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一直面临着就业压力。2010年伊始,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这在中央文件中尚属首次。他们将是我国就业市场中的一股“新”生力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就业观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对城乡和谐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数千年以来,农民务农,工人做工,商人经商,这是天经地义的社会分工和传统的从业观念。“以农为本”的思想长期禁锢和束缚着中国农民的意识和行动。1978年肇始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带来了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变迁。在新价值观的影响下,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出“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高、物质和精神享受高、强烈地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和改变自身命运但工作耐力低”的特征,这一特征深深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从业观,其从业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动机向谋求更好的发展转变,就业期望值增高
80、90后青年农民工多属家里的独生子女,不用承担家里全部的经济负担,因此他们的就业选择更加自由。强烈的自我意识也使得他们渴望在更广阔的空间成就自我价值。他们把目光投向第二、三产业,如高层次的服务业、制造业、电子等产业。目前,他们中不少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成为高级管理人员或实至名归的“白领”阶层。对于有一定经济基础和较强生活能力的部分青年,他们想从打工仔转变为“创业者”,选择自己创业的路径,比如经营成本低、风险小的食品店、杂货店、修理店等。他们外出务工经商闯荡的目的是见世面,他们渴望通过打拼终能当老板、买车、购房、在城市落户而不再回到家乡。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出来就有机会,出来就希望学点儿东西”。同时,如果有工资更高、待遇更好的单位或者能学到一些技能的工厂给予他们择木而栖的机会,他们会毅然选择跳槽。新生代农民工追求的真正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真实本领、不断地充实自我完善自身,而不是一切向“钱”看。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不少地方出现了“用工荒”现象,这一现象在餐饮等就业能力要求比较低的服务行业表现尤甚,因为多数青年人做洗碗、保洁等工作的热情不高。“用工荒”现象的出现进一步增加了新生代农民工与企业博弈的筹码,他们绝不愿意被工资待遇所“绑架”。有人认为现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动机接近大学生,他们是想赚钱攒经验,自己当老板。有调查资料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工资待遇的期望:一般在1600左右;对福利待遇的期望:对住房的保障以及对医疗、养老、工伤等社会保险的需求尤为强烈;对业余生活的期望:学会享用现代生活方式,丰富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
二、就业维权意识增强,农民工讨债纠纷现象减少
由于长时间在城市生活、发展,接受先进的文化教育和丰富的资讯,并且大多接受了九年的义务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对劳动法律制度也更为熟悉,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建立劳动关系前更关注的是企业对工作时间、工作环境以及休息休假的执行是否符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调查显示:当遇到克扣工资时,新生代农民工有人会选择向有关部门反映,比上一代高出8个百分点;选择“反复追讨”和“自认倒霉”的比例则远远低于上一代农民工。
三、面对就业现实,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心理十分复杂
新生代农民工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社会转型的新阶段,企图追求发展性成果。但在就业市场中,一方面未就业的大学生群体对他们造成较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他们的自身能力匮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在这种“留城无望、回乡不甘”的社会心理环境下,他们的就业心理呈现出复杂化的特征。
一些农民工不会因为暂时找不到工作而焦急。这是因为一方面他们的收入不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他们通过横向比较,发现仍有大多农民工的情形同自己一样。另外,受企业程式化管理的束缚及缺乏人情味和心灵关怀的氛围,使这些年轻人人际交往途径匮乏,导致抑郁心理无处排解,有的农民工发出这样的感慨:“熬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一些调查显示:在被调查对象中,谈到就业心情时,说紧张的有25.6%,兴奋的有40.7%,焦虑的有8.0%,担心的有14.4%,其他的有11.3%。
当一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想继续学习深造,不断提升自己。另外有大部分人都表示或多或少有面临一些就业压力,压力大部分来自家庭和工作,因此有些新生代农民工甚至也会产生失落、不安、自卑等心理。
四、自我认知不准确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比老一代农民工高,但自我认知不准确,在就业方面表现出很多不成熟之处。不少企业认为,他们对工作岗位比较挑剔,怕吃苦、爱面子。在学习技能培训时存在观念误区,他们都愿意学电脑、开车、外语等看似时髦,实际却是普及性的本领,而不愿意学焊工、厨师等真正需要的专业本领,这就造成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失业状态。
此外,相比敢闯敢干的人而言,还有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则易安于现状,这种思想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一部分打工男青年为满足贪欲而走上犯罪道路;一部分女青年羡慕城市夜色繁华的生活,身处异乡缺少约束的她们为了“安逸、快乐”的生活逐渐堕落。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力都在下降,最容易在放任自流的状态中迷失自己。以城市边缘人角色生存的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不同程度地失去了本该拥有的朴实、正直、诚实等优点,代之而来的却是自私、物化、放纵等不良道德取向。
生代农民工年富力强,文化程度大幅提高,求职的预期和移居城镇的愿望比老一代农民工要高得多,同时在市场竞争和求富欲望的双重压力下,他们中不少人学习文化和技能的愿望十分迫切。他们不满足于永远在流水线上干活,掌握真实本领、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身是其追求的真正目标。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新生代农民工应该逐渐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从而做出适合自身的“职业期望”;企业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多元的就业机会;政府应该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方面的建设,尤其应该建立农民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引导单位合理调整工资水平,避免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情发生,最终使得这一群“无脚的鸟”有一个稳定的栖息地。
2010年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前,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表示,希望具备一定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特别是多到中小城市和中心镇,享有同城市人一样的福利待遇、生活条件,从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但愿温总理这一希望早日实现。
数千年以来,农民务农,工人做工,商人经商,这是天经地义的社会分工和传统的从业观念。“以农为本”的思想长期禁锢和束缚着中国农民的意识和行动。1978年肇始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带来了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变迁。在新价值观的影响下,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出“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高、物质和精神享受高、强烈地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和改变自身命运但工作耐力低”的特征,这一特征深深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从业观,其从业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动机向谋求更好的发展转变,就业期望值增高
80、90后青年农民工多属家里的独生子女,不用承担家里全部的经济负担,因此他们的就业选择更加自由。强烈的自我意识也使得他们渴望在更广阔的空间成就自我价值。他们把目光投向第二、三产业,如高层次的服务业、制造业、电子等产业。目前,他们中不少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成为高级管理人员或实至名归的“白领”阶层。对于有一定经济基础和较强生活能力的部分青年,他们想从打工仔转变为“创业者”,选择自己创业的路径,比如经营成本低、风险小的食品店、杂货店、修理店等。他们外出务工经商闯荡的目的是见世面,他们渴望通过打拼终能当老板、买车、购房、在城市落户而不再回到家乡。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出来就有机会,出来就希望学点儿东西”。同时,如果有工资更高、待遇更好的单位或者能学到一些技能的工厂给予他们择木而栖的机会,他们会毅然选择跳槽。新生代农民工追求的真正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真实本领、不断地充实自我完善自身,而不是一切向“钱”看。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不少地方出现了“用工荒”现象,这一现象在餐饮等就业能力要求比较低的服务行业表现尤甚,因为多数青年人做洗碗、保洁等工作的热情不高。“用工荒”现象的出现进一步增加了新生代农民工与企业博弈的筹码,他们绝不愿意被工资待遇所“绑架”。有人认为现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动机接近大学生,他们是想赚钱攒经验,自己当老板。有调查资料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工资待遇的期望:一般在1600左右;对福利待遇的期望:对住房的保障以及对医疗、养老、工伤等社会保险的需求尤为强烈;对业余生活的期望:学会享用现代生活方式,丰富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
二、就业维权意识增强,农民工讨债纠纷现象减少
由于长时间在城市生活、发展,接受先进的文化教育和丰富的资讯,并且大多接受了九年的义务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对劳动法律制度也更为熟悉,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建立劳动关系前更关注的是企业对工作时间、工作环境以及休息休假的执行是否符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调查显示:当遇到克扣工资时,新生代农民工有人会选择向有关部门反映,比上一代高出8个百分点;选择“反复追讨”和“自认倒霉”的比例则远远低于上一代农民工。
三、面对就业现实,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心理十分复杂
新生代农民工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社会转型的新阶段,企图追求发展性成果。但在就业市场中,一方面未就业的大学生群体对他们造成较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他们的自身能力匮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在这种“留城无望、回乡不甘”的社会心理环境下,他们的就业心理呈现出复杂化的特征。
一些农民工不会因为暂时找不到工作而焦急。这是因为一方面他们的收入不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他们通过横向比较,发现仍有大多农民工的情形同自己一样。另外,受企业程式化管理的束缚及缺乏人情味和心灵关怀的氛围,使这些年轻人人际交往途径匮乏,导致抑郁心理无处排解,有的农民工发出这样的感慨:“熬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一些调查显示:在被调查对象中,谈到就业心情时,说紧张的有25.6%,兴奋的有40.7%,焦虑的有8.0%,担心的有14.4%,其他的有11.3%。
当一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想继续学习深造,不断提升自己。另外有大部分人都表示或多或少有面临一些就业压力,压力大部分来自家庭和工作,因此有些新生代农民工甚至也会产生失落、不安、自卑等心理。
四、自我认知不准确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比老一代农民工高,但自我认知不准确,在就业方面表现出很多不成熟之处。不少企业认为,他们对工作岗位比较挑剔,怕吃苦、爱面子。在学习技能培训时存在观念误区,他们都愿意学电脑、开车、外语等看似时髦,实际却是普及性的本领,而不愿意学焊工、厨师等真正需要的专业本领,这就造成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失业状态。
此外,相比敢闯敢干的人而言,还有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则易安于现状,这种思想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一部分打工男青年为满足贪欲而走上犯罪道路;一部分女青年羡慕城市夜色繁华的生活,身处异乡缺少约束的她们为了“安逸、快乐”的生活逐渐堕落。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力都在下降,最容易在放任自流的状态中迷失自己。以城市边缘人角色生存的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不同程度地失去了本该拥有的朴实、正直、诚实等优点,代之而来的却是自私、物化、放纵等不良道德取向。
生代农民工年富力强,文化程度大幅提高,求职的预期和移居城镇的愿望比老一代农民工要高得多,同时在市场竞争和求富欲望的双重压力下,他们中不少人学习文化和技能的愿望十分迫切。他们不满足于永远在流水线上干活,掌握真实本领、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身是其追求的真正目标。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新生代农民工应该逐渐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从而做出适合自身的“职业期望”;企业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多元的就业机会;政府应该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方面的建设,尤其应该建立农民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引导单位合理调整工资水平,避免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情发生,最终使得这一群“无脚的鸟”有一个稳定的栖息地。
2010年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前,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表示,希望具备一定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特别是多到中小城市和中心镇,享有同城市人一样的福利待遇、生活条件,从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但愿温总理这一希望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