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物之间的交流非常普遍,最出名的要数蜜蜂:一旦发现蜜源,蜜蜂会利用特有的“摇摆舞”将蜜源的位置信息传递给同伴。其他动物如大鼠、鸡、猴子等也会利用气味或声音找到它们的家族成员,有些狡猾的猿猴为了吃独食甚至会故意给同伴传递错误的信息。
最近科学家又在狗身上有一些新发现:驯养的狗能通过嗅闻同伴呼出的气味得知食源的信息。由于狗的嗅觉特别灵敏,因此它们很在意同伴在哪里找到了美味,并跟随这种信息寻找其源头。科学家在实验中将第一组狗放出去,让它们去寻找目标食物。然后,他们将第一组里找到了目标食物和没有找到目标食物的实验狗分别和第二组实验狗混在一起,后者之前从未接触过目标食物的气味。科学家观察到这两组狗会相互嗅闻,尤其是嗅闻对方的鼻口部。随后,科学家将第二组实验狗放到相同的地方去寻找食物。令人惊讶的是,嗅闻过找到食物的狗的第二组狗都顺利地找到了食物,而嗅闻过没有找到食物的狗的第二组狗则表现不佳,这说明第二组狗的寻找线索主要基于它们是否从第一组狗的呼气中嗅到了食物的气味。这一实验让我们从狗的角度去了解它们的行为。不过,狗的这种行为比起蜜蜂的舞蹈来说的确太晦涩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让基因来裁定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类不断地研究减缓衰老的护肤品。那么怎样的产品才是最有效的呢?最新的一项研究也许有助于我们解答这个疑问。
科学家检测了不同年龄人的皮肤在使用护肤品前后的基因表达情况,在对这些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在年龄比较大的皮肤样本中,那些与胆固醇、脂肪酸合成有关的基因表达明显降低,而一些与炎症有关的基因表达却有所增加,这说明炎症反应在衰老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于那些质量较好的护肤品,不仅保湿效果明显,更重要的是可以使那些与炎症有关的基因表达降低。同时,不同年龄阶段的皮肤,其基因对损伤的反应也有所不同,如果能找出与年轻的皮肤相关性较大的基因,这无疑将使护肤品的研发更有针对性。传统的护肤品检测方法既费时也不够准确,而新的研究也许能为护肤品提供量化的检测方式。科学家认为,一旦新的检测方式被证明具有可行性,利用基因表达情况去评价化妆品的效果将是今后的趋势,因为这样的结果更具说服力。
“触电”的植物
不久前,55岁的摄影师布尔特曼公布了_一组照片,向人们展现了植物在通电情况下的视觉效果。这些独一无二的照片是布尔特曼耗费了整整10年时间才拍摄完成的。在这10年间,他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即便是如此,他最后也只得到了理想的80张照片。
在拍摄时,布尔特曼在植物上放置纤维光缆,然后给它们通上8万伏的电压。虽然电缆释放出的白光束仅有人的头发丝粗细,但这些细微的光束一接触到植物表面就立即产生了梦幻般的视觉效果,这些照片表现的正是这些神奇的瞬间。布尔特曼还拍摄到围绕叶子、花瓣和茎干的蓝色烟雾,这实际上是植物遭受电击后释放电离气体形成的。有趣的是,所有的拍摄对象其实都只是一些常见的植物,比如玫瑰、矮牵牛等。
经过长时间的尝试,布尔特曼的拍摄手法已经十分娴熟,他甚至只用一个汽车蓄电池就能把他想要突出的重点表达出来。为了使这些照片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效果,布尔特曼还在金属板上涂了一层液体硅酮。布尔特曼说:“整个过程就像画家作画那样,我选定的植物就好比画家要绘制的目标,通电的金属板就是我的画布,而那些光缆就相当于我的画笔。”
布尔特曼希望他的作品能让观赏者有一种心灵被唤醒的感觉。正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创意,才让我们得以大饱眼福。布尔特曼的作品据说已被艺术收藏家以5位数的价格收购。
甲烷爆发
最近,科学家发表声明称,西伯利亚永冻土的解冻速度已经加快,超过了他们在2006年时的保守估计。科学家称,如果永冻土融化引起甲烷大量释放,将会拉开一场关于全球升温的正反馈,世界将变得非常炎热。那里现在到处可见不停地冒出水泡释放甲烷气体的湖泊。
情况不容乐观。北半球的1/4的土地都是永冻土,封冻着土壤、水和岩石,其中含有大量的碳和甲烷。现在,在北极的某些地亢大片的永冻土已经开始融化,丛林也因此被浸泡在水中。然而,科学家真正担忧的是那些长眠于永冻土里的动植物残骸,比如冰冻的成千上万头猛犸象遗骸,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有机碳,一旦永冻土融化,这些有机碳就会以甲烷或二氧化碳的形式被释放到大气中,它们可都是典型的温室气体。卫星探测发现,现在北极地区的湖泊面积已经大大增加了。科学家预计,深层的冻土将在100年内逐渐消失,其中包含的有机碳如果以甲烷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其后果相当于以目前二氧化碳的排放水平一直持续270年,这简直就是一个缓慢进行的“定时炸弹”!更何况永冻土还不是北极地区唯一的甲烷来源,浅海沉淀物中也富含甲烷化合物,一旦海水升温,它们也极易被释放出来。因此,有研究者认为,甲烷的突然爆发才是最让人担忧的事。
石比霜的克星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拥有丰富的热泉,它们要么温度过高,要么酸度太强,再不然就是充满了有毒物质,而砒霜是其中最常见的有毒物质之一。科学家曾经认为在这些极端环境中鲜有微生物生长。然而,经过十几年的观察研究,科学家最近在这些热泉里发现了,一种比较原始的、具有极强抗紫外辐射能力的红藻。进一步的研究让科学家吃惊不已,这种红藻不仅在高达135℃的水温里活得好好的。其内部所含的酶还能改变砒霜的化学结构,将其转化为其他形式,从而降低了砒霜的毒性。科学家大胆推测,既然红藻能够在这样充满重金属、温度又极高的情况下生存,那么也许将来它们能够被带到月球或者别的行星生存,并经历新的进化。至少,我们现在可以考虑想办法用它来处理矿场污水。
与猫等大的老鼠
新几内亚的巴布亚岛因生活着众多的啮齿目动物而闻名于世,光是岛上的鼠科动物就超过57种。最近,科学家又在岛上的一个千米深的大坑里发现了一个“失落世界”,那里竟然栖息着许多以前只在科幻电影中才出现的动物:长着毒牙的蛙类、打呼噜的鱼类和体形看起来同猫一样大的老鼠。根据科学家的估计,自20万年前火山喷发以来,那里的生物便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进化。其中,新发现的一种长毛鼠,其皮毛浓密,呈银灰色,从牙齿来看应该是素食动物,它们多栖息在树洞或地洞中。科学家认为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鼠种之一,在进化上同我们在城市里发现的老鼠有着很大的联系,只不过个头大多了。尤其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种老鼠性情非常温顺,并不惧怕人类,对前来探险的科学家更是熟视无睹。“失落世界”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科学家希望他们的发现有助于令国际社会尽快采取措施,避免类似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新版乌鸦喝水!
在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伊索寓言》 中,一只口渴的乌鸦想喝水,但够不着瓶中的水,于是它捡起一块块小石头扔进瓶中,使瓶中的水位上升,最终喝到了水。这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不过,最新研究认为,这个寓言故事很可能是根据事实所写。研究人员发现,秃鼻乌鸦(乌鸦的一种)虽然在自然环境下不会使用工具,但它们确实具有极高的天赋,能够很好地利用工具,它们的智力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跟大猩猩媲美。
科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将一个装有少量水的有颈容器分别放在4只秃鼻乌鸦的前面,水中漂浮着一只小虫。然后,他们在乌鸦们的身旁放了一小堆石头。由于水面很低,乌鸦的嘴是够不着虫子的,除非它们把石头扔到瓶子里,使水面上升,让虫子浮上来。令他们惊讶的是,这四只乌鸦正是这么做的,其中两只第一次就成功了,另外两只做了两次尝试获得成功。秃鼻乌鸦在向瓶子里投掷石头之前,它们还会先从上面、侧边仔细观察瓶子的水位,以便准确地估计究竟需要投入多少石头才能让水位上升到可触及到的位置。乌鸦们的智慧还不止于此。在另一个实验中,乌鸦们也是面对类似的状况,但这次研究人员提供给它们的是大小两种石头。无一例外的,乌鸦们都选择了较大的石头,以便让虫子快点升到瓶口。很显然,它们懂得如何提高效率。
虽然从民间传说中很难确定“乌鸦喝水”这个古老寓言中的原型指的是哪一种乌鸦,但研究人员结合这次研究结果推测:寓言里的乌鸦说不定就是秃鼻乌鸦。
解读一个失落的文明
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阿兹特克文明和玛雅文明以其恢弘的金字塔和庙宇、复杂的象形文字以及残暴的宗教仪式而盛极一时。相比之下,另一个位于当今墨西哥南部的美洲古文明一一萨波特克文明的光芒则被遮盖。实际上,如今鲜为人知的萨波特克文明在古代美洲同样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公元200年~900年,萨波特克文明曾在奥夏卡山谷里繁荣兴旺。考古学家经过在这里层层发掘,最近终于揭示了萨波特克人日常生活的部分细节。
破解巨鲨失踪之谜
科学家注意到,在过去几十年中的每个冬季,世界第二大鲨鱼一一姥鲨几乎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失去了踪迹。它们到哪里去了呢?现在科学家才知道,它们很可能从英格兰跑到热带“度假”去了。
在这项新研究中,在姥鲨冬季失踪之前,科学家为新英格兰海域的25头姥鲨安装了卫星跟踪器,结果发现它们通常在海面下200~600米深度游弋,其中一些游到了美国的佛罗里达,其他的则继续往南游,甚至游了好几千千米,出现在加勒比海。其中一头姥鲨更让人惊讶,它竟然穿越赤道,到了巴西亚马孙河的河口。
是什么动因驱使这些巨鲨如此长距离迁徙呢?这迄今仍是一个谜。科学家猜测,冷血的姥鲨之所以离开缅因湾,很可能是为了寻找温暖海水和更丰富的浮游生物(姥鲨的主要食物)。可是,在佛罗里达北部就有充足的食物,那么姥鲨又何必跑到更遥远的巴西呢?一种猜测是,它们这样做是为了前往未被发现的生育地。科学家从未见到过幼姥鲨,也不知道姥鲨是在何处以及怎样产子的。
神秘物体剩穿土星环
美国宇航局“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最近发回的一张罕见照片显示,一个神秘物体不久前撞破土星的稀薄外环,撞出大量闪烁的冰晶。这次撞击出现在土星昼夜平分点到来之前几周,在这期间“卡西尼号”观察到了土星的不少奇观。
在行星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当阳光直射行星赤道时,行星在公转轨道中所在的位置就是昼夜平分点。地球每年会出现两次昼夜平分点,一次在春季,另一次在秋季,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由于土星的公转轨道相对较长,因此土星的昼夜平分点每15个地球年才出现一次。当昼夜平分点出现时,阳光照射土星的角度会降低,从而导致高于或低于土星环平面的物体投下长长的阴影,也就为科学家观察土星及其环系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科学家说,这是他们首次得以全方位立体观察土星环。
那么,这个撞穿土星外环的神秘物体究竟是什么呢?很可能是土星的一颗小卫星,它原本在一个倾斜的轨道上环绕土星高速运行。科学家估计这颗小卫星的直径约为1000米,但由于它被彗星似的冰晶和尘埃晕所包围,所以无法准确估算出它的真实大小。土星的小卫星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推测,很久以前,大卫星被小行星或彗星撞碎,其碎片就构成了今天土星的小卫星群。不过,还有一种可能性是,这个神秘物体是高速穿透土星环的一颗小行星或彗星。
炫目超新星
或许你会问:这幅照片中的东西是什么呀?它就是超新星残余,代号“1E 0102.2-7219”,是一颗爆发的恒星的残骸。这幅由美国宇航局新近发布的炫目图像,综合了该局的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和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拍摄结果。科学家说,假如你站在1000年以前的地球南半球上,就能够目睹到如此惊人的场景。换句话说,这个场面实际发生时距离地球是多么的遥远。这幅照片的发布是为了纪念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投入使用lO周年,10年前“钱德拉”也拍摄过同样的超新星,但色调远不如现在丰富。
最近科学家又在狗身上有一些新发现:驯养的狗能通过嗅闻同伴呼出的气味得知食源的信息。由于狗的嗅觉特别灵敏,因此它们很在意同伴在哪里找到了美味,并跟随这种信息寻找其源头。科学家在实验中将第一组狗放出去,让它们去寻找目标食物。然后,他们将第一组里找到了目标食物和没有找到目标食物的实验狗分别和第二组实验狗混在一起,后者之前从未接触过目标食物的气味。科学家观察到这两组狗会相互嗅闻,尤其是嗅闻对方的鼻口部。随后,科学家将第二组实验狗放到相同的地方去寻找食物。令人惊讶的是,嗅闻过找到食物的狗的第二组狗都顺利地找到了食物,而嗅闻过没有找到食物的狗的第二组狗则表现不佳,这说明第二组狗的寻找线索主要基于它们是否从第一组狗的呼气中嗅到了食物的气味。这一实验让我们从狗的角度去了解它们的行为。不过,狗的这种行为比起蜜蜂的舞蹈来说的确太晦涩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让基因来裁定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类不断地研究减缓衰老的护肤品。那么怎样的产品才是最有效的呢?最新的一项研究也许有助于我们解答这个疑问。
科学家检测了不同年龄人的皮肤在使用护肤品前后的基因表达情况,在对这些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在年龄比较大的皮肤样本中,那些与胆固醇、脂肪酸合成有关的基因表达明显降低,而一些与炎症有关的基因表达却有所增加,这说明炎症反应在衰老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于那些质量较好的护肤品,不仅保湿效果明显,更重要的是可以使那些与炎症有关的基因表达降低。同时,不同年龄阶段的皮肤,其基因对损伤的反应也有所不同,如果能找出与年轻的皮肤相关性较大的基因,这无疑将使护肤品的研发更有针对性。传统的护肤品检测方法既费时也不够准确,而新的研究也许能为护肤品提供量化的检测方式。科学家认为,一旦新的检测方式被证明具有可行性,利用基因表达情况去评价化妆品的效果将是今后的趋势,因为这样的结果更具说服力。
“触电”的植物
不久前,55岁的摄影师布尔特曼公布了_一组照片,向人们展现了植物在通电情况下的视觉效果。这些独一无二的照片是布尔特曼耗费了整整10年时间才拍摄完成的。在这10年间,他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即便是如此,他最后也只得到了理想的80张照片。
在拍摄时,布尔特曼在植物上放置纤维光缆,然后给它们通上8万伏的电压。虽然电缆释放出的白光束仅有人的头发丝粗细,但这些细微的光束一接触到植物表面就立即产生了梦幻般的视觉效果,这些照片表现的正是这些神奇的瞬间。布尔特曼还拍摄到围绕叶子、花瓣和茎干的蓝色烟雾,这实际上是植物遭受电击后释放电离气体形成的。有趣的是,所有的拍摄对象其实都只是一些常见的植物,比如玫瑰、矮牵牛等。
经过长时间的尝试,布尔特曼的拍摄手法已经十分娴熟,他甚至只用一个汽车蓄电池就能把他想要突出的重点表达出来。为了使这些照片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效果,布尔特曼还在金属板上涂了一层液体硅酮。布尔特曼说:“整个过程就像画家作画那样,我选定的植物就好比画家要绘制的目标,通电的金属板就是我的画布,而那些光缆就相当于我的画笔。”
布尔特曼希望他的作品能让观赏者有一种心灵被唤醒的感觉。正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创意,才让我们得以大饱眼福。布尔特曼的作品据说已被艺术收藏家以5位数的价格收购。
甲烷爆发
最近,科学家发表声明称,西伯利亚永冻土的解冻速度已经加快,超过了他们在2006年时的保守估计。科学家称,如果永冻土融化引起甲烷大量释放,将会拉开一场关于全球升温的正反馈,世界将变得非常炎热。那里现在到处可见不停地冒出水泡释放甲烷气体的湖泊。
情况不容乐观。北半球的1/4的土地都是永冻土,封冻着土壤、水和岩石,其中含有大量的碳和甲烷。现在,在北极的某些地亢大片的永冻土已经开始融化,丛林也因此被浸泡在水中。然而,科学家真正担忧的是那些长眠于永冻土里的动植物残骸,比如冰冻的成千上万头猛犸象遗骸,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有机碳,一旦永冻土融化,这些有机碳就会以甲烷或二氧化碳的形式被释放到大气中,它们可都是典型的温室气体。卫星探测发现,现在北极地区的湖泊面积已经大大增加了。科学家预计,深层的冻土将在100年内逐渐消失,其中包含的有机碳如果以甲烷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其后果相当于以目前二氧化碳的排放水平一直持续270年,这简直就是一个缓慢进行的“定时炸弹”!更何况永冻土还不是北极地区唯一的甲烷来源,浅海沉淀物中也富含甲烷化合物,一旦海水升温,它们也极易被释放出来。因此,有研究者认为,甲烷的突然爆发才是最让人担忧的事。
石比霜的克星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拥有丰富的热泉,它们要么温度过高,要么酸度太强,再不然就是充满了有毒物质,而砒霜是其中最常见的有毒物质之一。科学家曾经认为在这些极端环境中鲜有微生物生长。然而,经过十几年的观察研究,科学家最近在这些热泉里发现了,一种比较原始的、具有极强抗紫外辐射能力的红藻。进一步的研究让科学家吃惊不已,这种红藻不仅在高达135℃的水温里活得好好的。其内部所含的酶还能改变砒霜的化学结构,将其转化为其他形式,从而降低了砒霜的毒性。科学家大胆推测,既然红藻能够在这样充满重金属、温度又极高的情况下生存,那么也许将来它们能够被带到月球或者别的行星生存,并经历新的进化。至少,我们现在可以考虑想办法用它来处理矿场污水。
与猫等大的老鼠
新几内亚的巴布亚岛因生活着众多的啮齿目动物而闻名于世,光是岛上的鼠科动物就超过57种。最近,科学家又在岛上的一个千米深的大坑里发现了一个“失落世界”,那里竟然栖息着许多以前只在科幻电影中才出现的动物:长着毒牙的蛙类、打呼噜的鱼类和体形看起来同猫一样大的老鼠。根据科学家的估计,自20万年前火山喷发以来,那里的生物便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进化。其中,新发现的一种长毛鼠,其皮毛浓密,呈银灰色,从牙齿来看应该是素食动物,它们多栖息在树洞或地洞中。科学家认为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鼠种之一,在进化上同我们在城市里发现的老鼠有着很大的联系,只不过个头大多了。尤其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种老鼠性情非常温顺,并不惧怕人类,对前来探险的科学家更是熟视无睹。“失落世界”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科学家希望他们的发现有助于令国际社会尽快采取措施,避免类似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新版乌鸦喝水!
在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伊索寓言》 中,一只口渴的乌鸦想喝水,但够不着瓶中的水,于是它捡起一块块小石头扔进瓶中,使瓶中的水位上升,最终喝到了水。这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不过,最新研究认为,这个寓言故事很可能是根据事实所写。研究人员发现,秃鼻乌鸦(乌鸦的一种)虽然在自然环境下不会使用工具,但它们确实具有极高的天赋,能够很好地利用工具,它们的智力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跟大猩猩媲美。
科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将一个装有少量水的有颈容器分别放在4只秃鼻乌鸦的前面,水中漂浮着一只小虫。然后,他们在乌鸦们的身旁放了一小堆石头。由于水面很低,乌鸦的嘴是够不着虫子的,除非它们把石头扔到瓶子里,使水面上升,让虫子浮上来。令他们惊讶的是,这四只乌鸦正是这么做的,其中两只第一次就成功了,另外两只做了两次尝试获得成功。秃鼻乌鸦在向瓶子里投掷石头之前,它们还会先从上面、侧边仔细观察瓶子的水位,以便准确地估计究竟需要投入多少石头才能让水位上升到可触及到的位置。乌鸦们的智慧还不止于此。在另一个实验中,乌鸦们也是面对类似的状况,但这次研究人员提供给它们的是大小两种石头。无一例外的,乌鸦们都选择了较大的石头,以便让虫子快点升到瓶口。很显然,它们懂得如何提高效率。
虽然从民间传说中很难确定“乌鸦喝水”这个古老寓言中的原型指的是哪一种乌鸦,但研究人员结合这次研究结果推测:寓言里的乌鸦说不定就是秃鼻乌鸦。
解读一个失落的文明
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阿兹特克文明和玛雅文明以其恢弘的金字塔和庙宇、复杂的象形文字以及残暴的宗教仪式而盛极一时。相比之下,另一个位于当今墨西哥南部的美洲古文明一一萨波特克文明的光芒则被遮盖。实际上,如今鲜为人知的萨波特克文明在古代美洲同样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公元200年~900年,萨波特克文明曾在奥夏卡山谷里繁荣兴旺。考古学家经过在这里层层发掘,最近终于揭示了萨波特克人日常生活的部分细节。
破解巨鲨失踪之谜
科学家注意到,在过去几十年中的每个冬季,世界第二大鲨鱼一一姥鲨几乎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失去了踪迹。它们到哪里去了呢?现在科学家才知道,它们很可能从英格兰跑到热带“度假”去了。
在这项新研究中,在姥鲨冬季失踪之前,科学家为新英格兰海域的25头姥鲨安装了卫星跟踪器,结果发现它们通常在海面下200~600米深度游弋,其中一些游到了美国的佛罗里达,其他的则继续往南游,甚至游了好几千千米,出现在加勒比海。其中一头姥鲨更让人惊讶,它竟然穿越赤道,到了巴西亚马孙河的河口。
是什么动因驱使这些巨鲨如此长距离迁徙呢?这迄今仍是一个谜。科学家猜测,冷血的姥鲨之所以离开缅因湾,很可能是为了寻找温暖海水和更丰富的浮游生物(姥鲨的主要食物)。可是,在佛罗里达北部就有充足的食物,那么姥鲨又何必跑到更遥远的巴西呢?一种猜测是,它们这样做是为了前往未被发现的生育地。科学家从未见到过幼姥鲨,也不知道姥鲨是在何处以及怎样产子的。
神秘物体剩穿土星环
美国宇航局“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最近发回的一张罕见照片显示,一个神秘物体不久前撞破土星的稀薄外环,撞出大量闪烁的冰晶。这次撞击出现在土星昼夜平分点到来之前几周,在这期间“卡西尼号”观察到了土星的不少奇观。
在行星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当阳光直射行星赤道时,行星在公转轨道中所在的位置就是昼夜平分点。地球每年会出现两次昼夜平分点,一次在春季,另一次在秋季,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由于土星的公转轨道相对较长,因此土星的昼夜平分点每15个地球年才出现一次。当昼夜平分点出现时,阳光照射土星的角度会降低,从而导致高于或低于土星环平面的物体投下长长的阴影,也就为科学家观察土星及其环系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科学家说,这是他们首次得以全方位立体观察土星环。
那么,这个撞穿土星外环的神秘物体究竟是什么呢?很可能是土星的一颗小卫星,它原本在一个倾斜的轨道上环绕土星高速运行。科学家估计这颗小卫星的直径约为1000米,但由于它被彗星似的冰晶和尘埃晕所包围,所以无法准确估算出它的真实大小。土星的小卫星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推测,很久以前,大卫星被小行星或彗星撞碎,其碎片就构成了今天土星的小卫星群。不过,还有一种可能性是,这个神秘物体是高速穿透土星环的一颗小行星或彗星。
炫目超新星
或许你会问:这幅照片中的东西是什么呀?它就是超新星残余,代号“1E 0102.2-7219”,是一颗爆发的恒星的残骸。这幅由美国宇航局新近发布的炫目图像,综合了该局的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和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拍摄结果。科学家说,假如你站在1000年以前的地球南半球上,就能够目睹到如此惊人的场景。换句话说,这个场面实际发生时距离地球是多么的遥远。这幅照片的发布是为了纪念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投入使用lO周年,10年前“钱德拉”也拍摄过同样的超新星,但色调远不如现在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