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常常不知如何解题,本文总结了在解题过程可以用到的思考分析方法。
关键词:如何解题;审题;估计;反思
学生常常做了很多题却仍然成绩不好,做过的题还是不会做,不知道拿到一道题应该如何去思考,既然做题是学习中不可避免的,那么怎样解题呢?
下面就来说说自己在教学中总结的六步思考法,帮助学生明确如何解题。
一、审题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最糟糕的情况是学生没有弄清楚问题就进行演算和作图。每次考试后,总有学生认为自己因为太粗心了才没有考好,下次要认真读题。那么怎样才能不粗心,怎样才算是读懂了题呢?
(1)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学生在读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要反复、仔细、边读边想,要找出关键词,并将该词勾画出来。例1:若二次方程mx2+3x-2m+7=0有两个实数根,则m的取值范围是?
其中“二次方程”和“两个实数根”是关键词。
(2)找出已知条件,进行序号标注,如果是几何题应把条件标在图形上;另外不少数学问题的部分条件并不十分明确的给出,而是寓于某概念中,或存在与某性质里,或含于某图形中,它们又常常是解题的要点。
例2:如下图中AB为直径就是隐藏条件
例3:关于x的方程x2-(3m+1)x+m2-2=0的两实根的倒数和与两实根之积差3,求m的值。不少人没有考虑△≥0这个隐藏条件。
(3)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识别和转化。例4:教科书中每一条幂运算性质、乘除法法则以及乘法公式,都用黑体字写出了它的文字表述,学生应加强对文字语言的理解,加强数学语言转化的教学。例如把aman=am+n(m,n都是正整数)”转译成“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例5学习非负数的性质:几个非负数之和等于零,则这几个非负数都等于零。而非负数包括平方数、算术平方根和绝对值,使上述文字语言不能明确表达。假如用符号语言:“a2+∣c∣=0,则a=0,c=0”表示,会更简洁明了地囊括了上述三类非负数都拥有这样的性质。
(4)通过画图、列表,帮助理解题意。
例6:有两队合修一条长7.4千米的路,已知其中一队每天修的和天数及另一队修的天数,求另一队的工效。
二、联想
很多学生在拿到题目时根本不知到从哪入手,常常是想了半天一筹莫展。要想做到老师说的思维灵活、活跃,拿到题目就能“浮想联翩”,离不开数学基础,解题能力的大小首先取决于知识的多寡、深浅和完善程度,对一些公式、定理、概念和规则应熟烂于心。另外平时老师上课讲的、辅导书中学到的、自己解题总结的等等,都要注意积累,有专门的本子记载。下面总结了具体想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联想。
(1)想这道题相关的概念、公式、定理,比较简单题目基本就能回答了。
(2)想相关的结论、模型、思想方法。
(3)把定理、基本图形以及题目的已知条件伸展,可以得到很多的新结论,如果一个学生头脑里某个定理、某个基本图形的“下游命题”十分丰富,那么他看到条件后就容易产生很多联想,有利于解题。
(4)想常见解题技巧如: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判别式法面积法等等策略。
(5)想常见解题策略如:列方程的一般步骤、非负数和零则这几个非负数都为灵的证明方法、证明四条线段成比例思路等。
(6)想曾经做过的题,找出类似题目中变和不变的地方,避免负迁移的干扰。
(7)把题目变更为等价命题。
三、估计
先估计后算,“初步定向”,是审题的继续,也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洞察力,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常常估计一下”。
例7:
通过估计,本题不能采用通分的方法解决,考虑拆项。
例8: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ADC=30O AD=3 BD=5求边CD的长。此题需要作辅助线,有不少学生没有思路,实际上我们可以采用估计的方法判断,此题出现了30O60O,那么就有可能出现90O,猜测CD的长度应该是4。而此题答案就是要通过补一个等边三角形来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
例9:有篱笆20米,一面围成花圃,一面靠墙,问:怎样围面积最大?我们教学时常常直接给出解法:设宽为x,列式y=x(20-x),然后求出这个函数的最大值。如果我们先估一估,令x的值多取几个数,学生在审题时就会养成分清变量和常量,注意变量的取值范围,对数量能进行预估,有利于学生理解题意,促进解题的效率的提高。
四、反推
一道题往往包含“所知”和“所求”两个要素,解题应该是“由所知到所求”和“由所求到所知”的双向过程。
有些题如果按照一般方法,顺着题目的条件一步一步地分析,过程比较繁琐。所以,解题时,我们可以从最后的结果出发从后到前一步一步地推算。
例10:一本课外书,小红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3,第二天看了余下的3/5,还剩下24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从“剩下24页”入手倒着往前推,它占余下的1-3/5=2/5。第一天看后还剩下24÷2/5=60页,这60页占全书的1-1/3=2/3,这本书共有60÷2/3=90页。即:
24÷(1-3/5)÷(1-1/3)=90(页)
例11:EF//AD,AD//BC,CE平分∠BCF,∠DAC=120°,∠ACF=20°,求∠FEC的度数。
从结论出发,反推这一结论是怎样成立的。
欲求∠FEC,只需求∠EFC、∠ECF。从而可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得∠FEC。
(1)那么怎么求∠EFC呢?欲∠EFC从条件可求得∠BCF=40°,又由EF//AD,AD//BC可得EF//BC,从而可求得∠EFC=140°。
(2)欲∠ECF从条件可求得∠BCF=40°,而CE平分∠BCF,从而可求得∠ECF=20°。
由(1)、(2)可求得∠FEC=20°。
五、反思
做完一道题,应该问问自己学到了什么?
(1)这道题是如何解出来的?用了什么知识?什么思想方法?有没有巧妙地解法?
(2)这道题给了我什么启示?哪些解题经验可以积累?有哪些错点?
(3)这道题如何设计变式?增加或减少条件会出现上面变化和结果?有没有可以替代条件的方法?换个问法我能理解问题的意思吗?会误导答题者的解题方向吗?这些条件还能解决哪些问题?
六、记录
在思考中有所得,总结中有所悟。做完题目不仅要及时反思、总结、更要及时记载。我们应该至少准备2个本子。一个记载错题,一道题不能白错,在错误中寻找价值,错题本上面的题要反复再做,直到全部做对不看答案为止。另一个则要及时记录平时所思、所得,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
关键词:如何解题;审题;估计;反思
学生常常做了很多题却仍然成绩不好,做过的题还是不会做,不知道拿到一道题应该如何去思考,既然做题是学习中不可避免的,那么怎样解题呢?
下面就来说说自己在教学中总结的六步思考法,帮助学生明确如何解题。
一、审题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最糟糕的情况是学生没有弄清楚问题就进行演算和作图。每次考试后,总有学生认为自己因为太粗心了才没有考好,下次要认真读题。那么怎样才能不粗心,怎样才算是读懂了题呢?
(1)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学生在读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要反复、仔细、边读边想,要找出关键词,并将该词勾画出来。例1:若二次方程mx2+3x-2m+7=0有两个实数根,则m的取值范围是?
其中“二次方程”和“两个实数根”是关键词。
(2)找出已知条件,进行序号标注,如果是几何题应把条件标在图形上;另外不少数学问题的部分条件并不十分明确的给出,而是寓于某概念中,或存在与某性质里,或含于某图形中,它们又常常是解题的要点。
例2:如下图中AB为直径就是隐藏条件
例3:关于x的方程x2-(3m+1)x+m2-2=0的两实根的倒数和与两实根之积差3,求m的值。不少人没有考虑△≥0这个隐藏条件。
(3)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识别和转化。例4:教科书中每一条幂运算性质、乘除法法则以及乘法公式,都用黑体字写出了它的文字表述,学生应加强对文字语言的理解,加强数学语言转化的教学。例如把aman=am+n(m,n都是正整数)”转译成“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例5学习非负数的性质:几个非负数之和等于零,则这几个非负数都等于零。而非负数包括平方数、算术平方根和绝对值,使上述文字语言不能明确表达。假如用符号语言:“a2+∣c∣=0,则a=0,c=0”表示,会更简洁明了地囊括了上述三类非负数都拥有这样的性质。
(4)通过画图、列表,帮助理解题意。
例6:有两队合修一条长7.4千米的路,已知其中一队每天修的和天数及另一队修的天数,求另一队的工效。
二、联想
很多学生在拿到题目时根本不知到从哪入手,常常是想了半天一筹莫展。要想做到老师说的思维灵活、活跃,拿到题目就能“浮想联翩”,离不开数学基础,解题能力的大小首先取决于知识的多寡、深浅和完善程度,对一些公式、定理、概念和规则应熟烂于心。另外平时老师上课讲的、辅导书中学到的、自己解题总结的等等,都要注意积累,有专门的本子记载。下面总结了具体想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联想。
(1)想这道题相关的概念、公式、定理,比较简单题目基本就能回答了。
(2)想相关的结论、模型、思想方法。
(3)把定理、基本图形以及题目的已知条件伸展,可以得到很多的新结论,如果一个学生头脑里某个定理、某个基本图形的“下游命题”十分丰富,那么他看到条件后就容易产生很多联想,有利于解题。
(4)想常见解题技巧如: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判别式法面积法等等策略。
(5)想常见解题策略如:列方程的一般步骤、非负数和零则这几个非负数都为灵的证明方法、证明四条线段成比例思路等。
(6)想曾经做过的题,找出类似题目中变和不变的地方,避免负迁移的干扰。
(7)把题目变更为等价命题。
三、估计
先估计后算,“初步定向”,是审题的继续,也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洞察力,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常常估计一下”。
例7:
通过估计,本题不能采用通分的方法解决,考虑拆项。
例8: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ADC=30O AD=3 BD=5求边CD的长。此题需要作辅助线,有不少学生没有思路,实际上我们可以采用估计的方法判断,此题出现了30O60O,那么就有可能出现90O,猜测CD的长度应该是4。而此题答案就是要通过补一个等边三角形来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
例9:有篱笆20米,一面围成花圃,一面靠墙,问:怎样围面积最大?我们教学时常常直接给出解法:设宽为x,列式y=x(20-x),然后求出这个函数的最大值。如果我们先估一估,令x的值多取几个数,学生在审题时就会养成分清变量和常量,注意变量的取值范围,对数量能进行预估,有利于学生理解题意,促进解题的效率的提高。
四、反推
一道题往往包含“所知”和“所求”两个要素,解题应该是“由所知到所求”和“由所求到所知”的双向过程。
有些题如果按照一般方法,顺着题目的条件一步一步地分析,过程比较繁琐。所以,解题时,我们可以从最后的结果出发从后到前一步一步地推算。
例10:一本课外书,小红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3,第二天看了余下的3/5,还剩下24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从“剩下24页”入手倒着往前推,它占余下的1-3/5=2/5。第一天看后还剩下24÷2/5=60页,这60页占全书的1-1/3=2/3,这本书共有60÷2/3=90页。即:
24÷(1-3/5)÷(1-1/3)=90(页)
例11:EF//AD,AD//BC,CE平分∠BCF,∠DAC=120°,∠ACF=20°,求∠FEC的度数。
从结论出发,反推这一结论是怎样成立的。
欲求∠FEC,只需求∠EFC、∠ECF。从而可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得∠FEC。
(1)那么怎么求∠EFC呢?欲∠EFC从条件可求得∠BCF=40°,又由EF//AD,AD//BC可得EF//BC,从而可求得∠EFC=140°。
(2)欲∠ECF从条件可求得∠BCF=40°,而CE平分∠BCF,从而可求得∠ECF=20°。
由(1)、(2)可求得∠FEC=20°。
五、反思
做完一道题,应该问问自己学到了什么?
(1)这道题是如何解出来的?用了什么知识?什么思想方法?有没有巧妙地解法?
(2)这道题给了我什么启示?哪些解题经验可以积累?有哪些错点?
(3)这道题如何设计变式?增加或减少条件会出现上面变化和结果?有没有可以替代条件的方法?换个问法我能理解问题的意思吗?会误导答题者的解题方向吗?这些条件还能解决哪些问题?
六、记录
在思考中有所得,总结中有所悟。做完题目不仅要及时反思、总结、更要及时记载。我们应该至少准备2个本子。一个记载错题,一道题不能白错,在错误中寻找价值,错题本上面的题要反复再做,直到全部做对不看答案为止。另一个则要及时记录平时所思、所得,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