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贤高
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530005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现阶段,在我国很多城市面对资源约束趁紧、环境污染严重、生化系统退化的严峻,特别是城市逢雨必涝,雨停即旱,水污染严重等问题突出。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的发展。而海绵城市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等解决城市水问题,实现低影响开发,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本文从海绵城市特点出发,合理开发建设,改善城市排水及生态环境。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排水;生态环境
1引言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每年有大量的人群居住,因此给城市带来很大的压力,而每逢汛期,国内很多城市都会出现严重的内涝灾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城市存在着环境污染、水污染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学习的口号,主要是指城市能够和海绵一样,能够在遇到自然灾害等问题时,具有很好的弹性应对能力,在汛期可以将雨水很好的利用起来,用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地下水系统,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1]。
2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意义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建设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资源约束趁紧、环境污染严重、生化系统退化的严峻、城市逢雨必涝、雨停即旱、水污染严重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同时影响着居民的生活环境,因此建设海绵型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十分必要。
2.1改善城市内涝
目前在我国大约有360个大中型城市,在汛期会遭受到城市内涝灾害,同时我国又有近1100座城市处于严重缺水状态。这主要因为现在很多城市水泥地面太多,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给占用了,雨水来了,只能当污水排走;城市排水系统较差,在建设城市过程中,排水标准偏低,同时缺乏必要的雨水滞留设施,这就导致了我国很多城市内涝灾害频发。建设海绵城市,其作用就是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降水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实现了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2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变
海绵城市建设,首先是原始城市生态的保护,尤其是河流、湖泊、湿地、沟渠等水区域保护,其次是山水林田湖的恢复还有城市建设生态型开发和合理控制开发强度。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减少对城市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有效的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利用自然调蓄、生态还原等方法,从而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社会的持续发展。
3建设海绵城市的途径与原则
3.1建设途径
国家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口号就是为了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要遵循和谐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规划设计阶段开始,认真做好每个阶段工作。第一:要注意保护城市的原有生态系统,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对河流、湿地、水渠等区域的保护。城市还应该注意对林地、草地等的保护,尽可能的扩大城市绿化面积。第二:修复生态,传统的城市建设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对生态和水体环境带来很大的破坏。因此,建设海绵型城市要注意对生态系统的修复,最大程度的发挥生态系统的作用。第三;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要最大程度的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透水面积所占的比例,同时可以通过开挖河湖等手段,来增加城市的水域面积。不仅可以储存一定的水资源,还可以减少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2-3]。
3.2建设原则
在建设城市过程中,应该采用生态优先、引导为主、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以自然和人工共同处理等方式,在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协调合作,最大程度的发挥自然生态在城市中的作用。根据城市降水情况,提高城市排水标准同时努力增大城市透水及绿化面积,提高城市吸纳降水的能力,增加雨水入渗,降低雨水排泄量,从而减少甚至消除城市内涝。同时要提高城市水资源的自净能力,通过生物净化,减少城市水污染。提高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力度,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海绵型城市。
4雨水利用系统
4.1建筑区域的雨水利用
不同的城市所处的位置不同,有些城市的年降水量很大,降水一般存在着猛和大的特点,这给城市的排水系统带来很大的挑战,单单依靠城市的入渗系统很难抵御降水水量。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城市的年降水量以及单日最大降水量等,提高城市的排水标准同时建设蓄水池,调蓄雨水,延长雨水汇流的时间,减少雨水同时进入管道,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4.2道路的雨水利用
城市道路一般作为雨水流过的区域,主要在不同道路之间实现汇流,因此在道路中的雨水入口,增加截污能力。同时在道路两旁增加树木和草地面积,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增大雨水储存、调节的能力,增加城市的抗洪能力[4]。
4.3绿地区域雨水利用
首先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增加城市下凹式绿化面。一个城市不能只是注重城市的景观建设,道路建设等,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对绿地的保护与建设,其次政府应该注意对城市绿化的考核。绿地可以很好储存水资源,增加城市抗旱、抗洪能力,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5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1规划设计不同步
建设海绵城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规划设计阶段十分重要。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海绵城市建设。很多城市未进行海绵城市的规划,没有海绵城市的概念,还是采用传统的快排,就近排的传统排水方式。海绵城市规划不合理,不全面,没有跟城市总体规划、排水防涝规划同步协调,水系及地块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不明确。海绵城市各具体设施设计不合理,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参考图集。设计选择选定的设施位置不对,各类设施的类型、布局和规模没有进行优化组合。设置在小区道路、绿地和建筑物周边的绿地没有优先考虑下凹式绿地的做法,将雨水引至绿地下渗。雨水下渗量没有标准的算法,对雨水下渗量计算不明确。
5.2政府不重视,管理体质跟不上
在建设海绵城市中,部分城市政府不重视海绵型城市的建设,为了实现城市利益的最大化,取缔了绿地的建设,只是重视商业区的建设。没有实现海绵城市应有的功能,不利于城市的绿色发展【5】。建设海绵城市需要科学的建章立制,明确各部门、各阶段的具体任务,同时规定各部门、各阶段需要达到的一个明确的目标。而我国现阶段很多城市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海绵城市的建设体质,很多部门对建设海绵城市观念没有转变过来,海绵城市建设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人才培养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海绵城市的建设从规划到施工涉及多个学科多个方向的知识,需要相关方面的人才加强学习。现阶段我国这部分相关人员对海绵城市认识不深,建设海绵城市观念没有转变,还需要不断学习建设海绵城市相关知识。
6结语
综上所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但在城市建设中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要建设海绵城市,充分发挥自然的作用,使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加城市的抗洪抗旱能力,改善城市排水和生态环境。而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要有科学的解决措施,保证海绵城市的正常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志远.以建设“海绵型城市”改善城市排水及生态环境的探索[J].中国建设信息,2014,13:76-77.
[2]郭荣茂,廖心宇.生态环境视域下的海绵型城市建设研究——以福建省厦门市为例[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05:76-81.
[3]姬秀玲.“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排水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门窗,2014,12:239.
[4]刘波.海绵城市技术是中国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起点[J].居业,2014,12:42-45.
[5]彭翀,张晨,顾朝林.面向“海绵城市”建设的特大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内容响应[J].南方建筑,2015,03:48-53.
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530005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现阶段,在我国很多城市面对资源约束趁紧、环境污染严重、生化系统退化的严峻,特别是城市逢雨必涝,雨停即旱,水污染严重等问题突出。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的发展。而海绵城市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等解决城市水问题,实现低影响开发,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本文从海绵城市特点出发,合理开发建设,改善城市排水及生态环境。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排水;生态环境
1引言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每年有大量的人群居住,因此给城市带来很大的压力,而每逢汛期,国内很多城市都会出现严重的内涝灾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城市存在着环境污染、水污染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学习的口号,主要是指城市能够和海绵一样,能够在遇到自然灾害等问题时,具有很好的弹性应对能力,在汛期可以将雨水很好的利用起来,用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地下水系统,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1]。
2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意义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建设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资源约束趁紧、环境污染严重、生化系统退化的严峻、城市逢雨必涝、雨停即旱、水污染严重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同时影响着居民的生活环境,因此建设海绵型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十分必要。
2.1改善城市内涝
目前在我国大约有360个大中型城市,在汛期会遭受到城市内涝灾害,同时我国又有近1100座城市处于严重缺水状态。这主要因为现在很多城市水泥地面太多,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给占用了,雨水来了,只能当污水排走;城市排水系统较差,在建设城市过程中,排水标准偏低,同时缺乏必要的雨水滞留设施,这就导致了我国很多城市内涝灾害频发。建设海绵城市,其作用就是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降水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实现了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2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变
海绵城市建设,首先是原始城市生态的保护,尤其是河流、湖泊、湿地、沟渠等水区域保护,其次是山水林田湖的恢复还有城市建设生态型开发和合理控制开发强度。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减少对城市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有效的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利用自然调蓄、生态还原等方法,从而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社会的持续发展。
3建设海绵城市的途径与原则
3.1建设途径
国家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口号就是为了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要遵循和谐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规划设计阶段开始,认真做好每个阶段工作。第一:要注意保护城市的原有生态系统,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对河流、湿地、水渠等区域的保护。城市还应该注意对林地、草地等的保护,尽可能的扩大城市绿化面积。第二:修复生态,传统的城市建设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对生态和水体环境带来很大的破坏。因此,建设海绵型城市要注意对生态系统的修复,最大程度的发挥生态系统的作用。第三;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要最大程度的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透水面积所占的比例,同时可以通过开挖河湖等手段,来增加城市的水域面积。不仅可以储存一定的水资源,还可以减少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2-3]。
3.2建设原则
在建设城市过程中,应该采用生态优先、引导为主、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以自然和人工共同处理等方式,在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协调合作,最大程度的发挥自然生态在城市中的作用。根据城市降水情况,提高城市排水标准同时努力增大城市透水及绿化面积,提高城市吸纳降水的能力,增加雨水入渗,降低雨水排泄量,从而减少甚至消除城市内涝。同时要提高城市水资源的自净能力,通过生物净化,减少城市水污染。提高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力度,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海绵型城市。
4雨水利用系统
4.1建筑区域的雨水利用
不同的城市所处的位置不同,有些城市的年降水量很大,降水一般存在着猛和大的特点,这给城市的排水系统带来很大的挑战,单单依靠城市的入渗系统很难抵御降水水量。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城市的年降水量以及单日最大降水量等,提高城市的排水标准同时建设蓄水池,调蓄雨水,延长雨水汇流的时间,减少雨水同时进入管道,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4.2道路的雨水利用
城市道路一般作为雨水流过的区域,主要在不同道路之间实现汇流,因此在道路中的雨水入口,增加截污能力。同时在道路两旁增加树木和草地面积,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增大雨水储存、调节的能力,增加城市的抗洪能力[4]。
4.3绿地区域雨水利用
首先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增加城市下凹式绿化面。一个城市不能只是注重城市的景观建设,道路建设等,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对绿地的保护与建设,其次政府应该注意对城市绿化的考核。绿地可以很好储存水资源,增加城市抗旱、抗洪能力,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5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1规划设计不同步
建设海绵城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规划设计阶段十分重要。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海绵城市建设。很多城市未进行海绵城市的规划,没有海绵城市的概念,还是采用传统的快排,就近排的传统排水方式。海绵城市规划不合理,不全面,没有跟城市总体规划、排水防涝规划同步协调,水系及地块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不明确。海绵城市各具体设施设计不合理,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参考图集。设计选择选定的设施位置不对,各类设施的类型、布局和规模没有进行优化组合。设置在小区道路、绿地和建筑物周边的绿地没有优先考虑下凹式绿地的做法,将雨水引至绿地下渗。雨水下渗量没有标准的算法,对雨水下渗量计算不明确。
5.2政府不重视,管理体质跟不上
在建设海绵城市中,部分城市政府不重视海绵型城市的建设,为了实现城市利益的最大化,取缔了绿地的建设,只是重视商业区的建设。没有实现海绵城市应有的功能,不利于城市的绿色发展【5】。建设海绵城市需要科学的建章立制,明确各部门、各阶段的具体任务,同时规定各部门、各阶段需要达到的一个明确的目标。而我国现阶段很多城市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海绵城市的建设体质,很多部门对建设海绵城市观念没有转变过来,海绵城市建设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人才培养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海绵城市的建设从规划到施工涉及多个学科多个方向的知识,需要相关方面的人才加强学习。现阶段我国这部分相关人员对海绵城市认识不深,建设海绵城市观念没有转变,还需要不断学习建设海绵城市相关知识。
6结语
综上所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但在城市建设中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要建设海绵城市,充分发挥自然的作用,使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加城市的抗洪抗旱能力,改善城市排水和生态环境。而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要有科学的解决措施,保证海绵城市的正常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志远.以建设“海绵型城市”改善城市排水及生态环境的探索[J].中国建设信息,2014,13:76-77.
[2]郭荣茂,廖心宇.生态环境视域下的海绵型城市建设研究——以福建省厦门市为例[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05:76-81.
[3]姬秀玲.“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排水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门窗,2014,12:239.
[4]刘波.海绵城市技术是中国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起点[J].居业,2014,12:42-45.
[5]彭翀,张晨,顾朝林.面向“海绵城市”建设的特大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内容响应[J].南方建筑,2015,03: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