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都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但谁是优先目标,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优先目标是不同的。就我国目前来讲,“增加就业”应该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而“经济增长”应适度调整其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最终消费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前进,宏观经济政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趋明显。2002年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现阶段宏观调控的四个新目标:一是促进经济增长;二是增加就业;三是稳定物价;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目前,针对我国新形势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目标体系,大家保持了一致的看法,但对于其中的目标先后顺序的选择问题,却有着许多争论,争论的焦点落在了当前我国应坚持“经济增长优先”,还是“增加就业优先”这个问题上。
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坚持以经济增长为优先目标是合理的,其理由是从经济总量关系看,“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是同一个主题的不同角度表达。经济增长了,意味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了,进而就业自然而然会增加;反过来,就业增加了,经济自然也会增长。因此,人们就没有必要再去提出“增加就业优先”的观点了,只需把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失业问题自然会得到良好的解决。
从表面上看,上述观点是合理的。但是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不少问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走的是计划经济道路,一方面城镇居民的就业问题基本由国家统包解决,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效率的低水平所体现出的少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现象,使得失业问题并不突出。在这个以扩大生产、增加供给为主要任务的历史发展阶段,通过简单地发展经济,失业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然而,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化经济进程的逐步加深,一方面城镇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进行了一系列增效改革(比如减员增效等等),另一方面农村可用土地的减少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等因素,使得失业率逐年上升。而在这个以增加需求为主要任务的发展阶段,单凭通过发展经济去解决好失业问题,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一、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不能较好解决就业问题的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8~2006年间,我国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以上,2007年甚至超过11%。对于世界经济中的这个“奇迹亮点”,学术界从数量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其原因,主要概括为:实物的投资增长、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生产力的提高等。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促使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各项因素中,实物资本的形成是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可以判断出,投资的迅速扩张是我国当前经济高速增长的最重要的“引擎”。在这种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环境中,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是否还是同一个主题的不同角度表达呢?经济增长是否有效地解决失业问题呢?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其原因如下:
(一)资本-劳动价格的扭曲抑制了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吸引投资,鼓励投资,一直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逐步过渡到稳健型货币政策,最近才转变为紧缩型货币政策),用来压低利率。这样,对于一个资本相对稀缺、人均资本量仍然相当低的国家来说,明显地低估了货币资金的价格。另外,随着工资和物价的逐步放开,城市劳动力、乡镇劳动力的成本逐年上升。由此可以推断出:资本和劳动力价格间的相对扭曲直接导致了企业部门更多采用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来替代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不可否认,在某些产业上,资本的相对更多投入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是我国目前的比较优势,如果在资本和劳动力价格扭曲的背景下,不合理地投资于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势必会造成劳动力的大量闲置和企业的比较优势以及竞争优势的隐性减弱和丧失。
(二)资金分配制度不完善限制了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仍处于资本相对短缺的状态。正常情况下,稀缺要素在市场中可以获得超额“租金”,也就是说在我国,企业投资收益率应该是相当可观的。但实际情况相反,资金价格低估所引发的过度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这个原因,但这也不是问题的全部。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现行的资金配置体系存在缺陷。
在人为压低资金价格的情况下,必然出现对资金的过度需求。这样,金融机构就不得不在众多借款人之间进行选择和权衡。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还未能完全以纯粹的市场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在此背景下,国有金融机构的资金配给就带有了很浓的行政计划色彩与所有制歧视性质。在国有银行的信贷过程中,往往首先选择国有企业,其次是集体企业,最后是个体私营企业。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投资效率较低的国有企业比投资效率较高的私营个体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融资便利。由此可以看到,由于低效的资金配置机制,投资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并没有发挥出完全的功效。
(三)经济增长难以解决中国以结构性和区域性为主的就业问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结构性方面,而不是周期性方面。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为应对入世后激烈的竞争,我国国有企业进入了更大范围的结构调整时期,用人大量减少。另外,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也日趋严重。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以及政策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就业问题在地区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如我国中西部的就业问题显得特别突出。
所有上面这些因素所引发的就业问题都属于结构性和区域性的失业问题,有相当一些是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所独有的现象。这样的失业是难以简单地通过加速经济增长就可以消解的,而更多地需要结构性调整加以解决。
二、单纯坚持经济增长为优先目标的弊端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并非同一主题的不同角度表达。因此,在选择和
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时,就要对两个目标加以权衡,选择出更符合我国现状和更有利于我国长期稳定发展的优先目标来。如果我们继续简单地以当前经济增长模式作为优先目标,不但不能解决失业问题,在长期内也可能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其原因如下:
(一)在需求约束阶段,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不利于长期发展
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矛盾。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阶段,生产不能满足需求,扩大生产、增加供给成为主要任务。而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时,供给能力已相对较强,需求就开始成为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平均偏低于世界水平的15-20个百分点。消费率的偏低已成为我国进一步追求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而这将会使经济最终失去增长动力。从根本上讲,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投资只是一种“引致需求”,而消费才是“最终需求”。因此,作为“引致需求”的投资的规模和结构,在长期内都决定于最终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如果在较长时间内投资的增长速度快于消费,那就很容易使投资和消费脱节,从而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降低宏观经济效益。另外,当前我国的大量投资,有相当一部分是靠出口来消化的,这就直接隐含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如果海外市场萎缩,则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投资回报,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和外汇储备乃至汇率等多方面的安全。
因此,在我国目前消费低迷的状态下,高速投资所形成的生产力在将来是否会形成有效的社会供给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它所带来的高速经济增长带有一定的泡沫和虚假成分。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提高最终消费率,单靠投资来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那么生产能力过剩、经济停滞增长、企业效益低下以及就业问题等问题都将进一步恶化。
(二)继续简单地以经济增长为优先发展目标,可能会加重经济、金融风险
在以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背景下,要实现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就必须尽可能地扩大投资规模。在财力有限、扩张性财政政策难以为继的背景下,刺激民间投资增长将成为唯一的选择。在我国,民间投资的迅速扩张在相当程度上是以银行信贷的快速增长作为支持的,这也就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快速增长。由于资金分配体制固有的缺陷以及银行资金的扭曲价格的刺激,我国现行投资项目的效率在总体上并不令人满意。大量投资项目的失败将导致坏账问题增加以及过量货币在经济中的滞留,在长期内会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货币增长速度在较长时期内高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M2与GDP的比重也超过了200%,成为世界上该指标最高的国家之一。货币供给的长期超经济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投资效率低下和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另一方面带来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继续使用信贷膨胀来支持投资扩张的空间已经很小,在融资体系和企业治理结构得到最终完善以前,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恐怕已经难以为继了。
三、就业优先的必要性
就业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都极其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大量的失业会导致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
会影响到一国的政治经济稳定。因此,从各国的实践看,充分就业一直都是主要的宏观政策目标。
(一)增加就业是优化我国总需求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我国消费需求的低迷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总需求结构不合理,已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虽然我国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消费需求,但收效甚微,最终消费率在2000年以后继续降低,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造成消费需求不振的原因很多,其中就业不充分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根据消费理论,决定一个消费主体消费路径的主要因素就是恒久收入。恒久收入不但取决于当期收入,还取决于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因此,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一个或几个成员失业,必然造成整个家庭的恒久收入的下降。鉴于此,通过增加就业来改善家庭的收入预期,可以有效地引发消费需求,扩大内需,从而弥补当前我国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不足,能够真正起到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增加就业也是解决中国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收入分配不平衡的现象日益明显。根据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一国居民的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如果在0.4以上,就属于收入分配极不平等的国家。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大约在0.45左右,可以看出我国的收入分配已进入极不合理的阶段。
我国收入分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城乡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一个是地区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从城乡收入情况看,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比率为2.5,这一数字明显高于亚洲其他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5),也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值(2.2)。从地区收入差异来看,我国的地区差距(主要是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在世界上排在前列。
收入分配长期的不均衡,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也会引起诸多的社会问题,更严重的还会危及到社会的稳定。如何解决好这个棘手的问题,成为了我国政府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主要是通过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以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予以调整的。但是,对于我国来讲,如此巨大的财富差异以及如此众多的贫困人口,是财政难以负担的。从现实看,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解决城乡和地区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重要手段。因此,如果解决好就业问题,再配合其他的合理措施制度(比如税收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则可以较大程度地减弱目前我国严重的贫富差距现象,从而不仅可以解决棘手的社会问题,也可以通过提高最终消费率起到拉动经济合理增长的作用。
四、总结
综上分析,针对我国目前来说,将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优先目标是符合国情并有利于经济长期稳定的必然选择,对我国长期的经济稳定增长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扬.中国金融论坛[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金成晓.“有效需求”不足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纵横,1998(12).
3、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
关键词: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最终消费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前进,宏观经济政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趋明显。2002年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现阶段宏观调控的四个新目标:一是促进经济增长;二是增加就业;三是稳定物价;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目前,针对我国新形势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目标体系,大家保持了一致的看法,但对于其中的目标先后顺序的选择问题,却有着许多争论,争论的焦点落在了当前我国应坚持“经济增长优先”,还是“增加就业优先”这个问题上。
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坚持以经济增长为优先目标是合理的,其理由是从经济总量关系看,“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是同一个主题的不同角度表达。经济增长了,意味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了,进而就业自然而然会增加;反过来,就业增加了,经济自然也会增长。因此,人们就没有必要再去提出“增加就业优先”的观点了,只需把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失业问题自然会得到良好的解决。
从表面上看,上述观点是合理的。但是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不少问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走的是计划经济道路,一方面城镇居民的就业问题基本由国家统包解决,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效率的低水平所体现出的少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现象,使得失业问题并不突出。在这个以扩大生产、增加供给为主要任务的历史发展阶段,通过简单地发展经济,失业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然而,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化经济进程的逐步加深,一方面城镇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进行了一系列增效改革(比如减员增效等等),另一方面农村可用土地的减少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等因素,使得失业率逐年上升。而在这个以增加需求为主要任务的发展阶段,单凭通过发展经济去解决好失业问题,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一、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不能较好解决就业问题的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8~2006年间,我国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以上,2007年甚至超过11%。对于世界经济中的这个“奇迹亮点”,学术界从数量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其原因,主要概括为:实物的投资增长、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生产力的提高等。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促使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各项因素中,实物资本的形成是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可以判断出,投资的迅速扩张是我国当前经济高速增长的最重要的“引擎”。在这种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环境中,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是否还是同一个主题的不同角度表达呢?经济增长是否有效地解决失业问题呢?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其原因如下:
(一)资本-劳动价格的扭曲抑制了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吸引投资,鼓励投资,一直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逐步过渡到稳健型货币政策,最近才转变为紧缩型货币政策),用来压低利率。这样,对于一个资本相对稀缺、人均资本量仍然相当低的国家来说,明显地低估了货币资金的价格。另外,随着工资和物价的逐步放开,城市劳动力、乡镇劳动力的成本逐年上升。由此可以推断出:资本和劳动力价格间的相对扭曲直接导致了企业部门更多采用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来替代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不可否认,在某些产业上,资本的相对更多投入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是我国目前的比较优势,如果在资本和劳动力价格扭曲的背景下,不合理地投资于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势必会造成劳动力的大量闲置和企业的比较优势以及竞争优势的隐性减弱和丧失。
(二)资金分配制度不完善限制了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仍处于资本相对短缺的状态。正常情况下,稀缺要素在市场中可以获得超额“租金”,也就是说在我国,企业投资收益率应该是相当可观的。但实际情况相反,资金价格低估所引发的过度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这个原因,但这也不是问题的全部。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现行的资金配置体系存在缺陷。
在人为压低资金价格的情况下,必然出现对资金的过度需求。这样,金融机构就不得不在众多借款人之间进行选择和权衡。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还未能完全以纯粹的市场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在此背景下,国有金融机构的资金配给就带有了很浓的行政计划色彩与所有制歧视性质。在国有银行的信贷过程中,往往首先选择国有企业,其次是集体企业,最后是个体私营企业。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投资效率较低的国有企业比投资效率较高的私营个体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融资便利。由此可以看到,由于低效的资金配置机制,投资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并没有发挥出完全的功效。
(三)经济增长难以解决中国以结构性和区域性为主的就业问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结构性方面,而不是周期性方面。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为应对入世后激烈的竞争,我国国有企业进入了更大范围的结构调整时期,用人大量减少。另外,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也日趋严重。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以及政策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就业问题在地区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如我国中西部的就业问题显得特别突出。
所有上面这些因素所引发的就业问题都属于结构性和区域性的失业问题,有相当一些是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所独有的现象。这样的失业是难以简单地通过加速经济增长就可以消解的,而更多地需要结构性调整加以解决。
二、单纯坚持经济增长为优先目标的弊端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并非同一主题的不同角度表达。因此,在选择和
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时,就要对两个目标加以权衡,选择出更符合我国现状和更有利于我国长期稳定发展的优先目标来。如果我们继续简单地以当前经济增长模式作为优先目标,不但不能解决失业问题,在长期内也可能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其原因如下:
(一)在需求约束阶段,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不利于长期发展
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矛盾。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阶段,生产不能满足需求,扩大生产、增加供给成为主要任务。而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时,供给能力已相对较强,需求就开始成为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平均偏低于世界水平的15-20个百分点。消费率的偏低已成为我国进一步追求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而这将会使经济最终失去增长动力。从根本上讲,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投资只是一种“引致需求”,而消费才是“最终需求”。因此,作为“引致需求”的投资的规模和结构,在长期内都决定于最终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如果在较长时间内投资的增长速度快于消费,那就很容易使投资和消费脱节,从而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降低宏观经济效益。另外,当前我国的大量投资,有相当一部分是靠出口来消化的,这就直接隐含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如果海外市场萎缩,则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投资回报,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和外汇储备乃至汇率等多方面的安全。
因此,在我国目前消费低迷的状态下,高速投资所形成的生产力在将来是否会形成有效的社会供给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它所带来的高速经济增长带有一定的泡沫和虚假成分。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提高最终消费率,单靠投资来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那么生产能力过剩、经济停滞增长、企业效益低下以及就业问题等问题都将进一步恶化。
(二)继续简单地以经济增长为优先发展目标,可能会加重经济、金融风险
在以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背景下,要实现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就必须尽可能地扩大投资规模。在财力有限、扩张性财政政策难以为继的背景下,刺激民间投资增长将成为唯一的选择。在我国,民间投资的迅速扩张在相当程度上是以银行信贷的快速增长作为支持的,这也就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快速增长。由于资金分配体制固有的缺陷以及银行资金的扭曲价格的刺激,我国现行投资项目的效率在总体上并不令人满意。大量投资项目的失败将导致坏账问题增加以及过量货币在经济中的滞留,在长期内会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货币增长速度在较长时期内高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M2与GDP的比重也超过了200%,成为世界上该指标最高的国家之一。货币供给的长期超经济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投资效率低下和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另一方面带来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继续使用信贷膨胀来支持投资扩张的空间已经很小,在融资体系和企业治理结构得到最终完善以前,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恐怕已经难以为继了。
三、就业优先的必要性
就业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都极其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大量的失业会导致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
会影响到一国的政治经济稳定。因此,从各国的实践看,充分就业一直都是主要的宏观政策目标。
(一)增加就业是优化我国总需求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我国消费需求的低迷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总需求结构不合理,已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虽然我国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消费需求,但收效甚微,最终消费率在2000年以后继续降低,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造成消费需求不振的原因很多,其中就业不充分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根据消费理论,决定一个消费主体消费路径的主要因素就是恒久收入。恒久收入不但取决于当期收入,还取决于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因此,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一个或几个成员失业,必然造成整个家庭的恒久收入的下降。鉴于此,通过增加就业来改善家庭的收入预期,可以有效地引发消费需求,扩大内需,从而弥补当前我国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不足,能够真正起到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增加就业也是解决中国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收入分配不平衡的现象日益明显。根据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一国居民的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如果在0.4以上,就属于收入分配极不平等的国家。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大约在0.45左右,可以看出我国的收入分配已进入极不合理的阶段。
我国收入分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城乡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一个是地区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从城乡收入情况看,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比率为2.5,这一数字明显高于亚洲其他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5),也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值(2.2)。从地区收入差异来看,我国的地区差距(主要是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在世界上排在前列。
收入分配长期的不均衡,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也会引起诸多的社会问题,更严重的还会危及到社会的稳定。如何解决好这个棘手的问题,成为了我国政府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主要是通过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以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予以调整的。但是,对于我国来讲,如此巨大的财富差异以及如此众多的贫困人口,是财政难以负担的。从现实看,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解决城乡和地区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重要手段。因此,如果解决好就业问题,再配合其他的合理措施制度(比如税收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则可以较大程度地减弱目前我国严重的贫富差距现象,从而不仅可以解决棘手的社会问题,也可以通过提高最终消费率起到拉动经济合理增长的作用。
四、总结
综上分析,针对我国目前来说,将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优先目标是符合国情并有利于经济长期稳定的必然选择,对我国长期的经济稳定增长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扬.中国金融论坛[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金成晓.“有效需求”不足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纵横,1998(12).
3、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