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内部控制是单位强化自身科学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管理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内容,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伴随着管理实践而进行的。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管理建设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解决事业单位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具有很大帮助。本文围绕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介绍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0-0051-02
内部控制直接关系着单位的科学化管理水平高低,也是单位增强管理效益、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事业单位及时查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单位可以据此采取针对性措施,推动事业单位的健康有序发展。
1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事业单位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有助于规避风险,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程序或制度来有效识别和防范管理风险,有效提升单位日常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强调的重点是风险管控和预防。事业单位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确保单位资产的完整安全及科学运用,保证单位会计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切实保障单位目标和单位效益的有效落实。尤其是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事业单位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因素正不断增加,所处的管理运营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都使得事业单位随时都可能面临风险,影响自身的运营。
二是,事业单位强化自身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有助于单位健康运营。伴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已经由原先的单纯财政拨款或者事业收费等转向了多渠道筹资。这就使得事业单位在筹资、投资、融资等多个领域的活动越来越多,业务活动也较之前越来越复杂。在这一情况下,不少事业单位由于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管理方面不够到位,导致自身效率较低,相对比较混乱。因此,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增强内部控制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以及科学化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长远来看,有助于事业单位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2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对于提升事业单位科学化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管理实践中仍旧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实效性,不利于事业单位的科学化管理。总的来讲,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大致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执行不到位。事业单位缺少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或者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体系不能够确保权责明确,相互之间不能够有效制衡。既不能够保证内部控制体系中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也不能够保障组织机构的相互分离。没有设置单独的内部控制主管部门或者职能部门,缺少专门组织协调单位内部控制,无法保障内部审计、纪检、政府采购以及资产管理等各个部门的作用的发挥。
其次,部分事业单位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在推动单位科学化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对于内部控制的领导、组织工作不到位,甚至于出于个人目的有意阻碍内部控制的正常运行。这些都使得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效性比较低,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轻视常常会导致内部控制松弛。
再次,部分事业单位预算执行不到位,预算的刚性有待进一步强化。一些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常常缺少预见性,编制的科学性和计划性不够,这就使得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频繁调整,难以切实保证预算编制的控制力和约束力。在预算的执行上缺少刚性,预算的编制执行不到位。正是基于此,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预算执行上难以发挥切实有效的管控作用,对于提高事业单位科学化管理水平十分不利。
最后,对于预算环节的控制相对薄弱。从管理实践来看,不少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不够细化,相对比较粗糙,预算的编制基本上都是按照业务流程来进行核定,没有进一步细化落实到具体的环节和项目,在进行项目费用支出时也没能做到逐笔核实。预算的编制和支出环节上都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中的控制和约束力都需要强化和提升。
3 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建议措施
首先,从风险评估以及控制角度来讲,事业单位应当及时建立经济活动的风险评估分析机制,对单位涉及的经济活动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系统、完整、客观的评价,在进行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尤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组织情况,各个部门之间是否具有联动协调机制;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情况,包括部门权责是否对等,涉及的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以及相应的监管是否分离,经济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以及相应的内部监管机制是否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执行是否切实有效;财务信息的编报是否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执行;内部控制的关键岗位在人员培训、轮岗、评价等方面是否完善。
其次,从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来讲,事业单位还需要设置单独的内部控制主管部门或者职能部门,专门组织协调单位内部控制,确保内部审计、纪检、政府采购、审计以及资产管理等各个部门的作用的发挥。实现单位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机制化。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需要结合相应的规定有效确认,并且在确定之后不要随意变更。在进行内部控制时,还需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相应的信息系统进行专门的归口管理,将单位的经济活动以及决策过程全部纳入到信息系统中,最大限度上减少人为因素影响,确保单位信息安全。
再次,从单位业务层面上来讲,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还需要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在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预算决策以及评价等各个方面的控制制度。确保单位预算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并保障预算编制信息的完整、准确、及时、有效。准确把握预算编制政策法规,确保单位预算编制相关部门能够有效取得相关信息,提升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在具体的预算执行过程中,还应当严格按照批复安排预算各项支出,最大限度上确保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定期对预算执行进行分析,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与此同时,还要强化决算管理,做到决算数据的真实完整、及时有效,逐步健全事业单位预算跟决算之间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机制。
总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于事业单位自身管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事业单位应当结合自身管理实际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内部控制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保障单位各项工作的健康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研究[J]现代商业,2012(10)
[2]王现刚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
[3]苏红敏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探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5)
[4]何静浅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之地勘行业[J].中国市场,2014(18)
[5]程汝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市场,2014(18)
[6]韦涛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J].中国市场,2014(13)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0-0051-02
内部控制直接关系着单位的科学化管理水平高低,也是单位增强管理效益、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事业单位及时查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单位可以据此采取针对性措施,推动事业单位的健康有序发展。
1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事业单位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有助于规避风险,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程序或制度来有效识别和防范管理风险,有效提升单位日常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强调的重点是风险管控和预防。事业单位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确保单位资产的完整安全及科学运用,保证单位会计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切实保障单位目标和单位效益的有效落实。尤其是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事业单位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因素正不断增加,所处的管理运营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都使得事业单位随时都可能面临风险,影响自身的运营。
二是,事业单位强化自身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有助于单位健康运营。伴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已经由原先的单纯财政拨款或者事业收费等转向了多渠道筹资。这就使得事业单位在筹资、投资、融资等多个领域的活动越来越多,业务活动也较之前越来越复杂。在这一情况下,不少事业单位由于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管理方面不够到位,导致自身效率较低,相对比较混乱。因此,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增强内部控制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以及科学化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长远来看,有助于事业单位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2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对于提升事业单位科学化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管理实践中仍旧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实效性,不利于事业单位的科学化管理。总的来讲,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大致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执行不到位。事业单位缺少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或者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体系不能够确保权责明确,相互之间不能够有效制衡。既不能够保证内部控制体系中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也不能够保障组织机构的相互分离。没有设置单独的内部控制主管部门或者职能部门,缺少专门组织协调单位内部控制,无法保障内部审计、纪检、政府采购以及资产管理等各个部门的作用的发挥。
其次,部分事业单位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在推动单位科学化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对于内部控制的领导、组织工作不到位,甚至于出于个人目的有意阻碍内部控制的正常运行。这些都使得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效性比较低,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轻视常常会导致内部控制松弛。
再次,部分事业单位预算执行不到位,预算的刚性有待进一步强化。一些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常常缺少预见性,编制的科学性和计划性不够,这就使得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频繁调整,难以切实保证预算编制的控制力和约束力。在预算的执行上缺少刚性,预算的编制执行不到位。正是基于此,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预算执行上难以发挥切实有效的管控作用,对于提高事业单位科学化管理水平十分不利。
最后,对于预算环节的控制相对薄弱。从管理实践来看,不少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不够细化,相对比较粗糙,预算的编制基本上都是按照业务流程来进行核定,没有进一步细化落实到具体的环节和项目,在进行项目费用支出时也没能做到逐笔核实。预算的编制和支出环节上都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中的控制和约束力都需要强化和提升。
3 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建议措施
首先,从风险评估以及控制角度来讲,事业单位应当及时建立经济活动的风险评估分析机制,对单位涉及的经济活动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系统、完整、客观的评价,在进行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尤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组织情况,各个部门之间是否具有联动协调机制;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情况,包括部门权责是否对等,涉及的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以及相应的监管是否分离,经济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以及相应的内部监管机制是否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执行是否切实有效;财务信息的编报是否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执行;内部控制的关键岗位在人员培训、轮岗、评价等方面是否完善。
其次,从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来讲,事业单位还需要设置单独的内部控制主管部门或者职能部门,专门组织协调单位内部控制,确保内部审计、纪检、政府采购、审计以及资产管理等各个部门的作用的发挥。实现单位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机制化。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需要结合相应的规定有效确认,并且在确定之后不要随意变更。在进行内部控制时,还需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相应的信息系统进行专门的归口管理,将单位的经济活动以及决策过程全部纳入到信息系统中,最大限度上减少人为因素影响,确保单位信息安全。
再次,从单位业务层面上来讲,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还需要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在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预算决策以及评价等各个方面的控制制度。确保单位预算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并保障预算编制信息的完整、准确、及时、有效。准确把握预算编制政策法规,确保单位预算编制相关部门能够有效取得相关信息,提升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在具体的预算执行过程中,还应当严格按照批复安排预算各项支出,最大限度上确保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定期对预算执行进行分析,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与此同时,还要强化决算管理,做到决算数据的真实完整、及时有效,逐步健全事业单位预算跟决算之间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机制。
总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于事业单位自身管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事业单位应当结合自身管理实际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内部控制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保障单位各项工作的健康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研究[J]现代商业,2012(10)
[2]王现刚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
[3]苏红敏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探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5)
[4]何静浅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之地勘行业[J].中国市场,2014(18)
[5]程汝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市场,2014(18)
[6]韦涛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J].中国市场,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