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智者大师的“法华三教相”思想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08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智者大师所提出的“法华三教相”思想,明确了《法华经》在众经中的核心地位,突显了天台宗的重要性。本文试对这三条标准逐一进行阐释分析,以期对智者大师的“法华三教相”思想内涵及其意义进行更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智者大师;三教相;法华经
  释智顗(公元538—598年①),因其高深的佛学造诣,被世人尊称为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是中国佛教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在智者大师的天台三大部——《妙法莲华经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之中,以《法华玄义》最能代表他对中国佛教的精深理解。此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智者大师关于判教的理论,智者大师首先分析批判了在他之前的“南三北七”十家关于判教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关于教相判释的理论,即”五时八教“的判教思想。
  智者大师讲到:“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别同异也。”②由于佛陀所说的经是根据不同的因缘,对不同根基的众生所说的法,所以内容上会有所差异。判教就是对这些差异进行判别和解释,对经典进行整理和甄别,以便化解矛盾,使这些都是佛所说的教义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也可使尊不同经为宗经的各宗派之间相互融合互补,促进佛教僧团组的和谐。智者大师整理分析已有的佛教资料,并在《法华玄义》中提出了天台宗判教相的三条标准:“一根性融不融相,二化道始终不始终相,三师弟远近不远近相。”③论证了《法华经》在佛陀所说众经中的重要地位,这三条标准即是“法华三教相”。下文将主要分析智者大师的这三条标准。
  一、根性融不融相
  “根性融不融相”是根据佛法与听法者根性的关系而提出的一条判教标准,是指佛所说之教法是否适合所有人的根性,使三乘一切人都可以明白佛法之真谛,“这是评判佛说之教义是否能普被所有的根性,其所用的方法是否能使三乘人归向一佛乘” ④。智者大师将佛所说法的时间顺序划分为“五时”,并结合“日出五照”与“五味”的比喻,对此教相进行解释。
  第一时为华严时,是佛悟道之初所讲的教法,就像太陽刚升起,首先照在高山上。此时佛陀所讲的法是为根性利的大根菩萨所讲的,由于大根菩萨根性纯熟,听闻教法可以即刻领悟佛慧,其他小根的人虽然在座,由于根性的原因并不能领悟佛陀的深意。智者认为《华严》就是在佛陀初讲法时所说,属于顿教相,为从牛出乳味。
  第二时为阿含时,如太阳升起之后,阳光照入幽谷。由于华严时佛陀所讲法过难,大部分众生难以理解,所以阿含时所讲法是佛陀对根基浅劣的人所讲。此时佛陀为根性顿的人讲三藏教,讲授阿含类小乘经典,以便这些人根性慢慢纯熟可以领悟深层次的佛法,大根性的人就隐含在此时的小根性人中。阿含时佛所说法为渐教相,为从乳出酪味。
  第三时为方等时,如太阳照在平地上。此时佛所说法为一般的大乘经典,如《净名》《方等》等经,目的破斥阿含时的钝根之人对已证果位的执著,使他们可以证得更高的果位。所以佛同根据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因缘,不同人的根性随机设教,示现不同的身,演说不同的教法。智者大师认为虽然佛陀随机设教,但是佛所说法是一,佛以“一音说法”,但是由于众生的根基不同,自己理解的佛法就有所不同,同样看到佛土,有人看到净,有人看到秽,同样看到佛身,有人看到巨,有人看到细。方等时佛所说法也为渐教相,为从酪出生酥味。
  第四时为般若时,此时佛陀讲《大品般若经》等经典,“这一时期,佛以般若性空来破除大、小乘之间的区别,故其教法的特点是‘带小明大’‘顿渐相资’。” ⑤此时的教法虽然三乘之人都在学,但是只有大根菩萨得其真谛,“蒙其光用”。其他人虽然在座,但是由于执著与所得的果位,无法前进,就如同婴儿不能直视太阳的光芒一样,不能够领受此时佛法的妙用。般若时的教法仍为渐教相,为从生酥出熟酥味。
  第五时为法华时,如阳光普照大地。佛在灭度前八年,讲授法华经典,在灭度前一昼夜讲授《涅槃经》。众生经历前四时的修习,根性逐渐纯熟,此时“佛为他们畅说本怀,开三乘之权教,显一乘之真实,告以诸法实相。” ⑥此时佛所说法针对所有根基的众生,就如同阳光遍洒世界,佛法度化所有众生。法华时的教法为渐圆教,为从熟酥出醍醐味。
  通过对佛“五时”说法的教化对象之比较,智者大师认为,只有佛在法华时所讲的经典才是符合一切众生之根基,与众生根性相融的教法。另外,智者大师又从佛说法的方法角度分析,认为“今法华是显露非秘密,是渐顿非渐渐,是合非不合,是醍醐非四味,是定非不定。⑦智者大师认为与其他的经典相比,《法华经》是佛陀在世间说法的最后总结和定音之作,是圆教,是五味中的最高味,其中的教法是显露的,是顿渐相融的,是符合一切众生之根基的,明白的说明众生皆可成佛。通过这两方面的分析对比,智者大师认为只有《法华经》可以使所有根基的众生开悟。
  二、化道始终不始终相
  “化道始终不始终相”是根据是否“畅佛出世本怀”而提出的第二条标准。是指佛教化众生的过程中所讲的法是否是前后一致的,如果前后一致,则是“始终”,如果不一致则是“不始终”。智者大师认为其他余教是佛在讲法的过程中根据的方便说教,讲法前后会有所改变,虽然是对众生有益的,但并没有说明佛出世的本怀。《法华经》说明了佛陀教化的本来意思,是前后一致的。佛在其他诸经中都是就着众生的根基说法,是为了让众生的根基逐渐成熟,可以秉承佛法大义,不具有究竟的含义。但是在《法华经》中,佛“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⑧,舍弃方便说法,直接宣示佛的出世本怀——“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示众生佛之知见……令众生悟佛知见……令众生入佛知见道” ⑨。因此《法华经》具有“究竟诸法实相” ⑩的意义,也正因为这种究竟的含义,所以《法华经》也含摄了他经的义解,佛前后讲经教化众生的方法是一致的。智者大师认为《法华经》中,与出世本怀相应,佛对众生讲说可令众生皆成佛的教义,故《法华经》中佛之化道始终的。
  三、师弟远近不远近相   “师弟远近不远近相”是根据佛与诸弟子之间的关系提出的判教标准。认为佛与弟子久远以前已是师徒,则称为“师弟远近相”,认为佛与弟子是当世师徒,则称为“师弟不远近相”。
  众经认为佛在菩提树下悟道,此时佛才证悟圆满智慧,得无上道,获实智。佛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后才开始教化众生。但是《法华经》中讲佛陀的妙法智慧,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前就已经获得,且是圆满的。
  众经认为二乘(声闻、圆觉)弟子,并没有获得实智,所以也不能使用权智来教化众生。《法华经》中讲,此二乘弟子在久远以前其实已经证得实智,也知道使用权智的方法,但是为帮助佛广敷法音,故现身为二乘弟子。
  众经中都没有讲到佛在悟道之前与弟子的关系如何,也没有讲悟道前佛是否获得权实二智。《法华经》中明确讲佛在久远之前悟得权实二智,并以此教法度化了众菩萨。佛与诸弟子的关系并非只是在菩提树下悟道后才开始的,而是在久远之前就已经确立,只是在当世以最近成为师徒的方式显现,故智者大师认为唯有《法华经》中讲的师弟关系为远近相。
  四、结语
  智者大师通过“法华三教相”的判释,认为《法华经》是佛针对一切众生的根基所说的法,是与众生根基相融合的,犹如阳光照耀萬物,万物都可以获得温暖。《法华经》是佛陀在入灭前最后的说法,是对“五时”说法的总结,具有终极的意义,在“五味”中是醍醐味,是最高的教法。“化道始终不始终”的判释,智者大师认为《法华经》中,佛陀宣说众生皆可成佛,而不是拘泥于小乘的声闻、圆觉的二乘果位,与佛的出世本怀是前后照应的。第三条标准“师弟远近不远近”的判释中,智者大师强调,佛陀与诸菩萨在久远以前已经证悟权实二智,并以此度化众生。通过这三条标准的考核,智者大师认定只有《法华经》才是佛所说众法中最圆融最究竟的,它融摄一切诸法实相,将三乘会归一佛乘,是众经开权之后的显实之法。由此智者大师确立的《法华经》在众经中的最重要地位,也凸显了天台宗的重要地位,为天台宗在后世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传统说法认为智顗生卒年为538—597,杨曾文先生据《二十史朔闰表》推算智顗的卒年为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即公元598年1月7日。转引自张风雷:《智顗佛教心性论述评》,载《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3期。
  ②同上。
  ③《法华玄义》卷一上,《大正藏》卷33,第683页中。
  ④沈海燕:《法华玄义的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6页。
  ⑤沈海燕:《法华玄义的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8页。
  ⑥韩焕忠:《天台判教论》,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30页。
  ⑦《法华玄义》卷一上,《大正藏》卷33,第684页上。
  ⑧《妙法莲华经》卷一,《大正藏》卷9,第10页上。
  ⑨《妙法莲华经》卷一,《大正藏》卷9,第7页下
  ⑩《妙法莲华经》卷一,《大正藏》卷9,第5页下。
  参考文献:
  [1]妙法莲华经[J].大正藏.卷9.
  [2]韩焕忠.天台判教论[M].巴蜀书社,2005.
  [3]沈海燕.《法华玄义》精读[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沈海燕.法华玄义的哲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智顗.法华玄义[J].大正藏,卷33.
  [6]张风雷.智顗佛教心性论述评[J].中国哲学史,1996,03.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在发展小学德育教育时,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小学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对小学的德育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在保证德育教育质量的同时,加强情感渗透,从而加快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本文将针对小学德育教育中情感渗透的措施进行分析,为今后小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情感渗透;策略;分析  一、引言 
期刊
摘 要:小学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在众多老师的课堂上,识字、写字方法单一,枯燥,导致教学效果不显著。“汉之星”教学服务平台与识字、写字教学相整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关键词:汉字;平台;实践  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多认识一些汉字,提高识字的速度,增加阅读量,“汉之星”作为“客人”如何巧妙的融入到新的环境——语文课堂,不仅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却又不喧宾夺主?结
期刊
摘 要:现在越来越多各类教学领域都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高中政治教学也是如此。身为国家公民学习政治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爱国责任感,还能提高我们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和本质的能力。学习政治既是责任也是义务,从小就学习政治对于我们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治学科由浅入深地告诉我们政治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和中国国情又是怎样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政治局面和发展状况。可见,政治学习的重要性。  关键词:自我评价;高中政治;
期刊
摘 要:英语课程作为小学生新接触的课程,学生会产生排斥心理,影响教学效果。而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激发兴趣;具体方法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小学英语课程作为学生的主要课程之一,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对学生今后学习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在英语
期刊
摘 要:数学教学的内容源于生活。而学习数学知识,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是我们开展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其最本质的原因在于我们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够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将数学教学向生活化方面的引导,以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实例为依据来建立并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意识以及数学应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策略  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在新课标
期刊
摘 要:高中生议论文写作需要围绕论点展开分析“为什么”,但学生没有具体的思考方法,分析不够深入。教师可指导学生将自己所要分析的问题与“现实需要”“社会担当”“道义职责”“生命尊严”“心灵快乐”等词语联系起来,使分析深入,有条理。  关键词:议论文;现实需要;社会担当;道义职责;生命尊严;心灵快乐  高中学生写作中常遇到的困惑是,在议论文写作分析问题时,如何讲清“为什么”。学生或者不知道“为什么”的
期刊
摘 要:计算机flash动画课程是实操性较强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作品展示激励策略能有效的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作品展示;激励;学习主人;中职计算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生活和网络的诱惑越来越多,已经无法真正专心用心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中小型企业的作用日益凸显,也开始被更多的人关注。现金流量可反映出企业本质,决定着企业兴衰,以至现金流管理显得尤为关键。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对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着莫大帮助。本文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分析了中小企业不同时期的现金流量的特点,并结合实际案例,对其现金流量状况加以分析,得到了相应的启示。  关键词:现金流量;中小企业;融资 
期刊
《法律的概念》集中反映了哈特的法律观及他对于法律的作用、法律与道德等方面比较全面的看法,书中他通过评析奥斯丁的法律是主权者的命令说而引出了法律规则说,认为法律事第一规则和第二规则的结合。哈特认为对于法律这一概念的分析,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在解释法律概念时受到了障碍,他选取规则这个概念作为分析法律这个概念的基本单位。法律规则是哈特法哲学的逻辑起点,掌握了他的法律规则理论,也就掌握他的法哲学的理论脉络。
期刊
摘 要: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又促进了个性化物流的产成。本文以利丰集团为原型,在全球供应链管理的大背景下,围绕个性化物流服务展开了相应的阐释和论述,并对我国目前开展个性化物流服务的相对优势与不足点提出了个人认识和观点。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个性化;物流  一、案例总述  香港利丰集团作为国际性大型跨国商贸集团,经营出口贸易、零售和经销批发三大核心业务。作为全球供应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