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课堂要想预约精彩,缺不了教师的精心预设。教师设计的每一个练习,每一个活动,都应追求其功能的最大化,不能只图形式,浮于表面。教师要做到准确解读教材,真正了解学生。
关键词 计算教学 预设 解读教材 了解学生
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教师满怀期待的“方法多样”,在课堂上始终出不来,于是教师不得不在推进过程中放慢脚步,尽管旁敲侧击,却依然迂回不前;尽管反复强调,却仿佛听而不闻;学生的状态越来越差,教师的情绪越来越低。有的老师开始感慨:“现在的学生思维一点都不灵活了”“学了这种方法之后,学生头脑中怎么还能想到别的方法呢?”但是,通过对一节课的两次对比教学,我改变了这种想法,我感觉到只要教师能进行开放的预设,就一定能预约多样的精彩。
前一段日子,我教学了“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分别为二年级下册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乘一位数,三年级上册学习的整百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其中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时运用的是拆分思想,整十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学习则用了“找朋友”的方法。在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的第一次试教过程中,复习和尝试部分的大致流程是这样的:①口算:23×2、2×33、20×5、60×7和12×4。同桌之间轻声说一说,教师指名回答结果。②呈现主题图,先轻声读一读,再指名完整地说说信息和问题。③思考:这道题可以怎样想?你能尝试算出12×10的结果吗?之后,教师开始搜集资源,然而转遍教室,仅有如下两种资源:①12×1=12和12×10=120。②10×10=100、2×10=20和100+20=120。且对于第二种方法除了个别学生外,大部分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除了一位学生之外,都只用了一种方法。
几位听课的老师和我聚在一起。我们直面问题,共同追根溯源,一齐寻找原因,进行了三个设问。设问一:老师期待的方法有哪些?设问二:学生为什么出不来拆分10的方法,拆分12的方法也仅有一位学生想到?设问三:我们应怎样来预设才能出现多样的方法?之后,我对复习和尝试部分进行了调整,现记录第二次教学实录如下:
学生独立完成口算23×2、2×33、20×5、60×7 和12×4。师:“校对一下结果。60×7是怎么想的?”生:“先不看0,用6乘7等于42,再在42后面添一个0。”师:“是先找60×7的好朋友,再在结果后面添上一个0。计算12×4,你又是怎么想的?”生:“4乘2等于8,个位写8,4乘1等于4,十位写4,就是48。”师:“是呀,先把12拆分成10和2,再用4分别去乘2和10,合起来结果就是48。这是我们前面学的乘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师(呈现主题图):“仔细看图,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谁来完整地说一说?”生1:“三年级有117人,每人一瓶牛奶,每箱有12瓶,搬下10箱够不够?”生2:“那个小朋友从车里搬下了10箱。”师:“我们一起来数数看,是不是10箱。正好是10箱。”
这样理解图画,开放了观察视角,让学生产生了化新为旧的思考敏感。师:“这道题该怎样想?”生:“要想知道搬下10箱够不够,可以先算一算10箱一共多少瓶,再和117人比一比,最后再回答。”师(板书12×10):“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这题的结果吗?在练习中试一试。比一比,谁的方法多?”独立完成练习:用多种方法计算12×10。这样设计练习,开放了答题习惯,让学生们出现了“越多越好”的挑战心态。
通过巡视,我发现有50%以上的学生写出了两种以上的方法,而且,除了期待的四种方法之外,还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第五种——运用乘法分配率的方法。
设问前后两次试教,效果迥然不同,这引起了我的思考:数学课堂要想预约精彩,缺不了教师的精心预设。教师设计的每一个练习,每一个活动,都应追求其功能的最大化,不能只图形式,浮于表面。
一、准确解读教材,明确意图
教师要充分解读教材,准确把握内涵,找准教学目标,做编者的知音,做教材的二次开发者。如本节课第一次试教之后,发现能用多样方法的学生少之又少,到底是放弃还是坚守?如果深入钻研教材,便会选择坚守!因为教材中已经暗示了多样的方法,图中的10箱是先放9箱再放1箱的,这便是将10拆分为9和1(方法二)的依据,图中的10箱是两边各放5箱的,这便是将10拆分成5和5(方法三)的依据,有其因,必有其果。所以,吃透教材,才能明确意图,才能远离偏差。
二、真正了解学生,明确需要
为什么学生中出不来方法多样的喜人局面?由于遗忘,他们的视野不够开阔;由于粗略,他们的视角不够新颖。要想在课堂上出现精彩纷呈的方法,教师要为学生铺路搭桥。第二次教学时,我在常規积累中挑了两道典型的习题(拆分的方法和找朋友),让学生们进行方法的陈述;在观察情境图的时候,引导学生细细看图;老师提出的“比一比谁的方法多”的话语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当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思维现状,就能做到开放而精准地预设,就能让教材中的方法多样成为现实。
关键词 计算教学 预设 解读教材 了解学生
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教师满怀期待的“方法多样”,在课堂上始终出不来,于是教师不得不在推进过程中放慢脚步,尽管旁敲侧击,却依然迂回不前;尽管反复强调,却仿佛听而不闻;学生的状态越来越差,教师的情绪越来越低。有的老师开始感慨:“现在的学生思维一点都不灵活了”“学了这种方法之后,学生头脑中怎么还能想到别的方法呢?”但是,通过对一节课的两次对比教学,我改变了这种想法,我感觉到只要教师能进行开放的预设,就一定能预约多样的精彩。
前一段日子,我教学了“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分别为二年级下册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乘一位数,三年级上册学习的整百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其中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时运用的是拆分思想,整十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学习则用了“找朋友”的方法。在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的第一次试教过程中,复习和尝试部分的大致流程是这样的:①口算:23×2、2×33、20×5、60×7和12×4。同桌之间轻声说一说,教师指名回答结果。②呈现主题图,先轻声读一读,再指名完整地说说信息和问题。③思考:这道题可以怎样想?你能尝试算出12×10的结果吗?之后,教师开始搜集资源,然而转遍教室,仅有如下两种资源:①12×1=12和12×10=120。②10×10=100、2×10=20和100+20=120。且对于第二种方法除了个别学生外,大部分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除了一位学生之外,都只用了一种方法。
几位听课的老师和我聚在一起。我们直面问题,共同追根溯源,一齐寻找原因,进行了三个设问。设问一:老师期待的方法有哪些?设问二:学生为什么出不来拆分10的方法,拆分12的方法也仅有一位学生想到?设问三:我们应怎样来预设才能出现多样的方法?之后,我对复习和尝试部分进行了调整,现记录第二次教学实录如下:
学生独立完成口算23×2、2×33、20×5、60×7 和12×4。师:“校对一下结果。60×7是怎么想的?”生:“先不看0,用6乘7等于42,再在42后面添一个0。”师:“是先找60×7的好朋友,再在结果后面添上一个0。计算12×4,你又是怎么想的?”生:“4乘2等于8,个位写8,4乘1等于4,十位写4,就是48。”师:“是呀,先把12拆分成10和2,再用4分别去乘2和10,合起来结果就是48。这是我们前面学的乘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师(呈现主题图):“仔细看图,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谁来完整地说一说?”生1:“三年级有117人,每人一瓶牛奶,每箱有12瓶,搬下10箱够不够?”生2:“那个小朋友从车里搬下了10箱。”师:“我们一起来数数看,是不是10箱。正好是10箱。”
这样理解图画,开放了观察视角,让学生产生了化新为旧的思考敏感。师:“这道题该怎样想?”生:“要想知道搬下10箱够不够,可以先算一算10箱一共多少瓶,再和117人比一比,最后再回答。”师(板书12×10):“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这题的结果吗?在练习中试一试。比一比,谁的方法多?”独立完成练习:用多种方法计算12×10。这样设计练习,开放了答题习惯,让学生们出现了“越多越好”的挑战心态。
通过巡视,我发现有50%以上的学生写出了两种以上的方法,而且,除了期待的四种方法之外,还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第五种——运用乘法分配率的方法。
设问前后两次试教,效果迥然不同,这引起了我的思考:数学课堂要想预约精彩,缺不了教师的精心预设。教师设计的每一个练习,每一个活动,都应追求其功能的最大化,不能只图形式,浮于表面。
一、准确解读教材,明确意图
教师要充分解读教材,准确把握内涵,找准教学目标,做编者的知音,做教材的二次开发者。如本节课第一次试教之后,发现能用多样方法的学生少之又少,到底是放弃还是坚守?如果深入钻研教材,便会选择坚守!因为教材中已经暗示了多样的方法,图中的10箱是先放9箱再放1箱的,这便是将10拆分为9和1(方法二)的依据,图中的10箱是两边各放5箱的,这便是将10拆分成5和5(方法三)的依据,有其因,必有其果。所以,吃透教材,才能明确意图,才能远离偏差。
二、真正了解学生,明确需要
为什么学生中出不来方法多样的喜人局面?由于遗忘,他们的视野不够开阔;由于粗略,他们的视角不够新颖。要想在课堂上出现精彩纷呈的方法,教师要为学生铺路搭桥。第二次教学时,我在常規积累中挑了两道典型的习题(拆分的方法和找朋友),让学生们进行方法的陈述;在观察情境图的时候,引导学生细细看图;老师提出的“比一比谁的方法多”的话语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当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思维现状,就能做到开放而精准地预设,就能让教材中的方法多样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