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之论点辨识,文意把握

来源 :作文周刊·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senal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点的辨识主要考查论点的摘录与提取,论点的提炼与概括,论点的提出方式辨识,论点与论题的辨识,对表达论点的关键句的理解。论点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论点常见的位置有:标题、开头、篇末、论述过程中(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等。考生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对照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只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论点或论题的提出方式主要表现为:引用名言警句引出论点;列举事实或生活现象引出论点,讲述故事提出论点,开门见出直接提出论点,讲述道理,加以分析(如运用比喻)提出论点。议论类文章关于文意的考查,侧重于把握文章的论点与论据,掌握文章的论证过程,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与主张等,主要题型有复述大意、概括要点、理解内涵、筛选信息、把握情感、分析态度等。
  (2019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
  谈语言
  ◎王 力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對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借鉴
  1.通览全文,作者谈论了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
  解析:此类题目不能照抄标题,全文围绕书面语这个关键词,提出两个要求:书面语加工时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和大众化。
  2.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解析:文章第6~12段论述了“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回到这道文题,我们应当结合文章分析,得出答案。文章第6、7段论述书面语应当要规范;第8、9段举例论述了一些书面语不规范;第10段认为书面语既要规范化,也要大众化;第11段论述不能用“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第12段论述规范的标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技巧
  明确论点的特点。分论点一般是对中心论点的分条支撑。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文中若已明确提出中心论点,答题时尽量引用原句;如没有则需将分论点进行整合,自己概括中心论点。
  文学何为
  ◎韩少功
  ①经常遇到有人提问:“文学有什么用?”我理解这些提问者,包括一些犹犹豫豫考入文科的学子。他们的潜台词大概是:文学能赚钱吗?能助我买下房子、车子以及名牌手表吗?能让我成为股市大户、炒楼金主以及豪华会所里的VIP吗?
  ②我得遗憾地告诉他们:基本上不能——这意思是说,除了极少数畅销书,文学自古就是微利甚至无利的事业。而那些畅销书的大部分,作为文字的快餐乃至泡沫,其实与文学没有多大关系。街头书摊上红红绿绿的色情、凶杀、黑幕……让读者一次次地把钱掏出,但不会有人太把它们当回事吧?   ③不过,岂止文学利薄,不赚钱的事情其实还很多。下棋和钓鱼赚钱吗?听音乐和看山水赚钱吗?与情投意合的朋友谈心赚钱吗?泪流满面地思念亲人赚钱吗?少年幻想与老人怀旧赚钱吗?走进教堂时的神秘感和敬畏感赚钱吗?做完义工后的充实感和成就感赚钱吗?大喊大叫、奋不顾身地热爱偶像赚钱吗?……这些事非但不赚钱,可能还费钱,费大钱。但如果没有这一切,生活是否会少了点什么?会不会有些单调和空洞?
  ④人与动物的差别,在于人是有文化、有精神的,在于人总是追求一种有情有义的生活。换句话说,人没有特别了不起,其嗅觉比不上狗、视觉比不上鸟、听觉比不上蝙蝠、搏杀能力比不上虎豹,但要命的是,人这种直立动物往往比其他动物更贪婪。一条狗肯定想不明白,为何有些人买下一套房子还想圈占十套,有了十双鞋还去囤积一千双。想想看,这样一种最无能、最贪婪的动物,如果失去了文明,失去了文明所承载的情与义,会成为什么样子?是不是连一条狗都有理由耻与之为伍?
  ⑤人以情义为立身之本,因而人类社会几千年一直有文学的血脉在流淌。在没有版税、稿酬、奖金、电视采访、委员头衔乃至出版业的漫长岁月,仅仅依靠口耳相传和手书传抄,文学也一直能生生不息蔚为大观,向人们传达有关价值观的经验和想象,指示一条澄明敞亮的文明之道。这样的文学不赚钱,起码赚不出比肩李嘉诚和比尔·盖茨的财富,但它让赚到钱或没赚到钱的人都活得更有意义,也更有意思。因此它不是一种谋生之术,而是一种心灵之学;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修养。把文学与利益联系起,不过是一种可疑的现代制度安排,更是某些现代教育商、传媒商、学术商等乐于制造的掘金神话。文科学子们大可不必轻信。
  ⑥只要人类还存续,只要人类还需要精神的星空和地平线,文学就肯定广有作为和大有作为——因为每个人都不会满足于动物性的吃喝拉撒,哪怕是恶棍和混蛋心中也常有柔軟的一角,忍不住会在金钱之外寻找点什么。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呼吸从容、目光清澈、神情舒展、容貌亲切的瞬间,在心灵与心灵相互靠近之际,永恒的文学就悄悄上场了。人类的文学宝库中所蕴藏的感动与美妙,就会成为出现在眼前的新生之门。
  (选自《读者》2019年第17期)
  训练
  1.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第④段中,作者将人与动物进行了比较,认为相对于动物,人的劣势是(1)
  (2)                                 ,人的优势是(3)                                   ,由此作者得到的结论是:人以情义为立身之本。
  2.请阐述下面这段文字不能放到《文学何为》一文中的理由。
  电子数码技术便于传达视觉和听觉,但语言文字仍然无法替代,文学还是大有作为的。钱钟书先生说过,任何比喻都没法画出,比如说爱情,说“爱神之箭射中了我的心”,你怎么画?画一支血淋淋的箭刺穿心脏吗?文学的修辞之妙,不可画,也不可拍摄。(韩少功)
  答:
其他文献
所谓材料探究,就是要求考生对几则材料进行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而有所发现,然后写出自己发现、探究的结果。学生解题的过程,也就是研读材料、分析处理材料、归纳整合得出信息、作出判断、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近年来,材料探究题,成为中考语文开放性试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这种题型考查了学生整理和筛选、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成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强劲动力。  从近年全国中考试题对材料探
期刊
退一步,海阔天空,让它转变为我们前进的新生力量。人生在世,难免会有困难和风险。激流越过坡峰,只有先流到低处才有奔涌的力量;剪划弧线,只有往后拉满,才能射得更远更准。我们总不会一直退让,而是汲取了更多清晨的露珠,把自己的花枝装扮得更加漂亮。  请以“退让也是一种前进”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议论文要论
期刊
作家名片  夏目漱石(1867~1916),日本近代作家。原名夏目金之助,其笔名漱石取自“漱石枕流”(《晋书》孙楚语)。漱石一生著有两部文论、大量俳句、几百首汉诗,若干随笔和书信,但在文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以他十几部长篇小说和大批短篇小说竖起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丰碑,给后来的作家以深刻的启迪。夏目一生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态度,以他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才能,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期刊
阅读综述  1.明确具体环境。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包括: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有助于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活动,对描绘人物心理活动、渲染氛围具有重要作用。社会环境描写,指对特定的时代背景或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2.分析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有:渲染某
期刊
庚子鼠年,除夕至,烟花绚烂。本应是阖家团圆之时,怎料世事无常,新型冠状病毒“造访”且来势汹汹,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拉开了序幕。我为患者流泪,为医者感动,更为那些默默无闻的“爱”点赞。  爱——坚守  危急关头,17年前抗击非典的战士,如今已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再度披上战袍,来到疫情第一线。面对疫情,他建议:“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义无反顾地冲在最前线,“逆行者”是他的代名词。  “妈妈
期刊
审题是决定作文成功的第一步,审题准确,是作文获得高分的重要保障。那么,如何准确审题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认真解读作文题目中的每一个字词,抓住重点,这样既不会以偏概全,偏题走题,又能确保抓住题眼,写出重点,使作文富有深意。  梦,应心而生。因为一个曼妙的舞姿,一个动听的声音,便有了心中的梦。请以“因梦而起的小趣事”,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展示  因梦而起的小趣事  折海棠,一袖暗香,明若骄
期刊
“中华十大传世名画”是中国美术史上十座不朽的丰碑。它们是: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唐代张萱、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唐代韩滉的《五牛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明代仇英的《汉宫春晓图》和清代郎世宁的《百骏图》。他们承载着古老的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气质;用色彩记录了绵延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
期刊
考点综述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我们在学习语文时,不能只读“圣贤书”,而应多关注“窗外事”。对于一些重要的纪念活动多作关注,通过多种途径搜索相关资料,
期刊
没有雪的冬天少了几分情趣。本以为“热闹”才是年的代名词,可今年却不是,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春节的热闹,人们因此沉寂了。  通常人们都会抱怨,可如今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还有那些奋勇向前的“战士”都在鼓励着所有人。正能量,在这时爆发了。  如今,吃饭时人们也会时常谈起这次重大的疫情,我们都关心着国家,也注意着自身的安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每个人的想法都从自身利益和国家利益出发。我只是一名学生,
期刊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出口成章……不论是谈吐还是做事,她总是那么严厉,而严厉中又带有亲和力,还有一丝幽默。她就是我所崇拜的人。  她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看着你时,仿佛在与你说话;那张樱桃似的嘴巴,嘴角总是微微上扬;一头短发显得十分干练;总是一身优雅又不失活力的打扮,使人不禁想要多看幾眼。  她做事严厉。如果有哪位同学上课没有认真听讲,作业没有完成……她总是第一时间指出来,并要求改正。在她的严格要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