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人居环境建设、绿色基础设施等相关概念的阐述,结合目前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论证了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可行性,并简要探讨了乡村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内容。以期对乡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及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关键词:人居环境 ;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rough elaborating the human settlement,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other related concepts ,c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briefly discusses the contents of village gree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aiming to providing guidance for 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human settlement;rural green infrastructur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人居环境建设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目标旨在改善乡村生态、生产及生活环境以及保护和发扬地方特色文化传统。在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乡村却进入了生态恶化的境地:水土流失、生境恶化、原有乡土风貌遗失等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对自然生态系统全新的认识和尊重,致力于恢复和建设乡村的绿色生命支撑系统,变被动参与为主动保护,更具前瞻性和主动性。
1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
1.1 人居环境内涵
人居环境指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涵盖城市、城镇、乡村等所有人类聚居形式。吴良镛院士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将“人居环境”定义为“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包括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
1.2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现状
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界构成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坏的重要检验标准。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和人工环境共同构成的整体。目前,城市地区依然是城镇化的主体与焦点,而作为我国56%的人口聚居地的村庄,其人居环境的建设却没有受到应有重视。
主要表现在一下方面:(1)生态恶化,能源紧张:乡村自然环境被肆意开发,而湿地、滨水地区和其它自然开放空间的过度开发则会削弱其在控制洪水、控制蔓延等方面的自然功能。(2)鄉村特色风貌流失:乡村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在具体的规划中应有所体现,让乡村的“文脉”得到传承。(3)土地利用混乱,利用率低:村镇重复建设,“就地转移式”的乡村工业化、农村人口城镇化形式造成了空间布局分散、规模效益低的现象。(4)规划手法千篇一律:目前的新农村规划大都千篇一律,多是在固定模式和目标下完成的面子工程。
2 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内涵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于实现城乡统筹,乡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包含乡村以自然环境为基底的“生命支撑系统”,其建设是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绿色基础设施源起
相对与“灰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简称GI)的定义为:具有内部连接性的自然区域及开放空间的网络,以及可能附带的工程设施,这一网络具有自然生态体系功能和价值,为人类和野生动物提供自然场所,它们总体构成保证环境、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框架。
绿色基础设施思想始于150多年前的美国自然规划与保护运动,它的提出源于人们对生态环境网络的重新认识,有两个重要目标:将公园和绿地连接起来;将自然区域连接起来以避免生境恶化。它将精明增长和精明保护结合,连接已有和未来的绿色空间。
2.2 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内涵
绿色基础设施是由中心控制点、连接通道和独立场地构成的网络系统。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包括生产性绿色基础设施和生活性绿色基础设施。⑴生活性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主要指居民生活的自然空间环境,主要包含土壤、水道、湿地、森林、野生动物栖息地及自然区、绿色廊道、森林以及对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所贡献的荒野及其它空地等。⑵生产性绿色基础设施主要指为居民提供生产环境,主要包含乡村道路、耕地、农场、生产性土地、商业设施等。由于乡村一元性的自然和社会结构,乡村的生产性环境和生活性环境有一定程度的重叠。
3 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
3.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前新农村建设主要着眼于物质环境改善和村镇工业的建设,而忽略了生态保护。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村庄建设之后,国外先进国家多将乡村建设的重点放在人居环境的整治上,着重保护乡村传统自然风貌,给我国乡村建设提供了借鉴。
3.2 构建乡村的自然生命支撑系统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是由中心控制点、连接通道和小型场地构成的系统,它连接地区的生态系统和景观。中心控制点是整个系统中动植物、人类和生态过程的“源”和“汇”。连接通道是将系统整合的纽带,作为系统的生态廊道来提供生态空间等。小型的场地对生态、社会价值具有重要贡献,比如野生动物保护,为自然休闲提供空间等。乡村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主,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土壤、水源、森林植被、生态湿地等,乡村绿色基础设施是乡村的自然生命支撑系统。它的系统性构建将乡村社区融入到自然之中,可减少对灰色基础设施的投资、降低对自然灾害的敏感度、控制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 4 乡村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内容
在进行灰色基础设施建设之前,应该宏观的进行更具建设弹性,前瞻性和主动性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变被动建设为主动保护。主要内容包括:
4.1 乡村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对耕地、水体、乡村建设用地、林地等进行综合治理,以改善土地利用的结构。乡村土地整治不仅包括田地,更包括生活空间和环境。①保护:保护具有景观生态意义的生态斑块,如林地、湿地、动植物栖息地、自然水体等。保护乡村人文景观,充分认识地域文化和村庄特色的保护和管理的意义,对有景观价值的住宅和村庄风貌予以更新。②改造:通过生产性活动目的性的进行生态性建设,如河流堤岸的生态化改造,乡村垃圾的一体化处理、地表灌溉等。③塑造:塑造新的生态景观,如建立生态绿色廊道的道路廊道、建造防护林、建设分散的生态斑块等。
4.2 乡村水环境治理
乡村水环境治理包括乡村河流景观治理和乡村雨水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内容。乡村雨水绿色基础设施利用自然环境并应用人工模拟自然生态方式,通过生态技术手段,治理乡村水环境,提高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实现乡村水体的良性循环。如雨水收集净化装置,渗透性道路铺装,植被浅沟等措施。乡村河流景观治理则主要是乡村现有河道景观,可以采取如下方式:滨水生态景观带,滨水绿道,对堤岸进行生态化改造等,在较大范围层面上则可以采取设立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公园,建设區域性生态走廊等方式。
4.3 乡村绿色生态网络系统构建
绿色生态网络系统包含了各种尺度的生态和景观要素,如绿道,国家森林,公园,农场,森林,湿地等。使得整个绿色基础设施系统网络化,恢复生态的连续性和网络性,并且为乡村建设提供空间框架。通过对规划区内景观生态环境的调查和评价,确定土地整理需要达到的景观生态目标,构建集生态、景观、游憩、风貌和文化于一体的乡村绿色基础生态网络。
5 结语
目前,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国尚属于概念引进和初步探索阶段,在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及人居环境建设中还未形成网络体系。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包含了各种天然和改善再造的生态景观要素,它站在长远和全局的角度将乡村生境保护和城市化进程有机融合。希望通过本文的一些探索,为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指引,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最终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叶齐茂.村庄人居环境调查[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3] 张秋明.绿色基础设施[J],2004(7):35-38.
[4]沈清基.《加拿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导则》评介及讨论[J].城市规划学刊,2005.
[5] 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2002.
关键词:人居环境 ;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rough elaborating the human settlement,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other related concepts ,c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briefly discusses the contents of village gree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aiming to providing guidance for 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human settlement;rural green infrastructur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人居环境建设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目标旨在改善乡村生态、生产及生活环境以及保护和发扬地方特色文化传统。在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乡村却进入了生态恶化的境地:水土流失、生境恶化、原有乡土风貌遗失等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对自然生态系统全新的认识和尊重,致力于恢复和建设乡村的绿色生命支撑系统,变被动参与为主动保护,更具前瞻性和主动性。
1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
1.1 人居环境内涵
人居环境指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涵盖城市、城镇、乡村等所有人类聚居形式。吴良镛院士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将“人居环境”定义为“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包括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
1.2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现状
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界构成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坏的重要检验标准。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和人工环境共同构成的整体。目前,城市地区依然是城镇化的主体与焦点,而作为我国56%的人口聚居地的村庄,其人居环境的建设却没有受到应有重视。
主要表现在一下方面:(1)生态恶化,能源紧张:乡村自然环境被肆意开发,而湿地、滨水地区和其它自然开放空间的过度开发则会削弱其在控制洪水、控制蔓延等方面的自然功能。(2)鄉村特色风貌流失:乡村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在具体的规划中应有所体现,让乡村的“文脉”得到传承。(3)土地利用混乱,利用率低:村镇重复建设,“就地转移式”的乡村工业化、农村人口城镇化形式造成了空间布局分散、规模效益低的现象。(4)规划手法千篇一律:目前的新农村规划大都千篇一律,多是在固定模式和目标下完成的面子工程。
2 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内涵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于实现城乡统筹,乡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包含乡村以自然环境为基底的“生命支撑系统”,其建设是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绿色基础设施源起
相对与“灰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简称GI)的定义为:具有内部连接性的自然区域及开放空间的网络,以及可能附带的工程设施,这一网络具有自然生态体系功能和价值,为人类和野生动物提供自然场所,它们总体构成保证环境、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框架。
绿色基础设施思想始于150多年前的美国自然规划与保护运动,它的提出源于人们对生态环境网络的重新认识,有两个重要目标:将公园和绿地连接起来;将自然区域连接起来以避免生境恶化。它将精明增长和精明保护结合,连接已有和未来的绿色空间。
2.2 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内涵
绿色基础设施是由中心控制点、连接通道和独立场地构成的网络系统。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包括生产性绿色基础设施和生活性绿色基础设施。⑴生活性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主要指居民生活的自然空间环境,主要包含土壤、水道、湿地、森林、野生动物栖息地及自然区、绿色廊道、森林以及对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所贡献的荒野及其它空地等。⑵生产性绿色基础设施主要指为居民提供生产环境,主要包含乡村道路、耕地、农场、生产性土地、商业设施等。由于乡村一元性的自然和社会结构,乡村的生产性环境和生活性环境有一定程度的重叠。
3 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
3.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前新农村建设主要着眼于物质环境改善和村镇工业的建设,而忽略了生态保护。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村庄建设之后,国外先进国家多将乡村建设的重点放在人居环境的整治上,着重保护乡村传统自然风貌,给我国乡村建设提供了借鉴。
3.2 构建乡村的自然生命支撑系统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是由中心控制点、连接通道和小型场地构成的系统,它连接地区的生态系统和景观。中心控制点是整个系统中动植物、人类和生态过程的“源”和“汇”。连接通道是将系统整合的纽带,作为系统的生态廊道来提供生态空间等。小型的场地对生态、社会价值具有重要贡献,比如野生动物保护,为自然休闲提供空间等。乡村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主,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土壤、水源、森林植被、生态湿地等,乡村绿色基础设施是乡村的自然生命支撑系统。它的系统性构建将乡村社区融入到自然之中,可减少对灰色基础设施的投资、降低对自然灾害的敏感度、控制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 4 乡村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内容
在进行灰色基础设施建设之前,应该宏观的进行更具建设弹性,前瞻性和主动性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变被动建设为主动保护。主要内容包括:
4.1 乡村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对耕地、水体、乡村建设用地、林地等进行综合治理,以改善土地利用的结构。乡村土地整治不仅包括田地,更包括生活空间和环境。①保护:保护具有景观生态意义的生态斑块,如林地、湿地、动植物栖息地、自然水体等。保护乡村人文景观,充分认识地域文化和村庄特色的保护和管理的意义,对有景观价值的住宅和村庄风貌予以更新。②改造:通过生产性活动目的性的进行生态性建设,如河流堤岸的生态化改造,乡村垃圾的一体化处理、地表灌溉等。③塑造:塑造新的生态景观,如建立生态绿色廊道的道路廊道、建造防护林、建设分散的生态斑块等。
4.2 乡村水环境治理
乡村水环境治理包括乡村河流景观治理和乡村雨水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内容。乡村雨水绿色基础设施利用自然环境并应用人工模拟自然生态方式,通过生态技术手段,治理乡村水环境,提高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实现乡村水体的良性循环。如雨水收集净化装置,渗透性道路铺装,植被浅沟等措施。乡村河流景观治理则主要是乡村现有河道景观,可以采取如下方式:滨水生态景观带,滨水绿道,对堤岸进行生态化改造等,在较大范围层面上则可以采取设立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公园,建设區域性生态走廊等方式。
4.3 乡村绿色生态网络系统构建
绿色生态网络系统包含了各种尺度的生态和景观要素,如绿道,国家森林,公园,农场,森林,湿地等。使得整个绿色基础设施系统网络化,恢复生态的连续性和网络性,并且为乡村建设提供空间框架。通过对规划区内景观生态环境的调查和评价,确定土地整理需要达到的景观生态目标,构建集生态、景观、游憩、风貌和文化于一体的乡村绿色基础生态网络。
5 结语
目前,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国尚属于概念引进和初步探索阶段,在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及人居环境建设中还未形成网络体系。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包含了各种天然和改善再造的生态景观要素,它站在长远和全局的角度将乡村生境保护和城市化进程有机融合。希望通过本文的一些探索,为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指引,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最终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叶齐茂.村庄人居环境调查[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3] 张秋明.绿色基础设施[J],2004(7):35-38.
[4]沈清基.《加拿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导则》评介及讨论[J].城市规划学刊,2005.
[5] 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