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日益加强,如中国交通和中国电建在国际承包商排名中位于前列。再加上“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国内企业国际业务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契机。但我国在拓展国际承包工程市场份额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同地区因行为习惯、法律法规和工程标准等方面的差异性,与本土企业相比,外来企业不太熟悉当地环境,特别是先天性的“外来者劣势”不利于市场开拓行为的有效开展。受到这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常会带有原来的行为惯性,从而诱发新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讲,因为这种新市场环境与原有经验环境间的差异性,可将其称为“制度性差异”。本文通过对制度性差异对国际工程项目实施影响的研究,既能有效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增强其对国际工程项目中制度性差异问题的认识,更能引导企业更好地分配资源,从而积极应对制度性差异风险,以此保证国际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一、基于现代项目组织与管理理论的制度性差异问题概述
项目管理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其内部活动与组织、外部环境等有密切关联。在国际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项目参与者来自不同区域,在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容易诱发新的问题,因此在项目管理中要尤为注意环境因素。“制度”指的是影响或塑造个人和组织行为活动的“游戏规则”,不同国家的制度环境有明显不同,在经济、法律法规、社会、文化习惯等方面也存在显著差異。承包商在进入新的市场后,通常要积极应对“外来者劣势”,这与本土企业相比,其不够熟悉当地的市场环境,容易遭受贸易壁垒。这种外来者劣势在为承包商市场拓展带来影响的同时,也体现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发展依托与原有环境下形成的逻辑惯性、行为惯性及制度惯性等,容易诱发承包商的不适应性,可能会诱发新的履约问题。从实践层面来看,制度性差异是当前国际工程项目施工中面临的严峻挑战。比如,中国标准体系与英国标准、美国标准和法国标准等存在显著差异。我国标准的制定坚持以政府发展为主导,其有计划经济的特点,如我国房建、铁路及水工等方面有自制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及施工规范。与此同时,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外工程师与我国承包商在思维方式上有显著不同,其在工作中可能会出现偏差,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实施。基于此,通过对制度性差异对国际工程项目实施影响的研究有必要回顾现代项目组织与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二、国际工程的概念及管理特点
1.国际工程的概念。国际工程指的是多种国际组织参与的,根据通过项目管理理念开展的工程。从广义上看,国际工程主要分为海外工程项目和涉外工程项目。其共性在于否是牵涉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组织或企业,这可能会诱发管理习惯不同、企业文化多元化等问题。但海外工程在工程环境、文化差异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困难,这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得到深刻体现。
2.国际工程管理的基本特点。首先,国际工程管理活动带有跨国性质的特点,与国内和工程所在地间与其他国家的活动息息相关。其次,合同管理的流程相对严格,需要参照国家上比较成熟的合同管理办法,严格按照合同进行。再其次,项目环境比较复杂,既包括陌生的气候、时区等自然地理条件,又包括多元的社会环境、文化习俗、政策稳定性等条件。最后,管理工作牵涉到多个学科,如基本的项目管理知识,如贸易、保险、法律及财税等方面的专业化知识。
三、实证研究设计及结果分析
1.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本实证研究应用混合研究方法,从多维度对拟研究的问题进行的分析,并对其结果进行三角测量,以此获得更加精准的结论。定量数据的收集能有效拓展研究广度,同时分析拟实验的模型关系;定性数据的收集能有效提高研究深度,同时更具体地论证所研究的问题,以此强化对定量结果的理解。鉴于此,本研究在数据的收集中应用案例收集、电子问卷及访谈调研的方法。
2.调查对象及样本情况。本次研究对象为10家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中国工程承包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发放600份电子问卷,回收问卷520份,回收有效率为86.67%。问卷样本中,被调研对象超出一半有3年左右的海外经验,工作内容牵涉到设计、施工、采购、商务及机电安装等,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3.实证调研结果分析。据本次实证调研结果显示,中国标准体系在国际应用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该地区经济方面的独立性。第二,该地区对中国人文、政治等方面的认知理解。第三,该地区工程标准体系是否健全。第四,政府是否支持工程的实施。第五,关于标准的选择和实施方面,其成效与监理工程师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由于语言方面的障碍,中国咨询工程师很难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造成中国标准的适用范围比较窄。制度性差异的地缘因素取决于其文化背景,以宗教为例,基督教盛行于拉美洲、欧洲;伊斯兰教盛行于中亚、中东和北非;而佛教盛行在东南亚、南亚等地区。我国承包商的文化习惯与佛教更为贴近,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文化习惯的差异性比较大。整体来看,难以把制度性差异程度的地缘依赖特点,对于工程商来讲,在分析国际工程项目面临的制度性差异时,在参照宏观地缘差异的同时,还应从国家层面实施调研分析。
四、国际工程项目制度性实施的具体路径
1.注重制度性差异风险的分析。从案例分析结果来看,制度性差异对项目绩效的负面影响在某种意义上与承包商的知识匮乏相关。但从主观上讲,承包商通常在面对这些知识匮乏时,经常处于被动情况,忽略了制度性的差异问题,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参与方比较多的情况下,承包商没有主动了解工程师的思维特点、行为习惯等,在工作中形成思维定势,则会诱发组织间的冲突。所以,承包商在国际工程项目中,要积极应对制度性差异的挑战,首先要在主观上注重制度性差异风险问题,积极解决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制度性差异问题。第一,在投标阶段,重视分析项目所在国的市场情况,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熟悉当地社会文化习俗,充分调研咨询工程师、业主等技术管理背景和习惯,把投标报价的不精确对后续履约的影响降到最低。第二,在合同中要纳进制度性差异问题,投标方案应为其预留空间,避免被动的“低价中标”。第三,强化项目人员的合同一式,创新其之前的行为习惯,从而调动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第四,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承包商要加强业主、咨询工程师之间的交流,保证提交工作方案的顺利实施,防止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
2.建构高效、共赢的组织间合作机制。制度性差异直接影响到项目工程的后续开展,因此要创建科学的组织合作机制,积极应对制度性差异产生的问题。如在总承包项目中,制度性差异直接影响到图纸的设计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建构和设计方的合作机制迫在眉睫。另外,结合印度尼西亚A项目案例来讲,与承包伙伴的合作机制会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实施。当前常见的组织间合作模式,能为承包商提高更多的选择,如联合体、分包及伙伴关系协议等,要结合业务管理水平、项目复杂程度及合作方能力水平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在组织间合作机制的创建过程中,承包商应明确分工,积极应对风险。在组织间合作机制的建构中,承包商要建构良好的沟通机制,尤其是面对面交流机制。从本次访谈结果来看,承包商应借助面对面的沟通协调,积极应对制度性差异问题,化解制度性分歧,从而实现沟通效果的最大化。
五、结语
研究表明承包商制度性差异管理能力是系统化的发展过程。随着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深入开拓,在未来的研究中,要侧重于承包商能力建设的研究,以此提高其制度性差异管理能力,从而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基于现代项目组织与管理理论的制度性差异问题概述
项目管理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其内部活动与组织、外部环境等有密切关联。在国际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项目参与者来自不同区域,在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容易诱发新的问题,因此在项目管理中要尤为注意环境因素。“制度”指的是影响或塑造个人和组织行为活动的“游戏规则”,不同国家的制度环境有明显不同,在经济、法律法规、社会、文化习惯等方面也存在显著差異。承包商在进入新的市场后,通常要积极应对“外来者劣势”,这与本土企业相比,其不够熟悉当地的市场环境,容易遭受贸易壁垒。这种外来者劣势在为承包商市场拓展带来影响的同时,也体现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发展依托与原有环境下形成的逻辑惯性、行为惯性及制度惯性等,容易诱发承包商的不适应性,可能会诱发新的履约问题。从实践层面来看,制度性差异是当前国际工程项目施工中面临的严峻挑战。比如,中国标准体系与英国标准、美国标准和法国标准等存在显著差异。我国标准的制定坚持以政府发展为主导,其有计划经济的特点,如我国房建、铁路及水工等方面有自制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及施工规范。与此同时,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外工程师与我国承包商在思维方式上有显著不同,其在工作中可能会出现偏差,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实施。基于此,通过对制度性差异对国际工程项目实施影响的研究有必要回顾现代项目组织与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二、国际工程的概念及管理特点
1.国际工程的概念。国际工程指的是多种国际组织参与的,根据通过项目管理理念开展的工程。从广义上看,国际工程主要分为海外工程项目和涉外工程项目。其共性在于否是牵涉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组织或企业,这可能会诱发管理习惯不同、企业文化多元化等问题。但海外工程在工程环境、文化差异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困难,这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得到深刻体现。
2.国际工程管理的基本特点。首先,国际工程管理活动带有跨国性质的特点,与国内和工程所在地间与其他国家的活动息息相关。其次,合同管理的流程相对严格,需要参照国家上比较成熟的合同管理办法,严格按照合同进行。再其次,项目环境比较复杂,既包括陌生的气候、时区等自然地理条件,又包括多元的社会环境、文化习俗、政策稳定性等条件。最后,管理工作牵涉到多个学科,如基本的项目管理知识,如贸易、保险、法律及财税等方面的专业化知识。
三、实证研究设计及结果分析
1.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本实证研究应用混合研究方法,从多维度对拟研究的问题进行的分析,并对其结果进行三角测量,以此获得更加精准的结论。定量数据的收集能有效拓展研究广度,同时分析拟实验的模型关系;定性数据的收集能有效提高研究深度,同时更具体地论证所研究的问题,以此强化对定量结果的理解。鉴于此,本研究在数据的收集中应用案例收集、电子问卷及访谈调研的方法。
2.调查对象及样本情况。本次研究对象为10家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中国工程承包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发放600份电子问卷,回收问卷520份,回收有效率为86.67%。问卷样本中,被调研对象超出一半有3年左右的海外经验,工作内容牵涉到设计、施工、采购、商务及机电安装等,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3.实证调研结果分析。据本次实证调研结果显示,中国标准体系在国际应用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该地区经济方面的独立性。第二,该地区对中国人文、政治等方面的认知理解。第三,该地区工程标准体系是否健全。第四,政府是否支持工程的实施。第五,关于标准的选择和实施方面,其成效与监理工程师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由于语言方面的障碍,中国咨询工程师很难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造成中国标准的适用范围比较窄。制度性差异的地缘因素取决于其文化背景,以宗教为例,基督教盛行于拉美洲、欧洲;伊斯兰教盛行于中亚、中东和北非;而佛教盛行在东南亚、南亚等地区。我国承包商的文化习惯与佛教更为贴近,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文化习惯的差异性比较大。整体来看,难以把制度性差异程度的地缘依赖特点,对于工程商来讲,在分析国际工程项目面临的制度性差异时,在参照宏观地缘差异的同时,还应从国家层面实施调研分析。
四、国际工程项目制度性实施的具体路径
1.注重制度性差异风险的分析。从案例分析结果来看,制度性差异对项目绩效的负面影响在某种意义上与承包商的知识匮乏相关。但从主观上讲,承包商通常在面对这些知识匮乏时,经常处于被动情况,忽略了制度性的差异问题,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参与方比较多的情况下,承包商没有主动了解工程师的思维特点、行为习惯等,在工作中形成思维定势,则会诱发组织间的冲突。所以,承包商在国际工程项目中,要积极应对制度性差异的挑战,首先要在主观上注重制度性差异风险问题,积极解决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制度性差异问题。第一,在投标阶段,重视分析项目所在国的市场情况,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熟悉当地社会文化习俗,充分调研咨询工程师、业主等技术管理背景和习惯,把投标报价的不精确对后续履约的影响降到最低。第二,在合同中要纳进制度性差异问题,投标方案应为其预留空间,避免被动的“低价中标”。第三,强化项目人员的合同一式,创新其之前的行为习惯,从而调动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第四,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承包商要加强业主、咨询工程师之间的交流,保证提交工作方案的顺利实施,防止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
2.建构高效、共赢的组织间合作机制。制度性差异直接影响到项目工程的后续开展,因此要创建科学的组织合作机制,积极应对制度性差异产生的问题。如在总承包项目中,制度性差异直接影响到图纸的设计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建构和设计方的合作机制迫在眉睫。另外,结合印度尼西亚A项目案例来讲,与承包伙伴的合作机制会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实施。当前常见的组织间合作模式,能为承包商提高更多的选择,如联合体、分包及伙伴关系协议等,要结合业务管理水平、项目复杂程度及合作方能力水平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在组织间合作机制的创建过程中,承包商应明确分工,积极应对风险。在组织间合作机制的建构中,承包商要建构良好的沟通机制,尤其是面对面交流机制。从本次访谈结果来看,承包商应借助面对面的沟通协调,积极应对制度性差异问题,化解制度性分歧,从而实现沟通效果的最大化。
五、结语
研究表明承包商制度性差异管理能力是系统化的发展过程。随着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深入开拓,在未来的研究中,要侧重于承包商能力建设的研究,以此提高其制度性差异管理能力,从而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