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6-0028-02
十二五时期,学校开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全校上下都在努力奋进。教学一线的教师们也在积极地开展研究性教学。
学校和学院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有幸请到了国家级教学名师范钦珊教师主讲《材料力学》,而我们青年教师可以去进行观摩学习,通过一个学期的听课学习,这里对研究性教学及范老的教学方式有些深入了解,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研究性教学的含义
通俗讲,研究性教学以来自实践的真实问题为基础,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听范先生第一次课,他就提到了研究性教学。到底什么是研究性教学呢,那个时候脑中一点概念没有。这里借用范先生所讲的一句话,那就是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通过听他的课程讲解,深刻体会到课堂上教师,讲授与学生这一个综合体是密不可分的。在课堂上,要发挥教师指导作用,但前提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讲授要超越书本,同时教师与学生都要转变思维方式——从定式思维到开放性思维转变。这些范先生是通过以下环节来实现的:课堂教授、讨论、测试、课外学习研究、课外可别学习指导与互动、研究问题训练、研究型考试考核。另外对于考试考核,又分为三种类型:资格考试,水平考试及附件内容考试。这样根据知识难易分为不同考试类型。范先生在课上强调的问题是,要用于回答他的问题,要积极向他进行提问以及每个学生要参与到大家的讨论中区,这些无疑都体现到了研究性教学的实质。
二、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1.创设与现实相近的教学情境,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作适应能力
通过范先生的课我总结出,课件中的案例与问题是创建情境的核心。知识的学习、方案的制定等活动都是由问题引发的。由问题的解决而引发的讨论、学习和总结是研究性教学的共用的教学手段。即通过探索问题,揭示出问题的复杂性,使学生掌握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开放性问题,培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对于开放性问题,就是答案不唯一,可以有很多答案,只要是合理就行,所以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此,基于每个人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所得到的答案是个性化和富有创造性的。不仅如此,对于一个真实的案例和问题,即便是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因此,衡量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标准是设计方案的合理程度。也就是说,学生完成方案时知识的综合运用、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案的合理性、组织讨论的效率、最终的报告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是衡量工作完成优劣的主要标准。因此,研究性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习如何学习,即以问题为先导,使学生掌握含在问题背后的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并具有建构性的意义。
3.转变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方式
在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因为优先掌握知识而成为课堂的核心,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往往是教师的“教”,关注教师教授的内容和宣讲的方式。但在研究性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主要工作首先是设计“问题”,然后是激发学生去思考、设计、总结和报告,工作由学生自觉完成。因此,教师不是课堂的操纵者、控制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推进者和辅导者。教师由知识的输出者逐渐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由独立的劳动者逐渐转变为合作者。在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部分实现了研究者的身份。这一变化导师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地位的迁移——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迁移。师生之间更多地体现为合作与交流的关系。
三、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的难点
1.例题和问题设计
我认为最大的难点就是问题和例题设计。问题是有很多,但往往备课时找不到与讲解知识直接关联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难度适中,不能太难或太大,否则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也不能太小或不具备足够的挑战性,否则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它们还应该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因此,例题或问题的选择和设计非常重要。
2.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难以掌控
教学评价的难点之一是对基于小组工作的评价。由于作业往往是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的。对每个组员的能力与贡献大小的评价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对已习惯于让学生以个体形式独立完成作业的教师来讲,这种课程的评价体系和方法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教学评价的难点之二是答案的开放性。由于没有标准答案,解决问题的答案完全有可能超出教师的原有知识积累。因此,如何评价学生工作的优劣,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都提出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
3.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研究性教学适用于的课程是基于问题的解决,因此,所有的知识因围绕该问题,从而使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
如今,知识经济、网络时代、信息社会,这些时髦的词汇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个人认为研究型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出它在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简介:
陈东菊(1980-),女,汉族,山东省济宁市人,博士学历,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教师,副教授,主要从事研究方向:精密超精密加工。
十二五时期,学校开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全校上下都在努力奋进。教学一线的教师们也在积极地开展研究性教学。
学校和学院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有幸请到了国家级教学名师范钦珊教师主讲《材料力学》,而我们青年教师可以去进行观摩学习,通过一个学期的听课学习,这里对研究性教学及范老的教学方式有些深入了解,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研究性教学的含义
通俗讲,研究性教学以来自实践的真实问题为基础,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听范先生第一次课,他就提到了研究性教学。到底什么是研究性教学呢,那个时候脑中一点概念没有。这里借用范先生所讲的一句话,那就是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通过听他的课程讲解,深刻体会到课堂上教师,讲授与学生这一个综合体是密不可分的。在课堂上,要发挥教师指导作用,但前提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讲授要超越书本,同时教师与学生都要转变思维方式——从定式思维到开放性思维转变。这些范先生是通过以下环节来实现的:课堂教授、讨论、测试、课外学习研究、课外可别学习指导与互动、研究问题训练、研究型考试考核。另外对于考试考核,又分为三种类型:资格考试,水平考试及附件内容考试。这样根据知识难易分为不同考试类型。范先生在课上强调的问题是,要用于回答他的问题,要积极向他进行提问以及每个学生要参与到大家的讨论中区,这些无疑都体现到了研究性教学的实质。
二、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1.创设与现实相近的教学情境,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作适应能力
通过范先生的课我总结出,课件中的案例与问题是创建情境的核心。知识的学习、方案的制定等活动都是由问题引发的。由问题的解决而引发的讨论、学习和总结是研究性教学的共用的教学手段。即通过探索问题,揭示出问题的复杂性,使学生掌握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开放性问题,培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对于开放性问题,就是答案不唯一,可以有很多答案,只要是合理就行,所以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此,基于每个人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所得到的答案是个性化和富有创造性的。不仅如此,对于一个真实的案例和问题,即便是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因此,衡量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标准是设计方案的合理程度。也就是说,学生完成方案时知识的综合运用、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案的合理性、组织讨论的效率、最终的报告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是衡量工作完成优劣的主要标准。因此,研究性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习如何学习,即以问题为先导,使学生掌握含在问题背后的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并具有建构性的意义。
3.转变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方式
在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因为优先掌握知识而成为课堂的核心,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往往是教师的“教”,关注教师教授的内容和宣讲的方式。但在研究性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主要工作首先是设计“问题”,然后是激发学生去思考、设计、总结和报告,工作由学生自觉完成。因此,教师不是课堂的操纵者、控制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推进者和辅导者。教师由知识的输出者逐渐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由独立的劳动者逐渐转变为合作者。在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部分实现了研究者的身份。这一变化导师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地位的迁移——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迁移。师生之间更多地体现为合作与交流的关系。
三、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的难点
1.例题和问题设计
我认为最大的难点就是问题和例题设计。问题是有很多,但往往备课时找不到与讲解知识直接关联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难度适中,不能太难或太大,否则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也不能太小或不具备足够的挑战性,否则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它们还应该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因此,例题或问题的选择和设计非常重要。
2.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难以掌控
教学评价的难点之一是对基于小组工作的评价。由于作业往往是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的。对每个组员的能力与贡献大小的评价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对已习惯于让学生以个体形式独立完成作业的教师来讲,这种课程的评价体系和方法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教学评价的难点之二是答案的开放性。由于没有标准答案,解决问题的答案完全有可能超出教师的原有知识积累。因此,如何评价学生工作的优劣,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都提出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
3.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研究性教学适用于的课程是基于问题的解决,因此,所有的知识因围绕该问题,从而使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
如今,知识经济、网络时代、信息社会,这些时髦的词汇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个人认为研究型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出它在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简介:
陈东菊(1980-),女,汉族,山东省济宁市人,博士学历,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教师,副教授,主要从事研究方向:精密超精密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