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伴随大量高职院校近几年的扩招,产生了“双困生”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即因经济贫困而引发的心理问题。这种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从“双困生”形成的原因出发,根据“双困生”的特点,提出有效的对策,帮助高职院校大一学生走出经济、心理上的困境。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困生;大一学生;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呈逐渐增长的趋势。经济上的重负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对部分贫困学子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高职院校除了经济上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外,需更多地从心理上关注和精神上支持,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成长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才。
一、“双困生”成因分析
贫困生在高职院校中所占比例不断增长,他们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贫困生群体主要包括:刚刚解决温饱或尚未解决温饱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的学生,因灾、因病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学生。
高职生与其他高校的本科生相比,学费相对较高,这使本来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他们在上学期间想尽办法担负起勤工俭学的压力。由于受到生源地文化环境和教育落后的影响,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他们来到大城市之后,对大城市、大学校园的陌生感及与他人相处时的自卑感,特别容易导致他们自我封闭。
另外,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物质、利益的看重,一定程度上导致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心理失衡。同时,刚进校的贫困生将希望寄托在毕业之后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来改变家庭的经济窘况,但是由于扩招及不公平竞争带来的就业压力日趋严重,使他们担心无法顺利就业,对未来感到迷茫,致使他们承载了更多的精神压力,严重者甚至出现心理扭曲等问题。
二、“双困生”脱“困”的主要对策
要使“双困生”从根本上摆脱困境,就要求学校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双困生”的具体情况,抓住每个“双困生”的特点,建立“双困生”档案,随时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制订相应的经济、精神“扶困”对策,使他们最终达到经济脱“困”和心理脱“困”。本文从经济资助和精神扶持两方面出发,探讨“双困生”脱“困”的对策。
1.完善物质资助体系,加大勤工助学力度
经济贫困是诱发“双困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原因。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动员、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拓宽资助渠道,加大资助力度,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首先,高校应充分抓住大学生助学贷款这一机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助学贷款制度,为尽可能多的经济困难学生办理助学贷款。其次,完善勤工助学机制,加强规范化管理,为在校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且也将经济资助和自我救助结合起来。还可通过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建立多渠道的资助网络。另外,扩大奖助学金的覆盖面,鼓励贫困生努力学习,为其解决后顾之忧。
2.引导大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有选择地弥补差距
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才能实现自我完善,并确立自己发展的方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大学生之间的比较是全方位的,包括学习成绩、研究能力、艺术修养、社交能力、体育竞技、人格品质、个人风度等方面,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优于别人或次于别人,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又要看到自身客观存在的问题,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陷,这样才能做到比较客观的自我评价。
3.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营造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很大。学校应该加强对“双困生”的就业指导,以消除他们一进校就对未来就业的担忧。学校应该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市场需要,根据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和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正确对待就业。学校也应充分利用校內外资源,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投入,包括人员和经费。
另外,国家要继续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双困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着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水平。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也影响了求职竞争的公平与公正,这对“双困生”的求职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营造一个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对“双困生”的顺利就业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职院校大一“双困生”问题应得到社会和学校的关注。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助学对策及工作体系,既要解决学生经济上的困难,更要从学生一进校就为他们提供各种指导,使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全面提升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成旭.高校“双困生”对策研究[J].科技风,2013,(03).
[2]严渭青.高校“双困生”现状的理性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
[3]苗庆.对“双困生”的特点分析及救助思考[J].科技文汇(下旬刊),2012,(07).
[4]林生.建立高校贫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体系的探索[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困生;大一学生;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呈逐渐增长的趋势。经济上的重负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对部分贫困学子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高职院校除了经济上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外,需更多地从心理上关注和精神上支持,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成长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才。
一、“双困生”成因分析
贫困生在高职院校中所占比例不断增长,他们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贫困生群体主要包括:刚刚解决温饱或尚未解决温饱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的学生,因灾、因病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学生。
高职生与其他高校的本科生相比,学费相对较高,这使本来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他们在上学期间想尽办法担负起勤工俭学的压力。由于受到生源地文化环境和教育落后的影响,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他们来到大城市之后,对大城市、大学校园的陌生感及与他人相处时的自卑感,特别容易导致他们自我封闭。
另外,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物质、利益的看重,一定程度上导致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心理失衡。同时,刚进校的贫困生将希望寄托在毕业之后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来改变家庭的经济窘况,但是由于扩招及不公平竞争带来的就业压力日趋严重,使他们担心无法顺利就业,对未来感到迷茫,致使他们承载了更多的精神压力,严重者甚至出现心理扭曲等问题。
二、“双困生”脱“困”的主要对策
要使“双困生”从根本上摆脱困境,就要求学校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双困生”的具体情况,抓住每个“双困生”的特点,建立“双困生”档案,随时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制订相应的经济、精神“扶困”对策,使他们最终达到经济脱“困”和心理脱“困”。本文从经济资助和精神扶持两方面出发,探讨“双困生”脱“困”的对策。
1.完善物质资助体系,加大勤工助学力度
经济贫困是诱发“双困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原因。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动员、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拓宽资助渠道,加大资助力度,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首先,高校应充分抓住大学生助学贷款这一机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助学贷款制度,为尽可能多的经济困难学生办理助学贷款。其次,完善勤工助学机制,加强规范化管理,为在校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且也将经济资助和自我救助结合起来。还可通过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建立多渠道的资助网络。另外,扩大奖助学金的覆盖面,鼓励贫困生努力学习,为其解决后顾之忧。
2.引导大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有选择地弥补差距
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才能实现自我完善,并确立自己发展的方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大学生之间的比较是全方位的,包括学习成绩、研究能力、艺术修养、社交能力、体育竞技、人格品质、个人风度等方面,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优于别人或次于别人,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又要看到自身客观存在的问题,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陷,这样才能做到比较客观的自我评价。
3.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营造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很大。学校应该加强对“双困生”的就业指导,以消除他们一进校就对未来就业的担忧。学校应该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市场需要,根据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和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正确对待就业。学校也应充分利用校內外资源,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投入,包括人员和经费。
另外,国家要继续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双困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着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水平。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也影响了求职竞争的公平与公正,这对“双困生”的求职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营造一个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对“双困生”的顺利就业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职院校大一“双困生”问题应得到社会和学校的关注。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助学对策及工作体系,既要解决学生经济上的困难,更要从学生一进校就为他们提供各种指导,使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全面提升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成旭.高校“双困生”对策研究[J].科技风,2013,(03).
[2]严渭青.高校“双困生”现状的理性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
[3]苗庆.对“双困生”的特点分析及救助思考[J].科技文汇(下旬刊),2012,(07).
[4]林生.建立高校贫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体系的探索[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