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既要积极地组织学生阅读,又要积极地促进学生阅读。但是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几个误区:
1.硬性的预习规定影响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尽管现在的课堂倡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我们看到很多教师要求学生预习或是讨论时,都是要求学生根据教师事先布置的任务或设置的问题来学习和思考,这样虽然教学目标很明确,但却无形间影响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学生阅读的兴趣会大打折扣。
2.形式化严重——热闹的课堂讨论成了一种表演。为打破传统教学“对话”式教学,很多老师开始尝试让学生讲或是相互提问,或者讨论、辩论,教师只是简单说几句,这种过于追求形式的做法是很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
3.实施的盲目性。新课程提倡探究性阅读教学,但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要安排探究性阅读活动。
4.教学教法单一。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文、局限于课堂、偏重于考试,未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鉴于以上误区,再结合对“探究性阅读教学法”的探索,笔者就来谈一谈我校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比较实用且比较成功的具体方法和操作程序,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一、个性爱好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阅读教学认为文本的生成与存在离不开读者的解读创造,必须通过读者的复杂活动来实现。可见,读者是阅读活动中的主体,能否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学生。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关键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珍视其个人见解。
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进行的:
1.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以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
2.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以通课前5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是个人的阅读心得;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读书报告会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3.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通过这种个性化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打下基础。
二、有效发挥教师主导地位
探究性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发挥教师主导地位,适时参与引导归纳。
1.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探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感知文本,进而探究并建构起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采用富有感染力与形象性的语言,增强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激发探究思维的生成。
2.学生是主体,教师要适时参与引导。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最关键的特征就在于“教师的指导”。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引导教学过程。
三、应考探究性阅读
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
首先,必须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多读、老师精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主动地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语文阅读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过程。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因此,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强调体验的价值所在。
1.硬性的预习规定影响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尽管现在的课堂倡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我们看到很多教师要求学生预习或是讨论时,都是要求学生根据教师事先布置的任务或设置的问题来学习和思考,这样虽然教学目标很明确,但却无形间影响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学生阅读的兴趣会大打折扣。
2.形式化严重——热闹的课堂讨论成了一种表演。为打破传统教学“对话”式教学,很多老师开始尝试让学生讲或是相互提问,或者讨论、辩论,教师只是简单说几句,这种过于追求形式的做法是很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
3.实施的盲目性。新课程提倡探究性阅读教学,但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要安排探究性阅读活动。
4.教学教法单一。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文、局限于课堂、偏重于考试,未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鉴于以上误区,再结合对“探究性阅读教学法”的探索,笔者就来谈一谈我校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比较实用且比较成功的具体方法和操作程序,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一、个性爱好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阅读教学认为文本的生成与存在离不开读者的解读创造,必须通过读者的复杂活动来实现。可见,读者是阅读活动中的主体,能否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学生。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关键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珍视其个人见解。
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进行的:
1.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以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
2.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以通课前5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是个人的阅读心得;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读书报告会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3.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通过这种个性化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打下基础。
二、有效发挥教师主导地位
探究性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发挥教师主导地位,适时参与引导归纳。
1.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探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感知文本,进而探究并建构起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采用富有感染力与形象性的语言,增强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激发探究思维的生成。
2.学生是主体,教师要适时参与引导。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最关键的特征就在于“教师的指导”。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引导教学过程。
三、应考探究性阅读
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
首先,必须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多读、老师精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主动地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语文阅读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过程。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因此,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强调体验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