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众多教学案例的剖析,发掘优秀的教学方法,力图能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 阅读教学 问题 策略
一、新课标对小学阅读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阅读教学中,要体验什么,探究什么,“课程目标”中有具体的体现。一是培养阅读能力,即“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二是培养认识能力,即“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三是充实文化底蕴,即“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四是培养崇高情感,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五是形成优秀品质,即有“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又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想方法”。并明确指出,上述任务的完成,要“注重情感体验”,要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现行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束缚学生手脚、抑制其阅读能力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的问题,导致我国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以下的状况:
1.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迫使听、说、读的能力成为其附庸,失去了本身的独立性。阅读能力的训练未能落到实处,还其本来面目。
2.过重的学习负担,使挣扎于茫茫题海的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问和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
3.现行教材这个“例子”,就入选的课文来看,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诸方面存在着数量太少、视野太窄、单调划一的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这些现状促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必然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语文能力,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
三、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策略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態、动作表演,以提高准确把握重点字词的能力。
到了中高年级,教师创设情境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比如,教学第十二册《书的故事》第二段,此段写青年工人到书店买书。学生通过自读,从青年“漫不经心”地翻书到后来“认真地看起来”这一态度变化中体会出其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书。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中当时的情况,谈对青年有何新的认识。学生联系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白色恐怖十分严重,鲁迅的书“书店不敢出版”,“没有地方敢代售”这一历史背景,体会出青年渴望进步的思想感情。至此,应当说学生理解到位,但作为教师不应该满足这个结论,而应该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二要将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
2.利用提问,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低年级应着重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提问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如教学《影子》这首儿歌时,老师首先带领同学们到操场上做“找影子,踩影子”的游戏,回到教室后,问学生在游戏中发现了什么?许多学生纷纷举手说:“影子老是跟着我。”“影子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影子都是黑色的。”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的游戏中,学生不仅有内容可说,而且激起了对影子的思索,学习的情绪高涨。
到了中年段,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筛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以《找骆驼》一课为例,教师可提出像“老人没有看见过骆驼,为什么对骆驼的情况知道得那么详细”,“老人为什么要指点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这些问题。重要的是让提出问题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提出来的,以互相启发,互相学习。
3.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空间
打破教师一堂言的传统教学,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空间,构建平等的教学氛围是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倾听学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教会学生互相交流彼此的阅读体验,以期引起学生的共鸣。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在一个互动的学习空间内进行多向的学习交流方式。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有效挖掘教材,拓展教学空间。仔细翻阅了新教材,我觉得每一篇课文都能留给孩子一个广阔空间,让他们在各学科领域自由驰骋。比如,《小松鼠找花生》一课,学生从中懂得了花生的果实是结在地下的。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下去查一查资料,问一问父母,其它植物的果实都结在哪里的。苹果是结在树上的,葡萄却是结在葡萄架上,藕长在淤泥里,葵花子长在向日葵的花盘中,土豆长在泥土里……随着学生踊跃的发言,伴有形象美观的图片,以往对课文内容的枯燥理解,抓耳挠腮的冥思苦想换作一堂生动的“大语文”课。这样,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也使其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能够自由驰骋在教师所开创的空间中,学得更自由也更快乐。
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从阅读方面讲,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也是全面的。不仅对阅读方式、阅读内容和阅读量都做了规定,更要求学生阅读后要有自己的理解,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自己的看法、感悟和体会,同学间共同分享阅读心得,全面理解文章内涵。所以,在整个阅读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也是他们的欣赏者,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对学生“言传身教”,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参考文献:
[1]郭根福.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5.
[2]陆志平,薄俊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5-68.
[3]雷玲主编.听名师讲课[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43.
[关键词]新课标 阅读教学 问题 策略
一、新课标对小学阅读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阅读教学中,要体验什么,探究什么,“课程目标”中有具体的体现。一是培养阅读能力,即“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二是培养认识能力,即“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三是充实文化底蕴,即“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四是培养崇高情感,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五是形成优秀品质,即有“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又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想方法”。并明确指出,上述任务的完成,要“注重情感体验”,要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现行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束缚学生手脚、抑制其阅读能力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的问题,导致我国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以下的状况:
1.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迫使听、说、读的能力成为其附庸,失去了本身的独立性。阅读能力的训练未能落到实处,还其本来面目。
2.过重的学习负担,使挣扎于茫茫题海的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问和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
3.现行教材这个“例子”,就入选的课文来看,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诸方面存在着数量太少、视野太窄、单调划一的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这些现状促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必然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语文能力,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
三、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策略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態、动作表演,以提高准确把握重点字词的能力。
到了中高年级,教师创设情境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比如,教学第十二册《书的故事》第二段,此段写青年工人到书店买书。学生通过自读,从青年“漫不经心”地翻书到后来“认真地看起来”这一态度变化中体会出其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书。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中当时的情况,谈对青年有何新的认识。学生联系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白色恐怖十分严重,鲁迅的书“书店不敢出版”,“没有地方敢代售”这一历史背景,体会出青年渴望进步的思想感情。至此,应当说学生理解到位,但作为教师不应该满足这个结论,而应该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二要将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
2.利用提问,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低年级应着重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提问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如教学《影子》这首儿歌时,老师首先带领同学们到操场上做“找影子,踩影子”的游戏,回到教室后,问学生在游戏中发现了什么?许多学生纷纷举手说:“影子老是跟着我。”“影子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影子都是黑色的。”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的游戏中,学生不仅有内容可说,而且激起了对影子的思索,学习的情绪高涨。
到了中年段,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筛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以《找骆驼》一课为例,教师可提出像“老人没有看见过骆驼,为什么对骆驼的情况知道得那么详细”,“老人为什么要指点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这些问题。重要的是让提出问题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提出来的,以互相启发,互相学习。
3.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空间
打破教师一堂言的传统教学,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空间,构建平等的教学氛围是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倾听学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教会学生互相交流彼此的阅读体验,以期引起学生的共鸣。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在一个互动的学习空间内进行多向的学习交流方式。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有效挖掘教材,拓展教学空间。仔细翻阅了新教材,我觉得每一篇课文都能留给孩子一个广阔空间,让他们在各学科领域自由驰骋。比如,《小松鼠找花生》一课,学生从中懂得了花生的果实是结在地下的。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下去查一查资料,问一问父母,其它植物的果实都结在哪里的。苹果是结在树上的,葡萄却是结在葡萄架上,藕长在淤泥里,葵花子长在向日葵的花盘中,土豆长在泥土里……随着学生踊跃的发言,伴有形象美观的图片,以往对课文内容的枯燥理解,抓耳挠腮的冥思苦想换作一堂生动的“大语文”课。这样,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也使其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能够自由驰骋在教师所开创的空间中,学得更自由也更快乐。
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从阅读方面讲,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也是全面的。不仅对阅读方式、阅读内容和阅读量都做了规定,更要求学生阅读后要有自己的理解,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自己的看法、感悟和体会,同学间共同分享阅读心得,全面理解文章内涵。所以,在整个阅读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也是他们的欣赏者,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对学生“言传身教”,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参考文献:
[1]郭根福.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5.
[2]陆志平,薄俊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5-68.
[3]雷玲主编.听名师讲课[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