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全国有据可查的仓颉庙(祠)、墓(陵)、造字台及出生地等遗迹有40 余处,南乐仓颉陵是历代帝王、官吏及士学学子朝拜的圣地。仓颉陵所在地现为5万余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及仓颉陵古文化遗址的分析,初步推断仓颉陵古文化遗址的主要文化内涵应与传说中仓颉所生活的时代有重合的部分。早期仓颉文化对南乐县的影响是十分深刻和久远的,从历史时期到近现代,从文人雅士到民俗信仰,南乐体现出浓郁的仓颉文化特征,是探究仓颉文化的重要文化现象。
【关键词】汉字;仓颉;仓颉陵古文化遗址;南乐仓颉文化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一、仓颉史迹略举
中华汉字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脉相承,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龟甲上刻划符号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发现了在陶器上刻划的符号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有些与甲骨上所见的字类似,因而有人认为它们就是早期文字。至于在龙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发现的朱书可以肯定是文字,良诸文化当中在陶器上发现有一定组合和多次重复出现,代表一定意义上刻划符号,有可能是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
仓颉造字的传说史有记载。《荀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物。《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在《淮南子》和《论衡》等书中亦有记载。仓颉“四目灵光,生而能书”,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造文字。著名古史学家徐旭生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
仓颉造字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实践,那么,仓颉是在什么地方做成了这件影响人类历史的大事呢?目前,全国有据可查的仓颉庙(祠)、墓(陵)、造字台及出生地等遗迹有40余处,在众多倉颉及遗迹中,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有8处。始建于汉代者有四处:河南南乐、虞城、开封和陕西白水;始建于晋代者两处:山东寿光和东阿;建于宋代者两处:河南阳武、洛宁 。
我们以汉代始建的遗迹来看:
(一)河南虞城县仓颉墓
仓颉墓位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西北12公里的古王集乡堌堆坡村西北隅。黄帝史官、文字鼻祖仓颉卒后即葬于此。至于仓颉墓始建于何时,已无从查考。每年春秋祭祀,历代香火不断,直至今日。
据《虞城县志》记载: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仓颉墓前立碑一通,正书“古仓颉墓”,后废。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又重立石碑一通,阴刻“古仓颉墓”四字,后废。康熙九年(1670年),虞城县知县程本节重修仓颉祠大殿3间。新中国成立后,仓颉墓被虞城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保护单位。
(二)河南开封仓颉墓
开封仓颉墓,在今城东北9.5公里、黄河大堤之外,刘庄村的北侧。明《汴京遗迹志》载:“仓颉墓在城北时和保。俗称仓王冢是也。”《禅通记》称“仓颉居阳武而葬利乡”。关于利乡的位置,罗泌称:“浚仪县即春秋阳武高阳乡也,或曰利乡。亦即时和保之墟也。”这是开封认定开封仓颉墓是真迹的重要论据之一,《水经注》及宋《太平寰宇记》东汉《陈留风俗传》等著作也有有关仓颉城和仓垣陵墓的记载。
今仓颉墓,呈椭圆形,周30平方米,高4米,墓东南约300余米处有一方形土丘,高1.5米,周亦30平方米,传即仓颉造字台。旧时台上有石牌坊、仓颉庙。庙于明末清初时被拆,开封文庙的砖瓦木料部分就是仓颉庙的原物。
(三)陕西白水仓颉墓与庙
白水仓颉庙是国内唯一仅存的纪念文字发明创造的庙宇,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白水县城东北35公里处的史官乡,庙东一里多为武庄村,相传仓颉生前曾在此村生活居住过;庙南一里余为史官村,是后人为纪念仓颉,以其官职为村名;庙西北方向约五里为地彭衙村,是古白水县衙所在地;庙西南方向约二十公里有阳武村,是仓颉的出生地。
仓颉墓位于仓颉庙内,墓园内现存建筑年代多为元、明、清三朝代,其装饰华丽,地方色彩浓厚。仓颉墓冢是一大土冢,早在东汉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就已有之,周围有三米高的砖花墙,是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修建的,开有东西两门,东门上联为“画卦再开文字祖”,下联为“结绳新创鸟虫书”,横批为“通德”;西门上联为“雨栗当年感天帝”,下联为“同文永世配桥陵”横批是“类情”。墓冢上边大树遮天,正南边有一小型墓碑。
(四)河南南乐仓颉陵与庙
在冀鲁豫交汇地带,世代流传着仓颉造字的传说。在南乐县西北35华里处有一突兀高丘(图1),这就是世代传颂的文字的创造发明者仓颉的陵墓。这里安葬着华夏子孙崇敬的造字圣人,中华文祖仓颉,是历代帝王、官吏及士学学子朝拜的圣地。
陵西为仓颉庙,根据记载,南乐仓颉庙始建于东汉末年(公元154年),是目前所知建庙最早、历史最为悠久的仓颉庙。最初为仓颉祠,北魏时期被兵火焚毁,只剩下土筑的昌意城,所以《魏书·地形志》说:“昌乐(南乐古称)县有昌城。”到了唐代社会稳定富足,又大兴土木重建仓颉庙,更名为“史皇圣庙”。近2000年来,南乐仓颉陵庙历经劫难,犹如浴火凤凰,屡屡重生,所以,明天启朝大学士魏广微记载仓颉庙“历汉唐以来,未尝稍替”。明成化年间重修仓颉庙时,发现有元代徵士张淳所立石碑,同时“于陵右得一古碑,有绘形,额曰‘上古遗像’”,因风化严重,在明弘治七年(1494年)重修仓颉庙时新镌刻一碑,立于庙内, 现石碑绘像仍存。 清光绪十六年(1890)又对仓颉庙进行了大修。1966年7月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只剩基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在“文革”毁坏殆尽。1994年至今,南乐县委、县政府又对仓颉陵及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使得仓颉陵庙再次焕发青春。南乐县委、县政府致力于保护利用文物资源、发展旅游业,恢复仓颉庙昔日雄姿,依次建有朝天门、仰圣门、万古一人殿、六书殿以及陵门、藏甲楼等建筑。仓颉像高大伟岸,四目灵光,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结构得当,受到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赞赏,成为冀鲁豫交界处重要的旅游胜地。
二、南乐仓颉陵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
南乐仓颉陵所在地现为5万余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为了进一步了解遗址的文化内涵,1999年和2017年南乐县文物管理所先后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和全面勘探。
1999年7月在遗址的中部布3米×7米探沟一个进行了发掘工作,发掘深度7.3米。根据发掘了解,地层的堆积情况为(图2)。
第七层,灰褐土,厚0.15~1.10米,土质坚硬紧密,胶性大,内含有夹砂褐陶和泥质灰褐陶。器形主要有鬲、盆、瓮等。
第八层,红色烧土及黄土层,厚0~0.40米,土质表层坚硬,经火烧过,厚度0.03~0.05米,下为黄沙土、灰土块、烧土快混合堆积,内含有泥质红陶,器形为钵。
通过对地层包含物(图3-图5)的分析,初步认定,第三层为明清时期堆积;第四层为唐宋时期堆积;第五层为商周时期堆积;第六、七层为龙山文化时期堆积;第八层为仰韶文化时期堆积。
三、南乐仓颉文化探析
根据历史传说和古籍记载,仓颉生活在传说中的五帝之黄帝、颛顼时代,相当于五千年左右,即考古学文化的仰韶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而仓颉陵古文化遗址的主要文化内涵亦为仰韶文化后期至龙山文化时期,其文化内涵包括了传说中仓颉所生活的时代。这一点是全国其他仓颉陵庙遗迹所在地所不具备的。
相传,上古时期的雷泽湖畔有一条河名为繁水,依河定居着一个部族,依靠种植和鱼猎繁衍生息。部族首领为仓颉,二目重瞳,且睁目降世,众皆称奇事。
繁水位于濮阳市南乐县西北35华里的史官村(今称吴村)北侧,为黄河的一条支流,黄河南迁以后成为季节河流。隋唐以后,繁水循着古河道流淌,河岸留下了许多与繁水相关的地名,如繁水县、临繁乡、繁阳镇等。古老的仓颉部族就世世生息在这块丰腴的土地上。仓颉本人也“生于斯,葬于斯”。
濮阳处在历史上的黄河、济水两河流域的中下游,是黄帝部族的主要活动区域之一。黄帝战蚩尤并斩杀蚩尤,台前县有蚩尤墓。黄帝封儿子昌意在今南乐西北,古称昌帝城。南乐古称昌乐,就是源于昌意封地在此。昌意是颛顼的父亲,其封地就在仓颉部族生活的中心地带。徐旭升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说,仓颉应当属于颛顼高阳氏部落集团。颛顼帝主要活动区域也在黄河下游一带,其都城在今濮阳县东南20余华里的高城村附近,古称帝丘,又是最早的濮阳所在地。近年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发现了面积近达1000万平方米的古城。经专家论证为最早濮阳城,也是卫国的春秋后期到战国时的都城所在地。①史书记载:“卫都帝丘,乃颛顼之墟。”且该城存在有丰富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内涵。由此可推該城亦应有龙山时期的城址,就是说,这里就是颛顼的都城帝丘,颛顼去世后就埋在其疆内。冀豫交界一带尽在颛顼部族的统辖范围之内,那么仓颉辅佐颛顼,可见仓颉部落属于颛顼部族,也应在其统辖范围内。仓颉去世后葬在南乐也就顺理成章了。 据《万姓统谱·卷五十二》:记载:“上古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明一统志·人物上古》亦记载:“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历史上许多名人雅士都到这里拜谒过仓颉并题诗联等。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一代名相寇准在签订“澶渊之盟”,宋真宗回銮后,北上拜謁仓颉,并题联“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元代张淳《题仓颉祠 》:“古松老野寺,落日啼鸟悲。鹜起痴僧梦,应多思哭时。”明代王启聪《咏仓颉二首》:“观迹成文代结绳,皇风儒教浩然兴。几人从此休耕钓,吟对长安雪夜灯。”明魏广修《登造书台》:“古庙留遗迹,荒阶杂绿茵,台空惟鸟雀,不见造书人。”明李养正、李从心题联“三教之祖,万圣之宗。(照片)”等从另一侧面反映南乐仓颉陵在历代都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崇拜,同时也能证明在南乐一带自古就是仓颉及部族活动的地方。
在当地有不少关于“仓颉陵上草”的传说故事和登上仓陵消灾去病的说法。人们拜谒仓陵,在陵墓绕三圈,可保不腰酸腿疼,身体健康。仓颉陵上的草,当地人称为儿女草,有“薅个草儿,生个小儿;刨个根儿,生个妮儿”的传说。谁想生男生女,到仓陵取草,用红绳系牢,放入怀中,取一名,呼唤回家,保你称心如意生下儿女。这本来是上古时期蓍草文化的孑遗,反映了仓颉部落继承了伏羲文化,在濮阳一带土生土长的史实,同时从这些美丽的传说,也可以看到仓颉文化已深入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可以窥见百姓对仓颉的虔诚之心,崇拜之情,几千年来口口相传,经久不衰,这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
南乐吴村,史书记载原来叫史官村,因仓颉为黄帝史官而得名。现名吴村,而全村没一家姓吴,目前村中有史、查、刘三个大姓。传说仓颉为黄帝史官,其后代以官为姓,而吴村的史姓称自己就是仓颉的后代,尊仓颉为始祖。仓颉的妻子姓查,传说在当地很广,所以吴村的查姓也以仓颉为先祖。这些从另一侧面可以佐证在这里仓颉的后人仍在繁衍。
四、结语
濮阳位于黄河、济水下游,自古就土地肥沃,物草丰美,河流纵横,湖泊连绵,很适宜上古人们渔猎和农业种植。在这里,地下分布着众多的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遗址面积大,文化层厚,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里的远古先民,首先创造了包括文字在内的许多文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濮阳县高城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8(3).
【关键词】汉字;仓颉;仓颉陵古文化遗址;南乐仓颉文化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一、仓颉史迹略举
中华汉字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脉相承,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龟甲上刻划符号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发现了在陶器上刻划的符号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有些与甲骨上所见的字类似,因而有人认为它们就是早期文字。至于在龙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发现的朱书可以肯定是文字,良诸文化当中在陶器上发现有一定组合和多次重复出现,代表一定意义上刻划符号,有可能是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
仓颉造字的传说史有记载。《荀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物。《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在《淮南子》和《论衡》等书中亦有记载。仓颉“四目灵光,生而能书”,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造文字。著名古史学家徐旭生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
仓颉造字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实践,那么,仓颉是在什么地方做成了这件影响人类历史的大事呢?目前,全国有据可查的仓颉庙(祠)、墓(陵)、造字台及出生地等遗迹有40余处,在众多倉颉及遗迹中,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有8处。始建于汉代者有四处:河南南乐、虞城、开封和陕西白水;始建于晋代者两处:山东寿光和东阿;建于宋代者两处:河南阳武、洛宁 。
我们以汉代始建的遗迹来看:
(一)河南虞城县仓颉墓
仓颉墓位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西北12公里的古王集乡堌堆坡村西北隅。黄帝史官、文字鼻祖仓颉卒后即葬于此。至于仓颉墓始建于何时,已无从查考。每年春秋祭祀,历代香火不断,直至今日。
据《虞城县志》记载: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仓颉墓前立碑一通,正书“古仓颉墓”,后废。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又重立石碑一通,阴刻“古仓颉墓”四字,后废。康熙九年(1670年),虞城县知县程本节重修仓颉祠大殿3间。新中国成立后,仓颉墓被虞城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保护单位。
(二)河南开封仓颉墓
开封仓颉墓,在今城东北9.5公里、黄河大堤之外,刘庄村的北侧。明《汴京遗迹志》载:“仓颉墓在城北时和保。俗称仓王冢是也。”《禅通记》称“仓颉居阳武而葬利乡”。关于利乡的位置,罗泌称:“浚仪县即春秋阳武高阳乡也,或曰利乡。亦即时和保之墟也。”这是开封认定开封仓颉墓是真迹的重要论据之一,《水经注》及宋《太平寰宇记》东汉《陈留风俗传》等著作也有有关仓颉城和仓垣陵墓的记载。
今仓颉墓,呈椭圆形,周30平方米,高4米,墓东南约300余米处有一方形土丘,高1.5米,周亦30平方米,传即仓颉造字台。旧时台上有石牌坊、仓颉庙。庙于明末清初时被拆,开封文庙的砖瓦木料部分就是仓颉庙的原物。
(三)陕西白水仓颉墓与庙
白水仓颉庙是国内唯一仅存的纪念文字发明创造的庙宇,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白水县城东北35公里处的史官乡,庙东一里多为武庄村,相传仓颉生前曾在此村生活居住过;庙南一里余为史官村,是后人为纪念仓颉,以其官职为村名;庙西北方向约五里为地彭衙村,是古白水县衙所在地;庙西南方向约二十公里有阳武村,是仓颉的出生地。
仓颉墓位于仓颉庙内,墓园内现存建筑年代多为元、明、清三朝代,其装饰华丽,地方色彩浓厚。仓颉墓冢是一大土冢,早在东汉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就已有之,周围有三米高的砖花墙,是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修建的,开有东西两门,东门上联为“画卦再开文字祖”,下联为“结绳新创鸟虫书”,横批为“通德”;西门上联为“雨栗当年感天帝”,下联为“同文永世配桥陵”横批是“类情”。墓冢上边大树遮天,正南边有一小型墓碑。
(四)河南南乐仓颉陵与庙
在冀鲁豫交汇地带,世代流传着仓颉造字的传说。在南乐县西北35华里处有一突兀高丘(图1),这就是世代传颂的文字的创造发明者仓颉的陵墓。这里安葬着华夏子孙崇敬的造字圣人,中华文祖仓颉,是历代帝王、官吏及士学学子朝拜的圣地。
陵西为仓颉庙,根据记载,南乐仓颉庙始建于东汉末年(公元154年),是目前所知建庙最早、历史最为悠久的仓颉庙。最初为仓颉祠,北魏时期被兵火焚毁,只剩下土筑的昌意城,所以《魏书·地形志》说:“昌乐(南乐古称)县有昌城。”到了唐代社会稳定富足,又大兴土木重建仓颉庙,更名为“史皇圣庙”。近2000年来,南乐仓颉陵庙历经劫难,犹如浴火凤凰,屡屡重生,所以,明天启朝大学士魏广微记载仓颉庙“历汉唐以来,未尝稍替”。明成化年间重修仓颉庙时,发现有元代徵士张淳所立石碑,同时“于陵右得一古碑,有绘形,额曰‘上古遗像’”,因风化严重,在明弘治七年(1494年)重修仓颉庙时新镌刻一碑,立于庙内, 现石碑绘像仍存。 清光绪十六年(1890)又对仓颉庙进行了大修。1966年7月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只剩基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在“文革”毁坏殆尽。1994年至今,南乐县委、县政府又对仓颉陵及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使得仓颉陵庙再次焕发青春。南乐县委、县政府致力于保护利用文物资源、发展旅游业,恢复仓颉庙昔日雄姿,依次建有朝天门、仰圣门、万古一人殿、六书殿以及陵门、藏甲楼等建筑。仓颉像高大伟岸,四目灵光,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结构得当,受到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赞赏,成为冀鲁豫交界处重要的旅游胜地。
二、南乐仓颉陵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
南乐仓颉陵所在地现为5万余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为了进一步了解遗址的文化内涵,1999年和2017年南乐县文物管理所先后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和全面勘探。
1999年7月在遗址的中部布3米×7米探沟一个进行了发掘工作,发掘深度7.3米。根据发掘了解,地层的堆积情况为(图2)。
第七层,灰褐土,厚0.15~1.10米,土质坚硬紧密,胶性大,内含有夹砂褐陶和泥质灰褐陶。器形主要有鬲、盆、瓮等。
第八层,红色烧土及黄土层,厚0~0.40米,土质表层坚硬,经火烧过,厚度0.03~0.05米,下为黄沙土、灰土块、烧土快混合堆积,内含有泥质红陶,器形为钵。
通过对地层包含物(图3-图5)的分析,初步认定,第三层为明清时期堆积;第四层为唐宋时期堆积;第五层为商周时期堆积;第六、七层为龙山文化时期堆积;第八层为仰韶文化时期堆积。
三、南乐仓颉文化探析
根据历史传说和古籍记载,仓颉生活在传说中的五帝之黄帝、颛顼时代,相当于五千年左右,即考古学文化的仰韶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而仓颉陵古文化遗址的主要文化内涵亦为仰韶文化后期至龙山文化时期,其文化内涵包括了传说中仓颉所生活的时代。这一点是全国其他仓颉陵庙遗迹所在地所不具备的。
相传,上古时期的雷泽湖畔有一条河名为繁水,依河定居着一个部族,依靠种植和鱼猎繁衍生息。部族首领为仓颉,二目重瞳,且睁目降世,众皆称奇事。
繁水位于濮阳市南乐县西北35华里的史官村(今称吴村)北侧,为黄河的一条支流,黄河南迁以后成为季节河流。隋唐以后,繁水循着古河道流淌,河岸留下了许多与繁水相关的地名,如繁水县、临繁乡、繁阳镇等。古老的仓颉部族就世世生息在这块丰腴的土地上。仓颉本人也“生于斯,葬于斯”。
濮阳处在历史上的黄河、济水两河流域的中下游,是黄帝部族的主要活动区域之一。黄帝战蚩尤并斩杀蚩尤,台前县有蚩尤墓。黄帝封儿子昌意在今南乐西北,古称昌帝城。南乐古称昌乐,就是源于昌意封地在此。昌意是颛顼的父亲,其封地就在仓颉部族生活的中心地带。徐旭升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说,仓颉应当属于颛顼高阳氏部落集团。颛顼帝主要活动区域也在黄河下游一带,其都城在今濮阳县东南20余华里的高城村附近,古称帝丘,又是最早的濮阳所在地。近年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发现了面积近达1000万平方米的古城。经专家论证为最早濮阳城,也是卫国的春秋后期到战国时的都城所在地。①史书记载:“卫都帝丘,乃颛顼之墟。”且该城存在有丰富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内涵。由此可推該城亦应有龙山时期的城址,就是说,这里就是颛顼的都城帝丘,颛顼去世后就埋在其疆内。冀豫交界一带尽在颛顼部族的统辖范围之内,那么仓颉辅佐颛顼,可见仓颉部落属于颛顼部族,也应在其统辖范围内。仓颉去世后葬在南乐也就顺理成章了。 据《万姓统谱·卷五十二》:记载:“上古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明一统志·人物上古》亦记载:“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历史上许多名人雅士都到这里拜谒过仓颉并题诗联等。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一代名相寇准在签订“澶渊之盟”,宋真宗回銮后,北上拜謁仓颉,并题联“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元代张淳《题仓颉祠 》:“古松老野寺,落日啼鸟悲。鹜起痴僧梦,应多思哭时。”明代王启聪《咏仓颉二首》:“观迹成文代结绳,皇风儒教浩然兴。几人从此休耕钓,吟对长安雪夜灯。”明魏广修《登造书台》:“古庙留遗迹,荒阶杂绿茵,台空惟鸟雀,不见造书人。”明李养正、李从心题联“三教之祖,万圣之宗。(照片)”等从另一侧面反映南乐仓颉陵在历代都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崇拜,同时也能证明在南乐一带自古就是仓颉及部族活动的地方。
在当地有不少关于“仓颉陵上草”的传说故事和登上仓陵消灾去病的说法。人们拜谒仓陵,在陵墓绕三圈,可保不腰酸腿疼,身体健康。仓颉陵上的草,当地人称为儿女草,有“薅个草儿,生个小儿;刨个根儿,生个妮儿”的传说。谁想生男生女,到仓陵取草,用红绳系牢,放入怀中,取一名,呼唤回家,保你称心如意生下儿女。这本来是上古时期蓍草文化的孑遗,反映了仓颉部落继承了伏羲文化,在濮阳一带土生土长的史实,同时从这些美丽的传说,也可以看到仓颉文化已深入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可以窥见百姓对仓颉的虔诚之心,崇拜之情,几千年来口口相传,经久不衰,这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
南乐吴村,史书记载原来叫史官村,因仓颉为黄帝史官而得名。现名吴村,而全村没一家姓吴,目前村中有史、查、刘三个大姓。传说仓颉为黄帝史官,其后代以官为姓,而吴村的史姓称自己就是仓颉的后代,尊仓颉为始祖。仓颉的妻子姓查,传说在当地很广,所以吴村的查姓也以仓颉为先祖。这些从另一侧面可以佐证在这里仓颉的后人仍在繁衍。
四、结语
濮阳位于黄河、济水下游,自古就土地肥沃,物草丰美,河流纵横,湖泊连绵,很适宜上古人们渔猎和农业种植。在这里,地下分布着众多的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遗址面积大,文化层厚,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里的远古先民,首先创造了包括文字在内的许多文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濮阳县高城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