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了中国制造奇迹的主体过去或现在看来不在于国有企业,而在于民营经济。值得关注的是,绝大部分的民营经济,尤其是出口导向型的企业自觉或不自觉的在过去30年中选择了代工模式。 代工对于中国经济,尤其是对于中国制造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内对代工模式的质疑声不断,甚至出现了妖魔化代工的现象。 中国的代工模式是否已经到了末日,抑或中国代工模式是否到了非转不可的境地,这是学界与实践界经常探讨的问题。
我认为,代工在中国并非到了末日,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模式是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代表,而且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必将或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但环境实实在在的变化,迫使这些企业必须做出选择与变革,他们面临的变革包括三条路径:转行、转移、转型。
转行是代工企业主,尤其是中小代工企业主的重要选择之一。目前从中国制造版图逐渐消失的是低端的代工企业,比较典型的是制鞋业,制衣业、玩具制造业等。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成本上升,原材料成本上升,尤其是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的背景下,做出改变是我国中小型代工企业的必然选择。笔者2008年曾对阳江刀剪产业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结识了一批刀剪产业的代工企业主,由于环境的变化,许多企业主早已转行,从实业投资者变成了地产、金融投资者。当年一位企业主因为对《新劳动合同法》的不认同,同时也由于受到次贷风暴的影响,遣散了工人,关闭了工厂,彻底告别了代工生涯,成为了地产、金融业的活跃者。
转移是部分代工企业的选择之一。有报道称珠三角、长三角的许多制鞋企业都已经破产倒闭。实际上大部分企业是转移到了东南亚、南亚等地区,这是该类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上演的周期性产业转移。有人建议这类企业可以向中国内地转移,其实不然。因为中国内地与沿海地区同样面临成本上涨、汇率变化的压力。而且基于环境保护等原因,有志向的地方政府也并不欢迎小、散、乱的低端代工企业,他们渴求的是类似富士康这一类的高端代工企业。因此,向内地转移并非一个好的选择,向东南亚、南亚甚至非洲等国家或地区转移,是这一类代工企业的选择。
尽管有上述两种途径,但对于中国代工而言,转型无疑是最佳选择。因为中国经济仍处在高速增长的周期中,而且中国制造的全球优势并未实质性改变。转行会进入自己不太熟悉的非实业领域,转移可能会错过国内市场快速增长的机会。因此,对于大部分代工企业而言,最佳选择还是转型,成为高端制造业者,甚至成为品牌缔造者。但客观而言,传统代工企业的转型并非易事,正如某些企业主所言,转型是找死。近十年来,转型成功的企业相对比例尽管不高,但绝对数量并不少,这些企业的经验表明,如何避免转型即死是有战略与战术可究的。如何从低端的代工(OEM)向高级代工(包括ODM)甚至OBM转型值得我国大多数传统代工企业思考。
近日,笔者参观了中山一家专业生产电源类产品的代工企业。该企业在全行业一遍哀鸿的背景下,2011年逆势获得110%的增长,2012年上半年已经获得近70%的增长,其做法具有相当的借鉴价值,值得其他代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代工企业思考与借鉴,我归纳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是管理者心智的转变。2010年,这家由两位传统代工企业出身的创业者创办的企业,在经历了近10年缓慢的发展后,引进了一位新的合伙人,他在东莞一家大型代工企业担任技术总监一职,同时刚刚获得MBA学位。他的加入,让这个管理团队产生了质变,彻底改变了前两位的管理心智。从单纯的做生意,向真正的做企业转型,并逐步有了清晰的发展战略。
二是坚持长期战略导向。经过多次反复的探讨,最终管理层决定将战略定位于打造世界级的电源产品企业,不进行多元化扩张,专注集中于这一市场。将高级OEM和ODM很好完成的背景下,公司将完善自主设计与研发的能力,成为世界一流的专业化电源生产企业。
三是专注于技术积累。由于新加入者的技术背景,使得公司非常注重技术的积累,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公司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研发体系,并获得了十余项的质量认证,受到了摩托罗拉、松下等大型企业的关注,同时也开始自行设计产品,进入到了ODM阶段。
当然,还有一类代工企业,因为意识不够,总在缅怀过去的美好时光,期待往日光景重现,对于环境变革不够敏感,甚至还逆势而为,加大传统代工模式的投入,结果成为了温水里的青蛙。在经济景气周期中,还能勉强维持一段,一旦遇到经济不景气,则很快面临破产、倒闭危机。
终究,没有志向的企业在环境变化时是没有前途的,那些有志于成为伟大企业的代工者,经过深思熟虑的变革,在一轮又一轮的环境变化中坚持了下来,并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这一类转型成功的代工企业仍将继续延续中国制造的奇迹。
我认为,代工在中国并非到了末日,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模式是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代表,而且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必将或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但环境实实在在的变化,迫使这些企业必须做出选择与变革,他们面临的变革包括三条路径:转行、转移、转型。
转行是代工企业主,尤其是中小代工企业主的重要选择之一。目前从中国制造版图逐渐消失的是低端的代工企业,比较典型的是制鞋业,制衣业、玩具制造业等。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成本上升,原材料成本上升,尤其是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的背景下,做出改变是我国中小型代工企业的必然选择。笔者2008年曾对阳江刀剪产业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结识了一批刀剪产业的代工企业主,由于环境的变化,许多企业主早已转行,从实业投资者变成了地产、金融投资者。当年一位企业主因为对《新劳动合同法》的不认同,同时也由于受到次贷风暴的影响,遣散了工人,关闭了工厂,彻底告别了代工生涯,成为了地产、金融业的活跃者。
转移是部分代工企业的选择之一。有报道称珠三角、长三角的许多制鞋企业都已经破产倒闭。实际上大部分企业是转移到了东南亚、南亚等地区,这是该类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上演的周期性产业转移。有人建议这类企业可以向中国内地转移,其实不然。因为中国内地与沿海地区同样面临成本上涨、汇率变化的压力。而且基于环境保护等原因,有志向的地方政府也并不欢迎小、散、乱的低端代工企业,他们渴求的是类似富士康这一类的高端代工企业。因此,向内地转移并非一个好的选择,向东南亚、南亚甚至非洲等国家或地区转移,是这一类代工企业的选择。
尽管有上述两种途径,但对于中国代工而言,转型无疑是最佳选择。因为中国经济仍处在高速增长的周期中,而且中国制造的全球优势并未实质性改变。转行会进入自己不太熟悉的非实业领域,转移可能会错过国内市场快速增长的机会。因此,对于大部分代工企业而言,最佳选择还是转型,成为高端制造业者,甚至成为品牌缔造者。但客观而言,传统代工企业的转型并非易事,正如某些企业主所言,转型是找死。近十年来,转型成功的企业相对比例尽管不高,但绝对数量并不少,这些企业的经验表明,如何避免转型即死是有战略与战术可究的。如何从低端的代工(OEM)向高级代工(包括ODM)甚至OBM转型值得我国大多数传统代工企业思考。
近日,笔者参观了中山一家专业生产电源类产品的代工企业。该企业在全行业一遍哀鸿的背景下,2011年逆势获得110%的增长,2012年上半年已经获得近70%的增长,其做法具有相当的借鉴价值,值得其他代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代工企业思考与借鉴,我归纳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是管理者心智的转变。2010年,这家由两位传统代工企业出身的创业者创办的企业,在经历了近10年缓慢的发展后,引进了一位新的合伙人,他在东莞一家大型代工企业担任技术总监一职,同时刚刚获得MBA学位。他的加入,让这个管理团队产生了质变,彻底改变了前两位的管理心智。从单纯的做生意,向真正的做企业转型,并逐步有了清晰的发展战略。
二是坚持长期战略导向。经过多次反复的探讨,最终管理层决定将战略定位于打造世界级的电源产品企业,不进行多元化扩张,专注集中于这一市场。将高级OEM和ODM很好完成的背景下,公司将完善自主设计与研发的能力,成为世界一流的专业化电源生产企业。
三是专注于技术积累。由于新加入者的技术背景,使得公司非常注重技术的积累,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公司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研发体系,并获得了十余项的质量认证,受到了摩托罗拉、松下等大型企业的关注,同时也开始自行设计产品,进入到了ODM阶段。
当然,还有一类代工企业,因为意识不够,总在缅怀过去的美好时光,期待往日光景重现,对于环境变革不够敏感,甚至还逆势而为,加大传统代工模式的投入,结果成为了温水里的青蛙。在经济景气周期中,还能勉强维持一段,一旦遇到经济不景气,则很快面临破产、倒闭危机。
终究,没有志向的企业在环境变化时是没有前途的,那些有志于成为伟大企业的代工者,经过深思熟虑的变革,在一轮又一轮的环境变化中坚持了下来,并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这一类转型成功的代工企业仍将继续延续中国制造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