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实践证明,心理素质的好坏是直接影响手枪射击成绩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在手枪射击时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进行心理训练,打好射手的心理素质基础,使射手能够根据临场情况的变化当机立断地采取行动,圆满完成训练及比赛任务.因此,在手枪射击训练中,必须多策并举,加强射手心理素质训练,促进训练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射击运动;心理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5-00107-02
一、问题的提出
射击属技能型表现准确性体育运动项目,是一项动中求静、静中求稳、稳中求准的个人运动项目,它要求射手人枪一体、身心一致,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平常心。心理状态是特定时间内人们心理活动的特点。心理活动一般与一定的心理过程和生理功能相联系,是人对内外环境因素作用的反映。由于运动员对比赛的认识、态度、经验和准备情况的不同,可能出现过分激动、淡漠、盲目自信和最佳竞技状态四种常见的赛前状态。
二、常见的各种心理因素
(一)运动焦虑水平
在射击运动中,运动员的焦虑表现多为状态性焦虑,即由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受到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引发的行为和情绪体验的异常现象。射击运动不同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在射击运动中,运动员不需要过高的焦虑水平便可以正常发挥运动水平。适宜的焦虑水平能够使运动员处于最佳的兴奋状态,兴奋状态是运动员神经组织唤醒程度,具有充分的自信心和比赛斗志,精力旺盛的反映。
(二)运动员的意志水平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运动员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助于运动成绩的正常发挥,在训练中教练员成注意让运动员养成勇于克服阻力,不怕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运动员的心理期待
在体育运动中可以将目标定义为个体试图在某一特定时间内达到某一特定的行为标准。比赛射击运动员采用自我目标定向时,运动员自身主要关心自己在一个具体任务中有怎样的优势,主要兴趣是表现自己的能力,打败别人,取得超过对手的成绩,或者用很少努力来获成功。当射击运动员所设置的目标,在其自身能力能够达并通过一定的训练可以实现的时候,运动员的动机水平处于最佳状态。但是如果运动员对自己的期待过高,不能正常完成时,便会在比赛中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影响成绩的发挥。
三、对射击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射击运动是在高度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运动员在技术水平上进行较量的运动项目,心理因素在射击运动员平时的训练和比赛中是不可忽视的方面,更是射击运动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竞争急剧加快的体坛比赛,谁的心理控制水平好,谁便有望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在训练和竞赛中,需要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克服心理因素产生的消极影响。心理训练包括贯穿于整个过程。
(一)针对平时训练
1、射击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率要比训练中实弹考核时的心率高,而实弹考核时的心率又比平时空枪训练的心率高,这主要是由于在实际比赛中,情势紧迫,心理负荷加大,射手身心应激反应较强所致。负荷训练就是先给射手施加一定的运动负荷,然后立即让其在较高心率和呼吸急促等类似实战的情况下进行射准训练,精确命中目标的能力,提高对战时高心率的适应水平。多年来,射击训练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训练与实战脱节,射手难以在训练中使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因此,训练应在紧张状态下进行。与其在实战中紧张失控、动作变形,倒不如在平时就让射手习惯和适应这种紧张。
2、抗干扰训练
射击是技术动作高度集中、协调、准确的专项活动,射手的精力消耗要比体力消耗大得多。在高度集中、兴奋、抑制的大负荷重复性训练中,射手在神经系统方面往往有沉重的负担,射手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处于长期紧张的工作,容易产生超限抑制,造成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紊乱,抗干扰能力降低。抗干扰能力是射手具有抵抗内、外界刺激因素的干扰影响,保持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的能力。视觉诱导性原理告知我们,人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受到视觉的支配和约束。一般来说,人的眼睛看到那里,注意力也就跟到那里。初训射手对技术要求的内涵理解还不多不深,动作的形成还缺乏自觉性,只能依靠视觉监督引导注意力放在盯死外在动作的全过程上。为此,应训练射手学会逐步放弃视觉的监督,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体会运枪和完成動作时肌肉运动的内在感觉上。
3、 表象训练
“表象”是指形象化的东西在头脑中的反应。
(1)表象训练能够帮助运动员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在射击运动员训练初期,可借助视觉表象,通过示范动作、照片、镜子、正确动作的图像,让该图像印刻在运动员的头脑中,使其在大脑中初步建立起正确动作的表象。
(2)在每天的实际练习前后进行表象训练,可以巩固和强化运动技能,促进成绩的提高。
(3)表象训练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随时可以进行。如晚上临睡前,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象过“电影”似的重复好的动作要领,使正确的动作概念浮现于脑中。
(4)表象训练可以提高射击运动员本体感觉能力。
(5)表象训练能提高运动员学习运动技能的自信。当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打出远弹而消沉、沮丧时,让运动员表象一下自己打十环时完美的动作体验及愉悦的心情,可以帮助运动员稳定情绪,树立信心。
(二)针对比赛的训练
1、赛前心理准备
赛前心理准备的目的:增强心理稳定性及适应保证良好竞技状态的形成,使运动员在各种复杂的中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身体、技术,战术的最高水至超水平发挥。赛前采用目标取向理论和心理控制点理论引导运动员建立正确的心理定向。
减轻思想压力,激发运动员的情绪并使之处与稳定状态。
制定合理的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激发良比赛动机,自觉动员机体最大潜力形成最佳的情绪增强成功的信心,提高战术意志。
2、比赛期间的心理指导
①沟通:首先与运动员进行对比赛中心情、动作、思想,各方面的交流与沟通。以同情、关心、体谅的态度通过交谈的方式,进行启发和帮助,共同分析问题的原因和症结所在,提高运动员的认识水平,确定合理的期望值,解除种种心理负担,给自己准确定位。②调整呼吸:上场前或感到精神紧张时,可以做几次腹式深呼吸,以缓解紧张情绪。③静坐养神:赛场上的各种信息,有的可能会使运动员情绪波动,闭目静坐。④肌肉放松:通过按摩或自我放松,降低精神紧张程度。⑤自我暗示:用积极自我暗示的方法,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多次重复的进行表象训练。⑥转移注意:有意识的改变和调节注意的指向性,暂时将注意力转移到与比赛无关的事物上去。⑦心理定向:少想成绩,少想比赛结果,多想动作,把注意力集中在比赛过程上。
3、赛后的心理调整
赛后运动员无论是成功还是失利都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情绪体验,这种特殊的情绪体验会对赛后的训练以至比赛产生深远影响。迅速消除比赛成绩的干扰,正确看待胜负,使之迅速摆脱比赛成绩的影响。防止丧失自信心。
四、小结
近年来,全国射击界乃至整个体育界对体育心理学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北京体育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刘淑惠老师帮助射击运员陶璐娜在悉尼奥运会夺取金牌的成功实践,更加促使教练员在日常的训练中有意识的培养队员的心理素质,随时随地掌控运动的心理变化。运动员也要配合教练员的指导,树立正确的比赛观,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心理训练的目的,从而在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射击运动员的心理问题研究.
关键词:射击运动;心理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5-00107-02
一、问题的提出
射击属技能型表现准确性体育运动项目,是一项动中求静、静中求稳、稳中求准的个人运动项目,它要求射手人枪一体、身心一致,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平常心。心理状态是特定时间内人们心理活动的特点。心理活动一般与一定的心理过程和生理功能相联系,是人对内外环境因素作用的反映。由于运动员对比赛的认识、态度、经验和准备情况的不同,可能出现过分激动、淡漠、盲目自信和最佳竞技状态四种常见的赛前状态。
二、常见的各种心理因素
(一)运动焦虑水平
在射击运动中,运动员的焦虑表现多为状态性焦虑,即由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受到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引发的行为和情绪体验的异常现象。射击运动不同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在射击运动中,运动员不需要过高的焦虑水平便可以正常发挥运动水平。适宜的焦虑水平能够使运动员处于最佳的兴奋状态,兴奋状态是运动员神经组织唤醒程度,具有充分的自信心和比赛斗志,精力旺盛的反映。
(二)运动员的意志水平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运动员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助于运动成绩的正常发挥,在训练中教练员成注意让运动员养成勇于克服阻力,不怕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运动员的心理期待
在体育运动中可以将目标定义为个体试图在某一特定时间内达到某一特定的行为标准。比赛射击运动员采用自我目标定向时,运动员自身主要关心自己在一个具体任务中有怎样的优势,主要兴趣是表现自己的能力,打败别人,取得超过对手的成绩,或者用很少努力来获成功。当射击运动员所设置的目标,在其自身能力能够达并通过一定的训练可以实现的时候,运动员的动机水平处于最佳状态。但是如果运动员对自己的期待过高,不能正常完成时,便会在比赛中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影响成绩的发挥。
三、对射击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射击运动是在高度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运动员在技术水平上进行较量的运动项目,心理因素在射击运动员平时的训练和比赛中是不可忽视的方面,更是射击运动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竞争急剧加快的体坛比赛,谁的心理控制水平好,谁便有望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在训练和竞赛中,需要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克服心理因素产生的消极影响。心理训练包括贯穿于整个过程。
(一)针对平时训练
1、射击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率要比训练中实弹考核时的心率高,而实弹考核时的心率又比平时空枪训练的心率高,这主要是由于在实际比赛中,情势紧迫,心理负荷加大,射手身心应激反应较强所致。负荷训练就是先给射手施加一定的运动负荷,然后立即让其在较高心率和呼吸急促等类似实战的情况下进行射准训练,精确命中目标的能力,提高对战时高心率的适应水平。多年来,射击训练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训练与实战脱节,射手难以在训练中使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因此,训练应在紧张状态下进行。与其在实战中紧张失控、动作变形,倒不如在平时就让射手习惯和适应这种紧张。
2、抗干扰训练
射击是技术动作高度集中、协调、准确的专项活动,射手的精力消耗要比体力消耗大得多。在高度集中、兴奋、抑制的大负荷重复性训练中,射手在神经系统方面往往有沉重的负担,射手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处于长期紧张的工作,容易产生超限抑制,造成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紊乱,抗干扰能力降低。抗干扰能力是射手具有抵抗内、外界刺激因素的干扰影响,保持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的能力。视觉诱导性原理告知我们,人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受到视觉的支配和约束。一般来说,人的眼睛看到那里,注意力也就跟到那里。初训射手对技术要求的内涵理解还不多不深,动作的形成还缺乏自觉性,只能依靠视觉监督引导注意力放在盯死外在动作的全过程上。为此,应训练射手学会逐步放弃视觉的监督,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体会运枪和完成動作时肌肉运动的内在感觉上。
3、 表象训练
“表象”是指形象化的东西在头脑中的反应。
(1)表象训练能够帮助运动员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在射击运动员训练初期,可借助视觉表象,通过示范动作、照片、镜子、正确动作的图像,让该图像印刻在运动员的头脑中,使其在大脑中初步建立起正确动作的表象。
(2)在每天的实际练习前后进行表象训练,可以巩固和强化运动技能,促进成绩的提高。
(3)表象训练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随时可以进行。如晚上临睡前,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象过“电影”似的重复好的动作要领,使正确的动作概念浮现于脑中。
(4)表象训练可以提高射击运动员本体感觉能力。
(5)表象训练能提高运动员学习运动技能的自信。当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打出远弹而消沉、沮丧时,让运动员表象一下自己打十环时完美的动作体验及愉悦的心情,可以帮助运动员稳定情绪,树立信心。
(二)针对比赛的训练
1、赛前心理准备
赛前心理准备的目的:增强心理稳定性及适应保证良好竞技状态的形成,使运动员在各种复杂的中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身体、技术,战术的最高水至超水平发挥。赛前采用目标取向理论和心理控制点理论引导运动员建立正确的心理定向。
减轻思想压力,激发运动员的情绪并使之处与稳定状态。
制定合理的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激发良比赛动机,自觉动员机体最大潜力形成最佳的情绪增强成功的信心,提高战术意志。
2、比赛期间的心理指导
①沟通:首先与运动员进行对比赛中心情、动作、思想,各方面的交流与沟通。以同情、关心、体谅的态度通过交谈的方式,进行启发和帮助,共同分析问题的原因和症结所在,提高运动员的认识水平,确定合理的期望值,解除种种心理负担,给自己准确定位。②调整呼吸:上场前或感到精神紧张时,可以做几次腹式深呼吸,以缓解紧张情绪。③静坐养神:赛场上的各种信息,有的可能会使运动员情绪波动,闭目静坐。④肌肉放松:通过按摩或自我放松,降低精神紧张程度。⑤自我暗示:用积极自我暗示的方法,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多次重复的进行表象训练。⑥转移注意:有意识的改变和调节注意的指向性,暂时将注意力转移到与比赛无关的事物上去。⑦心理定向:少想成绩,少想比赛结果,多想动作,把注意力集中在比赛过程上。
3、赛后的心理调整
赛后运动员无论是成功还是失利都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情绪体验,这种特殊的情绪体验会对赛后的训练以至比赛产生深远影响。迅速消除比赛成绩的干扰,正确看待胜负,使之迅速摆脱比赛成绩的影响。防止丧失自信心。
四、小结
近年来,全国射击界乃至整个体育界对体育心理学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北京体育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刘淑惠老师帮助射击运员陶璐娜在悉尼奥运会夺取金牌的成功实践,更加促使教练员在日常的训练中有意识的培养队员的心理素质,随时随地掌控运动的心理变化。运动员也要配合教练员的指导,树立正确的比赛观,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心理训练的目的,从而在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射击运动员的心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