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参加“两岸四地同文异教”活动后,发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师在对古文教材的处理上有不同的方式,由此引发了对文言文教法的思考。
【关键词】两岸四地 同文异教 教学方法 教学研究
中秋之季,天高气爽。国庆前夕,本人有幸到澳门参加了由澳门中国语文新课程研究会主办,由香港教育学院、澳门中语会、澳门濠江中学协办的“两岸四地同文异教”活动。此次活动以“同文异教”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中学语文教学的理念、流程、方法、途径等,对于我们挖掘教材新的切入点、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更新教学理念都具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两岸四地共四位教师执教的课文都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5中的《陈情表》,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四个教研课例。下面我将对这四个课例作一概述并提出一些思考。
此次代表中国大陆执教此文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来自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的秦茵老师,另一位是来自深圳市新安中学的吴泓老师。也许是都来自于大陆,这两位老师的课体现了一些共同的特点,也是当前大陆语文教学存在的普遍特点,比如:教学的出发点是首先让学生读懂课文,因此非常注重对课文尤其是文言文的具体的字词句的疏通与讲解,注重对文言基础知识的夯实,授课形式多以串讲为主。这种教学方法固然体现了大陆教师紧扣大纲、紧扣文本、“理解要以读懂为前提”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训练出来的学生也往往基本功扎实,能较从容的应对各级考试。但不能否认这种教学理念和方式的弊端:所谓紧扣教学大纲变成了紧扣考试大綱,对基础知识的过分讲解导致了教学思路的局促狭隘,教师的过多过细分析导致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低下、探究精神的匮乏,教学方式趋于陈旧单一。学生学得压抑,教师教得沉重,这与新课程标准显然是相悖的。
而港台语(国)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却迥异于大陆,他们对教材的处理、对教学流程的设计、对课堂授课形式的改进无不匠心独运、新颖别致。
此次代表香港参加活动的是香港佛教茂峰法师纪念中学的袁国明、蔡凤诗两位老师。课堂授课形式就与众不同,他们采用的是一主一副两位教师同时上场的形式组织教学,类似于相声表演艺术中的逗哏和捧哏,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这种授课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又由于两个老师同时授课,这就要求他们课前必然要共同备课,集合两人的智慧,体现小组合作的精神。当然,更大的不同是表现在教学理念上。这堂课两位老师利用语境理论进行篇章分析,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和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就在教学模式上下功夫,他们试图改变现有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布置不同类型、不同能力要求的学习活动,通过分组讨论、剧本创作、角色扮演,使学生在课堂体验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所谓语境理论,简言之就是说话者与听众的交流要通过一定的表达形式和交际工具(语言),要符合特定的环境和场合,要符合与听话者的关系。两位老师以《陈情表》为例来印证这一理论,将课文具体内容与语境理论中的“环境和场合、参与者、目标与效果、信息内容与形式、传递信息的方法、交际工具、交流中行为规范、语言体裁”八个因素进行对应,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表现这八个因素的具体文句,这样就使学生掌握了文章情理兼备的陈情策略,尤其是“剧本创作(角色扮演)”,更使学生能够迁移和巩固语境理论。这一课例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原则,在工商社会里如何让语文甚至是文言文“学以致用”,香港教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台湾老师处理教材又有所不同。来自台南中学的李少芬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国文创意教学——“新有我主张”这一课例。其教学理念是借认识古往今来爱与孝行经验的影片,管窥隔代教养的社会现象下,生命的韧性与心灵的奥秘,学习生活智慧与机趣,更重要的是以不说教的生命教育引导、开发生命的潜能,并学会自我探索、反省,进而学习生命经验的转化与完成。课堂上老师首先让学生欣赏DVD影片《水蜜桃丫鬟》,图文并用,透过以爱弥补生命缺口的丫鬟、孝心养亲的孟宗,与李密孝行并说问学;然后由学生讨论并发表看法:在人际活动中如何关怀身边的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对身边的人我们应该怎样说(做)。这堂课老师是以李密的孝行为切入点,侧重以爱来唤醒生命的美感与活力,人文性非常强。但整个课堂除了提到李密的孝行之外,再没有一点课文的痕迹,与文本严重脱离,课文的理解,文言知识的落实、积累恐怕都得不到保障;过分注重品德教育,语文课也就变成了德育课了。
为期两天的“濠门盛宴”结束了,对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却还在继续。如何克服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差异性大、文字晦涩难懂、表情达意不易理解的障碍;如何既让学生积累到文言知识、夯实文言基础,又不至于忽略文字美的赏读、内容美的领悟、形象美的感动;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作者简介:邓学文,广东省深圳市龙城高级中学教师。
【关键词】两岸四地 同文异教 教学方法 教学研究
中秋之季,天高气爽。国庆前夕,本人有幸到澳门参加了由澳门中国语文新课程研究会主办,由香港教育学院、澳门中语会、澳门濠江中学协办的“两岸四地同文异教”活动。此次活动以“同文异教”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中学语文教学的理念、流程、方法、途径等,对于我们挖掘教材新的切入点、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更新教学理念都具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两岸四地共四位教师执教的课文都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5中的《陈情表》,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四个教研课例。下面我将对这四个课例作一概述并提出一些思考。
此次代表中国大陆执教此文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来自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的秦茵老师,另一位是来自深圳市新安中学的吴泓老师。也许是都来自于大陆,这两位老师的课体现了一些共同的特点,也是当前大陆语文教学存在的普遍特点,比如:教学的出发点是首先让学生读懂课文,因此非常注重对课文尤其是文言文的具体的字词句的疏通与讲解,注重对文言基础知识的夯实,授课形式多以串讲为主。这种教学方法固然体现了大陆教师紧扣大纲、紧扣文本、“理解要以读懂为前提”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训练出来的学生也往往基本功扎实,能较从容的应对各级考试。但不能否认这种教学理念和方式的弊端:所谓紧扣教学大纲变成了紧扣考试大綱,对基础知识的过分讲解导致了教学思路的局促狭隘,教师的过多过细分析导致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低下、探究精神的匮乏,教学方式趋于陈旧单一。学生学得压抑,教师教得沉重,这与新课程标准显然是相悖的。
而港台语(国)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却迥异于大陆,他们对教材的处理、对教学流程的设计、对课堂授课形式的改进无不匠心独运、新颖别致。
此次代表香港参加活动的是香港佛教茂峰法师纪念中学的袁国明、蔡凤诗两位老师。课堂授课形式就与众不同,他们采用的是一主一副两位教师同时上场的形式组织教学,类似于相声表演艺术中的逗哏和捧哏,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这种授课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又由于两个老师同时授课,这就要求他们课前必然要共同备课,集合两人的智慧,体现小组合作的精神。当然,更大的不同是表现在教学理念上。这堂课两位老师利用语境理论进行篇章分析,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和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就在教学模式上下功夫,他们试图改变现有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布置不同类型、不同能力要求的学习活动,通过分组讨论、剧本创作、角色扮演,使学生在课堂体验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所谓语境理论,简言之就是说话者与听众的交流要通过一定的表达形式和交际工具(语言),要符合特定的环境和场合,要符合与听话者的关系。两位老师以《陈情表》为例来印证这一理论,将课文具体内容与语境理论中的“环境和场合、参与者、目标与效果、信息内容与形式、传递信息的方法、交际工具、交流中行为规范、语言体裁”八个因素进行对应,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表现这八个因素的具体文句,这样就使学生掌握了文章情理兼备的陈情策略,尤其是“剧本创作(角色扮演)”,更使学生能够迁移和巩固语境理论。这一课例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原则,在工商社会里如何让语文甚至是文言文“学以致用”,香港教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台湾老师处理教材又有所不同。来自台南中学的李少芬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国文创意教学——“新有我主张”这一课例。其教学理念是借认识古往今来爱与孝行经验的影片,管窥隔代教养的社会现象下,生命的韧性与心灵的奥秘,学习生活智慧与机趣,更重要的是以不说教的生命教育引导、开发生命的潜能,并学会自我探索、反省,进而学习生命经验的转化与完成。课堂上老师首先让学生欣赏DVD影片《水蜜桃丫鬟》,图文并用,透过以爱弥补生命缺口的丫鬟、孝心养亲的孟宗,与李密孝行并说问学;然后由学生讨论并发表看法:在人际活动中如何关怀身边的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对身边的人我们应该怎样说(做)。这堂课老师是以李密的孝行为切入点,侧重以爱来唤醒生命的美感与活力,人文性非常强。但整个课堂除了提到李密的孝行之外,再没有一点课文的痕迹,与文本严重脱离,课文的理解,文言知识的落实、积累恐怕都得不到保障;过分注重品德教育,语文课也就变成了德育课了。
为期两天的“濠门盛宴”结束了,对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却还在继续。如何克服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差异性大、文字晦涩难懂、表情达意不易理解的障碍;如何既让学生积累到文言知识、夯实文言基础,又不至于忽略文字美的赏读、内容美的领悟、形象美的感动;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作者简介:邓学文,广东省深圳市龙城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