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wei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既要积极地组织学生阅读,又要积极地促进学生阅读。但是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几个误区:
  1.硬性的预习规定影响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尽管现在的课堂倡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我们看到很多教师要求学生预习或是讨论时,都是要求学生根据教师事先布置的任务或设置的问题来学习和思考,这样虽然教学目标很明确,但却无形间影响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学生阅读的兴趣会大打折扣。
  2.形式化严重——热闹的课堂讨论成了一种表演。为打破传统教学“对话”式教学,很多老师开始尝试让学生讲或是相互提问,或者讨论、辩论,教师只是简单说几句,这种过于追求形式的做法是很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
  3.实施的盲目性。新课程提倡探究性阅读教学,但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要安排探究性阅读活动。
  4.教学教法单一。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文、局限于课堂、偏重于考试,未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鉴于以上误区,再结合对“探究性阅读教学法”的探索,笔者就来谈一谈我校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比较实用且比较成功的具体方法和操作程序,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一、个性爱好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阅读教学认为文本的生成与存在离不开读者的解读创造,必须通过读者的复杂活动来实现。可见,读者是阅读活动中的主体,能否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学生。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关键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珍视其个人见解。
  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进行的:
  1.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以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
  2.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以通课前5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是个人的阅读心得;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读书报告会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3.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通过这种个性化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打下基础。
  二、有效发挥教师主导地位
  探究性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发挥教师主导地位,适时参与引导归纳。
  1.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探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感知文本,进而探究并建构起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采用富有感染力与形象性的语言,增强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激发探究思维的生成。
  2.学生是主体,教师要适时参与引导。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最关键的特征就在于“教师的指导”。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引导教学过程。
  三、应考探究性阅读
  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
  首先,必须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多读、老师精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主动地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语文阅读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过程。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因此,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强调体验的价值所在。
其他文献
一提起读后感,很多同学觉得那很幼稚,平时练习偶而为之还行,高考考场上用,未免太过小儿科。但对于那些时间紧迫又急于见效的同学来说,突破读后感不失为争取高考得分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无论高考、中考、还是什么层次的语文考试,作文都是分值最高、也是得失分的分差最大的题目,写的好与不好事关学生的命运或者说是身家性命,对于如何写好高考的那篇性命攸关的作文,令很多的学生乃至家长煞费苦心,竞相谋寻“灵丹妙药”,以求
期刊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其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
期刊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对于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更是当前作文教学的突出问题。实践证明,任何事情的成功,只要有了兴趣,就能做好。在作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唤起强烈的写作欲望,学生才能乐此不疲,喜爱作文,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一、训练学生对口语的兴趣  口语是一种最
期刊
近日,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正式下发2011年高考九科《考试说明》。根据2011年高考《考试说明》,2011年高考九门学科总体稳定,变化不大,不过也有一些微调。其中,语文学科明确了江苏高考语文的命题将进一步地与新课改精神紧密地联系,并且在现代文阅读中取消了“选择题”。  语文写议论文强调“论据”  评析老师:金陵中学特级教师陈柏华  变化分析  一、“命题指导思想”的变化。新的考试说明说“命题将依据中华
期刊
那一年,送走毕业班,我又接了高三年级。在一个炎炎的夏日里,我给他所在的班级上了第一节课。  在我讲完该堂课所要复习的知识点后,留给学生一段自己整理的时间。我悄悄问前排的学生课代表是谁,他指了指后排一个瘦瘦的戴眼镜的低着头的男生。我没有直接去跟这位课代表交流,而是若无其事地在教室里走了一圈。我用余光看到他在看一本电脑书,难道我的课不精彩吗?我自以为我的知识系统条理,对知识点的分析缜密细致。我没有惊动
期刊
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语言教学,具体说来就是要教给学生语言材料(字、词、标点符号等)、语用规律(语法规则、语用习惯等)、语用艺术(语言的组合技术、运用技巧),这一切都必须在与语言的实际接触中进行。这种接触最直接的形式就是诵读,诵读教学正好满足学习语言的要求。但是诵读教学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就是教学生读书,背课文。消极的背读课文,除了获得识记的效果以外,于学习无多大意义。诵读教学要走科学化的道路,要建立自
期刊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对学生的要求,“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倡导的就是学生自己主动对作文进行评改。可见,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体,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以下就从实际教学的进程方面,略做几点初探。  第一,树立学生的信心,通过辨析名作,培养评改意识。教科书中所选的篇目都是名家名篇,具有很强的典范性
期刊
养成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铺就学生成才之路的基础工程。科学规范的养成教育,能够使学生变被动行为为主动行为,变他律为自律。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是使学生得到主动、活泼、健康、全面的发展。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
期刊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新学年伊始,我又面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面对激烈的竞争和高考的压力,眼前的现实告诉我们,高三的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做。通过长时间的琢磨,结合几年的高三教学实践,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语文是基础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语文成绩的提高虽然靠的是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但是,第一轮复习是考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和复习的阶段,第一轮复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明年高考的成
期刊
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如何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去指导和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呢。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心中理想课堂的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理想的课堂要有一段精心准备的导语  在语文教学艺术中,我认为导语设计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环节,是“开山的第一炮”,它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有位教师讲《祝福》时,如此导入: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