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活着就会生病,生病了就需要有人陪床。
母亲14岁那年,姥姥生了很重的病。在我们的方言中,那是一种叫作“缠腰蛇”的恶疾,得病的人,腹部、背部会生出红斑和水泡,像一条红色的蛇缠在腰间。当地人都说,如果这条红蛇首尾相连缠满腰间,人就没命了。
姥姥有四个子女,母亲是老大,那时舅舅和小姨都还是孩子,二姨也只有11岁。姥姥生病了,作为长女,家庭的担子责无旁贷。姥姥在医院住了一个月,母亲就陪床了一个月。那是冬日里的一个月,万木尽脱,寒风透骨,四十年前的大雪下得纷纷扬扬,医院被包裹得厚厚实实。大雪的惨白和医院的清冷互相映襯着,加重了空气中疾病的气息。
母亲在病房外支了一个灶,在雪地里给姥姥做饭。母亲告诉我,在此之前她也没怎么做过饭,只能尝试着去做。冬天木头湿冷,生了几次火,只见灶间冒烟,就是没有火苗腾起。母亲越着急,那火越是生不起来,又加上担心姥姥的病情,焦急、懊恼、自责、忧虑、伤心,五味杂陈混合起来,母亲心里难受,就在雪地里呜呜地哭了起来。
那一个月里,母亲几乎每天以泪洗面,后来,母亲的眼睛就近视了。她觉得近视和那时的哭泣密不可分。 那是多么担惊受怕的一个月啊,那是多么提心吊胆的一个月啊!姥姥的一场疾病,成了母亲的成人礼。母亲迅速地长大了,也有了胆量去面对生活中的风霜雨雪。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在命运的幸运宽容下,姥姥竟然痊愈了。今天这个学名叫作“带状疱疹”的病,在那时可是很难治愈的。从姥姥生病住院到回家静养,前后半年时间,母亲休学照顾姥姥,功课自然就落下了,后来,高中没毕业就参加了工作。她在铁厂工作了一些年后,就嫁给了正在当兵的父亲。
母亲以为姥姥逃过了这个坎儿,会活到七老八十。在我13岁那年,63岁的姥姥遇到了更大的坎儿,这一次,上苍的慷慨没有降临。母亲陪姥姥去济南看病,医生说姥姥已经到了肝癌晚期,她的生命最多还剩一个月了。就像多年前的那次陪床,这一次,母亲和二姨、小姨一起,守在姥姥身旁,她们抓紧最后的时间,尽一个孩子对母亲最后的孝道。
当时我在镇上读书,周末,我担忧地走向姥姥家。姥姥平静地躺在床上,闭着眼睛,面色蜡黄,手臂上插着针管,药瓶里的药水顺着长长的药管,一点一滴地注入姥姥体内。癌细胞已经扩散,姥姥每天只能通过药物减轻疼痛。我走到姥姥跟前,叫了几声“姥姥”,她没有任何回应。我哭了起来,母亲也跟着哭了起来。
姥姥去世之后,母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变成了祥林嫂。她一遍一遍地和别人讲述姥姥最后一个月的光景,讲述姥姥如何从查出患病,到病情直转直下,再到一点一点被夺走仅剩的元气。她每讲述一次,就要哭泣一次。她洗衣服的时候会哭,擀饺子皮的时候会哭,亲戚到家里来会哭。
陪床这件事,不仅仅是体力的考验,更是精神的煎熬。母亲在姥姥的病床前,看着姥姥的生命在倒计时,她该有多么的害怕和难过。眼睁睁看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距离告别的日子越来越近,苦苦地熬着日子。
母亲这一生,照顾了很多人,唯独没有照顾过自己。小时候的我,顽劣异常,左腿骨折过一次、脱臼过一次,右腿脱臼过一次。一年秋天,正是花生成熟的季节,母亲在地里收花生。我一会儿躺在花生窠里,望着高远湛蓝的天空,呼吸着空气中弥漫的新鲜花生的气息,一会儿在黄土地里奔来跑去,享受着母亲给予我的快乐童年。那时父亲得了肝炎,在家养病。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偶尔回来,地里的事情也帮不上什么忙,秋收的重担就一直落在母亲身上。
在地里自玩自耍的我,想要试一试自己的本领有多么高强。我从一块高地跳到一块低地,低处有一摊地瓜秧叶,我以为秧叶比较柔软,能起到缓冲作用。不成想叶子下面有块石头,我的左腿就这样骨折了。
腿上的石膏又重又厚,我的腿像是被箍在了床上。我躺在床的这头,父亲躺在床的那头,母亲一个人照顾我和父亲两个病号以及年幼的妹妹,还要忙着秋收。到了饭点,她做好饭给我们吃下,然后再去地里忙碌。
收花生有一个复杂的过程。花生从地里刨出来,然后在铺着木板的条筐上摔打,花生的根须被木板切断,落到筐中。运回家的花生经过晾晒去湿,机器去壳,最后才是可以出售的花生米了。而这一串所有的流程,都是母亲一个人完成的。我看到母亲唉声叹气、进进出出、忙里忙外。年幼的我当时不能体会母亲的辛苦和心情。当我能够体会母亲那些年所付出的艰辛的时候,母亲已经不在了。
姥姥去世之后,对于母亲来说,她自然地成了弟弟妹妹的家长。母亲作为长姐,对他们倾注了家长般的心疼。二姨家的表哥有了孩子,母亲在医院陪住过,舅舅家的表哥有了双胞胎,母亲也帮着照看过。母亲成了一个机动的、专业的陪床人员,那些需要照顾的人,想到母亲在他们身边,就会觉得心安。
小姨在兄弟姐妹中年纪最小,身体却常常出些状况。小姨做过两次手术,母亲就到医院陪床两次。医院床位有限,母亲就在地板上打地铺,一夜一夜睡下来,腰疼得厉害。别人看到母亲如此细心地照顾小姨,纷纷对小姨说“你姐对你真是太好了”。小姨听到这话,就忍不住偷偷地抹眼泪。小姨后来对我说,她曾经在心里发誓,等母亲年龄大了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她一定会去照顾母亲,来报答姐姐的恩情。
可是,小姨再也没有那样的机会了。我也没有,妹妹也没有。
在我只有四个月就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在三月的第一天,母亲猝然离去了。没有征兆,没有告别,没有遗言,就在母亲离开的十几分钟前,她和妹妹通话,计划着第二天去妹妹那里。十几分钟后,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了她挂念着的亲人。我一度以为我记错了日子,三月一日应该是四月一日,那一定是上帝在愚人节开的一个玩笑。
母亲去世了,我还不到30岁,没有母亲,漫漫人生路,那该是多么冷清的一段长途啊!我想念母亲,在梦里,我看到母亲就站在我面前,我拉着她的手……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绘画:许川如
母亲14岁那年,姥姥生了很重的病。在我们的方言中,那是一种叫作“缠腰蛇”的恶疾,得病的人,腹部、背部会生出红斑和水泡,像一条红色的蛇缠在腰间。当地人都说,如果这条红蛇首尾相连缠满腰间,人就没命了。
姥姥有四个子女,母亲是老大,那时舅舅和小姨都还是孩子,二姨也只有11岁。姥姥生病了,作为长女,家庭的担子责无旁贷。姥姥在医院住了一个月,母亲就陪床了一个月。那是冬日里的一个月,万木尽脱,寒风透骨,四十年前的大雪下得纷纷扬扬,医院被包裹得厚厚实实。大雪的惨白和医院的清冷互相映襯着,加重了空气中疾病的气息。
母亲在病房外支了一个灶,在雪地里给姥姥做饭。母亲告诉我,在此之前她也没怎么做过饭,只能尝试着去做。冬天木头湿冷,生了几次火,只见灶间冒烟,就是没有火苗腾起。母亲越着急,那火越是生不起来,又加上担心姥姥的病情,焦急、懊恼、自责、忧虑、伤心,五味杂陈混合起来,母亲心里难受,就在雪地里呜呜地哭了起来。
那一个月里,母亲几乎每天以泪洗面,后来,母亲的眼睛就近视了。她觉得近视和那时的哭泣密不可分。 那是多么担惊受怕的一个月啊,那是多么提心吊胆的一个月啊!姥姥的一场疾病,成了母亲的成人礼。母亲迅速地长大了,也有了胆量去面对生活中的风霜雨雪。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在命运的幸运宽容下,姥姥竟然痊愈了。今天这个学名叫作“带状疱疹”的病,在那时可是很难治愈的。从姥姥生病住院到回家静养,前后半年时间,母亲休学照顾姥姥,功课自然就落下了,后来,高中没毕业就参加了工作。她在铁厂工作了一些年后,就嫁给了正在当兵的父亲。
母亲以为姥姥逃过了这个坎儿,会活到七老八十。在我13岁那年,63岁的姥姥遇到了更大的坎儿,这一次,上苍的慷慨没有降临。母亲陪姥姥去济南看病,医生说姥姥已经到了肝癌晚期,她的生命最多还剩一个月了。就像多年前的那次陪床,这一次,母亲和二姨、小姨一起,守在姥姥身旁,她们抓紧最后的时间,尽一个孩子对母亲最后的孝道。
当时我在镇上读书,周末,我担忧地走向姥姥家。姥姥平静地躺在床上,闭着眼睛,面色蜡黄,手臂上插着针管,药瓶里的药水顺着长长的药管,一点一滴地注入姥姥体内。癌细胞已经扩散,姥姥每天只能通过药物减轻疼痛。我走到姥姥跟前,叫了几声“姥姥”,她没有任何回应。我哭了起来,母亲也跟着哭了起来。
姥姥去世之后,母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变成了祥林嫂。她一遍一遍地和别人讲述姥姥最后一个月的光景,讲述姥姥如何从查出患病,到病情直转直下,再到一点一点被夺走仅剩的元气。她每讲述一次,就要哭泣一次。她洗衣服的时候会哭,擀饺子皮的时候会哭,亲戚到家里来会哭。
陪床这件事,不仅仅是体力的考验,更是精神的煎熬。母亲在姥姥的病床前,看着姥姥的生命在倒计时,她该有多么的害怕和难过。眼睁睁看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距离告别的日子越来越近,苦苦地熬着日子。
母亲这一生,照顾了很多人,唯独没有照顾过自己。小时候的我,顽劣异常,左腿骨折过一次、脱臼过一次,右腿脱臼过一次。一年秋天,正是花生成熟的季节,母亲在地里收花生。我一会儿躺在花生窠里,望着高远湛蓝的天空,呼吸着空气中弥漫的新鲜花生的气息,一会儿在黄土地里奔来跑去,享受着母亲给予我的快乐童年。那时父亲得了肝炎,在家养病。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偶尔回来,地里的事情也帮不上什么忙,秋收的重担就一直落在母亲身上。
在地里自玩自耍的我,想要试一试自己的本领有多么高强。我从一块高地跳到一块低地,低处有一摊地瓜秧叶,我以为秧叶比较柔软,能起到缓冲作用。不成想叶子下面有块石头,我的左腿就这样骨折了。
腿上的石膏又重又厚,我的腿像是被箍在了床上。我躺在床的这头,父亲躺在床的那头,母亲一个人照顾我和父亲两个病号以及年幼的妹妹,还要忙着秋收。到了饭点,她做好饭给我们吃下,然后再去地里忙碌。
收花生有一个复杂的过程。花生从地里刨出来,然后在铺着木板的条筐上摔打,花生的根须被木板切断,落到筐中。运回家的花生经过晾晒去湿,机器去壳,最后才是可以出售的花生米了。而这一串所有的流程,都是母亲一个人完成的。我看到母亲唉声叹气、进进出出、忙里忙外。年幼的我当时不能体会母亲的辛苦和心情。当我能够体会母亲那些年所付出的艰辛的时候,母亲已经不在了。
姥姥去世之后,对于母亲来说,她自然地成了弟弟妹妹的家长。母亲作为长姐,对他们倾注了家长般的心疼。二姨家的表哥有了孩子,母亲在医院陪住过,舅舅家的表哥有了双胞胎,母亲也帮着照看过。母亲成了一个机动的、专业的陪床人员,那些需要照顾的人,想到母亲在他们身边,就会觉得心安。
小姨在兄弟姐妹中年纪最小,身体却常常出些状况。小姨做过两次手术,母亲就到医院陪床两次。医院床位有限,母亲就在地板上打地铺,一夜一夜睡下来,腰疼得厉害。别人看到母亲如此细心地照顾小姨,纷纷对小姨说“你姐对你真是太好了”。小姨听到这话,就忍不住偷偷地抹眼泪。小姨后来对我说,她曾经在心里发誓,等母亲年龄大了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她一定会去照顾母亲,来报答姐姐的恩情。
可是,小姨再也没有那样的机会了。我也没有,妹妹也没有。
在我只有四个月就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在三月的第一天,母亲猝然离去了。没有征兆,没有告别,没有遗言,就在母亲离开的十几分钟前,她和妹妹通话,计划着第二天去妹妹那里。十几分钟后,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了她挂念着的亲人。我一度以为我记错了日子,三月一日应该是四月一日,那一定是上帝在愚人节开的一个玩笑。
母亲去世了,我还不到30岁,没有母亲,漫漫人生路,那该是多么冷清的一段长途啊!我想念母亲,在梦里,我看到母亲就站在我面前,我拉着她的手……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绘画:许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