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的艺术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630767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选自鲁迅“从记忆中抄出来的”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儿时的保姆长妈妈而写的。文中,鲁迅对主要事件和情节的处理看似轻描淡写,漫不经心,实则浓墨重彩,技法巧妙,这里笔者尝试从对立的角度来解读这篇文章。
  一、硬汉的柔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幼时的家庭变故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社会形势的变化,又形成他不向恶势力低头的性格。正是这不屈的性格,使他不惮以最犀利的笔触揭发中国文化的阴冷而缺乏人性的一面,使他有分明的爱憎,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傲岸精神,有“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的战斗情怀。所以林语堂称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毛泽东在评价鲁迅时说:“鲁迅先生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可是,这么一个铮铮铁汉,也曾写下这样柔情的文字:“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样多少带有宗教色彩的祈愿文字,在鲁迅的文章里,是极其罕见的。阿长是谁?她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令一向犀利的鲁迅用如此温暖、温情的笔调来纪念她,用如此诗化的语气来为她祈祝?到底是一份怎样的感情,在历经几十年时光变迁后,依然让鲁迅先生珍藏铭记?这使人不禁对长妈妈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 小人物的伟大神力
  (一)长妈妈是个小人物
  她的“小”首先表现在她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阿长”这名字属于她的前任——一个高大的女工,只是因为大家叫惯了,就没有再改口。由此可见,阿长,对于许多人来说,仅仅是个无关紧要的符号,是一个来了又去了的替身。会被如此随意地对待,可见她的地位卑微,不被尊重,甚至都没有争得做人的地位。
  同时,她没有大气的外形,“生得黄胖而矮”;没有体面的工作,只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没有优雅的谈吐,“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没有老实的睡相,“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这一切的一切,无不令“我”“不大佩服"“最讨厌”和“无法可想”。
  她还有着许多“烦琐之至”,令“我”“不耐烦”的规矩,因为这许多规矩,她把“我”的新年变成了“磨难”。过新年对小孩子来说,有无限的欢乐,充满了童心和童趣的想象。而阿长却把这一切弄得很煞风景:首先是新年第一句话,一定要吉利,把孩子的心情弄得很紧张;其次是完成了任务,给一个福橘吃,却又是“冰冷的”东西。这一切对于幼年的“我”来说,无疑是“元旦劈头的磨难”。
  有一阶段,“我”还特别“憎恶”她,因为她一脚踏死了“我”的隐鼠。这隐鼠是“我”幼时从蛇口中救回来的,可能是因为“我”的救命之恩,它与“我”很是亲近,时时跑到面前来,缘腿而上。“我”会把它放在饭桌上,喂它吃菜渣;把它放在“我”的书桌上,看它从容地游行。隐鼠无疑是“我”幼年亲密的、不可或缺的玩伴。有一次,“我”看见它跑到砚台边舔吃研着的墨汁,这又使“我”非常惊喜,满足了“我”脑海中对神奇、善解人意的“墨猴”的全部想象。可是这么一只可爱伶俐的隐鼠却只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长妈妈一脚踏死了,事后又骗“我”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无疑,隐鼠事件对幼年的“我”的伤害是巨大的,甚至令“我”某一阶段对长妈妈“特别的敬意”逐渐淡薄,直至完全消失。
  由此可见,长妈妈绝对是一个小人物。她,没有亲人,没有地位,甚至没有名字;她粗俗而又啰嗦,爱挑拨是非;生性无知而又迷信,有许多繁文缛节;害死隐鼠,又以谎言欺骗小主人。做保姆似乎都不够称职,令小主人厌之烦之恨之。
  (二) 长妈妈的伟大神力
  可是,这个卑微又生得不好看的阿长,只要“脱下裤子,站在城墙上”,长毛们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这不禁让幼年的鲁迅肃然起敬:“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这神力实在深不可测,令她之前的诸多毛病都显得情有可原。但细读之下,读者都会发现这神力是那么经不起推敲,显得格外荒谬而又可笑。成年的鲁迅娓娓道来,应不免带有调侃之意了。最终,这种敬意,“逐渐淡薄”,在知道长妈妈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完全消失”。
  长妈妈真正的神力源于她为“我”买了一部绘图的《山海经》,这看似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为什么会带给“我”那么大的震撼,以至经年不忘呢?让我们追根求源。
  首先,《山海经》上“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面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山海经》中的所有生命都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它们可以长出很多的头,很多的足,很多的手臂;它们可以有最骄人的花纹,最怪异的形状;它们可以大胆的组合……这里的一切都是夸张的,不拘一格的,是三味书屋强迫阅读的经书之类的应试书里所没有的,所以,《山海经》对于“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迅哥儿来说,就是另一个崭新的、神奇的天地,唤起了他无穷的好奇心,无羁的想象力。因此,对“我”来说,《山海经》就不只是一本书,而是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种生活,是“我”的自我生命渴望突破“三味书屋”的教育的束缚,寻求一个新的天地的希望所在。难怪“一坐下,我就记得绘画的《山海经》”,“我”真的为这样的“渴慕”而坐立不安、辗转反侧、寤寐思服了。
  其次,这件事,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有这书的远房祖叔只因不知书“放在哪里了”,又很“疏懒”,“我”又不好意思逼他去找;向别人询问,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想自己用压岁钱去买,书店离家又很远,即使正月里偶尔去了,两家书店又都关着门……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可是“她并非学者”,我”认为“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从“既然……也……”中,我们可以窥探迅哥儿的心理:说了估计也是白说,根本不指望她能为“我”做些什么。   可就在“我”几乎完全无望的时候,长妈妈却在某个告假回来的时候,递给“我”一包书:“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话语简单爽快却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作者没有写不识字的阿长是怎么买到书的,谁知道她走了多少路,问了多少人,去了多少店?她竟然把“山海经”念成“三哼经”,她是怎样向别人打听这本书的?……但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答案,都有一个长妈妈历经艰辛买书的画面,都装下了这个善良到极致的淳朴女人。这样完全意外的惊喜使“我”不仅“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而且要满怀感激地说:“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慨叹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进而“发生新的敬意了”。
  如果说,前面写长妈妈脱裤子挡大炮的“神力”不免含有淡淡的嘲笑、幽默的调侃的话,那么,这里用“确有”来修饰“伟大的神力”就完完全全表达了“我”真挚的感激、热烈的赞颂了。
  三、 瞬间的永恒
  鲁迅先生写作整理《朝花夕拾》时,“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真正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朝花夕拾·小引》)。可见,此时的鲁迅是在社会上受到伤害的。从相关记录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此时的鲁迅正遭受到各种敌对势力的压迫,受到各种流言的攻击和守旧势力的排挤。《阿长与〈山海经〉》或者说整个《朝花夕拾》都可以说是鲁迅记忆深处的柔情体验,是“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的努力,是对滋养过他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怀念。
  用成年的视角来观察长妈妈时,儿时觉得“烦琐之至”的元旦古怪仪式中也不乏温情:长妈妈那么“极其郑重地”“惶急地”期待着吉祥话,“十分欢喜似的,笑将”着边“恭喜恭喜”边喂我吃“福橘”,为的只是祈望“一年到头,顺顺溜溜”。当然,她不仅是为自己的“一年的运气”,更是为了“我”的幸福。一个渴求平安、渴望幸福、淳朴善良的长妈妈无比立体。一个笑容满面,欢喜着喂食一个睡眼惺忪的孩童福橘的温馨画面就此定格。
  再回看“我”童年时期得到的那部《山海经》,不过是“四本小小的书”,而且还是“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是它在“我”的心目中却是一部宝书,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时隔三十多年,“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见这部《山海经》在鲁迅心中的位置是多么重要,阿长不辞辛劳为“我”买来《山海经》对“我”是多么重要,让“我”多么感激。买书当天长妈妈“新的蓝布衫”,“高兴”的神态,“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的言语……点点滴滴,经过几十年时光的洗礼,依然历历在目,宛在眼前。
  正是这份感激与敬意,在文章的最后,鲁迅面对苍茫大地,深情地为阿长祈祷:“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我们愿意相信,淳朴善良的长妈妈的灵魂定会在仁厚黑暗的地母怀中得以安息。
  长妈妈,没有亲人,没有地位,甚至没有名字,这个卑微而不幸的乡下女性,因那粗糙的木刻《山海经》而永远活在鲁迅的心中;又因“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个瞬间,活在无数读者心中。其实,在我们的心中,她就像一本木刻的《山海经》,一样简单而粗拙的外表,一样丰富而多彩的内容,一样会给哥儿讲稀奇古怪的故事,一样激荡过哥儿的心灵,为“我”的童年涂抹了一片绚丽的色彩,一样会因阅读的传递,而永远活在无数的读者心中,活在不断绵延的时光长河之中。
  参考资料:
  1.孙绍振《如是解读文本》,福建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和进步,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细节教学设计愈发关注,促进学生综合学习素养提升成为教师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数学课程教学中口算教学也可以作为一个系统性教学科目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需要了解口算教学的高效方式,教学目标等,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更强的能力。此外趣味性的教学理念贯穿于启蒙教学中,教师要保持游戏化教学的基础心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口算教学;游
本期封面是高向阳所绘宋代陆游《卜算子·咏梅》词意图。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点评】历来咏梅的诗词多不胜数,但赋予梅花如此高标的,却以陆游的这首《卜算子》为最。在陆游笔下,梅花不是一位绝俗的美人,而是一位铮铮铁骨的丈夫,他孤傲、寂寞、坚韧,不为任何外力而改变。作者正是借写梅花坚决不配合的
[摘 要:高校教师党支部是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教师党员的基本单位,开展高校教工党支部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探索教工党支部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将有助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把教工党支部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在高校中发挥政治引领、教学引领、德育引领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党建工作
在教学由洪宗礼先生主编的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于园》一课时,我发现学生对文中“至于园可无憾矣”的翻译众说纷纭。同学们的翻译如下:①(游玩瓜洲),到于园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②这样的假山石安置在于园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③这样的假山石,安置在园林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④这样的假山石安置于园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之所以有五花八门的翻译,是因为对“至于园可无憾矣”的断句不同,或断为“至于园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理念。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光靠课内几十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厚积 ”才能“薄发”,不重视长期、大量的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学生除了课内要研读文本,更需要将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实践。以课内阅读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又以课外阅读的积累回补课内阅读之不盈,形成
含苞待放的季节  稚气而灵动  色彩斑斓的日子  芬芳而璀璨  年少的晴天  像微风像细雨像妈妈的吻  中考的十字路口  有悸动、有彷徨、有幽怨  阴霾终将散去  晴空才是主宰  不经意 高中如约而至  像窗外缕缕晨曦  钻进蝉翼似的纱帘  轻抚我睡眼朦胧的脸庞  像盛夏的冰淇凌  清新怡人  透進我澎湃的心田  青春的翅膀已经打开  就让我  用热情温暖寒冬  用活力游戏四季  用自信书写未来 
怎样的考场作文属于佳作?我们应该怎样引导高中生写好考场作文,尤其是在当下广东省“新材料作文”的背景下?  这是一个困扰我们许久的问题。  我校高三的第一次联考后,这个问题再次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当时考场评出一篇52分的一类文,被学校老师推荐到《羊城晚报》“堂上作文”栏目发表。其文如下:  用生命去享受  “我们生活在泥沼中,但总有人赞美夜空中微弱的星光。”王尔德如是说。是的,如果一个人不论是在巅
我想将你比作最迷人的夏日  但汝却更显热烈和温存  你沧海般的明眸倾泻着繁星的璀璨  却难以辉映你笑容里极光般的流朱  我拼凑三界五列的奇珍  奢望想赎回对你的贪恋  浩瀚无垠的长夜与白昼  滋养天籁般摄魂的音符  思念仿佛波塞顿的戟岔  每一秒规律得刺穿我的心脏  如此万劫不复的痴往  仿佛燃烧了翅膀的蝴蝶敲打着我的双眼  焚化了我的理智和感官  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以为跳舞的人疯了  那些不懂得
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教材“二次开发”的策略  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让我欢喜让我忧”:它以人为本,注重整合,建构开放;但在农村高中的实际教学中效果不佳。于是,我在忧喜中进行了如下实践:  1.“必读”相融,为我
[摘 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要求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以此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有效方式,同样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本文就简要探析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