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通过对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分析,阐述了有关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实现的平衡问题和结构问题,揭示了近代社会宏观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对于我们深刻地认识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从而推进我国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是大有裨益的。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原理,揭示了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条件和规律。马克思指出,社会再生产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统一。“这个总过程,既包括生产消费(直接的生产过程)和作为其中介的形式转化(从物质方面考察,就是交换),也包含个人消费和作为其中介的形式转化或交换。”马克思指出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核心问题在于实现两个补偿,“为了我们当前的目的,再生产过程必须从商品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的观点来加以考察。”归根到底就是按比例问题。马克思分析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时,是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入手的。从实物构成上看社会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社会生产部门相应地也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Ⅰ)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Ⅱ)。从价值构成上看,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社会总产品按实物构成分为两大部类和按价值构成分为三个部分,是马克思社会再生产所必须依据的基本前提的两个原理。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
社会资本再生产要顺利进行,不仅要求第Ⅰ部类、第Ⅱ部类内部保持一定比例关系,而且两大部类之间也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由此得出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基本实现条件: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Ⅱ类的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是:Ⅰ(v+m)=Ⅱ(c) 。
(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
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社会资本规模不断扩大的条件下进行的再生产。要实现扩大再生产必须要有一部分m转变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设m/x表示用于个人消费,m-m/x表示用于积累的,Δ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ΔV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公式如下:
Ⅰ(v+ΔV+m/x)=Ⅱ(c+ΔC) (1)
Ⅰ(c+v+m)=Ⅰ(c+ΔC)+Ⅱ(c+ΔC) (2)
Ⅱ(c+v+m)=Ⅰ(v+ΔV+m/x)+Ⅱ(v+ΔV+m/x) (3)
(1)式表明第Ⅰ部类对生产资料的供给(或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必须同第Ⅱ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或对消费资料的供给)相一致。这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2)式表明,第Ⅰ部类供给的生产资料必须同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所需求的全部生产资料相等,第Ⅰ部类的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的补偿价值和积累价值之和。(3)式表明,第Ⅱ部类所供给的消费资料必须同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所需求的全部消费资料相等,第Ⅱ部类的产品价值必须同维持两大部类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价值和新增的消费资料价值之和相等。由(2)+(3)得:
Ⅰ(c+v+m)+Ⅱ(c+v+m)=[Ⅰ(c+ΔC)+Ⅱ(c+ΔC)]+[Ⅰ(v+ΔV+m/x)+Ⅱ(v+ΔV+m/ x)]
上式表明,社会总供给等于社会总需求。由此可以得出,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所阐明的是宏观经济均衡问题,社会必须将社会总资本按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各个经济部门,要求社会总供给必须等于社会总需求,这从理论上为市场经济的宏观运行提供了标准范式。
二、社会再生产理论在宏观调控中的应用
(一)调整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为了保证社会再生产能够在扩大的条件下不断发展,就必须在国民经济宏观计划中合理安排生产资料生产和生活资料生产的合理比例。不仅如此,还应使总供给与总需求相互适应。在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同时考虑投资品的供给和需求,消费品的供给和需求二者之间的均衡。
(二)调整结构性失衡,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进步,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值和就业人员的比例不断发生变化。起初是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也不断上升;随后包括第一、第二产业的物质生产部门的比重都不同程度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这种变化趋势在发达国家比较突出。而在发展中国家除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外,总的说来其产业结构层次都相对落后,转变的进程也不快,但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特点是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体现在对投资品供给巨大和由此引起的消费品供给的连动扩大。即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的供给大于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由此造成第Ⅰ部类的内部失衡;而通过投资品供给巨大带动的相关消费品的供给扩大,又使得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的供给大于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的需求,造成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因此,生产资料的供给和需求要实现均衡,投资的结构要进行较大的调整,要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来实现。
第Ⅱ部类内的结构失衡还表现在消费品结构失衡上。消费品结构失衡使消费品供给出现扭曲:传统产品大量积压供给过剩和一些高科技产品发展较弱。由此看来,消费资料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与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息息相关的。传统产业的发展,应当注重在关键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的技术进步, 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在高技术产业中, 要加速自主开发能力的形成,加速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不断提高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位置。总之,是要实现以信息产业为带动的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和升级。
消除消费的体制性压抑,调节经济运行失衡
我国当前由于低收入者的购买能力不足而产生的过剩,解决的办法应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从而提高其消费倾向和消费能力。中国的贫富差距之所以形成长期扩大的趋势,是转轨与发展双重作用下的多重“二元结构”的结果。导致有消费能力但无消费需求与有消费需求但无消费能力的矛盾加剧。市场配置资源能力逐渐增强的转轨过程中,除了城乡差距扩大以外,还出现了城与城,乡与乡之间的差距拉大的问题。所以,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必须考察收入的再分配,提高城市低收入者和农村居民的收入,使他们的潜在的消费意愿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消费需求扩大了,投资需求也就得到了放大,从而经济失衡也得到调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邹升平.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看当前的宏观经济调控[J].北方经济,2007(11).
[3]黄盛,詹蕾.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经济纵横,2008(12).
[4]张朝尊,曹新.马克思关于宏观调控理论基础问题的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4).
[5]万文丽.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与宏观经济调控[J].当代经济研究,2004(2).【关键词】社会资本 再生产;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宏观调控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原理,揭示了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条件和规律。马克思指出,社会再生产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统一。“这个总过程,既包括生产消费(直接的生产过程)和作为其中介的形式转化(从物质方面考察,就是交换),也包含个人消费和作为其中介的形式转化或交换。”马克思指出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核心问题在于实现两个补偿,“为了我们当前的目的,再生产过程必须从商品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的观点来加以考察。”归根到底就是按比例问题。马克思分析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时,是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入手的。从实物构成上看社会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社会生产部门相应地也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Ⅰ)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Ⅱ)。从价值构成上看,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社会总产品按实物构成分为两大部类和按价值构成分为三个部分,是马克思社会再生产所必须依据的基本前提的两个原理。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
社会资本再生产要顺利进行,不仅要求第Ⅰ部类、第Ⅱ部类内部保持一定比例关系,而且两大部类之间也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由此得出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基本实现条件: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Ⅱ类的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是:Ⅰ(v+m)=Ⅱ(c) 。
(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
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社会资本规模不断扩大的条件下进行的再生产。要实现扩大再生产必须要有一部分m转变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设m/x表示用于个人消费,m-m/x表示用于积累的,Δ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ΔV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公式如下:
Ⅰ(v+ΔV+m/x)=Ⅱ(c+ΔC) (1)
Ⅰ(c+v+m)=Ⅰ(c+ΔC)+Ⅱ(c+ΔC) (2)
Ⅱ(c+v+m)=Ⅰ(v+ΔV+m/x)+Ⅱ(v+ΔV+m/x) (3)
(1)式表明第Ⅰ部类对生产资料的供给(或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必须同第Ⅱ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或对消费资料的供给)相一致。这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2)式表明,第Ⅰ部类供给的生产资料必须同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所需求的全部生产资料相等,第Ⅰ部类的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的补偿价值和积累价值之和。(3)式表明,第Ⅱ部类所供给的消费资料必须同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所需求的全部消费资料相等,第Ⅱ部类的产品价值必须同维持两大部类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价值和新增的消费资料价值之和相等。由(2)+(3)得:
Ⅰ(c+v+m)+Ⅱ(c+v+m)=[Ⅰ(c+ΔC)+Ⅱ(c+ΔC)]+[Ⅰ(v+ΔV+m/x)+Ⅱ(v+ΔV+m/ x)]
上式表明,社会总供给等于社会总需求。由此可以得出,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所阐明的是宏观经济均衡问题,社会必须将社会总资本按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各个经济部门,要求社会总供给必须等于社会总需求,这从理论上为市场经济的宏观运行提供了标准范式。
二、社会再生产理论在宏观调控中的应用
(一)调整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为了保证社会再生产能够在扩大的条件下不断发展,就必须在国民经济宏观计划中合理安排生产资料生产和生活资料生产的合理比例。不仅如此,还应使总供给与总需求相互适应。在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同时考虑投资品的供给和需求,消费品的供给和需求二者之间的均衡。
(二)调整结构性失衡,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进步,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值和就业人员的比例不断发生变化。起初是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也不断上升;随后包括第一、第二产业的物质生产部门的比重都不同程度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这种变化趋势在发达国家比较突出。而在发展中国家除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外,总的说来其产业结构层次都相对落后,转变的进程也不快,但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特点是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体现在对投资品供给巨大和由此引起的消费品供给的连动扩大。即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的供给大于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由此造成第Ⅰ部类的内部失衡;而通过投资品供给巨大带动的相关消费品的供给扩大,又使得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的供给大于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的需求,造成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因此,生产资料的供给和需求要实现均衡,投资的结构要进行较大的调整,要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来实现。
第Ⅱ部类内的结构失衡还表现在消费品结构失衡上。消费品结构失衡使消费品供给出现扭曲:传统产品大量积压供给过剩和一些高科技产品发展较弱。由此看来,消费资料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与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息息相关的。传统产业的发展,应当注重在关键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的技术进步, 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在高技术产业中, 要加速自主开发能力的形成,加速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不断提高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位置。总之,是要实现以信息产业为带动的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和升级。
消除消费的体制性压抑,调节经济运行失衡
我国当前由于低收入者的购买能力不足而产生的过剩,解决的办法应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从而提高其消费倾向和消费能力。中国的贫富差距之所以形成长期扩大的趋势,是转轨与发展双重作用下的多重“二元结构”的结果。导致有消费能力但无消费需求与有消费需求但无消费能力的矛盾加剧。市场配置资源能力逐渐增强的转轨过程中,除了城乡差距扩大以外,还出现了城与城,乡与乡之间的差距拉大的问题。所以,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必须考察收入的再分配,提高城市低收入者和农村居民的收入,使他们的潜在的消费意愿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消费需求扩大了,投资需求也就得到了放大,从而经济失衡也得到调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邹升平.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看当前的宏观经济调控[J].北方经济,2007(11).
[3]黄盛,詹蕾.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经济纵横,2008(12).
[4]张朝尊,曹新.马克思关于宏观调控理论基础问题的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4).
[5]万文丽.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与宏观经济调控[J].当代经济研究,2004(2).【关键词】社会资本 再生产;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