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脑如心”的具体途径与方式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从2010年开始,燕山大学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依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红色旋律”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旨在通过多种渠道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主流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两年多来,此项活动在学生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对“红色旋律”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的认同度和实际宣传教育效果,2012年5月,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全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01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问卷获得的信息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一、学生对“红色旋律”校园文化建设项目认同程度比较高
在对1012名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98.91%(1001人)的同学知道“红色旋律”校园文化建设这个项目。对“红色旋律”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包含的主要活动内容比较清楚的同学占88.64%(897人),参加过一项相关活动的同学占5.8%(59人),参加过两项相关活动的同学占25.4%(257人),参加过三项以上相关活动的人占66.8%(676人)。在所开展的主要活动中,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活动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红色讲坛、红色影院、红色社会考察、红色公益活动、红色旋律宣讲团。与以往类似的宣传教育活动相比较,此次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1、活动内容贴近大学生关心、关注的焦点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2、活动形式新颖,新兴媒介运用较多,面对面讲解与虚拟网络沟通交流结合;3、活动氛围较好,民主、自由、平等,能够充分调动同学们参与的热情;4、一批名师参与到活动中来,给了普通同学亲近权威的机会,使得“红色旋律”教育成为“启迪智慧的窗口”;5、灌输的痕迹较少,引导大家自悟、体验的成分比较多,注重对学生理性爱国情感的培养与引导。因为上述鲜明的特点,同学们能够真切的体验到此次“红色旋律”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内容的针对性、趣味性、科学性,能够真切体验到此次“红色旋律”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形式的新颖性、生动性、多样性。
二、理论宣传与教育效果较好,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
(一)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的态度发生变化,参与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增强
具体表现在:在学习内容上,89%的学生认为与自身的关注点比较切合,所以比以前感兴趣,有热情;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56%的学生认为现在的政治理论学习改变了以往被动、枯燥的宣讲模式,形式比较多样灵活,学生民主参与的机会也多了;在交流方式上,师生之间更多的是探讨、甚至是辩论,强硬灌输的痕迹少了。大家慢慢意识到理论对于实践生活的深远指导意义。其次,大家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认知评价发生了变化。在听完钓鱼岛事件的讲座后,同学们感慨到:“通过老师们的详细讲解,我们能够更加客观、理性、全面的看待这类政治性事件,少了以前的盲目冲动、偏激和过于感性!”再次,学生自主建立了各类弘扬红色旋律的相关组织,如“红色读书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这些组织学生自主设立,在相关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创造行的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最后,同学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增强,参与理论考察、实践调研的人数不断增加。
(二)学生理性的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增强
首先,学生的爱国情感更理性、更深刻。通过参与红色旋律的各类活动,专家、学者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学生们能够更客观的看待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在论坛上、微博上、贴吧上,QQ群上的冲动、盲目、偏执、过激的言语和行为大大减少。
其次,学生的社会责感明显增强。校园内的志愿组织和成员数量急剧增加,公益性、服务性社团活动增多,涌现了大批好人好事。自强自立,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体验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
再次,学生集体荣誉感、团结合作意识增强。在一场场精彩的“红色讲坛”的引导与启发下,在一部部经典红色影视的震撼与感召下,在一本本红色经典文学的熏陶与影响下,在一首首经典红色老歌的冲击与洗礼下……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个人与集体的血脉相连、个人发展与时代发展的息息相关。
最后,学生诚信意识明显增强。在对1012名在校生关于诚信意识的调查问卷显示:学术不端、考试作弊成为最受批判和唾弃的行为与现象。较以往相比,学生考试作弊、违纪受处分现象明显减少。
三、学生能够客观、理性的看待活动本身存在的问题
调查中,同学们对“红色旋律”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例如有的同学认为活动内容的选择更多的偏向时事政治部分,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如就业、创业类的内容少一些;在活动的形式上,尽管有很大的创新,但依然有较重的形式主义影子;活动对象还依然主要针对文科学生,针对理科学生的活动和宣传相对较少……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学生表示了足够的理解与宽容,与之前的政治理论学习相比较,“红色旋律”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很有创新,对同学们也比较有吸引力,营造了一个真读、真讲、真信、真“行”马克思主义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作者简介:
王继东(1975-),男,汉族,吉林人,燕山大学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2年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到基层的典型案例研究”(项目编号:HBSZKT2012050)。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信息学院)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对“红色旋律”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的认同度和实际宣传教育效果,2012年5月,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全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01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问卷获得的信息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一、学生对“红色旋律”校园文化建设项目认同程度比较高
在对1012名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98.91%(1001人)的同学知道“红色旋律”校园文化建设这个项目。对“红色旋律”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包含的主要活动内容比较清楚的同学占88.64%(897人),参加过一项相关活动的同学占5.8%(59人),参加过两项相关活动的同学占25.4%(257人),参加过三项以上相关活动的人占66.8%(676人)。在所开展的主要活动中,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活动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红色讲坛、红色影院、红色社会考察、红色公益活动、红色旋律宣讲团。与以往类似的宣传教育活动相比较,此次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1、活动内容贴近大学生关心、关注的焦点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2、活动形式新颖,新兴媒介运用较多,面对面讲解与虚拟网络沟通交流结合;3、活动氛围较好,民主、自由、平等,能够充分调动同学们参与的热情;4、一批名师参与到活动中来,给了普通同学亲近权威的机会,使得“红色旋律”教育成为“启迪智慧的窗口”;5、灌输的痕迹较少,引导大家自悟、体验的成分比较多,注重对学生理性爱国情感的培养与引导。因为上述鲜明的特点,同学们能够真切的体验到此次“红色旋律”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内容的针对性、趣味性、科学性,能够真切体验到此次“红色旋律”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形式的新颖性、生动性、多样性。
二、理论宣传与教育效果较好,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
(一)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的态度发生变化,参与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增强
具体表现在:在学习内容上,89%的学生认为与自身的关注点比较切合,所以比以前感兴趣,有热情;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56%的学生认为现在的政治理论学习改变了以往被动、枯燥的宣讲模式,形式比较多样灵活,学生民主参与的机会也多了;在交流方式上,师生之间更多的是探讨、甚至是辩论,强硬灌输的痕迹少了。大家慢慢意识到理论对于实践生活的深远指导意义。其次,大家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认知评价发生了变化。在听完钓鱼岛事件的讲座后,同学们感慨到:“通过老师们的详细讲解,我们能够更加客观、理性、全面的看待这类政治性事件,少了以前的盲目冲动、偏激和过于感性!”再次,学生自主建立了各类弘扬红色旋律的相关组织,如“红色读书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这些组织学生自主设立,在相关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创造行的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最后,同学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增强,参与理论考察、实践调研的人数不断增加。
(二)学生理性的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增强
首先,学生的爱国情感更理性、更深刻。通过参与红色旋律的各类活动,专家、学者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学生们能够更客观的看待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在论坛上、微博上、贴吧上,QQ群上的冲动、盲目、偏执、过激的言语和行为大大减少。
其次,学生的社会责感明显增强。校园内的志愿组织和成员数量急剧增加,公益性、服务性社团活动增多,涌现了大批好人好事。自强自立,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体验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
再次,学生集体荣誉感、团结合作意识增强。在一场场精彩的“红色讲坛”的引导与启发下,在一部部经典红色影视的震撼与感召下,在一本本红色经典文学的熏陶与影响下,在一首首经典红色老歌的冲击与洗礼下……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个人与集体的血脉相连、个人发展与时代发展的息息相关。
最后,学生诚信意识明显增强。在对1012名在校生关于诚信意识的调查问卷显示:学术不端、考试作弊成为最受批判和唾弃的行为与现象。较以往相比,学生考试作弊、违纪受处分现象明显减少。
三、学生能够客观、理性的看待活动本身存在的问题
调查中,同学们对“红色旋律”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例如有的同学认为活动内容的选择更多的偏向时事政治部分,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如就业、创业类的内容少一些;在活动的形式上,尽管有很大的创新,但依然有较重的形式主义影子;活动对象还依然主要针对文科学生,针对理科学生的活动和宣传相对较少……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学生表示了足够的理解与宽容,与之前的政治理论学习相比较,“红色旋律”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很有创新,对同学们也比较有吸引力,营造了一个真读、真讲、真信、真“行”马克思主义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作者简介:
王继东(1975-),男,汉族,吉林人,燕山大学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2年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到基层的典型案例研究”(项目编号:HBSZKT2012050)。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