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访者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_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连多日,张教授早晨醒来都会觉得昨天夜里家中有人来过,他们坐在一起喝酒聊天,聊到后来张教授迷迷糊糊睡着了,等他醒来,人却不见了,但昨天夜里他们喝过的残酒、吃剩的菜依然摆在桌子上,两双筷子更是佐证。

  人是怎么进的门?是他张教授没关好门还是听见有人敲门,张教授开的门?他却想不起来。好像有人敲过门,但他没记得自己开过门。人是怎么走的,他更记不得,他们喝完酒天肯定很晚了,客人去了哪里?他完全想不起来。
  张教授是1977年恢复高考那年从农村考上的大学,之后又读了研究生,毕业就留校任教了。他考大学的时候已经结婚,并育有一子一女。他工作后把老婆孩子从农村迁入城市,后来两个孩子都出国读博,毕业后留在国外,老伴儿先去国外给儿子看孩子,又去给女儿看孩子,最终在国外去世,张教授捧回来个黑匣子。
  张教授教书教到70岁退休,白天看看书,在校园里逛逛,买買菜做做饭还好打发,到了晚上时间就过得慢了,后来他就喝酒打发时光。他不愿兴师动众炒菜,一般就是拍根黄瓜,从冰箱里盛一碟水煮花生米,再来一碟醋泡黑豆,一边吃一边喝,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着电视,直到喝得迷迷糊糊,关灯关电视上床睡觉。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多。一天早晨醒来,张教授突然想起来昨天夜里来了客人,与他一起喝酒聊天,后来每天晚上如此。来的客人既陌生又熟悉,说陌生是因为他们都几十年没见了,说熟悉因为他们都是张教授儿时的玩伴。二黑与张教授住邻居,那时候一帮玩伴大的十几岁,小的七八岁,二黑的爹在县中学当厨师,村里别的孩子窝头都吃不上,二黑却常拿着白面馒头炫耀,他们就哄着二黑回家偷馒头,二黑不禁哄,从家里偷了馒头大伙儿分着吃,为此二黑没少挨他爹揍。二宝、三豁子、马根,都是张教授的同学,他们先是在本村读小学,后来又一起去县城读中学,住校。夏天,中午放了学,他们常常约着去一个叫李家林的地方洗澡,洗完了澡,肚子饿得前心贴后背,太阳又毒,晒得头皮疼。路过跃进塔,路边有卖甜瓜的,他们有人打掩护有人下手偷甜瓜,一人一个,然后一边啃一边往学校走,省下一顿中午饭,晚上就能饱餐一顿了。张教授中学毕业回村,第一个来找他的是小存,小存没考上县中学,在公社读的中学,也刚毕业,小存说咱们去拾粪吧,拾了粪交到生产队也能换工分,张教授就与小存每天早起背着粪箕子去拾粪,从村里转到村外,路边,河沿、台田沟,人粪、猪粪、狗粪他们都要,攒到一定数量他们就送到生产队,过了秤,记好数,就变成了工分。
  第一个来找张教授的就是小存。恢复高考那年小存也参加了高考,但没考上,张教授读大学后,小存每年都向张教授要复习资料,考了好几年也没考上最终放弃。张教授他们那个县人多地少,全县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多地,种庄稼根本不够吃,更不用指望着卖粮食换钱了。小存说,他种蔬菜大棚,累归累,但收入比过去多了,还能天天吃新鲜蔬菜。小存说着,喝一口酒,用筷子夹了片黄瓜,说你这黄瓜不知放了多久,在市场上被这个摸那个拿,摆弄了多少回,要是在家这样的黄瓜白给我都不要。
  像是约好的,之后二宝、三豁子、马根、二黑、小活、孬蛋,一个跟着一个来,来了他们就坐下与张教授一起喝酒,回忆他们儿时的趣事,说他们现在的生活。但是,第二天醒来,他们又一个个都不见了,到底是真的来过还是在做梦,张教授自己也弄不明白。张教授仔细回想,他们喝酒聊天时的情景历历在目,但他们怎么进来的,又是怎么走的,什么时候走的,他脑袋都想疼了也想不出个所以然。
  大学毕业不久,张教授的父母相继离世,老婆孩子进城后他再没回去过,几十年了。但张教授有个弟弟,比张教授小十几岁,还在农村老家,张教授给弟弟打电话,聊了几句家常,张教授问起小存,弟弟说小存早死了,张教授又问二宝、三豁子、马根、二黑、小活、孬蛋,弟弟说,你怎么想起他们来了?他们骨头都沤烂了。张教授听弟弟说过,尽管国家提倡火葬,但他们那里还是习惯土葬,人死了,不声张,偷偷埋掉。
  听了弟弟的话,张教授愕然,后来就把电话挂了。
  张教授打定主意,趁天还没黑,他就把门插好,他要看看家里到底会不会来人,来了他们又是怎么进来的。张教授准备好下酒的菜刚刚坐下,敲门声就响了起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23
  (段明  图)
其他文献
上世纪80年代,有个采购员出差,因为去的是一个相当偏僻的小镇,只能坐那种私人中巴车。限坐二十人的车子,活活塞进了三十来个人。其中有个衣着很朴素的中年人,脸瘦如削,双臂特长,因为上车时带着的一包东西擦了一个小伙子一下,那小伙子脾气不好,骂骂咧咧好一阵,这人也只是赔着笑脸,不和他争执。  车子一路颠簸地上了路,大家坐久了很是难受。到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时,路边有几个汉子拦车。私人车主想着多拉
期刊
郎阴阳在晋蒙交界一带,很有市场。这里人们建窑、搬家,或者婚丧、嫁娶,甚至梦到啥了,都会请郎阴阳给务作。郎阴阳说了,经他一务作,都会免除灾祸,一个家庭大小人等,绝对安然无恙。他也经常对人说,无论阳界的事,还是阴界的事,没他不晓得的,没他办不了的。他很胆大,在阳界同村里的泼皮吵过架,在阴界同把门的小鬼打过架,一句话,不管是阳界阴界,他都不怕。当然,那些寻找郎阴阳的人,给的酬劳,也是丰厚的。  郎阴阳五
期刊
1.荒宅  清朝乾隆年間,杭州西湖边有一所荒废了的大宅,原是许茗家的旧屋,他的朋友贾芸生向他借了来读书。    临走前,许茗留下一句话:“此屋四周风景虽佳,只可惜多年未曾住人,贾兄进去了遇上大头妖精小头鬼的,本人可概不负责。”  且说贾芸生每日在这旧宅子里读书,身边只有一个书童早晚服侍,连一日三餐都由不远处的一户农家代烧。  开头两天倒也平安无事。第三天夜间,猛听得“扑棱”一声,什么东西打气窗里飞
期刊
寒冬腊月,大雪飘飘。直到出了乌城,踏上前往飞云岭的山路,昌裕皮货行的少当家江戎才向跟在身旁的秦文志道明了此行的目的:寻找并逮住那只修炼得颇具神通的火狐狸!  秦文志出身商行世家,父亲秦守仁做的同样是皮货生意,商号全顺记。听江戎这么一说,秦文志显然一惊:“不能去。万一让江伯父、魏伯父和我爹知道这事儿,我们定会吃不了兜着走!”  “好吧,你要怕挨罚,那就请回。”江戎揶揄道,“全顺记还能撑多久,也只能看
期刊
唐懿宗咸通初年,楚州淮阴县内,有两人相邻而居。东邻那人把自己的一张大商号的契据抵押给西邻,借得一千缗钱。约好来年加利钱来赎取契据。到期时,东邻先还了八百缗,并说第二天全部还清后,再取回契据。因为两家人素来交谊很深,而且只隔一两天。东邻认为肯定不会有什么问题,所以就没向对方要八百缗钱的收据。第二天他带足其余的钱来时,西邻竟然昧心不认前账了。东邻就到县衙告状。县里借口没有证据,不肯主持公道。东邻只好告
期刊
一、诅咒之湖  李四江是位爱好考古的华人,出于对埃及古老文明的热爱,长期旅居在埃及首都开罗。他娶了当地美丽的姑娘爱丽丝,还有了漂亮的混血儿小爱。这一天五岁的小爱脚上不知被什么东西咬了一口,奇怪的是,伤口竟像是烧伤,而且还缓缓蔓延上了小腿,照这样速度,三天后就会达到心脏位置。夫妻俩慌忙把儿子送进开罗最好的医院,医生看着伤势说从来没见过,建议暂时把小腿以下冰冻,阻止伤势,然后向全世界求援,等有了治疗方
期刊
一个年迈的淘金人,牵着一头疲惫的老骡子,慢吞吞地走进镇子。老人直奔镇上唯一的酒吧,打算润润自己干渴的喉咙。  他走到酒吧,把老骡子系在拴马的栏杆上。  他站住脚,将脸和衣服上的浮尘擦去。这时,一个年轻枪手走出酒吧,一手持枪,一手拿着一瓶威士忌。  年轻枪手看着老人笑了,说:“嘿,老头儿,你有没有跳过舞?”  老人抬头看着枪手说:“没有,我不會跳舞,从来都没想过跳舞。”  一大群人聚集过来。枪手咧嘴
期刊
从前,有个樵夫进山打柴时,突然听到“呜呜”的哭声。循声找去,只见一个农夫正蹲在一棵歪脖子栗树下哭泣。农夫的身边躺着一头大水牛,看起来已经死去多时。  樵夫连忙走过去,关心地问:“老哥,发生什么事了?”  “我家的牛被獵户放置的铁夹夹死了。”农夫哭哭啼啼地说,“这头牛是我的命根子,现在它死了,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樵夫出主意说:“既然牛是被猎户的铁夹夹死的,你可以找猎户赔偿损失。”  “没用的
期刊
有一位测字先生叫邵康节,六十多岁,对于测字很有研究。这天有个老太太问他说:“我跟您打听打听,有个叫邵康节的测字先生,在哪个摊上呢?”  邵康节说:“我就是。”  老太太说:“噢,您就是那位邵先生啊?都说您测字测得灵着呢,我呀不信,那么今天我有点儿事,您给我测字,试试灵不灵。”  邵康节说:“好吧,您抓一个字卷儿吧。”  老太太指了一个“酉”字儿:“您就按这个字给我断测吧。”  邵康节说:“您问什么
期刊
姑娘看到一个站岗的交警特别帅,就跑过去跟他搭讪:“同志,我捡到一分钱,可以交给你吗?”  交警惊讶道:“这年头,你还能捡到一分钱?”  姑娘说:“能啊,不信你加我微信,我给你发过去!”  (王世全)  選自《上海故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