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从裁员到新文化运动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0206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企业发展遇到困境的时候,怎么办?”MBA课上,教授突然发问。一个学生站起来,很轻松地回答:“裁员渡过难关。”教授接着问其他学生:“你们也这样认为吗?”大家都一脸微笑,彼此心照不宣。教授略感失望并微愠地说:“除此之外,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说完教授立刻大声叫那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出去,那个学生非常愤怒地走了出去。五分钟后,教授叫他进来,问到:“你现在尝到了被除名的滋味了吧”。
   MBA的故事总是那么轻松却又让人回味,可故事一旦变为真事儿却是另外一种感觉。
  2004年2月,联想3年的多元化战略尝试失败,被迫进行战略收缩,重回PC市场;3月份,联想裁员10%,这1000多名员工最先尝到了联想多元化的苦果。而此举将为联想每年省下2亿元人民币的财务预算。
  而在另一个层面上,联想文化正经历着不小的振荡:从杨元庆的《狼性的呼唤》到被裁员工《联想不是我的家》,新旧文化的撞击中,联想正经历浴火重生的阵痛。
  
  这就是联想的“亲情”?
  
  仅仅5天之内,联想宣布完成了战略裁员5%(600人左右)的任务,而在此之前,联想已经完成了末位淘汰5%。联想的出手很快,也是无奈。
  在平面媒体上,我们几乎读不到那些走出联想这个“大教室”的员工的情绪,这与联想官方的基调形成了某种默契。而一篇《联想不是我的家》的帖子,却在网上以惊人的速度被阅读被议论。那是此次裁员风波中,联想员工自己的故事。真实的故事里夹杂着真实的失落与忧伤,像流行感冒一样传递着,传染着。尽管许多人习惯性捏紧鼻子,但“喷嚏”还是不自觉地从嗓子里冲出来,沉闷而绵延。这声音包裹着联想,也刺激着联想。
  “3月6日启动计划,7日讨论名单,8日提交名单,9-10日HR审核,并办理手续,11日面谈。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联想不是我的家》非常简洁地描述了联想的裁员过程。
  “在面谈之前,他们的一切手续公司都已经办完,等他们被叫到会议室的同时,邮箱、人力地图、IC卡全部被注销,当他们知道消息以后,两个小时之内必须离开公司。所有这一切,都是在高度保密的过程中进行。”
  所有尖锐的问题像一张网一样紧紧缠绕着联想,媒体甚至开始关注裁员的细节:“为什么被裁员工必须两小时走人?” “为什么他们的邮箱、人力地图、IC卡全部被注销?”“为什么不提前告诉员工被裁的消息?”
  这就是联想方式?
  于是,联想的主流声音开始回应在网上漫延的质疑。
  “整个裁员过程,联想是理性的,按部就班、一丝不苟,甚至无懈可击。”一位熟悉联想的咨询专家告诉记者。
  事实上,联想以前也没有间断过裁员,每年都有5%的末位淘汰,裁员方式大致相同,只是这种“例行”裁员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甚至联想的一位高级主管有些不明白:人们为何没有在意前几年联想的裁员?
  2001年正值互联网的严冬,联想网站FM365就曾经历一次,也是第一次战略性的大裁员。尽管员工有些接受不了,但反响还在意料之中。那是联想第一次经历了IT的冬天,也是杨元庆正式执掌联想第一年。由于对PC高增长的预测,联想提前招聘了大量员工,希望能够在第二年150%的增长开始时,不需要四处挖人。尽管后来的突变迫使联想踩了刹车,但并没有裁多少人,而且只在局部。
  2004年,经历了3年多元化尝试的联想从PC市场的领导者,变成了手机、互联网以及IT服务市场等多个市场的跟随者;而2001年的联想,还是中国PC市场里不折不扣的领袖。就在各界为联想战略本身的迟钝与滞后而大加指责时,不如人意的市场进一步打乱了联想的战略部署,甚至连联想原先最得意的执行力,也似乎一下子成了短板。
  于是,开始战略调整的联想,经历着第二次大裁员。联想要专注PC,要提高效益;联想要降低成本,要提高竞争力。
  
  裁员帐该如何算?
  
  裁员的企业无不是为了节省耗费最大的人力成本,一切天经地义。但正如当年申办亚运会时我们政府常说的一句话:“算帐不仅要算经济帐,也要算政治帐”一样,裁员引发的“政治帐”也不可漠然视之。
  在裁员之前,联想也考虑过其它提高效益的办法。联想已经做了5%的末位淘汰,然而人力资源的费用依然居高不下,甚至已经占了整个公司费用增长的一半以上,俨然成为联想决策者的心头之痛。再增加5%的战略裁员,无疑是一步痛招。
  有人为联想的裁员算过一笔帐:末位淘汰与战略裁员使得联想裁员总数超过1000人,如果每位员工的费用大概在20万元左右,这将为联想节省费用2亿元。
  但是据说,一些离职员工对此却另有一番算法:“联想中高层有上百人,这次离开的也不过13人,走的大部分是基层员工。在企业出现困境、挫折的时候,他们作为百万富翁乃至千万富翁,为什么不能减薪?一个人收入减半,就等于裁掉10个普通员工的节余!……当年柳传志创业时,收入比很多人都低。联想今天就不需要这种精神了吗?……企业经营战略出现问题,为什么都转嫁到员工身上?管理层有没有深刻查找自身的原因?……这样裁员,就是留下的员工也会盘算自己的出路,谁还会真心在这儿卖命?……”
  确实,企业不应是员工的家。这是由市场经济环境、企业使命、企业生存规律所决定的。也因此,“拼命地在这儿干,随时准备走”、“公司不欠我的,我不欠公司的”,成了时下流行的“职业”观点。
  但我们不要忘了,虽然企业不是家,但企业目标实现却时刻需要文化凝聚力的支撑。而文化凝聚力不是CEO用嘴说出来的,一定是要融入全体员工内心深处的。这笔账,企业一定要算清楚。
  
  缘何费力不讨好?
  
  咨询专家林正大如此评价联想:联想错在不应把推广亲情文化和尊重知识员工相联系,因为知识员工最需要的是认可其专业水平。何况中国人讲究“情”字当头,而当它与你的理、法相冲突时,“亲情文化”对此给予充分说明了吗?
  尽管争论如此激烈,但客观说联想为这次裁员还是作了精心准备的。2003年年底,联想开始着手制定收缩战略,明确哪些业务要做,哪些业务不做,哪些部门需要做战略上的变化。2004年1月份进行了组织结构的调整。2月份完成组织结构的设计并设计出岗位。也就是从这时起,有许多联想人将从此失去位置。这个过程中,联想也做了文化导入,联想通过自己的传播系统(网站、报纸、杂志)以及培训,开始与员工沟通变革,开始打预防针。然后具体地做裁员,报名单、审名单、面谈、给补偿方案,联想甚至做了裁员后的调查工作。
  联想的一位高级主管告诉记者:“刚裁完员的第二周,我们就做了员工调查。结果80%~90%的员工认为公司应该做这样的战略变革、人员调整。”
  在联想高层的意识里,员工对这次裁员是“应该”有充分思想准备的。
  然而本刊记者通过其它途径了解到,联想这次被裁员工大致有5种情况:第一是末位淘汰的考核中业绩很差的;第二是能力不行的,老是换岗位,换来换去,哪个岗位也没有做出像样的业绩,没有前途的;第三是年纪比较大,没有动力的;第四是因为业务收缩没有合适岗位的;最后就是不服从安排的。
  而一位离开联想的员工告诉本刊记者:被裁员工里面,末位淘汰的人是知道自己要走的,这大概只占被裁员工的1/3。这将意味着至少有400名员工对自己被裁其实是没有心理准备的!即使是联想的内部调查,也没有涉及到员工对自己被裁的态度。直到网上的争论乍起,才似乎让联想的主管层意识到了工作的疏漏,意识到了企业与被裁员工沟通的缺乏。而联想对被 “摘牌”员工两个小时离开公司的做法,也同样招来非议。
  尽管大家都能理解这是IT企业心照不宣的裁员方式,都很清楚快刀斩乱麻实属无奈之举。但在员工当中,不论被裁的,还是留下的,“能够理解,但难以接受”的现象依然存在。问题就出在:几年来,联想在提倡“亲情文化”的同时,缺乏“风险文化”的预防针;而且事到临头时,联想又始终没有用联想文化的语言来为企业这种行为给予注释。而这些也正是联想战略裁员中的败笔。——终于,联想管理层私下对本刊这样检讨。
  企业文化咨询专家孙兵告诉记者:联想这种裁员方式,其实是假定“人性本恶”的做法,而这显然与联想几年来一直“宣传”要尊重、信任员工的“亲情文化”是相悖的。当公司的行为规范没有变为公司全体员工理所当然的行为方式时,这种文化是分裂的,而公司文化是一种粘接剂,它应该能把所有的东西,包括员工的思想紧紧粘合在一起。
  显然,理性的联想方式与员工的失落情绪之间横亘着联想文化的裂缝。中间缺少的是平等、尊重而坦诚地交流。而这,正是联想总裁杨元庆几年来最不遗余力倡导的。其不幸,也正在于此。
  
  拿什么激活联想?
  
  2004年春节后联想的所有员工都收到了一封信——《狼性的呼唤》,这是杨元庆企图激活联想文化的檄文。而2004年3月出现在互联网上的联想被裁员工的贴子《联想不是我的家》,却仿佛是新文化分娩中真切的呻吟。
  2004年联想没有退路,只有背水一战,重新在PC市场找回领导者的尊严;2004年的杨元庆别无选择,必须鼓舞士气,再现当年PC市场攻城掠地的霸气。对手是比联想强大十倍甚至几十倍的惠普、戴尔、IBM等跨国公司。
  “要战胜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我们的自身条件将会更残酷,如果我们每一个细胞、每一个个体都不具有竞争力,那这个企业会有竞争力去抗争吗?”联想高层看到了这个明摆着的问题。
  这几年戴尔的攻势咄咄逼人。戴尔人均产出相当于800多万人民币,而联想的人均产出只有300万人民币。联想员工要适应丛林生存法则:优胜劣汰。这里只有对手,没有朋友。这里只有尊重,没有友谊。
  杨元庆需要一支虎狼之师来打赢这场硬仗。
  联想需要改变,文化需要重塑。
  PC市场留给联想的时间不会很多,半年,甚至更少。杨元庆无法忽视这么多年联想文化的积淀与影响。
  《联想不是我的家》那篇贴子的影响来自哪里?
  “联想从来没有讲过‘公司是家’!”但20年来,联想事实上一直在营造一个家的氛围。
  柳传志时代的联想,要求干部“既当好经理,又当好兄长”,提倡集团成员都是“兄弟姐妹”关系。联想为员工创造了一个和平竞争、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环境,鼓励职工充分发挥潜力,不断开创新的事业。联想通过各种业余文化活动来增强企业的“家庭氛围”。
  杨元庆时代的联想又带入了亲情概念,要求员工“相互尊重,相互包容”。
  柳传志时代的联想文化是24个字:讲融入,讲竞争,讲奉献,讲拼搏,讲信誉,讲创新,讲服务,讲质量。
  杨元庆时代的联想文化,是16个字:服务客户,精准求深,长期共享,创业创新。
  然而,联想在员工心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联想不是家,又会是什么呢?反过来看,员工在联想心目中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新的联想文化又想表达什么呢?不论柳,还是杨,都没有说清楚。
  应该说,联想的“亲情文化”——信任、包容、肯定、欣赏——追求的是一种平等文化,可以说是与国际企业接轨的先进文化理念,它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情义文化”截然不同。然而,它又是那么容易让人对其内涵产生误解。
  那么,一个企业真正的文化内核是什么?什么叫“文化落地”?目前的中国企业,光提倡“平等文化”还远远不够,因为在一个民族传统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企业,传统意识总会潜移默化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并拥有足够的力量让最新鲜的元素蜕变得“似曾相识”,最终“难分彼此”。
  于是一位做企业文化咨询的人士评价说:新联想的文化还不很清晰,而联想的旧文化却是根深蒂固。
  
  “重塑”新文化?
  
  战略再一次调整,联想文化也开始再一次转向。但文化应变就意味着推倒重来吗?杨元庆把目标指向了“10年好日子”,而围绕这10年的莫测之变,联想真正准备好了吗?
  柳传志相信杨元庆,联想也相信杨元庆。联想需要杨元庆,杨元庆也需要联想这个大舞台。
  外界一直没有停止对杨元庆的质疑:联想是不是应该引入“空降兵”?联想是不是形成了年轻的内部人官僚机制?联想的战略规划会不会再出问题?
  面对铺天盖地的问责,杨元庆无法轻松,甚至有些不快。面对投资人的质疑,杨元庆放下不服输的心态,承认了失误。创业的杨元庆需要创新的勇气来打破联想3年来的沉闷。
  杨元庆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证明,也一直在反思。
  “希望今天我们果敢的变革能为联想带来未来10年的好日子!” 杨元庆更需要用市场的成绩来说话。
  孙兵说:“联想文化进入了业绩导向时代。没得商量。”现在也是到了联想员工展示自己价值的时候了。
  “我们现在的业绩导向,被称之为‘成功者文化’。” 联想的一位主管说,“每一个人都把‘致力于最高工作标准’当成自己的使命。就是当你作为企业领头羊的时候,要把不断追求更高、更好作为自己的目标。我们看国际大企业,为什么越做得大越发展?其实竞争对手可能并没有对它形成那么大的压力,是他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追求卓越、追求成功,做得更好是他的目标。所以这也是我们赞助奥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奥运的精神相吻合:追求最好、冠军、最强。”
  联想文化又要调转方向了。而这是否意味着倡导了3年却未能落地的“亲情文化”就此遭到抛弃?联想方面态度暧昧。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联想需要卖掉更多的PC。而依然不清楚的,是联想在旧文化的内涵依然模糊时,稚嫩的新文化又将给杨元庆的新战略带来什么?我们更期待着杨元庆能够心里清楚:联想,以及联想们,再不能甩开文化做战略!再不能忽视执行谈文化!在变革文化时,要明确哪些才是企业最核心的命根!
其他文献
研究发现,肾动脉狭窄(RAS)不但可引起高血压,而且可致中晚期肾病.为早期发现RAS ,明确其与肾功能恶化的关系,2001年1月至2004年7月,我们对253例临床拟诊冠心病患者在行冠状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