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全球化在给中国经济带来快速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地位。如何抓住语言教育契机,构建中国文化话语权,是摆在语言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中国文化 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1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
在人类社会中,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将人类社会带到了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WTO后,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普遍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得到了明显提升。
经济的全球化也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空前活跃的文化交流,各国、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频繁碰撞、融合,似乎世界文化也正走向“全球化”方向。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带来的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以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的全球化导致了全球文化的西方化、商业化,致使东方的中国文化逐步被全球性商业文化所吞蚀和严重边缘化”。近些年来,因受西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习惯乃至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青少年受到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西方文化中的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在我国青少年中逐渐泛滥,很多孩子崇洋媚外,热爱吃“麦当劳”、“肯德基”,穿洋名牌儿、看美国大片、过洋节,对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却日渐淡漠。
一切迹象都表明,我国在转型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文化危机——旧的道德价值观已失效,新的道德价值观却还未能建立。要想化解这场文化危机,使中国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更好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优秀世界文化相融合并得以升华,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自身文化。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我非常赞成李慎之先生在《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中所说的,“为了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总结继承自己的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一方面还要加倍学习外域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中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离不开教育。而语言与文化又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在语言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一方面抓自己母语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加强外语文化教育,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在全球化语境中胜任跨文化交际的任务,才能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2 我国语言教育中中国文化的缺失
我们的母语——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世界通用语——英语则可被视为西方强势文化的重要载体。汉语和英语是目前中国语言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两种。在全球化的今天,强调英语的重要性本身并没错,但我们同时也应清楚地意识到,重视英语及英美文化输入并不意味着忽视对青少年的母语及母语文化教育。目前,中国文化在我国语言教育中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语言教学重英语、轻汉语
在中国,英语的重要性已被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仅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阶段都开设了英语课,甚至很多幼儿园也设有英汉双语课程。英语不仅是中小学生校内要学习的三大主课之一,也是他们课余在补习班或培优班学习的对象。英语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名目繁多的各类英语水平能力考试上,比如剑桥英语等级考试、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GRE、TOFEL、IELTS等等。而这些英语水平能力证书又是其持有者入学加分、找工作、评职称等的必备条件之一。
中国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基本限于大学教育之前,因为即使有不少大学开设了大学语文或其它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的。我们将大学阶段的语言课程大学语文与大学英语进行一个简单比较,就能看出两者的地位是多么悬殊,也能发现中国文化在我国语言教育中被边缘化的部分原因。
大学英语:各高校在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时,依据2007年教育部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大学英语设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课程总学时的大概范围是216到288。
大学语文:2004年8月,全国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国300所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调查表108份。该问卷调查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因为返回的调查表涉及了除军事院校外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几乎所有的学科,而这些院校遍布京、津、沪、渝及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等省市自治区。问卷内容包括开设现状、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生反响、师资队伍现状、使用教材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在返回了调查表的所有高校中,只有58.2%的高校将大学语文设为公共必修课,而课程总学时从30到144不等,近80%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总学时不超过65节。
2.2 英语教学重英美文化、轻中国文化
在我国的汉语教学中,教材内容涉及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学生们不仅能接受母语文化的熏陶,也能接触到包括英语文化在内的异域文化;而在英语教学中,无论是中小学英语教材,还是大学英语教材,呈现给学生的绝大多数是西方强势文化特别是英美文化,极少涉及中国文化(甚至其它非强势外国文化)。我们的英语教学明显患了中国文化“失语症”。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而实际情况是,经过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后,仍有相当多的大学本科生,甚至包括已拿到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证书的学生,无法做到在“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2001年,清华大学教师张为民及其研究生朱红梅,对清华大学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进行了一次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水平测试。其结果表明,大多数受测者(70%以上)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述中国特色文化;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受到了明显的忽视。清华大学的生源质量之优是全国公认的,清华大学尚有如此高比例的学生不能很好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其它非国家重点高校学生的情况就更不容乐观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缺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跨文化交际的实质是多元文化之间的互动对话,不仅应有目的语文化的输入,也应有母语文化的输出。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也应该引入中国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英美文化的同时,也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
3 以语言教学为媒介,构建中国文化话语权
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缺失不仅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更严重影响是造成青少年中国文化主体性的丧失。丧失了本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就谈不上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更谈不上发扬光大本民族文化以求与世界优秀文化平等对话。因此,在全球化过程中,我们在了解、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的同时,更应让世界了解、分享中华民族文化精华。
我国的语言教育界也应该顺应时代要求,以语言教学为媒介,逐渐恢复中国文化在语言教学中应有的地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语言教学中重视中国文化的输入及异质文化之间的比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3.1 完善教育制度
国家应从政策、制度层面上强调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使中国文化扎根于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教育链上,将我国优秀文化作为教学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在制定外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将培养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与文化多元性意识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3.2 加强教材建设
语言教材编写者应该开阔文化视野,将反映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语言材料编进我们的语文和英语教材中去。不管是语文课本还是英语课本,都应该是一扇让青少年认识这个互动世界的窗口。语文教材应该在宣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介绍来自世界各地(而不仅仅是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文化。英语教材在引进英美先进文化时,也应反映英语语言本身已具有的世界性,引进英美两国之外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英语教材也应该用一定的篇幅比较中外文化之异同。这样,我们的青少年在学习了英语之后,才有可能在全球化语境中更具竞争力和创造力,担负起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的重任。
3.3 做好配套改革
要想真正确立中国文化在我国语言教学中的应有地位,构建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话语权,只有教育制度、政策和教材的改变是不够的。我国的语言教育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现在仍有相当多的语言教师在语文或英语课上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文化知识的传授,更不用说有意识地进行异质文化的对比了;我国大部分学校教学手段陈旧,网络、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用于语言文化教学的比例远远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现有语言测试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所学语言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跨语言交际能力,等等。因此,我国的语言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自身中外文化素养,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估手段等进行研究、改革,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项目支持:湖北省教育厅2008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8y328
参考文献
[1]杜小安.全球化与中国文化[J/OL].2008,http://philosophy.whu.edu.cn/show.asp id=1081.
[2]李慎之.全球化与中国文化[J].太平洋学报,1994O(2).
[3]于柱.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D/OL],2008年12月,http://www.eyjx.com/eyjx/1/ReadNews.asp NewsID=3621.
[4]从丛.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5]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中国文化 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1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
在人类社会中,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将人类社会带到了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WTO后,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普遍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得到了明显提升。
经济的全球化也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空前活跃的文化交流,各国、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频繁碰撞、融合,似乎世界文化也正走向“全球化”方向。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带来的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以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的全球化导致了全球文化的西方化、商业化,致使东方的中国文化逐步被全球性商业文化所吞蚀和严重边缘化”。近些年来,因受西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习惯乃至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青少年受到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西方文化中的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在我国青少年中逐渐泛滥,很多孩子崇洋媚外,热爱吃“麦当劳”、“肯德基”,穿洋名牌儿、看美国大片、过洋节,对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却日渐淡漠。
一切迹象都表明,我国在转型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文化危机——旧的道德价值观已失效,新的道德价值观却还未能建立。要想化解这场文化危机,使中国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更好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优秀世界文化相融合并得以升华,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自身文化。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我非常赞成李慎之先生在《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中所说的,“为了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总结继承自己的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一方面还要加倍学习外域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中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离不开教育。而语言与文化又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在语言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一方面抓自己母语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加强外语文化教育,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在全球化语境中胜任跨文化交际的任务,才能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2 我国语言教育中中国文化的缺失
我们的母语——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世界通用语——英语则可被视为西方强势文化的重要载体。汉语和英语是目前中国语言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两种。在全球化的今天,强调英语的重要性本身并没错,但我们同时也应清楚地意识到,重视英语及英美文化输入并不意味着忽视对青少年的母语及母语文化教育。目前,中国文化在我国语言教育中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语言教学重英语、轻汉语
在中国,英语的重要性已被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仅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阶段都开设了英语课,甚至很多幼儿园也设有英汉双语课程。英语不仅是中小学生校内要学习的三大主课之一,也是他们课余在补习班或培优班学习的对象。英语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名目繁多的各类英语水平能力考试上,比如剑桥英语等级考试、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GRE、TOFEL、IELTS等等。而这些英语水平能力证书又是其持有者入学加分、找工作、评职称等的必备条件之一。
中国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基本限于大学教育之前,因为即使有不少大学开设了大学语文或其它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的。我们将大学阶段的语言课程大学语文与大学英语进行一个简单比较,就能看出两者的地位是多么悬殊,也能发现中国文化在我国语言教育中被边缘化的部分原因。
大学英语:各高校在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时,依据2007年教育部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大学英语设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课程总学时的大概范围是216到288。
大学语文:2004年8月,全国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国300所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调查表108份。该问卷调查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因为返回的调查表涉及了除军事院校外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几乎所有的学科,而这些院校遍布京、津、沪、渝及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等省市自治区。问卷内容包括开设现状、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生反响、师资队伍现状、使用教材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在返回了调查表的所有高校中,只有58.2%的高校将大学语文设为公共必修课,而课程总学时从30到144不等,近80%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总学时不超过65节。
2.2 英语教学重英美文化、轻中国文化
在我国的汉语教学中,教材内容涉及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学生们不仅能接受母语文化的熏陶,也能接触到包括英语文化在内的异域文化;而在英语教学中,无论是中小学英语教材,还是大学英语教材,呈现给学生的绝大多数是西方强势文化特别是英美文化,极少涉及中国文化(甚至其它非强势外国文化)。我们的英语教学明显患了中国文化“失语症”。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而实际情况是,经过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后,仍有相当多的大学本科生,甚至包括已拿到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证书的学生,无法做到在“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2001年,清华大学教师张为民及其研究生朱红梅,对清华大学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进行了一次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水平测试。其结果表明,大多数受测者(70%以上)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述中国特色文化;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受到了明显的忽视。清华大学的生源质量之优是全国公认的,清华大学尚有如此高比例的学生不能很好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其它非国家重点高校学生的情况就更不容乐观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缺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跨文化交际的实质是多元文化之间的互动对话,不仅应有目的语文化的输入,也应有母语文化的输出。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也应该引入中国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英美文化的同时,也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
3 以语言教学为媒介,构建中国文化话语权
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缺失不仅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更严重影响是造成青少年中国文化主体性的丧失。丧失了本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就谈不上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更谈不上发扬光大本民族文化以求与世界优秀文化平等对话。因此,在全球化过程中,我们在了解、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的同时,更应让世界了解、分享中华民族文化精华。
我国的语言教育界也应该顺应时代要求,以语言教学为媒介,逐渐恢复中国文化在语言教学中应有的地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语言教学中重视中国文化的输入及异质文化之间的比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3.1 完善教育制度
国家应从政策、制度层面上强调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使中国文化扎根于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教育链上,将我国优秀文化作为教学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在制定外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将培养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与文化多元性意识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3.2 加强教材建设
语言教材编写者应该开阔文化视野,将反映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语言材料编进我们的语文和英语教材中去。不管是语文课本还是英语课本,都应该是一扇让青少年认识这个互动世界的窗口。语文教材应该在宣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介绍来自世界各地(而不仅仅是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文化。英语教材在引进英美先进文化时,也应反映英语语言本身已具有的世界性,引进英美两国之外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英语教材也应该用一定的篇幅比较中外文化之异同。这样,我们的青少年在学习了英语之后,才有可能在全球化语境中更具竞争力和创造力,担负起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的重任。
3.3 做好配套改革
要想真正确立中国文化在我国语言教学中的应有地位,构建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话语权,只有教育制度、政策和教材的改变是不够的。我国的语言教育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现在仍有相当多的语言教师在语文或英语课上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文化知识的传授,更不用说有意识地进行异质文化的对比了;我国大部分学校教学手段陈旧,网络、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用于语言文化教学的比例远远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现有语言测试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所学语言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跨语言交际能力,等等。因此,我国的语言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自身中外文化素养,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估手段等进行研究、改革,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项目支持:湖北省教育厅2008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8y328
参考文献
[1]杜小安.全球化与中国文化[J/OL].2008,http://philosophy.whu.edu.cn/show.asp id=1081.
[2]李慎之.全球化与中国文化[J].太平洋学报,1994O(2).
[3]于柱.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D/OL],2008年12月,http://www.eyjx.com/eyjx/1/ReadNews.asp NewsID=3621.
[4]从丛.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5]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