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先天”能力(innate capacities)、言语输入与互动(speech input and interaction)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不同的语言学流派持不同的观点。认为:“先天论”观点论和行为主义观点论并不矛盾,只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前者强调内部因素,后者强调外部因素。二者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同等重要,不存在此消彼长的问题。因为言语输入与互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重点阐述了言语输入与互动这一外部因素。
关键词:“先天论”观点论;行为主义观点论;“先天”能力;言语输入;互动
中图分类号:H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243-02
引言
语言的起源问题,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类作为种群语言是如何产生的;二是人作为个体语言能力是如何获得的。这是语言习得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人类究竟是如何获得语言的?语言学家提出过种种假设,包括神授说(the divine source)、自然声音模仿说、口语—手势相关说等。第二方面,人作为个体语言能力是如何获得的? 这实际上就是儿童语言习得问题,正是本文的重心所在。关于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公元前595—589年间,埃及法老Psammetichus为验证语言起源问题所作的誓言。该实验将两名婴儿至于荒山茅屋,严令照料的仆人不得在二婴儿面前迸出一个字。据说,所得之语言为现在的土耳其北部边陲某部落的语言。以现代的语言学观点来看,上述实验结果很值得怀疑。然而,这确实体现了人们自古以来就对语言的起源问题产生了兴趣。
最早进行语言习得理论思考的是17世纪的法国思想家笛卡尔。在《方法论》中,笛卡尔认为语言是人的天赋,“……人不管多笨,都会说话……而猴子和鹦鹉再怎么聪明在说话上也没法跟最笨的甚至是脑袋有毛病的婴孩相比”。
到了近代,各种语言习得理论层出不穷,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乔姆斯基(N.Chomsky)为代表的“先天论”观点论和以斯金纳(B.F.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观点论。两种观点形成对峙。前者强调语言的先天性,认为语言是生而具有的能力;而后者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语言是通过不断地刺激、反应而逐渐习得的。
一、言语输入在“先天论”观点论中的作用
先天论主义者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即人类基因赋予我们语言学习的能力。他们坚持语言的习得是一种本能的、自然的过程,主张所有的儿童从一生下来就具有语言习得的内部装置(LAD)。所以,语言学习者是一个“了不起的创始者”,身处语言环境并不能满意地解释语言习得。
先天论观点弱化了言语输入与互动的作用,认为它们在语言习得中只起一种触发作用。 Chomsky(1965)指出,母亲对孩子说的话在语言结构上并非完整,如果孩子仅依靠母亲对语言的输入,并不能成功地内化此语言系统(Rod Ellis,1994:128)。
二、言语输入在行为主义观点论中的作用
以斯金纳(B.F.Skinner)为代表人物,强调语言习得过程中环境影响的重要性。持这种理论观点的人认为,语言是人对外界一系列环境刺激的反应,是人和动物最明显的区别所在;语言与人类其他行为一样,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也是可以通过强化、训练、塑造或模仿逐渐形成的,是对外界刺激的习惯性反应体系;人的语言反应也没有目的,而直接与外界环境发生联系,完全受外界刺激和强化的制约。因此,儿童是通过模仿和选择性强化而习得语言的。
故语言习得是习惯形成的结果,学习者是一个“语言产出机器”,只要有语言环境即言语输入与互动,学习者便可产出语言。在此,言语输入与互动被看做是决定性的因素,刺激和反馈是习得中必不可少的。
三、言语输入与互动的研究
动物再怎么聪明也无法习得人类语言,脱离社群的狼孩同样不能习得人类语言。可见,只有同时具备“先天”能力和后天的言语输入与互动,才能习得语言。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先天”能力是由遗传决定的,属于内部因素,不具有可操作性。相反,言语输入与互动是影响语言习得的外部因素,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故在语言习得方面,人们更倾向于对后者的研究,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忽略前者的作用。
国外的输入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是CDS(Child Directed Speech)。语言到底应该以何种方式输入呢?儿童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父母、保姆和周围的成人不会按成人的标准与他交谈,而是将说的话简化,语句缩短,语法结构简化,抽象难懂的词少用,发音清晰夸张,同一句话重复多次等等。这种语言输入也叫保姆式语言(caretaker speech)。说话者经常用夸张的语调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也会有选择地重读句子中的某些词语,以便儿童能快速习得语言,以达到表达和交流的目的。二是Krashen(1982:21)提出的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他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才是习得者所需要的,习得者需要的语言必须包括:根据自然习得顺序刚好是下一个将被习得的语言形式的范式,即言语输入必须由i+1组成。i代表现有习得水平,1代表略微超过的部分。但笔者认为i+1这一概念太模糊,且不具有可操作性,因为在实际语言习得中我们很难也没必要精确把握所输入的言语较之上一阶段多了“1”。
国内相关研究大约比国外滞后二十年才出现,多数以引进、介绍或评述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或新观点为主。但其中不乏创新探索,如李宇明(1995)“儿童语言的发展”研究,侧重汉语习得;王大伟(1997)提出的全输入模式(包括自然输入和非自然输入)及何家宁(2002)的模式(包括输入内容、来源、方式、媒质等)则侧重英语二语习得;单兴缘(1995)提出了非宏观语言习得模型,把一语和二语纳入统一理论框架,并利用这一模型进行言语输入量的测定。
言语输入离不开语境。下面这段语料来自一位妈妈对五个月大的孩子(名叫么么)所说的话的录音。该录音是笔者在对么么进行长期的语言习得过程跟踪调查的一个片断。
妈妈:么么
妈妈:好孩子,真好
妈妈:好宝贝,好宝贝
妈妈:我们多喝点水才好呢
妈妈:真是听话的好孩子,是不是?
妈妈:真好的孩子
妈妈:真好的孩子
又如:
妈妈:来!小腿踹一踹
妈妈:蹬一蹬
妈妈:你给妈妈蹬一个
妈妈:呀!真好
妈妈:1-2-3-4
妈妈:1-2-3-4
妈妈:锻炼身体
妈妈:锻炼身体
通过上面这段语料,我们还可以看出,儿童言语输入的另一个特点是生活场景依赖性,即输入一定要集中在“此时此地”的范围(杨松,2005)。这样可以帮助词汇贫乏的儿童利用当时当地的生活场景去理解他尚不知道的内容。
同时,我们所谈论的言语输入都是以互动为前提发生的。那么,如果仅有言语输入而没有互动,儿童依然能正常习得语言吗?答案是否定的。没有互动,儿童光靠听广播看电视节目是学不来语言的。其中一个重要的证据是聋哑家庭的证据。在这个家庭,父母是聋哑人,孩子听觉正常,聋哑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会语言,搜集幼儿节目的磁带、录像带,尽最大的努力让孩子听歌曲、听故事、从最简单的开始看幼儿节目……结果是怎样的呢?这样坚持几年,孩子仍然只能学会零星的几个单词,根本不能形成语言能力。因此,语言习得不能只靠被动的听或看,需要学习者的主动参与。
以上便是使言语输入最优化的途径,这样才能保证儿童在最短的时间内习得一种或几种语言。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生命的前三至四年内发生的,这段期间被称之为关键期(Lenneberg,1967;Werker ,1994)。单兴缘(1994)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低言语输入量的概念,首次将最低言语输入量与关键期联系在一起。
结束语
本文回顾了“先天论”观点和行为主义观点论,重点在于揭示“先天”能力和言语输入与互动在儿童语言习得中同等重要,前者是最重要的内部因素,后者是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只有同时具备时,才能习得语言。然而,本文着重讲述了言语输入与互动,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笔者认为,我们无须浪费精力去讨论“先天”能力和言语输入与互动谁起的作用更大,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得出结论。它们同等重要,失去任何一方,都无法正常习得语言。因此,我们要把精力放在探讨语言习得的内部因素构成,语言习得的外部因素构成,以及内部与外部因素的结合上。
参考文献:
[1]Chomsky,N.(1965).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Cambridge,Mass.: MIT Press.
[2]Ellis R.(1994).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Gallaway,C.,& Richards,B.J.(1994).Input and Interaction in Language Acquis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Krashen,S.(1982).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Pergamon Press.
[5]Lenneberg,E.(1967).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New York: John Wiley&Sons.
[6]Werker,J.F.(1994) The development of speech perception: The transition from speech sounds to spoken words.MIT Press.
[7]何家宁.外语教学中的输入问题[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3).
[8]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9]单兴缘.语言习得最低言语输入量及其测量[J].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4,(4):107-109.
[10]单兴缘.儿童语言习得中的一个两难问题及解决的初步设想[J].心理科学,1995,(5):317-319.
[11]王大伟.输入新论[J].外语界,1997,(4).
[12]杨松.儿童语言习得过程的两个阶段[J].西华大学学报,2005,(S1):336-338.[责任编辑 王晓艳]
关键词:“先天论”观点论;行为主义观点论;“先天”能力;言语输入;互动
中图分类号:H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243-02
引言
语言的起源问题,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类作为种群语言是如何产生的;二是人作为个体语言能力是如何获得的。这是语言习得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人类究竟是如何获得语言的?语言学家提出过种种假设,包括神授说(the divine source)、自然声音模仿说、口语—手势相关说等。第二方面,人作为个体语言能力是如何获得的? 这实际上就是儿童语言习得问题,正是本文的重心所在。关于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公元前595—589年间,埃及法老Psammetichus为验证语言起源问题所作的誓言。该实验将两名婴儿至于荒山茅屋,严令照料的仆人不得在二婴儿面前迸出一个字。据说,所得之语言为现在的土耳其北部边陲某部落的语言。以现代的语言学观点来看,上述实验结果很值得怀疑。然而,这确实体现了人们自古以来就对语言的起源问题产生了兴趣。
最早进行语言习得理论思考的是17世纪的法国思想家笛卡尔。在《方法论》中,笛卡尔认为语言是人的天赋,“……人不管多笨,都会说话……而猴子和鹦鹉再怎么聪明在说话上也没法跟最笨的甚至是脑袋有毛病的婴孩相比”。
到了近代,各种语言习得理论层出不穷,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乔姆斯基(N.Chomsky)为代表的“先天论”观点论和以斯金纳(B.F.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观点论。两种观点形成对峙。前者强调语言的先天性,认为语言是生而具有的能力;而后者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语言是通过不断地刺激、反应而逐渐习得的。
一、言语输入在“先天论”观点论中的作用
先天论主义者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即人类基因赋予我们语言学习的能力。他们坚持语言的习得是一种本能的、自然的过程,主张所有的儿童从一生下来就具有语言习得的内部装置(LAD)。所以,语言学习者是一个“了不起的创始者”,身处语言环境并不能满意地解释语言习得。
先天论观点弱化了言语输入与互动的作用,认为它们在语言习得中只起一种触发作用。 Chomsky(1965)指出,母亲对孩子说的话在语言结构上并非完整,如果孩子仅依靠母亲对语言的输入,并不能成功地内化此语言系统(Rod Ellis,1994:128)。
二、言语输入在行为主义观点论中的作用
以斯金纳(B.F.Skinner)为代表人物,强调语言习得过程中环境影响的重要性。持这种理论观点的人认为,语言是人对外界一系列环境刺激的反应,是人和动物最明显的区别所在;语言与人类其他行为一样,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也是可以通过强化、训练、塑造或模仿逐渐形成的,是对外界刺激的习惯性反应体系;人的语言反应也没有目的,而直接与外界环境发生联系,完全受外界刺激和强化的制约。因此,儿童是通过模仿和选择性强化而习得语言的。
故语言习得是习惯形成的结果,学习者是一个“语言产出机器”,只要有语言环境即言语输入与互动,学习者便可产出语言。在此,言语输入与互动被看做是决定性的因素,刺激和反馈是习得中必不可少的。
三、言语输入与互动的研究
动物再怎么聪明也无法习得人类语言,脱离社群的狼孩同样不能习得人类语言。可见,只有同时具备“先天”能力和后天的言语输入与互动,才能习得语言。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先天”能力是由遗传决定的,属于内部因素,不具有可操作性。相反,言语输入与互动是影响语言习得的外部因素,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故在语言习得方面,人们更倾向于对后者的研究,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忽略前者的作用。
国外的输入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是CDS(Child Directed Speech)。语言到底应该以何种方式输入呢?儿童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父母、保姆和周围的成人不会按成人的标准与他交谈,而是将说的话简化,语句缩短,语法结构简化,抽象难懂的词少用,发音清晰夸张,同一句话重复多次等等。这种语言输入也叫保姆式语言(caretaker speech)。说话者经常用夸张的语调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也会有选择地重读句子中的某些词语,以便儿童能快速习得语言,以达到表达和交流的目的。二是Krashen(1982:21)提出的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他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才是习得者所需要的,习得者需要的语言必须包括:根据自然习得顺序刚好是下一个将被习得的语言形式的范式,即言语输入必须由i+1组成。i代表现有习得水平,1代表略微超过的部分。但笔者认为i+1这一概念太模糊,且不具有可操作性,因为在实际语言习得中我们很难也没必要精确把握所输入的言语较之上一阶段多了“1”。
国内相关研究大约比国外滞后二十年才出现,多数以引进、介绍或评述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或新观点为主。但其中不乏创新探索,如李宇明(1995)“儿童语言的发展”研究,侧重汉语习得;王大伟(1997)提出的全输入模式(包括自然输入和非自然输入)及何家宁(2002)的模式(包括输入内容、来源、方式、媒质等)则侧重英语二语习得;单兴缘(1995)提出了非宏观语言习得模型,把一语和二语纳入统一理论框架,并利用这一模型进行言语输入量的测定。
言语输入离不开语境。下面这段语料来自一位妈妈对五个月大的孩子(名叫么么)所说的话的录音。该录音是笔者在对么么进行长期的语言习得过程跟踪调查的一个片断。
妈妈:么么
妈妈:好孩子,真好
妈妈:好宝贝,好宝贝
妈妈:我们多喝点水才好呢
妈妈:真是听话的好孩子,是不是?
妈妈:真好的孩子
妈妈:真好的孩子
又如:
妈妈:来!小腿踹一踹
妈妈:蹬一蹬
妈妈:你给妈妈蹬一个
妈妈:呀!真好
妈妈:1-2-3-4
妈妈:1-2-3-4
妈妈:锻炼身体
妈妈:锻炼身体
通过上面这段语料,我们还可以看出,儿童言语输入的另一个特点是生活场景依赖性,即输入一定要集中在“此时此地”的范围(杨松,2005)。这样可以帮助词汇贫乏的儿童利用当时当地的生活场景去理解他尚不知道的内容。
同时,我们所谈论的言语输入都是以互动为前提发生的。那么,如果仅有言语输入而没有互动,儿童依然能正常习得语言吗?答案是否定的。没有互动,儿童光靠听广播看电视节目是学不来语言的。其中一个重要的证据是聋哑家庭的证据。在这个家庭,父母是聋哑人,孩子听觉正常,聋哑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会语言,搜集幼儿节目的磁带、录像带,尽最大的努力让孩子听歌曲、听故事、从最简单的开始看幼儿节目……结果是怎样的呢?这样坚持几年,孩子仍然只能学会零星的几个单词,根本不能形成语言能力。因此,语言习得不能只靠被动的听或看,需要学习者的主动参与。
以上便是使言语输入最优化的途径,这样才能保证儿童在最短的时间内习得一种或几种语言。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生命的前三至四年内发生的,这段期间被称之为关键期(Lenneberg,1967;Werker ,1994)。单兴缘(1994)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低言语输入量的概念,首次将最低言语输入量与关键期联系在一起。
结束语
本文回顾了“先天论”观点和行为主义观点论,重点在于揭示“先天”能力和言语输入与互动在儿童语言习得中同等重要,前者是最重要的内部因素,后者是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只有同时具备时,才能习得语言。然而,本文着重讲述了言语输入与互动,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笔者认为,我们无须浪费精力去讨论“先天”能力和言语输入与互动谁起的作用更大,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得出结论。它们同等重要,失去任何一方,都无法正常习得语言。因此,我们要把精力放在探讨语言习得的内部因素构成,语言习得的外部因素构成,以及内部与外部因素的结合上。
参考文献:
[1]Chomsky,N.(1965).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Cambridge,Mass.: MIT Press.
[2]Ellis R.(1994).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Gallaway,C.,& Richards,B.J.(1994).Input and Interaction in Language Acquis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Krashen,S.(1982).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Pergamon Press.
[5]Lenneberg,E.(1967).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New York: John Wiley&Sons.
[6]Werker,J.F.(1994) The development of speech perception: The transition from speech sounds to spoken words.MIT Press.
[7]何家宁.外语教学中的输入问题[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3).
[8]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9]单兴缘.语言习得最低言语输入量及其测量[J].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4,(4):107-109.
[10]单兴缘.儿童语言习得中的一个两难问题及解决的初步设想[J].心理科学,1995,(5):317-319.
[11]王大伟.输入新论[J].外语界,1997,(4).
[12]杨松.儿童语言习得过程的两个阶段[J].西华大学学报,2005,(S1):336-338.[责任编辑 王晓艳]