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出版业转企改制和市场化大势所趋
出版单位转制为企业,是出版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其推进的速度和程度,决定了一个时期中国出版业的发展节奏和水平。转企后出版工作与市场经济将更紧密地融合为一体,市场化加速不可避免。
转企改制首先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长期以来,我们重视出版工作是一种意识形态工作,特别强调了其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了其文化产业的根本属性。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逐渐重视了出版工作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它同时也具有商品生产经营的一切特性,并提出了“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思路,但远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出版业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属性,出版业的主体部分正在成为经营性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企业性质得到了进一步明确,改企转制已成为出版产业做强做大的关键。出版工作是意识形态和产业形态的高度结合,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
出版单位改制为企业,还有更深层的内涵。改制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机制的转换,它也涉及到行业属性问题。出版社作为企业是一种经济组织和市场主体,其全部的运作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经济规则运行,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出版工作就其主要或者本质的属性而言,其产业属性和市场化经营应得到强化。“强化”出版社的经济责任,是我们进行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根本属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出版业强化其社会经济实体的要求,更是意识形态属性的优化和良性体现。
转制为企业,就是要把出版单位作为文化产业并完全按企业方式运作。企业的本职就是搞经济,以经济工作为中心,挖掘产业功能,做强做大产业,促进产业发展,这是转企的根本意义所在。既然我们的出版业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文化产业,就要寻找和探求出版工作的经济规律,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转企之后,出版工作与市场经济更为紧密地融合为一体,市场机制的引入为出版工作注入了经济动力,配置了强大的推进器。发达的市场经济将改变出版产品的生产方式与出版资源的配置方式,以市场价格机制为基本的出版企业,将更加适应市场化的需求,从而促进出版业的发展。因而,出版产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来自于市场,市场是决定文化出版产业发展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力量。
在出版业的主体部分成为经营性的文化产业之后,出版工作作为市场经济的实体,有人会担忧其削弱出版业的意识形态性属性,这种担心其实是杞人忧天。因为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一是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实体的本质没有变,二是通过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和宏观微观管理,能确保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从而体现了出版工作作为意识形态的属性。
当然,出版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担负起或至少不违背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个责任不仅包括一般企业需要遵循的原则,更要包括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弘扬优秀文化的责任。要牢记社会责任,向社会承诺提供健康的精神产品和服务,在自己的企业理念中以坚持正确的导向来体现这种社会责任。过去我们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认识出版工作是一种经济工作,现在则是从产业形态来认识它的意识形态属性。这是一种新的统一观,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随着转企改制的推进,出版企业的市场化将进一步加速,这对我们的出版工作和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数字化时代对出版业和编辑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数字化时代对传统出版产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互联网是数字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成果,也可以说是工业革命以来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一个革命。互联网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知识与文化的传播途径和载体。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工具和纽带,也正因为如此,传统出版业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危机,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互联网和数字出版,成为出版业关注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新技术成为传统出版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和契机。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传播载体空前地扩大。如视频、音频、数据库检索等,都已经脱离了简单的文字和文本传承的框架,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大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知识的集成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传统出版的缺陷也越来越明显。但这并不是说传统出版已经陷入了绝境,新技术给传统出版业带来的与其说是生存的挑战,倒不如说是发展的机会。使传统出版业充分利用新技术去实现的一次从传统向现在的飞跃与转变。
出版产业与其说它是一个纸介出版,倒不如说是一个内容的产业,对内容的遴选、加工,甚至集成,就是出版产业的核心价值。互联网深刻地影响了出版产业的形式和内容,使互联网出版和数字出版成为未来出版发展的一个主要业态形式。正因为如此,出版产业所赖以存在的内容空前聚积和集成了。网络出版、数字出版实质上就是网络和数字技术与传统出版的交集。在网络出版和出版环境下,阅读者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生存空前加强,这就是大规模的个性化的分散创造性劳动成为可能。从而明显地改变了传统的劳动、知识和财富的占有状态,使得可以使阅读者更加便捷的获取知识,选择性大大增强,阅读者的主观意愿能够十分准确、清晰地实现和表达。互联网技术使得各种图书和服务都空前地集中地摆放在所有的客户面前,受他们的选择,商品的特殊性往往要被消费者的个性化所代替。
网络出版和数字出版作为继造纸术、印刷术之后的第三次出版革命,与传统出版相比,极大地拓展和革新了出版的理念和概念,它更具有开放性、即时性、多媒体性、无差别性和交互性,它打破了时空地域的界限,大大提高了传播的范围、时效,加深了知识、文化的传播,使优秀的作品能更便捷地传播和交流。与此同时,它空前地降低了出版的成本,大幅度地减少了传统出版的许多中间环节,使出版产业更加绿色和环保,同时使消费者更多地受益,足不出户就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服务。
对于传统出版来讲,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为出版产业的转企改制和现代企业转型,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网络出版和数字出版对于出版产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出版形态,出版流程和出版经营模式,而由此带来的出版转型,也许将成为出版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出版和数字出版无疑将成为中国出版业转型的必由之路。
对此,出版业从业人员特别是编辑,要有更加开阔的胸怀,以更为开放的视野面对新技术挑战。为以数字为代表的转型的出版业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积极地参与才能赢得发展,逃避和拒绝只能使自己更加落后。
三、新形势下对编辑素质的更高诉求
新的形势下,对出版工作和编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作为出版社核心力量的编辑,必须适应新形势,完成素质和能力转型,强化职业意识与职业精神,培养企业化条件下职业编辑所需要的胆识、才学、职业敏感和超前的观念。
第一,要有文化至上的出版理想
出版人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推动者,自身的文化涵养与文化使命决定了其视野的广狭与境界的高低。一个优秀出版人的特征就是要有文化追求,要有文化至上的出版理想。古人云,知止而后有定。一个出版人的文化追求是他文化选择、文化行为的方向,坚持专业理论思考、研究和写作,应当成为一个出版人工作的一部分,是从自在出版人成为自为出版人的必要途径。”实际上,出版人的文化涵养正是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中日益深厚的,一个被社会舆论公认,特别是被历史证明的优秀出版人,都必然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素养的出版人。
第二,树立改革意识
长期的实践已经证明,出版社内部充斥着许多不近如人意的地方,诸如只满足于完成目标任务所规定的指标,急功近利的思想主宰了选题原则,内容过时、种类分散;编辑室各自为政,没有从全社图书结构优化的高度去理清出书的思路,低层次的出版,重复品种频频出现,社会接受程度低;把开放搞活变成放任自流,对“三审制”的执行流于形式,缺乏权威性,这显然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呼唤精品,时代需要精品,要与他人竞争,改革已是刻不容缓。
第五,掌握数字出版和网络出版技术
数字出版和网络出版技术成为中国出版业发展的新契机、新冲浪、新模式。跨世纪的编辑要在市场经济运作和高新技术发展的条件下成长,要尽可能多地掌握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无论是利用网络及时了解信息策划选题,还是利用终端对书稿进行审读加工,或是在电子计算机上进行多媒体的组合。在新的竞争模式下编辑要胜人一筹,就离不开对数字出版和网络技术这一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具有实时采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超强能力,可以明显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这已成为做好编辑工作的一项新的基本功。
当我们进入Internet后,可以发现世界的范围为之变小了,时空观也荡然无存,对网上web服务器等的访问,可以及时了解相关专题的有关信息。出版界人士深知,目前状况下,困扰出版业发展的最大危机始终是选题危机,选题匮乏,稿源枯竭无疑使一个编辑束缚了手脚,但等编辑掌握了互联网这一技术后,这些问题都可迎刃而解。(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出版社)
出版单位转制为企业,是出版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其推进的速度和程度,决定了一个时期中国出版业的发展节奏和水平。转企后出版工作与市场经济将更紧密地融合为一体,市场化加速不可避免。
转企改制首先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长期以来,我们重视出版工作是一种意识形态工作,特别强调了其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了其文化产业的根本属性。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逐渐重视了出版工作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它同时也具有商品生产经营的一切特性,并提出了“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思路,但远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出版业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属性,出版业的主体部分正在成为经营性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企业性质得到了进一步明确,改企转制已成为出版产业做强做大的关键。出版工作是意识形态和产业形态的高度结合,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
出版单位改制为企业,还有更深层的内涵。改制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机制的转换,它也涉及到行业属性问题。出版社作为企业是一种经济组织和市场主体,其全部的运作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经济规则运行,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出版工作就其主要或者本质的属性而言,其产业属性和市场化经营应得到强化。“强化”出版社的经济责任,是我们进行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根本属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出版业强化其社会经济实体的要求,更是意识形态属性的优化和良性体现。
转制为企业,就是要把出版单位作为文化产业并完全按企业方式运作。企业的本职就是搞经济,以经济工作为中心,挖掘产业功能,做强做大产业,促进产业发展,这是转企的根本意义所在。既然我们的出版业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文化产业,就要寻找和探求出版工作的经济规律,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转企之后,出版工作与市场经济更为紧密地融合为一体,市场机制的引入为出版工作注入了经济动力,配置了强大的推进器。发达的市场经济将改变出版产品的生产方式与出版资源的配置方式,以市场价格机制为基本的出版企业,将更加适应市场化的需求,从而促进出版业的发展。因而,出版产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来自于市场,市场是决定文化出版产业发展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力量。
在出版业的主体部分成为经营性的文化产业之后,出版工作作为市场经济的实体,有人会担忧其削弱出版业的意识形态性属性,这种担心其实是杞人忧天。因为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一是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实体的本质没有变,二是通过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和宏观微观管理,能确保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从而体现了出版工作作为意识形态的属性。
当然,出版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担负起或至少不违背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个责任不仅包括一般企业需要遵循的原则,更要包括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弘扬优秀文化的责任。要牢记社会责任,向社会承诺提供健康的精神产品和服务,在自己的企业理念中以坚持正确的导向来体现这种社会责任。过去我们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认识出版工作是一种经济工作,现在则是从产业形态来认识它的意识形态属性。这是一种新的统一观,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随着转企改制的推进,出版企业的市场化将进一步加速,这对我们的出版工作和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数字化时代对出版业和编辑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数字化时代对传统出版产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互联网是数字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成果,也可以说是工业革命以来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一个革命。互联网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知识与文化的传播途径和载体。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工具和纽带,也正因为如此,传统出版业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危机,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互联网和数字出版,成为出版业关注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新技术成为传统出版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和契机。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传播载体空前地扩大。如视频、音频、数据库检索等,都已经脱离了简单的文字和文本传承的框架,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大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知识的集成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传统出版的缺陷也越来越明显。但这并不是说传统出版已经陷入了绝境,新技术给传统出版业带来的与其说是生存的挑战,倒不如说是发展的机会。使传统出版业充分利用新技术去实现的一次从传统向现在的飞跃与转变。
出版产业与其说它是一个纸介出版,倒不如说是一个内容的产业,对内容的遴选、加工,甚至集成,就是出版产业的核心价值。互联网深刻地影响了出版产业的形式和内容,使互联网出版和数字出版成为未来出版发展的一个主要业态形式。正因为如此,出版产业所赖以存在的内容空前聚积和集成了。网络出版、数字出版实质上就是网络和数字技术与传统出版的交集。在网络出版和出版环境下,阅读者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生存空前加强,这就是大规模的个性化的分散创造性劳动成为可能。从而明显地改变了传统的劳动、知识和财富的占有状态,使得可以使阅读者更加便捷的获取知识,选择性大大增强,阅读者的主观意愿能够十分准确、清晰地实现和表达。互联网技术使得各种图书和服务都空前地集中地摆放在所有的客户面前,受他们的选择,商品的特殊性往往要被消费者的个性化所代替。
网络出版和数字出版作为继造纸术、印刷术之后的第三次出版革命,与传统出版相比,极大地拓展和革新了出版的理念和概念,它更具有开放性、即时性、多媒体性、无差别性和交互性,它打破了时空地域的界限,大大提高了传播的范围、时效,加深了知识、文化的传播,使优秀的作品能更便捷地传播和交流。与此同时,它空前地降低了出版的成本,大幅度地减少了传统出版的许多中间环节,使出版产业更加绿色和环保,同时使消费者更多地受益,足不出户就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服务。
对于传统出版来讲,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为出版产业的转企改制和现代企业转型,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网络出版和数字出版对于出版产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出版形态,出版流程和出版经营模式,而由此带来的出版转型,也许将成为出版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出版和数字出版无疑将成为中国出版业转型的必由之路。
对此,出版业从业人员特别是编辑,要有更加开阔的胸怀,以更为开放的视野面对新技术挑战。为以数字为代表的转型的出版业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积极地参与才能赢得发展,逃避和拒绝只能使自己更加落后。
三、新形势下对编辑素质的更高诉求
新的形势下,对出版工作和编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作为出版社核心力量的编辑,必须适应新形势,完成素质和能力转型,强化职业意识与职业精神,培养企业化条件下职业编辑所需要的胆识、才学、职业敏感和超前的观念。
第一,要有文化至上的出版理想
出版人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推动者,自身的文化涵养与文化使命决定了其视野的广狭与境界的高低。一个优秀出版人的特征就是要有文化追求,要有文化至上的出版理想。古人云,知止而后有定。一个出版人的文化追求是他文化选择、文化行为的方向,坚持专业理论思考、研究和写作,应当成为一个出版人工作的一部分,是从自在出版人成为自为出版人的必要途径。”实际上,出版人的文化涵养正是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中日益深厚的,一个被社会舆论公认,特别是被历史证明的优秀出版人,都必然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素养的出版人。
第二,树立改革意识
长期的实践已经证明,出版社内部充斥着许多不近如人意的地方,诸如只满足于完成目标任务所规定的指标,急功近利的思想主宰了选题原则,内容过时、种类分散;编辑室各自为政,没有从全社图书结构优化的高度去理清出书的思路,低层次的出版,重复品种频频出现,社会接受程度低;把开放搞活变成放任自流,对“三审制”的执行流于形式,缺乏权威性,这显然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呼唤精品,时代需要精品,要与他人竞争,改革已是刻不容缓。
第五,掌握数字出版和网络出版技术
数字出版和网络出版技术成为中国出版业发展的新契机、新冲浪、新模式。跨世纪的编辑要在市场经济运作和高新技术发展的条件下成长,要尽可能多地掌握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无论是利用网络及时了解信息策划选题,还是利用终端对书稿进行审读加工,或是在电子计算机上进行多媒体的组合。在新的竞争模式下编辑要胜人一筹,就离不开对数字出版和网络技术这一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具有实时采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超强能力,可以明显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这已成为做好编辑工作的一项新的基本功。
当我们进入Internet后,可以发现世界的范围为之变小了,时空观也荡然无存,对网上web服务器等的访问,可以及时了解相关专题的有关信息。出版界人士深知,目前状况下,困扰出版业发展的最大危机始终是选题危机,选题匮乏,稿源枯竭无疑使一个编辑束缚了手脚,但等编辑掌握了互联网这一技术后,这些问题都可迎刃而解。(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