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等待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操之过急,对学生充满信任与等待,给学生留下适量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醒悟和回味,给学生平台让其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逐步学会学习,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本文论述了低年级学生在课前准备不充分、理解不透彻、思维打不开时,教师适时运用“教学等待”这一策略,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等一等;课堂教学;精彩
一粒种子从入土发芽到幼苗出土,再到茁壮成长,除了需要适宜其生长的土壤、水分、养分、阳光之外,还需要耐心等待。时光不语,静待花开。同样,学生的成长亦是如此,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孩子不能急于求成,人们也常说“三分教育七分等待”。课堂学习中,教师适时运用教学等待,做到“等一等”,能够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低年级孩子年龄小,好奇心强,活泼好动,自制力差”,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待培养,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会经常出现准备不充分、理解不透彻、思维打不开等现象。此时,教师如果继续照原先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一味地追求教学结构的紧凑,就会忽略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呼唤教师“等一等”。
一、意犹未尽时等一等,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上课铃声响起后,低年级的学生能陆陆续续地走进教室,却不能完全做好学习准备,大部分同学还沉浸在课间的“过度兴奋状态”,意犹未尽。他们或窃窃私语,或大声喧哗。此时,如果教师走进教室责骂孩子之后立即上课,其效果可想而知。曾经在某一个清晨,我踏进教室准备上早自习,看到学生们都在做自己的事:聊天、吵闹、交作业,毫无秩序,我一早的好心情顿时消失殆尽,胸中那股烦躁不由自主地倾泻而出。那天早自习的读书效果很差,学生们都沉浸在低沉的情绪中,整体读书声音很小,且一点精神都没有。这种情绪一直延续到后面的课堂学习中。之后的语文课上,我们学习课文《北风和小鱼》,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可因为学生们情绪不佳,本该师生互动、乐趣横生的课堂几乎变成了我一个人的独角戏,没有学生积极举手发言,都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授。这节课自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事后,我不断反思:如果刚走进教室时,我能够考虑到低年级孩子难自律的性格特点,平复自己的情绪,稍微“等一等”,在教室门口站一站,眼睛环视全班,尽量让所有同学都感觉到我在注视着他们,对于准备工作做得好的同学报以微笑、竖起大拇指或点头称赞,如此等待20秒左右,教室会变得很安静,学生渐渐进入学习状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时一句“起立!上课!”,开始教学,学生准备好了,教学往往能够赢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等一等,带领学生调整心态,等出最佳学习状态!
二、随波逐流时等一等,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
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看到许多孩子“随波逐流”:“你们明白了吗?”“明白了!”“会读吗?”“会!”“他说得好吗?”“好!”这样人云亦云的情况比比皆是。看上去,这样的课堂很热闹,似乎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了。可事实真的如此吗?有多少学生是真的明白了?又有多少学生是来“打酱油”的?
事实上,“学生的个体发展是千差万别的,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自我的特点,不同的个体在接受教育的能力上也各有不同”。那些思维敏捷、注意力集中的孩子往往反应快,能跟得上老师的节奏,师生互动,其乐融融;反之,那些思维不是很敏捷的孩子,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对一些知识消化得模棱两可时,别人就回答了,之后老师又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了,后者就只有跟着附和的份儿了。长此以往,会对这些孩子的信心产生摧残。这样的课堂教学真的是我们追求的全面發展吗?当然不是。为了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做到适当的“等一等”,给学生留下空白时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思、回味和消化,就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郭美静,人如其名,一个美丽文静的女孩,课堂上能够做到认真听讲,但思维不够敏捷,思考问题时常会看到她愣着一双大眼睛。一次“随波逐流”后,我请她站起来回答问题,“嗯……”低沉的声音伴随着低垂的脑袋,发言不了了之。课后,和她交流了一下,她说:“老师,我还没有想明白,你就问了,大家都说‘明白了’,我也就跟着一起说了。”原来是这样!找到原因后,我在其后的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问题,看到一些同学举手后,我没有立即请他们发言,而是用眼神看看所有学生,如此等待四五秒,再进行交流活动。记得学习《练习1》中古诗《村居》时,在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诗意后,我有组织地带着学生诵读了几遍,让他们自己读,并在随后的展示中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几分钟后,龚思彤读出了儿童放纸鸢的快乐,张煜承读出了早春风光的美丽,武宇泽用稚嫩的童声读出了他的陶醉。教学目的已达到,但是我并没有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我微笑地看着大家:“还有同学想试试吗?”我看到郭美静高举的小手和那笃定的表情后,我知道这样的“等一等”起效果了。她站起来,高声朗诵,读出了对儿童散学后放风筝的向往,自信满满,活力四射!
短短几秒钟的等待创造了以往几十分钟也创造不出来的价值,这样的等待是值得的!这短短几秒钟的背后是老师的期待与信赖,是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等一等,鼓励学生拨云见日,扬起自信的风帆!
三、寂静无声时等一等,绽放学生思维的光芒
在教学中,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冷场”:抛出了一个问题,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却无一人举手发言,教室里寂静无声。这时候该怎么办?是马上公布答案,还是适时“等一等”呢?
“美国学者罗威(Rowe)做过了有关等待时间延长的实验。实验发现,在那些把等待时间延长了1—5秒的教师的课堂上,发现了下列令人可喜的变化:学生回答的平均时间延长;学生回答的主动性和正确程度提高;学生不能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减少;思考之后回答的现象增加;从事实推论得出的结论增加; 学生的提问增加;学生作出的贡献更大。”
可见,课堂提问遇到“冷场”时,教师应该“等一等”,用鼓励的眼光告诉学生:“别着急!再想想!”“还没想明白吗?再读读课文吧!”
《团团和圆圆》这篇课文讲述了2008年12月23日大陆向台湾赠送了一对大熊猫的后续故事。课文的第四段说了团团和圆圆一家在台湾可受欢迎了。学习这一段时,我布置了一个读书任务: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团团和圆圆一家在台湾可受欢迎了”。1分钟的准备后,居然没有人主动举手朗读。面对这种预设与生成大相径庭的场面,我没有立即告诉他们该怎样读,而是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再读一读吧!这一次有学生站起来了,他抓住了“可受欢迎了”读出了自己的体会。“我感受到了团团和圆圆一家在台湾受欢迎,可是台湾人民是怎样欢迎他们的呢?”我这样说道。一问激起千层浪,“每天都排着长队”“还制作了大熊猫纪念邮票”,他们又抓住了“每天”“长队”“还”等关键词告诉大家“团团和圆圆一家在台湾可受欢迎了”。短暂的“等一等”能够让学生自悟,真的是“等待就有精彩”。
适当的等待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动脑筋,学生可以围绕问题全面地进行思考,并能很好的组织语言,这样就能减少课堂上的“冷场”。
等一等,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绽放夺目光芒!
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适时地“等一等”,于教师而言,等出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于学生而言,等出了学生的成长;于教学而言,等出了更多的精彩。虽然这些“等一等”放慢了教学脚步,但我们收获的却是宝贵的财富。
等一等,让我们牵着学生的手,引领着一个个至纯至美的心灵前行,欣赏沿途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 章永生. 现代儿童教育心理学[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 沈玉红. 高效的课堂需要“教学等待”[J]. 教学与管理,2017(1).
[3] 周阳. 浅谈“教学等待”的艺术[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16(C4).
【关键词】 等一等;课堂教学;精彩
一粒种子从入土发芽到幼苗出土,再到茁壮成长,除了需要适宜其生长的土壤、水分、养分、阳光之外,还需要耐心等待。时光不语,静待花开。同样,学生的成长亦是如此,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孩子不能急于求成,人们也常说“三分教育七分等待”。课堂学习中,教师适时运用教学等待,做到“等一等”,能够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低年级孩子年龄小,好奇心强,活泼好动,自制力差”,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待培养,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会经常出现准备不充分、理解不透彻、思维打不开等现象。此时,教师如果继续照原先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一味地追求教学结构的紧凑,就会忽略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呼唤教师“等一等”。
一、意犹未尽时等一等,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上课铃声响起后,低年级的学生能陆陆续续地走进教室,却不能完全做好学习准备,大部分同学还沉浸在课间的“过度兴奋状态”,意犹未尽。他们或窃窃私语,或大声喧哗。此时,如果教师走进教室责骂孩子之后立即上课,其效果可想而知。曾经在某一个清晨,我踏进教室准备上早自习,看到学生们都在做自己的事:聊天、吵闹、交作业,毫无秩序,我一早的好心情顿时消失殆尽,胸中那股烦躁不由自主地倾泻而出。那天早自习的读书效果很差,学生们都沉浸在低沉的情绪中,整体读书声音很小,且一点精神都没有。这种情绪一直延续到后面的课堂学习中。之后的语文课上,我们学习课文《北风和小鱼》,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可因为学生们情绪不佳,本该师生互动、乐趣横生的课堂几乎变成了我一个人的独角戏,没有学生积极举手发言,都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授。这节课自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事后,我不断反思:如果刚走进教室时,我能够考虑到低年级孩子难自律的性格特点,平复自己的情绪,稍微“等一等”,在教室门口站一站,眼睛环视全班,尽量让所有同学都感觉到我在注视着他们,对于准备工作做得好的同学报以微笑、竖起大拇指或点头称赞,如此等待20秒左右,教室会变得很安静,学生渐渐进入学习状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时一句“起立!上课!”,开始教学,学生准备好了,教学往往能够赢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等一等,带领学生调整心态,等出最佳学习状态!
二、随波逐流时等一等,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
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看到许多孩子“随波逐流”:“你们明白了吗?”“明白了!”“会读吗?”“会!”“他说得好吗?”“好!”这样人云亦云的情况比比皆是。看上去,这样的课堂很热闹,似乎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了。可事实真的如此吗?有多少学生是真的明白了?又有多少学生是来“打酱油”的?
事实上,“学生的个体发展是千差万别的,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自我的特点,不同的个体在接受教育的能力上也各有不同”。那些思维敏捷、注意力集中的孩子往往反应快,能跟得上老师的节奏,师生互动,其乐融融;反之,那些思维不是很敏捷的孩子,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对一些知识消化得模棱两可时,别人就回答了,之后老师又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了,后者就只有跟着附和的份儿了。长此以往,会对这些孩子的信心产生摧残。这样的课堂教学真的是我们追求的全面發展吗?当然不是。为了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做到适当的“等一等”,给学生留下空白时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思、回味和消化,就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郭美静,人如其名,一个美丽文静的女孩,课堂上能够做到认真听讲,但思维不够敏捷,思考问题时常会看到她愣着一双大眼睛。一次“随波逐流”后,我请她站起来回答问题,“嗯……”低沉的声音伴随着低垂的脑袋,发言不了了之。课后,和她交流了一下,她说:“老师,我还没有想明白,你就问了,大家都说‘明白了’,我也就跟着一起说了。”原来是这样!找到原因后,我在其后的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问题,看到一些同学举手后,我没有立即请他们发言,而是用眼神看看所有学生,如此等待四五秒,再进行交流活动。记得学习《练习1》中古诗《村居》时,在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诗意后,我有组织地带着学生诵读了几遍,让他们自己读,并在随后的展示中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几分钟后,龚思彤读出了儿童放纸鸢的快乐,张煜承读出了早春风光的美丽,武宇泽用稚嫩的童声读出了他的陶醉。教学目的已达到,但是我并没有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我微笑地看着大家:“还有同学想试试吗?”我看到郭美静高举的小手和那笃定的表情后,我知道这样的“等一等”起效果了。她站起来,高声朗诵,读出了对儿童散学后放风筝的向往,自信满满,活力四射!
短短几秒钟的等待创造了以往几十分钟也创造不出来的价值,这样的等待是值得的!这短短几秒钟的背后是老师的期待与信赖,是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等一等,鼓励学生拨云见日,扬起自信的风帆!
三、寂静无声时等一等,绽放学生思维的光芒
在教学中,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冷场”:抛出了一个问题,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却无一人举手发言,教室里寂静无声。这时候该怎么办?是马上公布答案,还是适时“等一等”呢?
“美国学者罗威(Rowe)做过了有关等待时间延长的实验。实验发现,在那些把等待时间延长了1—5秒的教师的课堂上,发现了下列令人可喜的变化:学生回答的平均时间延长;学生回答的主动性和正确程度提高;学生不能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减少;思考之后回答的现象增加;从事实推论得出的结论增加; 学生的提问增加;学生作出的贡献更大。”
可见,课堂提问遇到“冷场”时,教师应该“等一等”,用鼓励的眼光告诉学生:“别着急!再想想!”“还没想明白吗?再读读课文吧!”
《团团和圆圆》这篇课文讲述了2008年12月23日大陆向台湾赠送了一对大熊猫的后续故事。课文的第四段说了团团和圆圆一家在台湾可受欢迎了。学习这一段时,我布置了一个读书任务: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团团和圆圆一家在台湾可受欢迎了”。1分钟的准备后,居然没有人主动举手朗读。面对这种预设与生成大相径庭的场面,我没有立即告诉他们该怎样读,而是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再读一读吧!这一次有学生站起来了,他抓住了“可受欢迎了”读出了自己的体会。“我感受到了团团和圆圆一家在台湾受欢迎,可是台湾人民是怎样欢迎他们的呢?”我这样说道。一问激起千层浪,“每天都排着长队”“还制作了大熊猫纪念邮票”,他们又抓住了“每天”“长队”“还”等关键词告诉大家“团团和圆圆一家在台湾可受欢迎了”。短暂的“等一等”能够让学生自悟,真的是“等待就有精彩”。
适当的等待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动脑筋,学生可以围绕问题全面地进行思考,并能很好的组织语言,这样就能减少课堂上的“冷场”。
等一等,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绽放夺目光芒!
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适时地“等一等”,于教师而言,等出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于学生而言,等出了学生的成长;于教学而言,等出了更多的精彩。虽然这些“等一等”放慢了教学脚步,但我们收获的却是宝贵的财富。
等一等,让我们牵着学生的手,引领着一个个至纯至美的心灵前行,欣赏沿途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 章永生. 现代儿童教育心理学[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 沈玉红. 高效的课堂需要“教学等待”[J]. 教学与管理,2017(1).
[3] 周阳. 浅谈“教学等待”的艺术[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16(C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