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要求我们,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与实践的学习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育学认为,小学生这一学习活动的主体有着显著特点:无意注意占优势,情感表现明显,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要求教育教学应有趣味性,注意直观性,应该培养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前提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是学习活动取得最佳效果的前提。教师只有热爱教育对象,严于律己,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才能得到学生的爱戴和拥护,教师的言行也才会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有心是教育的成功保障。”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当一个学生感到自己被关心、看重、欣赏和接纳时,他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深入思考问题。只要教学中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就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养成以学为乐、乐此不疲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教师对学生应倾注其全部的爱心,充分信任他们。努力建立起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能缩短师生双方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而且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爱戴和敬佩之情。如果师生关系淡漠,那么消极情感就会左右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见老师就像见“魔鬼”一样胆战心惊,纵然空间上近在咫尺,但心灵的隔阂却远在天边,紧张的情绪占据了探索和创新的空间。人格平等、民主对待,营造融洽、和谐、宽松的氛围,学生才能大胆主动地参与。所以,教师应注重表扬和鼓励,哪怕是一小点进步,也应该给予鼓励。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主阵地
1.巧妙引入,唤起学习兴趣。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逸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谜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丰富联想,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或将一些数学知识融入一定的情节,编成有趣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完“最小公倍数”后,我将一道练习题编为这样一则小故事——秀才赶集:有一天,一个秀才急急忙忙去赶集,不小心将一农夫的苹果碰倒,农夫懊恼之余,要按个苹果数赔偿,于是秀才问农夫:“你篮中有多少个苹果?”农夫一看是一个秀才,便有意想难一难秀才,农夫说:“我篮中的苹果不知多少?但知道三个三个拿还差一个,四个四个拿和五个五个拿都还差一个,请你帮忙算一下至少有多少个苹果?”秀才想了许久,仍未算出来,真给难住了。“同学们你们能根据所学的求最小公倍数的知识帮这位秀才解难吗?”学生被故事内容吸引住了,顿时思维活跃起来,经过一番动脑之后,纷纷举手解答这一难题。可见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操作,调动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几个月饼。”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接着我又说:“现在只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被难住了,有的同学会说:“每人一半。”这时我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半个月饼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就成了学生自身的需求。这样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
3.游戏竞争,提高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游戏或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在学习中有“比”、“学”、“赶”、“超”的动力。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学、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或竞赛把新知识或课堂检测寓于活动之中,通过活动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新知识和巩固新知识。学生在活动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不知不觉中又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获得正确的数学思维方法,这样的教学情境更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质疑探索,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我捏住长方形主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此刻,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学生一定会乐于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教师只是提出问题启发诱导,学生已通过思考解决问题的重点、难点及知识的关键。
5.多元评价,引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对学生的评价都应采用激励性语言,更多地倾注宽容、尊重、理解、信任、赞赏、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形成“乐学”的心态,学习就会更积极、更主动。激励措施要适当并且多样化。
总之,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至关重要,而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不断尝试,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会随着你的努力逐渐提高。要想很好地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不仅需要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且要设计优质的课堂教学,从而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有效的数学学习源自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学生学习兴趣密切相关。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数学即生活,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数学知识中蕴含着许多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并把它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才能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前提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是学习活动取得最佳效果的前提。教师只有热爱教育对象,严于律己,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才能得到学生的爱戴和拥护,教师的言行也才会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有心是教育的成功保障。”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当一个学生感到自己被关心、看重、欣赏和接纳时,他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深入思考问题。只要教学中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就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养成以学为乐、乐此不疲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教师对学生应倾注其全部的爱心,充分信任他们。努力建立起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能缩短师生双方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而且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爱戴和敬佩之情。如果师生关系淡漠,那么消极情感就会左右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见老师就像见“魔鬼”一样胆战心惊,纵然空间上近在咫尺,但心灵的隔阂却远在天边,紧张的情绪占据了探索和创新的空间。人格平等、民主对待,营造融洽、和谐、宽松的氛围,学生才能大胆主动地参与。所以,教师应注重表扬和鼓励,哪怕是一小点进步,也应该给予鼓励。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主阵地
1.巧妙引入,唤起学习兴趣。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逸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谜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丰富联想,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或将一些数学知识融入一定的情节,编成有趣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完“最小公倍数”后,我将一道练习题编为这样一则小故事——秀才赶集:有一天,一个秀才急急忙忙去赶集,不小心将一农夫的苹果碰倒,农夫懊恼之余,要按个苹果数赔偿,于是秀才问农夫:“你篮中有多少个苹果?”农夫一看是一个秀才,便有意想难一难秀才,农夫说:“我篮中的苹果不知多少?但知道三个三个拿还差一个,四个四个拿和五个五个拿都还差一个,请你帮忙算一下至少有多少个苹果?”秀才想了许久,仍未算出来,真给难住了。“同学们你们能根据所学的求最小公倍数的知识帮这位秀才解难吗?”学生被故事内容吸引住了,顿时思维活跃起来,经过一番动脑之后,纷纷举手解答这一难题。可见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操作,调动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几个月饼。”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接着我又说:“现在只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被难住了,有的同学会说:“每人一半。”这时我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半个月饼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就成了学生自身的需求。这样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
3.游戏竞争,提高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游戏或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在学习中有“比”、“学”、“赶”、“超”的动力。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学、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或竞赛把新知识或课堂检测寓于活动之中,通过活动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新知识和巩固新知识。学生在活动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不知不觉中又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获得正确的数学思维方法,这样的教学情境更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质疑探索,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我捏住长方形主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此刻,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学生一定会乐于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教师只是提出问题启发诱导,学生已通过思考解决问题的重点、难点及知识的关键。
5.多元评价,引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对学生的评价都应采用激励性语言,更多地倾注宽容、尊重、理解、信任、赞赏、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形成“乐学”的心态,学习就会更积极、更主动。激励措施要适当并且多样化。
总之,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至关重要,而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不断尝试,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会随着你的努力逐渐提高。要想很好地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不仅需要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且要设计优质的课堂教学,从而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有效的数学学习源自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学生学习兴趣密切相关。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数学即生活,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数学知识中蕴含着许多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并把它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才能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