面问询,工作量不是一般的大,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审核中心的审核员能有三头六臂吗?
  

又见科创板IPO堰塞湖


   一个月积累起92家公司,一个新的IPO堰塞湖已经初步形成。光是这些公司预披露的招股书,要逐一看完就是庞大的工作量。虽说一些专业证券媒体已经发表了总览性的述评文章,但真正能够把92家公司的预披露招股书全部从头到尾看一遍的恐怕绝无仅有,都是各取所需挑一些与所写文章有关的章节有选择性地看。但是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审核中心是不能这么偷工取巧的,必须一字不漏地全文都看完,某些重要章节看一遍恐怕还不够。认真看一遍只是最基础的工作,还必须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质量的问询意见。等到公司回复来了,看完了可能还要再提出第二轮问询意见。这都是专业脑力活,手里没几把刷子还真没办法胜任这个工作。
   关键是这些工作还必须抓紧时间完成,君不见才一个月就积累了92家公司,还有一大拨公司正在赶往上交所的路上,到第二个月恐怕就不是92家,而是200家以上了。还有更多的公司正在观望,它们想看看科创板注册制是不是只要信息披露充分了就能上。因为市场上有一种论调说,注册制只要信息披露充分,就不应该被否决。所以更多的公司正在等着看究竟是怎么操作的,然后再决定是不是也要上科创板。还有一种论调说科创板公司不必生而伟大,言下之意是,别管现在申报的公司是好是差,要包容它们,应该给它们上科创板的机会,谁知道它们将来会不会变成伟大的公司呢?如果要这么搞,那么别说后面再来一千家公司,再来一万家公司也要不了多长时间。看看新三板挂牌一万家公司才用了几年时间?结果怎样呢?
  

不应包容低“含科量”公司


   现在看起来,上交所给科创板设置了很高的定位,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如果没有这个高定位,那么按照注册制的内涵,还真没有理由去否决那些不符合科创板定位但信息披露充分的公司。这还没有否决申报公司呢,不必生而伟大的论调就出来了。按照这个论调,还有什么公司不能上科创板呢?只要反问一句“你怎么知道我将来不会变得伟大呢”,就能把否决的理由挡回去了。科创板的上市资源是有限的,上不了那么多的公司,如果有限的上市资源不能让给真正的高科技公司,而是来者不拒,不问“含科量”,那就不是科创板了。
   科创板可以包容亏损的高科技公司,但不应该包容低“含科量”公司。低“含科量”公司如果符合上市条件,完全可以到A股其他板去上市,这个大门本来就是敞开的,为什么一定要到科创板来凑热闹呢?这种凑热闹的动机本身就很不正当。就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却置科创板的定位于不顾,实际上就是在浪费科创板的资源。上交所应该根据科创板的定位,对这些来凑热闹的低“含科量”公司旗帜鲜明地说“不”,不能来者不拒,无端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首轮问询暴露出两大问题


   从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审核中心一丝不苟的首轮问询来看,上交所是要从严把关的,但是外界的杂音可能也对上交所产生了干扰。到目前为止,上交所基本上全盘接收了前来申报的公司,还没有出现退回申报材料的情况。这大概是想体现一种包容精神,但这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审核工作量。如果有限的审核人力都消耗在甄别大量明显不符合科创板定位的公司上,陷入文山会海之中疲于应对,终有马失前蹄的时候。这客观上也助长了那些明知不符合科创板定位的公司前来闯关的念头,闯过去了是福报,闯不过去也没有多少损失。如果是这样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总会有漏网之鱼的。
   首轮问询回复内容公开后,暴露出上交所和申报公司各有问题。很多媒体为尊者讳,不谈问询内容本身的问题,都是一致称赞上交所是“灵魂拷问”。但是对科创板的审核员来说,科创板也是新生事物,他们同样也经验不足。按规定首轮问询应在受理后20个工作日内发出,但实际上大多在10天左右即发出了问询函,最快的受理后第5天就发出问询函。这显然是996的节奏,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真能发现真问题吗?事实上问询缺少统一标准,有些问题前后重复,有些问题超出了招股书准则要求,有些问题是大问题套着小问题。平均每家公司问题40余个,有题海战术之嫌,似乎问题越多就能显示问询越严。
   面对这些问询,申报公司其实也很崩溃,但有问必答,回答起来洋洋洒洒,看上去也是一丝不苟,其实就是要把上交所的题海战术用更大的汪洋大海来淹没。3家公司的回复多达46万字,给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感觉。想想46万字写出来要花多少时间?这3家公司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写出这么多文字,除了复制粘贴现成的文字材料,还能有什么诀窍?如此繁文缛节的问询和回復即便公开了,又有多少投资者会有时间去看?最终都会沦为表面文章。
  

问出了真公司又怎样?


   上交所表示,要通过问询问出真公司。现在的问题是,问出了真公司又怎样?问询问了,答复也答了,就算问题都搞清楚了,是不是就符合科创板的上市条件了?如果按照注册制的内涵,信息披露充分了,就应该允许其发行上市。如果是这样,那科创板会有多少公司上市?如果按照科创板的定位,低“含科量”公司就不符合科创板的上市条件,那还有必要这么一轮又一轮地问询答复吗?想用问询来吓退那些闯关的公司是很难奏效的,那些保荐机构都是“老司机”了,这些问题难不倒他们。
   现在看起来,科创板的审核规则还是不够明确,到底能不能否决就不明确。上交所显然不想轻易动用否决的办法,试图用问询来问退一些不符合科创板定位的公司。但是一轮又一轮的问询给外界传递的信息是模糊不清的,似乎只要申报了,问询过关还是很有可能的。所以科创板的IPO堰塞湖已经初步形成了,如果再这么模糊下去,一个巨大的IPO堰塞湖就会高悬在科创板的头上,最终让科创板背负沉重的压力。
其他文献
利劍能否终止美股十年牛市
期刊
11月7日,美国中期选举各州结果陆续出炉,美国的政治光谱客观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共和党率先获得参议院超过50个席位、民主党率先获得众议院中218个席位,这意味着两院由此前同时被共和党控制,变为共和党控制参议院且优势席位增加,而民主党控制众议院。那么,中期选举结果对中美贸易问题走向,以及对A股市场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呢?笔者不是算命先生,但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做一些推演,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中期选举之后,
期刊
股指震蕩调整 创投概念兴起
期刊
在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仅两个交易日后,上证指数便出现连续4个交易日、幅度达4.49%的下跌。市场一改年初以来的高歌猛进,转而有些新担心。   就此,《红周刊》记者采访了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兴业银行、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和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策略师洪灏,他们一致认为,A股正在经历慢牛行情。“今年以来,我国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将改变好公司和坏公司在一个锅里搅稠稀的状态,为长牛打下深厚基础
期刊
不投资也是一种风险   主持人:本周沪指出现了这轮上涨行情以来最大的周跌幅,泛舟觉得是否要去踩所谓的双底了?   泛舟:“双底”只是一个统称,其实也就是确认指数新周期真正启动的一个动作。4月1日以来的上涨暴露出一个我一直担忧的问题,就是缩量。之前两轮牛市在确定周期到来后的上涨过程中,保持了一段时间的震荡上行,特点就是成交金额跟随指数一波比一波高。这个问题我在前两周已经阐述过了,成交量无法放大,
期刊
科创板讨论热度升温,不少投资者千方百计向科创板交易资格靠拢。在两大硬指标中,参与证券交易24个月以上只能靠“熬”来实现,无法实现“弯道超车”;而“日均资产50万”则成为一些投资者重点突破的防线,“垫资开户”也因此应运而生。理论上来说,一个原本市值为零的账户,只要一千万资金驻留一天,便可以满足“日均资产50万”的要求。而这样的垫资行为,和监管层希望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参与科创板的出发点背道而驰。
期刊
颐和地产的创始人和董事长为何建梁。其早年起家于远洋集团,上世纪90年代创办颐和,公司专注于豪宅业务,也是国内较早试水海外市场的房企。但在“以规模论英雄”的内地房地产企业中,近些年颐和地产似乎逐渐销声匿迹。  不过,尽管面临资管产品违约以及与华融、信达的债务纠纷,但在一位卓异3号的投资人看来,由于颐和拿地早成本低、抵押物“充实”,因此颐和的未来似乎并不悲观。颐和地产陷入重重兑付漩涡  本刊曾在今年3
期刊
4月以来(截至4月23日),北上资金累计净流出157.09亿元,创下历史第三大月度净流出纪录,市场质疑“聪明资金”开始逃离A股。《红周刊》记者分析数据发现,北上资金“逃离”只是假象,其净流出速度已经开始明显放缓。与此同时,另一“血统更加纯正”的外资QFII一季度持仓数据也表明,“聪明资金”仍在“看多后市”,而且是加速布局,新进个股出现许多中小创股票。“聪明资金”“集体看多”   众所周知,“聪明
期刊
股指再度回落 機构逢高减仓
期刊
沃伦·巴菲特没有任何著作,市面上很多由他人撰写的有关巴菲特的传记读起来似乎也没有太多的亲近感和带入感。但是,当笔者看过这本《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之后,感觉到这本书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巴菲特”。  88岁高龄的巴菲特至今还能“跳着踢踏舞去上班”,这种快乐的投资心法本身就已经值得我们学习;《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一书收录了巴菲特50多年投资生涯中每年亲笔撰写给伯克希尔股东的信,读罢更是受益颇丰。巴菲特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