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对新石器时期马家窑陶器于造型特征、造型风格、造型语言、纹饰方面进行概括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马家窑文化有代表性的陶器在造型语言方面的特点,总结传统雕塑造像观的成型与变化,以利于中国传统雕塑文化的造型语言的深入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造型轮廓;造型风格;造型特点;纹饰
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分布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文化类型,是受中原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区域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与青海东北部地区,其分为马家窑、半山和马厂3个相继发展的类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特征。其中马家窑陶器是马家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中国传统雕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马家窑彩陶造型观
1.刚柔相济富有动感的造型风格
马家窑彩陶整体造型特征表现为结构清晰、转折明确。器物造型特点是向高处纵向发展,与仰韶文化中庙底沟的造型横向发展形成鲜明对比。如壶、瓮造型高度增加,从器底到肩部的距离加长,而且外形轮廓从器底部呈斜直线上升,从肩部到颈处体积明显回收,形成转折强烈的硬肩,颈部较长为高颈,口沿外展,加之主体呈圆柱体,整体造型显得端庄挺拔、刚健有力。如《生生不息十字漩涡深腹彩陶罐》,整体造型基底宽大、高长颈、小口、硬肩,代表了这时期的造型特点。纹饰装饰丰富细腻、鲜明强烈、富有动感,其上运用较多的漩涡纹,似河中波浪回旋起伏,动感鲜明。在此纹饰上,可以看出远古先民对水流变化的观察视角,及先民对水流动态流转的表现方式。
2.造型中的意象表现
马家窑彩陶文化呈现出黄河之水激荡回旋,在远古先民心中留下的印迹。彩陶上面丰富变幻的纹饰,将黄河水千姿百态的水流动态凝固在了彩陶纹上,这些彩绘陶纹既有水流湍急的漩涡纹表现,也有大河平静流淌的波浪纹。马家窑陶瓶器形纹饰精美,图案中部是漩涡纹似湍湍急流,上下两侧则绘有波浪起伏的流水,一条河流的状貌就这样被栩栩如生地描画了出来,带给人们一种流动的意象之感。纹饰线条表现直接而鲜活,提炼而概括地显示出一种朴素之美,纹饰上继承了仰韶文化中庙底沟类型直爽遒劲的风格,散发出一种绚丽刚健之美,是中国最早的对于写意精神的写照,纹饰线条将视觉感受通过简单线条的重复、穿插、排列,达成使观者感官激动的表达效果。这些纹饰充分体现了早期先民对线条的敏锐认知与应用能力,反映出远古先民对线条、韵律、节奏起伏等审美认识最原始的表达方式。
《马家窑彩陶文化盆》中的纹饰,更体现了远古先民对于天地日月与灿烂星空的自然空间范围所进行的意象化的表达方式。他们把这些自然景观转化为想象中的空间样式,将它们表现为一个庞大的生命体,意象地勾画出最早的宇宙式样。“图示中的大地形象为鸡蛋形,大地为万物生长之母,所以用阴阳交错的意象的网纹相填充,地形之外,用一道线纹相包裹。线纹两极有日月之形和北极星相对应,产生‘天地混沌如鸡子’‘天包地外’的寓意想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先民对天地日月宇宙的意象表达方式。”1
二、雍容华贵的半山类型彩陶
半山类型文化彩陶以甘肃和正半山墓地而得名,器物造型风格优美圆浑,色彩以黑彩为主, 纹饰上以多层图案布局,繁复细密,变化丰富,其中有细密的网纹、太阳纹、螺旋纹、菱格纹、圆圈纹、葫芦纹等。线条多为半弧状长线,图形以二方连续与四方连续进行组合,器物的花纹一般由上下3层花纹装饰,整体造型风格雍容华贵、富丽优美。
半山类型罐、瓮、壶的造型最显著的造型特点是,整体外轮廓线以弧线造型,整个器物无鲜明的肩膀,肩部以圆弧状造型为主,显得饱满而优美。器型从肩到腹部的过渡圆润柔和、肩腹相融,下部基底到腹部过渡比较和缓。造型以敞口碗的形式承接上部半圆形穹顶,颈部以矮颈、短颈居多,与马家窑前期的高颈瓶形成鲜明的对比。其整体造型大部分呈小口沿、圆鼓腹、小基底,外形更好似一个典雅成熟的优美少妇,无转折较硬的肩部,器形稳重,整体造型风格圆浑柔美。纹饰中的各圆圈纹其中心点相互距离较远,与马家窑时期的中心点的相近距离短形成对比,而且中心点的相互连接是以长的S形内弧线连接,整个纹饰弧线应用较多,形成半圆弧状、长弧线的起伏,节奏舒缓优美,从外形轮廓观察半山类型的彩陶外观,其造型是向半圆形发展。半山纹饰是一种场景风貌的再现,如甘肃临夏出土的陶壶造型纹饰,上部以4组大弧线纹表现出日月的大气之意象,下部则运用横着的曲线描绘了河流的波浪起伏,表达出一种大河之上云霞蒸腾、日月出没的深远意境。
三、富有张力的马厂类型造型
马厂彩陶类型最初是在青海民和县马厂塬墓地发现的,属于马家窑文化类型。马厂的器形巨大,彩绘强烈,纹饰以大圆圈纹、波折纹、螺旋纹、人字纹为主。马厂类型壶的造型特点是器物造型整体造型轮廓偏圆形,圆鼓腹、高肩膀,两端口沿与基底都缩口较小,像是一个两头扎紧的口袋。器物肩膀形成饱满的圆弧造型,紧绷而富有张力。观察马厂类型壶,其外形轮廓特点从小圆底之上,以急速呈斜线状扩张至腹部,造型下部的基底以敞口碗的形状出现,上接圆弧造型,腹部与肩膀连在一起形成鼓腹、满肩的造型,大多器物无颈部或是短颈,更凸显了肩部的满圆形造型,因此,马厂类型带给观者的审美感受是非常饱满而有力度的。马厂纹饰中再现的是人类劳作的生活场景,绘有代表性强烈的粗直人型纹,还有象征太阳的圆圈纹,如青海民和出土的彩陶壶花纹中,大圆圈在人字纹旁边,周边还有象征种子的纹饰,表现了人类在艳阳之下春播秋收的劳动场景。还有马厂类型瓮中,“人形纹躯干的竖线纹上,添加带有光芒的圆圈纹,说明太阳为人格化神灵的象征。以太阳在立杆之上,将‘立杆侧影’的形式拟人化2”。彩陶纹饰的色彩以黑、红彩并置的形式出现,意象化地传达出寒热阴阳相互对应的自然法则。
纵观马家窑陶器造型的艺术特点,其中壶瓶类造型外观属于圆柱体造型,而半山造型是半球体形状,发展到马厂造型则是满球体造型。陶器体积发展是越来越饱满和富有张力,外形轮廓弧线越来越饱满。区别在于马家窑的壶瓶类造型,颈部一般为高颈且较为挺拔,半山造型则多为短颈却显得饱满,发展到马厂造型则为逐渐无颈的满圆造型。马家窑的器物造型肩膀是平坡状肩,半山造型的肩膀则是半弧状,马厂的肩膀则是满弧状饱满。马家窑器物口沿适中平底,半山类型则是口沿较宽,马厂类型是小口小底,造型图案由简单发展为丰富变化。
原始彩陶文化孕育了各种人类创作认识和观念,展现了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生活场景,以及广阔的自然景观,如日月轮回的概括、湍急流动的河水、远古先民对宇宙式样的意象化表现等造型特色。新石器陶器以其浓郁的造型特点,融汇了华夏先民的文化智慧和审美追求,其和谐美丽的造型与绚丽多彩的色彩图案,以及那种蕴涵在陶器之中那种具有永恒精神气质的意象之审美风格,值得我们后人深入研究和学习,继承并发扬光大。
本文系基金项目: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传统雕塑造型观研究》(项目编号A12012)的阶段性成果
(张海童 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蒋书庆《彩陶艺术简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
版社,2007.12
2刘峻镶《中华艺术通史—原始卷》[M]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6.193
关键词:造型轮廓;造型风格;造型特点;纹饰
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分布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文化类型,是受中原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区域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与青海东北部地区,其分为马家窑、半山和马厂3个相继发展的类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特征。其中马家窑陶器是马家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中国传统雕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马家窑彩陶造型观
1.刚柔相济富有动感的造型风格
马家窑彩陶整体造型特征表现为结构清晰、转折明确。器物造型特点是向高处纵向发展,与仰韶文化中庙底沟的造型横向发展形成鲜明对比。如壶、瓮造型高度增加,从器底到肩部的距离加长,而且外形轮廓从器底部呈斜直线上升,从肩部到颈处体积明显回收,形成转折强烈的硬肩,颈部较长为高颈,口沿外展,加之主体呈圆柱体,整体造型显得端庄挺拔、刚健有力。如《生生不息十字漩涡深腹彩陶罐》,整体造型基底宽大、高长颈、小口、硬肩,代表了这时期的造型特点。纹饰装饰丰富细腻、鲜明强烈、富有动感,其上运用较多的漩涡纹,似河中波浪回旋起伏,动感鲜明。在此纹饰上,可以看出远古先民对水流变化的观察视角,及先民对水流动态流转的表现方式。
2.造型中的意象表现
马家窑彩陶文化呈现出黄河之水激荡回旋,在远古先民心中留下的印迹。彩陶上面丰富变幻的纹饰,将黄河水千姿百态的水流动态凝固在了彩陶纹上,这些彩绘陶纹既有水流湍急的漩涡纹表现,也有大河平静流淌的波浪纹。马家窑陶瓶器形纹饰精美,图案中部是漩涡纹似湍湍急流,上下两侧则绘有波浪起伏的流水,一条河流的状貌就这样被栩栩如生地描画了出来,带给人们一种流动的意象之感。纹饰线条表现直接而鲜活,提炼而概括地显示出一种朴素之美,纹饰上继承了仰韶文化中庙底沟类型直爽遒劲的风格,散发出一种绚丽刚健之美,是中国最早的对于写意精神的写照,纹饰线条将视觉感受通过简单线条的重复、穿插、排列,达成使观者感官激动的表达效果。这些纹饰充分体现了早期先民对线条的敏锐认知与应用能力,反映出远古先民对线条、韵律、节奏起伏等审美认识最原始的表达方式。
《马家窑彩陶文化盆》中的纹饰,更体现了远古先民对于天地日月与灿烂星空的自然空间范围所进行的意象化的表达方式。他们把这些自然景观转化为想象中的空间样式,将它们表现为一个庞大的生命体,意象地勾画出最早的宇宙式样。“图示中的大地形象为鸡蛋形,大地为万物生长之母,所以用阴阳交错的意象的网纹相填充,地形之外,用一道线纹相包裹。线纹两极有日月之形和北极星相对应,产生‘天地混沌如鸡子’‘天包地外’的寓意想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先民对天地日月宇宙的意象表达方式。”1
二、雍容华贵的半山类型彩陶
半山类型文化彩陶以甘肃和正半山墓地而得名,器物造型风格优美圆浑,色彩以黑彩为主, 纹饰上以多层图案布局,繁复细密,变化丰富,其中有细密的网纹、太阳纹、螺旋纹、菱格纹、圆圈纹、葫芦纹等。线条多为半弧状长线,图形以二方连续与四方连续进行组合,器物的花纹一般由上下3层花纹装饰,整体造型风格雍容华贵、富丽优美。
半山类型罐、瓮、壶的造型最显著的造型特点是,整体外轮廓线以弧线造型,整个器物无鲜明的肩膀,肩部以圆弧状造型为主,显得饱满而优美。器型从肩到腹部的过渡圆润柔和、肩腹相融,下部基底到腹部过渡比较和缓。造型以敞口碗的形式承接上部半圆形穹顶,颈部以矮颈、短颈居多,与马家窑前期的高颈瓶形成鲜明的对比。其整体造型大部分呈小口沿、圆鼓腹、小基底,外形更好似一个典雅成熟的优美少妇,无转折较硬的肩部,器形稳重,整体造型风格圆浑柔美。纹饰中的各圆圈纹其中心点相互距离较远,与马家窑时期的中心点的相近距离短形成对比,而且中心点的相互连接是以长的S形内弧线连接,整个纹饰弧线应用较多,形成半圆弧状、长弧线的起伏,节奏舒缓优美,从外形轮廓观察半山类型的彩陶外观,其造型是向半圆形发展。半山纹饰是一种场景风貌的再现,如甘肃临夏出土的陶壶造型纹饰,上部以4组大弧线纹表现出日月的大气之意象,下部则运用横着的曲线描绘了河流的波浪起伏,表达出一种大河之上云霞蒸腾、日月出没的深远意境。
三、富有张力的马厂类型造型
马厂彩陶类型最初是在青海民和县马厂塬墓地发现的,属于马家窑文化类型。马厂的器形巨大,彩绘强烈,纹饰以大圆圈纹、波折纹、螺旋纹、人字纹为主。马厂类型壶的造型特点是器物造型整体造型轮廓偏圆形,圆鼓腹、高肩膀,两端口沿与基底都缩口较小,像是一个两头扎紧的口袋。器物肩膀形成饱满的圆弧造型,紧绷而富有张力。观察马厂类型壶,其外形轮廓特点从小圆底之上,以急速呈斜线状扩张至腹部,造型下部的基底以敞口碗的形状出现,上接圆弧造型,腹部与肩膀连在一起形成鼓腹、满肩的造型,大多器物无颈部或是短颈,更凸显了肩部的满圆形造型,因此,马厂类型带给观者的审美感受是非常饱满而有力度的。马厂纹饰中再现的是人类劳作的生活场景,绘有代表性强烈的粗直人型纹,还有象征太阳的圆圈纹,如青海民和出土的彩陶壶花纹中,大圆圈在人字纹旁边,周边还有象征种子的纹饰,表现了人类在艳阳之下春播秋收的劳动场景。还有马厂类型瓮中,“人形纹躯干的竖线纹上,添加带有光芒的圆圈纹,说明太阳为人格化神灵的象征。以太阳在立杆之上,将‘立杆侧影’的形式拟人化2”。彩陶纹饰的色彩以黑、红彩并置的形式出现,意象化地传达出寒热阴阳相互对应的自然法则。
纵观马家窑陶器造型的艺术特点,其中壶瓶类造型外观属于圆柱体造型,而半山造型是半球体形状,发展到马厂造型则是满球体造型。陶器体积发展是越来越饱满和富有张力,外形轮廓弧线越来越饱满。区别在于马家窑的壶瓶类造型,颈部一般为高颈且较为挺拔,半山造型则多为短颈却显得饱满,发展到马厂造型则为逐渐无颈的满圆造型。马家窑的器物造型肩膀是平坡状肩,半山造型的肩膀则是半弧状,马厂的肩膀则是满弧状饱满。马家窑器物口沿适中平底,半山类型则是口沿较宽,马厂类型是小口小底,造型图案由简单发展为丰富变化。
原始彩陶文化孕育了各种人类创作认识和观念,展现了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生活场景,以及广阔的自然景观,如日月轮回的概括、湍急流动的河水、远古先民对宇宙式样的意象化表现等造型特色。新石器陶器以其浓郁的造型特点,融汇了华夏先民的文化智慧和审美追求,其和谐美丽的造型与绚丽多彩的色彩图案,以及那种蕴涵在陶器之中那种具有永恒精神气质的意象之审美风格,值得我们后人深入研究和学习,继承并发扬光大。
本文系基金项目: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传统雕塑造型观研究》(项目编号A12012)的阶段性成果
(张海童 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蒋书庆《彩陶艺术简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
版社,2007.12
2刘峻镶《中华艺术通史—原始卷》[M]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6.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