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外阅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精神成长意义重大,在具体的校本实践开展过程中,我们应当甄选阅读内容,丰富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构建课外阅读共同体,建立课外阅读多元评价体系,有目标、有计划、有序列地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关键词
主题阅读 阅读共同体 阅读评价
课外阅读对于初中生的语文学习乃至精神成长意义重大,但面对激烈的中考竞争,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常常在夹缝中求生存:内容选择上,偏重中考考查篇目,忽视学生的个性需求;实施操作中,只有零星的做法,没有明确的阶段目标、积极的竞争机制和完善的策略体系;效果评价时,注重内容识记、细节再现和印象初感,缺少深层次的理解思辨、拓展迁移和创新生成。
开展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内容选择和实施策略的校本研究,其目的正在于针对当前社会阅读信息渠道多样化,而初中生阅读内容选择日趋狭隘和碎片化,阅读路径策略重复和单一化的现状,研究学生课外阅读“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并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差异甄选课外阅读内容,分级分类制订主题阅读规划,有目标、有计划、有序列地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一、甄选课外阅读内容
1.倡导经典阅读。
朱自清先生说过“经典的阅读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倡导经典阅读是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情感的需要。初中阶段阅读经典名著,可以为学生的一生打下人格精神的底子。除新课标推荐阅读的12部名著外,我们还将《唐宋诗选注》《唐宋词选注》以及《呼兰河传》《城南旧事》《鲁迅散文》《老人与海》《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等古今中外经典名著纳入推荐阅读书目。
2.打破阅读界限。
打破初中课外阅读注重文学性的传统,打破狭隘的学科界限,打破纸质阅读的传统;由单纯的文学阅读拓展为人文历史、艺术欣赏、思想励志等不同类别的综合阅读,在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外引入新媒体(博客、微博、微信等)阅读。
3.建立主题阅读。
根据初中三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我们制订了“仁爱·朗健”“批判·热爱”“广博·深刻”三级阅读主题。初一关注成长,培养仁善进取的个性;初二注重思辨,引导理性质疑和创新;初三放眼社会,内化人文素养和普世情怀。据此,将新课标推荐阅读书目和我校自主推荐书目分学年分学期编排,确保学生每月都有明确的阅读方向。
二、 丰富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
1.读前激趣。
利用网络现有的影像资源介绍所推荐的读物,或制作与作品价值、写作背景相关的微视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针对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经典情节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分组竞赛阅读;教师现身说法,讲述自己阅读作品的体验,催生学生的阅读期待。
2.读中促思。
学校课程表中每周一节语文阅读课,地点固定在学校阅览室,这就首先保证了教师给予学生持续静读的时间。按照每月读书计划,教师在当月的最后一周,围绕读前设计的问题进行阅读会谈,交流阅读疑惑,分享阅读体验。依据诗歌、散文、小说、传记等不同的读物类型,设计“诗歌诵读”“美文共赏”“读者剧场”“主题辩论”等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交流分享、碰撞思想。
3.读后引写。
分组合作,围绕一个主题合作撰写读书心得;尊重个性,鼓励学生设计手抄小报、张贴读书海报、制作图书漂流书签,图文并茂地留下阅读痕迹;编撰文集,引导有独特思考的同学写出有质量的读后感,分年级编印成集,巩固阅读效果,并在校内形成循环资源。
三、构建课外阅读共同体
1.完善图书借阅系统。
学校图书馆分年级开放学生阅览室,每学期进行图书流通统计,掌握班级图书借阅情况,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定期进行新书推荐;建立校园书吧和班级书架,在楼梯拐角设计开放式图书角,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借阅。
2.组建读书部落。
组建主题读书部落,如在初一年级组织“成长”主题阅读,推荐阅读《童年》《城南旧事》《布鲁克林有棵树》,形成阅读链。组建兴趣读书部落,比如针对初中男生喜欢研究历史、评说英雄的特点,定向推荐阅读《西游记》《煮酒探西游》等,助推学生兴趣。
3.开放媒体平台。
利用学校微信平台的优势,构建教师、家长和学生阅读共同体,开设师生共读、同伴共读、亲子共读等栏目,丰富阅读形式,提高阅读速度,扩大优秀阅读案例的知名度,增强阅读效果。
四、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
1.重视过程评价。
课外名著阅读并非仅以中考名著考查为唯一评价指标,而是遵循“模糊性、重过程、重激励”的评价原则,采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
2.做好个案跟踪。
课外阅读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个性、爱好各异,家庭背景不同,生活阅历有别,这些决定了即使是完成同一个阅读任务时,也不能用简单划一的标准来评价每一个孩子。对于不同的学生个例,我们可以运用调查、访谈、撰写观察日记等形式,比对教师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前后的个例变化,记录真实的阅读事件,积累可信的阅读案例。
3.关注阅读生活。
阅读可以增长知识,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提升素养,可以塑造性格。但在本质上课外阅读不应该附带过多的功利色彩,而应该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我们对每一个孩子阅读生活的评价,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寻找到一种贴近心灵的生存方式,让他们的生命气象更为蓬勃。
台湾郝明义先生在他的《越读者》中,形容当今社会的阅读生活是,“我们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至死”。甄选课外阅读内容,构建阅读共同体,是我们抵抗应试背景下学生“阅读少”“不阅读”“浅阅读”等积弊的积极尝试,是对倡导“全民阅读”之风的有力呼应。
(作者为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教师)
课外阅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精神成长意义重大,在具体的校本实践开展过程中,我们应当甄选阅读内容,丰富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构建课外阅读共同体,建立课外阅读多元评价体系,有目标、有计划、有序列地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关键词
主题阅读 阅读共同体 阅读评价
课外阅读对于初中生的语文学习乃至精神成长意义重大,但面对激烈的中考竞争,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常常在夹缝中求生存:内容选择上,偏重中考考查篇目,忽视学生的个性需求;实施操作中,只有零星的做法,没有明确的阶段目标、积极的竞争机制和完善的策略体系;效果评价时,注重内容识记、细节再现和印象初感,缺少深层次的理解思辨、拓展迁移和创新生成。
开展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内容选择和实施策略的校本研究,其目的正在于针对当前社会阅读信息渠道多样化,而初中生阅读内容选择日趋狭隘和碎片化,阅读路径策略重复和单一化的现状,研究学生课外阅读“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并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差异甄选课外阅读内容,分级分类制订主题阅读规划,有目标、有计划、有序列地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一、甄选课外阅读内容
1.倡导经典阅读。
朱自清先生说过“经典的阅读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倡导经典阅读是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情感的需要。初中阶段阅读经典名著,可以为学生的一生打下人格精神的底子。除新课标推荐阅读的12部名著外,我们还将《唐宋诗选注》《唐宋词选注》以及《呼兰河传》《城南旧事》《鲁迅散文》《老人与海》《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等古今中外经典名著纳入推荐阅读书目。
2.打破阅读界限。
打破初中课外阅读注重文学性的传统,打破狭隘的学科界限,打破纸质阅读的传统;由单纯的文学阅读拓展为人文历史、艺术欣赏、思想励志等不同类别的综合阅读,在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外引入新媒体(博客、微博、微信等)阅读。
3.建立主题阅读。
根据初中三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我们制订了“仁爱·朗健”“批判·热爱”“广博·深刻”三级阅读主题。初一关注成长,培养仁善进取的个性;初二注重思辨,引导理性质疑和创新;初三放眼社会,内化人文素养和普世情怀。据此,将新课标推荐阅读书目和我校自主推荐书目分学年分学期编排,确保学生每月都有明确的阅读方向。
二、 丰富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
1.读前激趣。
利用网络现有的影像资源介绍所推荐的读物,或制作与作品价值、写作背景相关的微视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针对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经典情节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分组竞赛阅读;教师现身说法,讲述自己阅读作品的体验,催生学生的阅读期待。
2.读中促思。
学校课程表中每周一节语文阅读课,地点固定在学校阅览室,这就首先保证了教师给予学生持续静读的时间。按照每月读书计划,教师在当月的最后一周,围绕读前设计的问题进行阅读会谈,交流阅读疑惑,分享阅读体验。依据诗歌、散文、小说、传记等不同的读物类型,设计“诗歌诵读”“美文共赏”“读者剧场”“主题辩论”等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交流分享、碰撞思想。
3.读后引写。
分组合作,围绕一个主题合作撰写读书心得;尊重个性,鼓励学生设计手抄小报、张贴读书海报、制作图书漂流书签,图文并茂地留下阅读痕迹;编撰文集,引导有独特思考的同学写出有质量的读后感,分年级编印成集,巩固阅读效果,并在校内形成循环资源。
三、构建课外阅读共同体
1.完善图书借阅系统。
学校图书馆分年级开放学生阅览室,每学期进行图书流通统计,掌握班级图书借阅情况,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定期进行新书推荐;建立校园书吧和班级书架,在楼梯拐角设计开放式图书角,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借阅。
2.组建读书部落。
组建主题读书部落,如在初一年级组织“成长”主题阅读,推荐阅读《童年》《城南旧事》《布鲁克林有棵树》,形成阅读链。组建兴趣读书部落,比如针对初中男生喜欢研究历史、评说英雄的特点,定向推荐阅读《西游记》《煮酒探西游》等,助推学生兴趣。
3.开放媒体平台。
利用学校微信平台的优势,构建教师、家长和学生阅读共同体,开设师生共读、同伴共读、亲子共读等栏目,丰富阅读形式,提高阅读速度,扩大优秀阅读案例的知名度,增强阅读效果。
四、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
1.重视过程评价。
课外名著阅读并非仅以中考名著考查为唯一评价指标,而是遵循“模糊性、重过程、重激励”的评价原则,采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
2.做好个案跟踪。
课外阅读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个性、爱好各异,家庭背景不同,生活阅历有别,这些决定了即使是完成同一个阅读任务时,也不能用简单划一的标准来评价每一个孩子。对于不同的学生个例,我们可以运用调查、访谈、撰写观察日记等形式,比对教师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前后的个例变化,记录真实的阅读事件,积累可信的阅读案例。
3.关注阅读生活。
阅读可以增长知识,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提升素养,可以塑造性格。但在本质上课外阅读不应该附带过多的功利色彩,而应该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我们对每一个孩子阅读生活的评价,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寻找到一种贴近心灵的生存方式,让他们的生命气象更为蓬勃。
台湾郝明义先生在他的《越读者》中,形容当今社会的阅读生活是,“我们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至死”。甄选课外阅读内容,构建阅读共同体,是我们抵抗应试背景下学生“阅读少”“不阅读”“浅阅读”等积弊的积极尝试,是对倡导“全民阅读”之风的有力呼应。
(作者为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