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子弹爆炸的瞬间,还在赶路的朱光亚停下脚步,看着正在升腾的蘑菇云,不禁潸然泪下。
他被称为“我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在两弹的研制中,他被誉为“科技众帅之帅”;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他就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2月26日,87岁的科学巨星朱光亚停止了思考,满载传奇和荣耀的一生也从此画上句号。
只有派朱光亚是派对了
“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是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朱光亚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
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掷两枚震惊世界的原子弹,加速了日本侵略者的投降,同时也唤起了中国人制造原子弹的梦想。
正是这个时候,21岁的朱光亚从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并留校任教,成为一名年轻的物理学家。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提出:中国也要做原子弹。于是,国民政府决定派出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三位科学家赴美国考察,并要求每位科学家推荐两名助手同去。当时吴大猷推举的两名助手,一名是李政道,另一名就是朱光亚。
李政道先生回忆这段往事时开玩笑说:“当初蒋介石派的人只有派朱光亚是派对了,他回来是做原子弹了,派我是派错了,我没有做原子弹,而是迷上了高能物理。”
1946年,朱光亚等人刚到美国不久就被告知,美国不会向其他任何国家开放原子弹研制技术,加之抗战胜利后国内形势很快发生巨变,考察组只好解散,各奔东西。
朱光亚去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继续从事核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以全A的成绩连续4年获得奖学金。
新中国成立没多久,身在海外的朱光亚热血沸腾地期盼着回到祖国。1950年初,他联合51名旅美留学生,起草了著名的《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人民政府在向我们召唤!”
喝酒只醉过一次
1950年,回国仅4天,朱光亚就站在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讲台。
1952年底,他被调到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新建的物理系任教。1955年党中央作出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战略决策,朱光亚又被召回北大,担任物理研究室副主任,参与组建原子能专业。
随后,核武器研制机构急需一位负责最后产品的科学技术领导人,钱三强经过反复思考,决定推荐朱光亚去担任中科院原子能所物理实验室的副主任;此后他又被任命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担任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当时,他只有35岁。
时间走到了历史性的一刻:1964年10月16日15时,一朵黄褐色的蘑菇云在我国的西北戈壁腾空而起,震惊世界。
当时,朱光亚一行人由于走错了路,没能赶到现场观看。原子弹爆炸的瞬间,还在赶路的朱光亚停下脚步,看着正在升腾的蘑菇云,不禁潸然泪下。
朱光亚这辈子喝酒只醉过一次,就是原子弹爆炸成功的那个晚上。
两年零八个月后,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两声巨响掷地有声地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已经跻身核大国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争分夺秒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期间,朱光亚还开辟了另一条战线——地下核试验的准备工作。1969年9月23日,在他的领导下,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地下核试验。
此后,他从原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参与组织了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的筹建、核燃料加工技术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80年代中期,参与了中国跟踪世界高技术发展的重要计划——“863”计划的制定和实施;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成为继李四光、周培源、钱学森之后这个全国性统一的科技工作者群众组织的主要领导人;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他又被推选为第一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并成为工程院的第一任院长。
1999年,国庆50周年之际,朱光亚与其他22名科学家一同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买菜、砍柴、做家务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朱光亚的小舅子许锡挥到北大念书,朱光亚在中科院工作。“我常在校门口看见他。他生活很简朴,一直骑自行车上下班,一直到70多岁。其实他有车、有警卫,但他坚持这种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许锡挥说,朱光亚虽然是著名的科学家、大学教授,但他有空的时候,会买菜、砍柴、做家务。
因工作性质,朱光亚必须对家人严格保密。“直到原子弹研究成功,向外界公开了消息,我们才知道他的工作。就连他的儿子知道时也很惊讶:原来原子弹是我爸爸搞的!”
在朱光亚85岁生日的时候,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主编出版《战略科学家朱光亚》一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在这本书的后记里有这样一段话:朱主任对我国科技做了很多有份量的工作,但由于国防需要,至今还有许多不能对外公布。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11.3.26
他被称为“我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在两弹的研制中,他被誉为“科技众帅之帅”;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他就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2月26日,87岁的科学巨星朱光亚停止了思考,满载传奇和荣耀的一生也从此画上句号。
只有派朱光亚是派对了
“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是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朱光亚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
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掷两枚震惊世界的原子弹,加速了日本侵略者的投降,同时也唤起了中国人制造原子弹的梦想。
正是这个时候,21岁的朱光亚从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并留校任教,成为一名年轻的物理学家。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提出:中国也要做原子弹。于是,国民政府决定派出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三位科学家赴美国考察,并要求每位科学家推荐两名助手同去。当时吴大猷推举的两名助手,一名是李政道,另一名就是朱光亚。
李政道先生回忆这段往事时开玩笑说:“当初蒋介石派的人只有派朱光亚是派对了,他回来是做原子弹了,派我是派错了,我没有做原子弹,而是迷上了高能物理。”
1946年,朱光亚等人刚到美国不久就被告知,美国不会向其他任何国家开放原子弹研制技术,加之抗战胜利后国内形势很快发生巨变,考察组只好解散,各奔东西。
朱光亚去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继续从事核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以全A的成绩连续4年获得奖学金。
新中国成立没多久,身在海外的朱光亚热血沸腾地期盼着回到祖国。1950年初,他联合51名旅美留学生,起草了著名的《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人民政府在向我们召唤!”
喝酒只醉过一次
1950年,回国仅4天,朱光亚就站在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讲台。
1952年底,他被调到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新建的物理系任教。1955年党中央作出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战略决策,朱光亚又被召回北大,担任物理研究室副主任,参与组建原子能专业。
随后,核武器研制机构急需一位负责最后产品的科学技术领导人,钱三强经过反复思考,决定推荐朱光亚去担任中科院原子能所物理实验室的副主任;此后他又被任命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担任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当时,他只有35岁。
时间走到了历史性的一刻:1964年10月16日15时,一朵黄褐色的蘑菇云在我国的西北戈壁腾空而起,震惊世界。
当时,朱光亚一行人由于走错了路,没能赶到现场观看。原子弹爆炸的瞬间,还在赶路的朱光亚停下脚步,看着正在升腾的蘑菇云,不禁潸然泪下。
朱光亚这辈子喝酒只醉过一次,就是原子弹爆炸成功的那个晚上。
两年零八个月后,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两声巨响掷地有声地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已经跻身核大国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争分夺秒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期间,朱光亚还开辟了另一条战线——地下核试验的准备工作。1969年9月23日,在他的领导下,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地下核试验。
此后,他从原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参与组织了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的筹建、核燃料加工技术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80年代中期,参与了中国跟踪世界高技术发展的重要计划——“863”计划的制定和实施;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成为继李四光、周培源、钱学森之后这个全国性统一的科技工作者群众组织的主要领导人;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他又被推选为第一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并成为工程院的第一任院长。
1999年,国庆50周年之际,朱光亚与其他22名科学家一同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买菜、砍柴、做家务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朱光亚的小舅子许锡挥到北大念书,朱光亚在中科院工作。“我常在校门口看见他。他生活很简朴,一直骑自行车上下班,一直到70多岁。其实他有车、有警卫,但他坚持这种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许锡挥说,朱光亚虽然是著名的科学家、大学教授,但他有空的时候,会买菜、砍柴、做家务。
因工作性质,朱光亚必须对家人严格保密。“直到原子弹研究成功,向外界公开了消息,我们才知道他的工作。就连他的儿子知道时也很惊讶:原来原子弹是我爸爸搞的!”
在朱光亚85岁生日的时候,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主编出版《战略科学家朱光亚》一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在这本书的后记里有这样一段话:朱主任对我国科技做了很多有份量的工作,但由于国防需要,至今还有许多不能对外公布。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1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