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本院自2015年10月-2020年6月收治的6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3例,给予阿司匹林治疗)与研究组(34例,对照组基础之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91.18%)明显高于对照组(75.76%),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APTT、PT、FIB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较高临床疗效,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12-0019-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最为严重的类型,其发病急,病情发展快,有着较好的致残率及死亡率。冠状动脉硬化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基础,导致供血减少,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当前,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但手术费用较昂贵,且手术操作复杂,限制了临床应用。而溶栓法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1]。本文现将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6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源于本院自2015年10月-2020年6月就诊的。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功能性疾病者;器质性病变;血液病;消化道溃疡;急性慢性感染者;精神疾病者;原发性恶性肿瘤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33)与研究组(n=34),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61.78±4.34)岁。研究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61.92±4.8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吸氧及急诊介入治疗。
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每次300mg阿司匹林,每日1次,次日起改为每次150mg,连续治疗3个月。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每次300mg氯吡格雷,每日1次,次日起改为每次75mg,连续治疗3个月。
1.3 疗效标准 将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疼痛发作次数减少超过80%,心电图ST-T段恢复到正常水平。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疼痛发作次数减少超过50%减少80%,心电图ST-T段有所下移。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观察及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治疗后的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FIB)。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若P<0.05表明數据与数据之间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凝血指标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APTT、PT、FIB水平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2所示: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临床常采用静脉溶栓、经皮介入及冠脉搭桥术治疗,但血管再通率较低,再闭塞率较高。已有研究表明[2]:血小板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可抑制血小板的活性,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心血事件的发生率。
阿司匹林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具有抗血栓,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作用,可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阻断血栓素的生成。但仍有部分患者仍可发生急性血栓。随着应用剂量的增加,也增加了血栓的风险。而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抑制剂可选择性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可抑制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通过不可逆的ADP受体结合,使得血小板膜糖蛋白复合物生成出现障碍。新的ADP受体并不能经血小板合成,致使整个血小板生命周期中氯吡格雷的阻断作用一直存在。当前,国际上将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重抗血小板聚集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标准应用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是抗血小板聚集,APTT、PT、FIB是典型的凝血指标,APTT可有效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情况,当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时,该水平则降低,与疾病的发展呈现正相关[3]。PT则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当PT缩短时,机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FIB水平可有效反应血液黏稠度,当水平增加时,相应提高了血液黏稠度。此次数据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患者的各项凝血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与相关文献报道相一致。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改善凝血功能,有着较高临床疗效,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薛翔.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7例临床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16):67-68.
[2] 夏玉晏, 董丽娥.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与用药副反应分析[J]. 心理月刊, 2019,1(019):176-177.
[3] 魏子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J]. 河南医学研究, 2019, 28(04):128-129.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12-0019-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最为严重的类型,其发病急,病情发展快,有着较好的致残率及死亡率。冠状动脉硬化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基础,导致供血减少,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当前,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但手术费用较昂贵,且手术操作复杂,限制了临床应用。而溶栓法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1]。本文现将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6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源于本院自2015年10月-2020年6月就诊的。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功能性疾病者;器质性病变;血液病;消化道溃疡;急性慢性感染者;精神疾病者;原发性恶性肿瘤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33)与研究组(n=34),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61.78±4.34)岁。研究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61.92±4.8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吸氧及急诊介入治疗。
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每次300mg阿司匹林,每日1次,次日起改为每次150mg,连续治疗3个月。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每次300mg氯吡格雷,每日1次,次日起改为每次75mg,连续治疗3个月。
1.3 疗效标准 将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疼痛发作次数减少超过80%,心电图ST-T段恢复到正常水平。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疼痛发作次数减少超过50%减少80%,心电图ST-T段有所下移。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观察及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治疗后的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FIB)。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若P<0.05表明數据与数据之间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凝血指标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APTT、PT、FIB水平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2所示: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临床常采用静脉溶栓、经皮介入及冠脉搭桥术治疗,但血管再通率较低,再闭塞率较高。已有研究表明[2]:血小板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可抑制血小板的活性,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心血事件的发生率。
阿司匹林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具有抗血栓,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作用,可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阻断血栓素的生成。但仍有部分患者仍可发生急性血栓。随着应用剂量的增加,也增加了血栓的风险。而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抑制剂可选择性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可抑制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通过不可逆的ADP受体结合,使得血小板膜糖蛋白复合物生成出现障碍。新的ADP受体并不能经血小板合成,致使整个血小板生命周期中氯吡格雷的阻断作用一直存在。当前,国际上将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重抗血小板聚集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标准应用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是抗血小板聚集,APTT、PT、FIB是典型的凝血指标,APTT可有效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情况,当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时,该水平则降低,与疾病的发展呈现正相关[3]。PT则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当PT缩短时,机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FIB水平可有效反应血液黏稠度,当水平增加时,相应提高了血液黏稠度。此次数据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患者的各项凝血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与相关文献报道相一致。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改善凝血功能,有着较高临床疗效,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薛翔.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7例临床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16):67-68.
[2] 夏玉晏, 董丽娥.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与用药副反应分析[J]. 心理月刊, 2019,1(019):176-177.
[3] 魏子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J]. 河南医学研究, 2019, 28(04):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