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近年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成为中国水稻产区危害最重的真菌病害之一,不仅给水稻产量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降低了水稻的品质.为提高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降低水稻纹枯病对常用药剂的抗药性,开发与使用新型药剂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氟唑菌酰羟胺是一种新型广谱性杀菌剂,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干扰呼吸链复合体Ⅱ,来阻碍能量的合成,从而抑制病菌的生长.为明确氟唑菌酰羟胺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评价其对水稻生产的安全性,为防治水稻纹枯病菌提供轮换药剂.[方法]在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
【机 构】
:
江西农业大学 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江西农业大学 农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成为中国水稻产区危害最重的真菌病害之一,不仅给水稻产量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降低了水稻的品质.为提高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降低水稻纹枯病对常用药剂的抗药性,开发与使用新型药剂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氟唑菌酰羟胺是一种新型广谱性杀菌剂,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干扰呼吸链复合体Ⅱ,来阻碍能量的合成,从而抑制病菌的生长.为明确氟唑菌酰羟胺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评价其对水稻生产的安全性,为防治水稻纹枯病菌提供轮换药剂.[方法]在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氟唑菌酰羟胺进行了毒力测定,并于2019年和2020年在江西省宜春市泗溪镇曾家村对其进行了为期2年的田间防效试验,且在收获后分别进行了水稻产量性状分析.[结果]室内毒力:氟唑菌酰羟胺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0.9237X+5.3407,r=0.9847,EC50和EC95值分别为0.4277 mg/L和25.8321 mg/L,与戊唑醇相近且优于咪鲜胺及多菌灵.田间药效:2019年晚稻氟唑菌酰羟胺施用量为160~200 g/hm2时7 d、14 d的防效分别为62.7%~69.5%和79%~82%;2020年早稻氟唑菌酰羟胺施用量为160~200 g/hm2时7 d、14 d的防效分别为50.7%~51.4%和72.6%~74.6%;均优于当季戊唑醇推荐用量为80 g/hm2时的防效.与空白处理小区相比,单季最高增产可达98.17%.[结论]氟唑菌酰羟胺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施用量为160~200 g/hm2时效果最好.对水稻生长安全,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提升其品质.
其他文献
为研究澳洲白与湖羊杂交一代(AHF1)、杜泊与湖羊杂交一代(DHF1)公羔4、6月龄的肉用性能及品质,该试验以澳洲白♂×湖羊♀(AH)、杜泊♂×湖羊♀(DH)和湖羊♂×湖羊♀(HH)选配方案分为3组,对每组25只经产母羊所产公羔直线育肥,在4、6月龄每组随机抽取相同数量公羔屠宰,测定屠宰性能和胴体品质.结果表明:0~4月龄公羔AHF1、DHF1比HH日增重分别高58.73 g和60.55 g,4月龄体重分别高7.91 kg(P<0.01)、7.83 kg(P0.05)和3.89%(P<0.01),眼肌面积
[目的]水分是制约水稻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水稻产量及品质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分析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水稻生产节水灌溉技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于2018—2019年在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教学试验基地大棚进行盆栽试验,选用宜香优2115(杂交籼稻)、IR72(常规籼稻)、南粳9108(常规粳稻)3种不同类型水稻为材料,分别于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进行轻度(LD,-20 kPa)、中度(MD,-40 kPa)、重度(SD,-60 kPa)3种水分胁迫处理,以淹水灌溉作为对照(CK,0
伴随着娱乐产业和移动互联网的急速发展,偶像崇拜衍生出一种新样态——“饭圈文化”.“饭圈时代”,青少年偶像崇拜呈现出单一性、娱乐化,非理性、完美化,消费性、商业化的特征.愈演愈烈的饭圈乱象,使“饭圈青少年”价值观偏失、成功观错位、是非观扭曲,引发道德危机.这些问题既源于榜样教育的失效,也与偶像产业化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要在教育层面构建偶像教育新模式,即偶像——榜样教育;在社会层面建立包括政府、大众媒介、偶像自身在内的全社会综合导向机制.以此引导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走向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