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文性是指围绕人之存在方面的知识,其旨归是安顿身心,使个人和社会间的关系得以协调.费孝通在2003年提出"社会学的人文性"概念,认为这个人文性会让中国社会学更加成熟稳健,同时还可以位育社会."位育之学"是潘光旦提出的,其基础内容是人的安所遂生,核心是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自我认识是人的"自明",须经由理性的"去蔽"过程.建立在"自明"基础上的自我控制,是一种自由,潘光旦认为最高境界的自由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潘光旦主张对科学进行省思,坚持社会学研究中人的"主体性"(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在人文性的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随着机器的智能化、自主化程度的提高,人与机器之间日益从工具关系走向融合关系.在智慧社会环境下,人与机器之间的合作有三种基本形式,即半自主、有监督的自主以及完全自主.人机合作并不是人与机器之间关系的终结,相反,人与机器将从合作走向融合,这种融合意味着人与智能机器之间的高度融合.
数字影像时代的到来让众多在华外国人成为中国故事的亲历者和讲述者,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故事素材.在内容上,短视频媒介重新定义了影像叙事的审美范式,让中国人平凡的日常生活有了升华成经典故事的契机.在创作层面上,实录观看与幽默演绎,形成了目前在华外国人用短视频讲述中国故事的两种典型模式,体现了国外普通互联网用户的兴趣投射.在传播层面上,国内外运营商和创作主体共同构建了典范性创作和讲述范式,通过大众和人际传播的自然互动,在互联网时代的全球传播平台上吸引更多外国讲述者,形成双循环的中国故事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