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生产与创造正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历史学科的独特性决定了历史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那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 利用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创新就预示着风险,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备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如一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及优势。人类历史上学科技术的重大发明很多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地失败才创造出来的。另外,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过无数次探索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都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 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于自由的机会,是他们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并归纳,总结,应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尝试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要不断创新,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此,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会很幼稚和无意义,教师都不能简单的禁止和否定。若学生的每次探索,得到的是“不可能”,“无聊”的断语,他们创新的欲望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努力营造民主,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借助实物,图片等教具,创设相关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励他们去思考,探索,提高其创造欲望。
(三) 拓展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现,文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为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诗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担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 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创造性思维有三种特性,即多端性,独特性,变通性,思维的独创性包括学习过程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如一个学生在《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中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出现“贞观之治”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以往很少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的原因,而该生的这种探索精神是很大胆可贵的。因而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进而解决,方能进步。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表现是求异。求异思维常常表现为打破框框的别出心裁,超乎寻常,因而易产生标新立异的结果。历史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有些学生在历史课上就提过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既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赞扬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精神?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既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为什么又说它是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是不是正义的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就有很高层次的开拓求异性,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既要给学生知识方面的答疑,更要把知识灌入学生的大脑就行了,其弱点是片面地把知识当成目的,讲求“积累”知识。在知识急剧增长的今天,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论,强调有效地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追求思维的积极性。正如列宁所言:“我们要用基本的事实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
总而言之,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日益深化的智力不断发展更新,培养出智能型全方位人才,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一) 利用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创新就预示着风险,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备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如一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及优势。人类历史上学科技术的重大发明很多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地失败才创造出来的。另外,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过无数次探索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都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 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于自由的机会,是他们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并归纳,总结,应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尝试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要不断创新,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此,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会很幼稚和无意义,教师都不能简单的禁止和否定。若学生的每次探索,得到的是“不可能”,“无聊”的断语,他们创新的欲望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努力营造民主,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借助实物,图片等教具,创设相关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励他们去思考,探索,提高其创造欲望。
(三) 拓展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现,文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为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诗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担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 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创造性思维有三种特性,即多端性,独特性,变通性,思维的独创性包括学习过程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如一个学生在《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中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出现“贞观之治”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以往很少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的原因,而该生的这种探索精神是很大胆可贵的。因而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进而解决,方能进步。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表现是求异。求异思维常常表现为打破框框的别出心裁,超乎寻常,因而易产生标新立异的结果。历史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有些学生在历史课上就提过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既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赞扬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精神?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既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为什么又说它是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是不是正义的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就有很高层次的开拓求异性,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既要给学生知识方面的答疑,更要把知识灌入学生的大脑就行了,其弱点是片面地把知识当成目的,讲求“积累”知识。在知识急剧增长的今天,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论,强调有效地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追求思维的积极性。正如列宁所言:“我们要用基本的事实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
总而言之,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日益深化的智力不断发展更新,培养出智能型全方位人才,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